將人請到窯洞,張家棟熱情的把男人往炕上讓。
張裴氏招呼張申氏和張陳氏兩妯娌在椅子上坐下,又拿了凳子給劉二女。
黃米兒適時送上茶水。
張裴氏一邊幫忙奉上,一邊笑著道:
“你們都是見過世麵的人,快嚐嚐俺家這茶咋樣?”
妯娌兩人端起茶杯看了看,茶湯渾濁,茶葉粗細不一,還有很多碎末。
對愛茶懂茶之人來說這就是茶葉沫子,看一眼都覺得礙眼,但是在曆來沒喝茶的習慣,平時多是喝白開水,至多生病來客時加些鹽、糖的村裏就金貴了。
不過她們本就不是來喝茶的,人家一番好心好意,她們自然不吝嗇滿口好話。
張裴氏聽著高興,指著黃米兒半是炫耀半是抱怨:
“都是敗家孩子瞎折騰,買回來說讓俺們兩口子嚐嚐鮮,可咱們鄉下人那有人喝這金貴玩意兒的?又不能當飯吃,喝不慣扔了不是折了福。俺還怕東西放壞了,如今可算遇到識貨的人了。”
女人這裏說笑,男人們開始說起正事來。
張家元也沒多寒暄,開門見山就問:
“你們商量的咋樣了?”
張家棟先看了一眼兒子,再給自個描補一下:
“要是旁人,管他是不是有心的,反正事兒是他惹得,結果就是出人命了,俺做兒子的不說讓他償命也得讓她不好過。”
不管咋說,李老太太都把他養大,先表一番孝心總沒錯。
“偏偏這人是寶兒他娘。”
張家棟說著他的為難:
“想讓她償命吧,中間擱著寶兒,放過她吧,俺心裏也不得勁兒……
你們見多識廣,是以還得請你們給想個法兒,好懶也得給她一個教訓,讓她不敢再犯才行,不然家裏日子真過不下去了。”
張家元兄弟對視一眼。
事情真不好辦。
俗話說了,人心難測!
不管什麽教訓,受教的人不用懲罰自個就先自省了。不受教的人,不說反省,說不定還得記恨上你。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人休了,那才是一了百了。
要不然學大戶人家把人打發到祠堂或者庵堂裏修行。
奈何張家剛發跡,不說沒有這些手段,就是現在使出來,族人也不見得願意聽。
這並不是族人糊塗,歸根究底還是窮鬧得。
試想想,把人休了,再娶一個不得花錢?
各家各戶本來銀錢就不多,有那錢早能給其他兒子娶媳婦了。
送到廟裏也一樣。
鄉下漢子一輩子大多就一個媳婦,村裏不興納妾,把她送走了,誰給洗衣做飯,誰給生兒育女?
至於張家棟的補描,實在沒必要。
他們看多了人生百態,別說張家棟與李老太太不是親母子,本就差了一層。即使是親生的,那關係很多時候一言難盡的也不是沒見過。
何況,他們與李老太太也有恩怨呢。
楊家人終於姍姍來遲。
“老話常說家醜不可外揚,原本你們自家商量就好。隻是我忝為族長,知勁他們又是知情人,索性聚到一起把事了一了,也省的再交代一番。”
張家元剛來了個開場白,楊老頭立刻點頭哈腰附和,繼而數落婆娘:
“都怨這敗家婆娘,家裏家裏收拾不利落,現在連個閨女也沒教好。”
說完,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求情:
“親家大人大量原諒她吧。”
千萬別休妻啊!
雖然聽閨女話裏的意思不會休她,誰知道是不是權宜之計?如今李老婆子早埋進黃土裏了,突然變卦了可如何是好?
不提楊老頭憂心忡忡,隻說其他人一聽他那話心裏就不舒服。
盡管私下裏說好不休妻,但對方說的話太氣人了。一條人命輕飄飄一句話就揭過去了?起碼也該好好賠個不是吧?
別人尤能忍,張裴氏和劉二女兩個情緒外漏的卻不由麵露鄙夷。
張裴氏一張利嘴更是出口諷刺:
“說的輕巧,一條人命到你眼裏比雞毛都不值錢。”
楊老頭連連擺手,打感情牌:
“哪裏,隻是老話常說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兩個孩子過得挺好,娃都有了,不看大人也得看孩子不是?總不能讓寶兒沒娘吧?”
“就是。”
楊婆子接話:
“這沒娘的苦,親家應該比咱們都知道。”
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張裴氏等人都氣炸了。
楊大哥見張家人沒人說話,不禁站出來問:
“那你們說咋辦?俺妹子不是說了不是有心的,事兒完全是趕巧了?誰讓你們讓她看著老太婆的?”
說著,他順嘴說出心中猜疑:
“你們也別站著說話不腰疼,那老婆子是個什麽東西誰不知道?她死了你們怕是比誰都高興呢。”
這句話比楊婆子的話還重,一下子如同捅了馬蜂窩。
張家善搖頭晃腦:
“夏蟲不可語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心中有佛,看人都是佛……”
張申氏反問:
“照你這麽說,你討厭誰了,都得想法把人弄死?你以為你是誰?”
張裴氏義憤填膺道:
“原本俺不想說的。親家大哥說到這兒了,那俺也說兩句。自寶兒她娘進門那天起,俺早就再三跟她說了,離家裏老太太遠點。
先前還聽話,可後來一懷孕,也許是覺得自己站穩腳跟了,倒跟俺耍起鬼來了。”
她將事從頭說了一遍,怒問:
“這些事也是俺讓她去做的?你倒說說你們怎麽有臉怨俺?自個屙的屎自個擦,別啥都往俺身上推。”
眼看情形不妙,楊老頭趕緊出來打圓場:
“消消氣!消消氣!親家們別跟他小孩子一般見識。他也是心疼妹子,沒啥壞心眼,都是話趕話。”
看向一直沒吭聲的張家元:
“事兒已經出了,親家大伯給個準話。”
話猶未完,又求情:
“隻求看在老漢的麵上別休了她,要不然真的沒臉見人隻能去死了。”
“到底一條人命!”
等了好一會兒,張家元方表態:
“既然親家說到這份上了,那好,一事不煩二主,就勞煩親家把人帶回娘家住幾日。”
楊家人震驚。
“啥意思?”
張裴氏得意的指點迷津:
“這都聽不出來?俺們是教不好了,隻能送你家教了,等啥時候教好了,啥時候再回來。”
當然要是教不好,結果就說不定了。
張裴氏越想越覺得這辦法好。
張申氏和張陳氏也點頭讚同:
“這倒是個好法子。”
小楊氏原先默默站在爹娘身後,如今一聽整個人霎時蒼白無力。
劉二女想想,小楊氏的娘家和張老五的婆娘張楊氏的娘家是本家,兩人是同族堂姑侄,從張楊氏及她娘家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來楊家家風不好。
當然,小楊氏的娘家雖然沒張楊氏娘家那麽過分。可有的地方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奉行重男輕女,講究的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要知道小楊氏闖了大禍,說不得連累娘家名聲,娘家人不出手整治她才怪,而且下手絕對輕不了。
楊婆子頓時哭天抹淚:
“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如今俺閨女可是你張家的人,這把人往娘家推算咋回事?傳出去俺們家要不要做人了?”
其實平常閨女回去住到沒啥,因為不僅能從婆家帶東西,而且回去了家裏的女人也能歇歇。
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
關鍵是這回不一樣,閨女是被人攆回去的,想也知道回去吃白飯吃定了。
這咋行?
“就是!”
若是楊老頭,楊婆子及兒子們還念著少於血脈之情的話,楊大嫂她們就跟這個小姑子是外人了,眼看要禍害到自家,自然坐不住了,紛紛反對。
楊大嫂臨了還嘀咕了一句:
“明明小姑子在娘家時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咋到你家就變了?”
又是戳心窩子的話啊!
老輩的不好意思跟她個小輩計較,這不還坐著劉二女嘛?
她自來嘴笨,這回倒是靈光乍現,張口來了一句:
“親家大嫂這話說錯了。不信你想想,寶兒他娘在你家待了幾年?她嫁過來幾年?”
張裴氏冷笑一聲,直接對著楊婆子開仗:
“聽你兒媳婦的口音倒怨上俺了?俺今兒真見識了啥叫倒打一耙,虧她倒有臉說出口。”
楊婆子臉立時乍青乍白的,剛要說話,隻聽張裴氏接著道:
“行了,你們也別說廢話了,誰有功夫陪著你們耗?隻告訴俺答應不答應吧。”
看出來張家人來真的,最主要的是大家心裏都清楚張家已經格外網開一麵,楊家人隻能妥協了。
沒辦法,誰讓他們不願失去這個親家,要不然還能一拍兩散。
隻是為了麵上好看,楊老頭又好說歹說半天,總算讓張家元他們答應寬限他們幾日,等過兩天楊婆子就裝病,到時再讓小楊氏回去。
送走垂頭喪氣的楊家人,連著勞累幾日大家也累的夠嗆,幾房人便各回各家。
草草的洗漱一番,劉二女和張知勁一家三口便迫不及待的上炕睡了。
臨睡前,劉二女原本還跟張知勁嘀咕,明兒打算睡個懶覺。哪知次日天剛蒙蒙亮,就被院子裏一震小孩哭泣打鬧聲吵醒了。
小福圓也扁扁嘴,隨時準備大哭。
劉二女趕緊爬起來,一邊強打起精神哄閨女,一邊隔著緊閉的窗戶向外張望:
“哪裏跑來的孩子?”
他們這院子平常統共就兩個孩子。
一個就在她懷裏。
一個就是伯書。那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也一年比一年懂事,早不做小兒狀了。
張裴氏招呼張申氏和張陳氏兩妯娌在椅子上坐下,又拿了凳子給劉二女。
黃米兒適時送上茶水。
張裴氏一邊幫忙奉上,一邊笑著道:
“你們都是見過世麵的人,快嚐嚐俺家這茶咋樣?”
妯娌兩人端起茶杯看了看,茶湯渾濁,茶葉粗細不一,還有很多碎末。
對愛茶懂茶之人來說這就是茶葉沫子,看一眼都覺得礙眼,但是在曆來沒喝茶的習慣,平時多是喝白開水,至多生病來客時加些鹽、糖的村裏就金貴了。
不過她們本就不是來喝茶的,人家一番好心好意,她們自然不吝嗇滿口好話。
張裴氏聽著高興,指著黃米兒半是炫耀半是抱怨:
“都是敗家孩子瞎折騰,買回來說讓俺們兩口子嚐嚐鮮,可咱們鄉下人那有人喝這金貴玩意兒的?又不能當飯吃,喝不慣扔了不是折了福。俺還怕東西放壞了,如今可算遇到識貨的人了。”
女人這裏說笑,男人們開始說起正事來。
張家元也沒多寒暄,開門見山就問:
“你們商量的咋樣了?”
張家棟先看了一眼兒子,再給自個描補一下:
“要是旁人,管他是不是有心的,反正事兒是他惹得,結果就是出人命了,俺做兒子的不說讓他償命也得讓她不好過。”
不管咋說,李老太太都把他養大,先表一番孝心總沒錯。
“偏偏這人是寶兒他娘。”
張家棟說著他的為難:
“想讓她償命吧,中間擱著寶兒,放過她吧,俺心裏也不得勁兒……
你們見多識廣,是以還得請你們給想個法兒,好懶也得給她一個教訓,讓她不敢再犯才行,不然家裏日子真過不下去了。”
張家元兄弟對視一眼。
事情真不好辦。
俗話說了,人心難測!
不管什麽教訓,受教的人不用懲罰自個就先自省了。不受教的人,不說反省,說不定還得記恨上你。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人休了,那才是一了百了。
要不然學大戶人家把人打發到祠堂或者庵堂裏修行。
奈何張家剛發跡,不說沒有這些手段,就是現在使出來,族人也不見得願意聽。
這並不是族人糊塗,歸根究底還是窮鬧得。
試想想,把人休了,再娶一個不得花錢?
各家各戶本來銀錢就不多,有那錢早能給其他兒子娶媳婦了。
送到廟裏也一樣。
鄉下漢子一輩子大多就一個媳婦,村裏不興納妾,把她送走了,誰給洗衣做飯,誰給生兒育女?
至於張家棟的補描,實在沒必要。
他們看多了人生百態,別說張家棟與李老太太不是親母子,本就差了一層。即使是親生的,那關係很多時候一言難盡的也不是沒見過。
何況,他們與李老太太也有恩怨呢。
楊家人終於姍姍來遲。
“老話常說家醜不可外揚,原本你們自家商量就好。隻是我忝為族長,知勁他們又是知情人,索性聚到一起把事了一了,也省的再交代一番。”
張家元剛來了個開場白,楊老頭立刻點頭哈腰附和,繼而數落婆娘:
“都怨這敗家婆娘,家裏家裏收拾不利落,現在連個閨女也沒教好。”
說完,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求情:
“親家大人大量原諒她吧。”
千萬別休妻啊!
雖然聽閨女話裏的意思不會休她,誰知道是不是權宜之計?如今李老婆子早埋進黃土裏了,突然變卦了可如何是好?
不提楊老頭憂心忡忡,隻說其他人一聽他那話心裏就不舒服。
盡管私下裏說好不休妻,但對方說的話太氣人了。一條人命輕飄飄一句話就揭過去了?起碼也該好好賠個不是吧?
別人尤能忍,張裴氏和劉二女兩個情緒外漏的卻不由麵露鄙夷。
張裴氏一張利嘴更是出口諷刺:
“說的輕巧,一條人命到你眼裏比雞毛都不值錢。”
楊老頭連連擺手,打感情牌:
“哪裏,隻是老話常說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兩個孩子過得挺好,娃都有了,不看大人也得看孩子不是?總不能讓寶兒沒娘吧?”
“就是。”
楊婆子接話:
“這沒娘的苦,親家應該比咱們都知道。”
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張裴氏等人都氣炸了。
楊大哥見張家人沒人說話,不禁站出來問:
“那你們說咋辦?俺妹子不是說了不是有心的,事兒完全是趕巧了?誰讓你們讓她看著老太婆的?”
說著,他順嘴說出心中猜疑:
“你們也別站著說話不腰疼,那老婆子是個什麽東西誰不知道?她死了你們怕是比誰都高興呢。”
這句話比楊婆子的話還重,一下子如同捅了馬蜂窩。
張家善搖頭晃腦:
“夏蟲不可語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心中有佛,看人都是佛……”
張申氏反問:
“照你這麽說,你討厭誰了,都得想法把人弄死?你以為你是誰?”
張裴氏義憤填膺道:
“原本俺不想說的。親家大哥說到這兒了,那俺也說兩句。自寶兒她娘進門那天起,俺早就再三跟她說了,離家裏老太太遠點。
先前還聽話,可後來一懷孕,也許是覺得自己站穩腳跟了,倒跟俺耍起鬼來了。”
她將事從頭說了一遍,怒問:
“這些事也是俺讓她去做的?你倒說說你們怎麽有臉怨俺?自個屙的屎自個擦,別啥都往俺身上推。”
眼看情形不妙,楊老頭趕緊出來打圓場:
“消消氣!消消氣!親家們別跟他小孩子一般見識。他也是心疼妹子,沒啥壞心眼,都是話趕話。”
看向一直沒吭聲的張家元:
“事兒已經出了,親家大伯給個準話。”
話猶未完,又求情:
“隻求看在老漢的麵上別休了她,要不然真的沒臉見人隻能去死了。”
“到底一條人命!”
等了好一會兒,張家元方表態:
“既然親家說到這份上了,那好,一事不煩二主,就勞煩親家把人帶回娘家住幾日。”
楊家人震驚。
“啥意思?”
張裴氏得意的指點迷津:
“這都聽不出來?俺們是教不好了,隻能送你家教了,等啥時候教好了,啥時候再回來。”
當然要是教不好,結果就說不定了。
張裴氏越想越覺得這辦法好。
張申氏和張陳氏也點頭讚同:
“這倒是個好法子。”
小楊氏原先默默站在爹娘身後,如今一聽整個人霎時蒼白無力。
劉二女想想,小楊氏的娘家和張老五的婆娘張楊氏的娘家是本家,兩人是同族堂姑侄,從張楊氏及她娘家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來楊家家風不好。
當然,小楊氏的娘家雖然沒張楊氏娘家那麽過分。可有的地方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奉行重男輕女,講究的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要知道小楊氏闖了大禍,說不得連累娘家名聲,娘家人不出手整治她才怪,而且下手絕對輕不了。
楊婆子頓時哭天抹淚:
“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如今俺閨女可是你張家的人,這把人往娘家推算咋回事?傳出去俺們家要不要做人了?”
其實平常閨女回去住到沒啥,因為不僅能從婆家帶東西,而且回去了家裏的女人也能歇歇。
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
關鍵是這回不一樣,閨女是被人攆回去的,想也知道回去吃白飯吃定了。
這咋行?
“就是!”
若是楊老頭,楊婆子及兒子們還念著少於血脈之情的話,楊大嫂她們就跟這個小姑子是外人了,眼看要禍害到自家,自然坐不住了,紛紛反對。
楊大嫂臨了還嘀咕了一句:
“明明小姑子在娘家時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咋到你家就變了?”
又是戳心窩子的話啊!
老輩的不好意思跟她個小輩計較,這不還坐著劉二女嘛?
她自來嘴笨,這回倒是靈光乍現,張口來了一句:
“親家大嫂這話說錯了。不信你想想,寶兒他娘在你家待了幾年?她嫁過來幾年?”
張裴氏冷笑一聲,直接對著楊婆子開仗:
“聽你兒媳婦的口音倒怨上俺了?俺今兒真見識了啥叫倒打一耙,虧她倒有臉說出口。”
楊婆子臉立時乍青乍白的,剛要說話,隻聽張裴氏接著道:
“行了,你們也別說廢話了,誰有功夫陪著你們耗?隻告訴俺答應不答應吧。”
看出來張家人來真的,最主要的是大家心裏都清楚張家已經格外網開一麵,楊家人隻能妥協了。
沒辦法,誰讓他們不願失去這個親家,要不然還能一拍兩散。
隻是為了麵上好看,楊老頭又好說歹說半天,總算讓張家元他們答應寬限他們幾日,等過兩天楊婆子就裝病,到時再讓小楊氏回去。
送走垂頭喪氣的楊家人,連著勞累幾日大家也累的夠嗆,幾房人便各回各家。
草草的洗漱一番,劉二女和張知勁一家三口便迫不及待的上炕睡了。
臨睡前,劉二女原本還跟張知勁嘀咕,明兒打算睡個懶覺。哪知次日天剛蒙蒙亮,就被院子裏一震小孩哭泣打鬧聲吵醒了。
小福圓也扁扁嘴,隨時準備大哭。
劉二女趕緊爬起來,一邊強打起精神哄閨女,一邊隔著緊閉的窗戶向外張望:
“哪裏跑來的孩子?”
他們這院子平常統共就兩個孩子。
一個就在她懷裏。
一個就是伯書。那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也一年比一年懂事,早不做小兒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