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查幹湖豐富的漁業資源依舊成為北方重要的旅遊項目,每年幾百萬斤的捕撈量,也是令人咋舌。
查幹湖最為輝煌的時代應該是在遼代,在遼國時代,耶律家族的倷缽就設立在查幹湖,倷缽是一句契丹語,就是行宮的意思。遼國把行宮就設立在查幹湖。
捕魚隊季節 遼國的皇帝、大臣後宮嬪妃,都要來到這浩瀚的查幹湖,遼國的政治中心在這個時刻也要轉移到查幹湖,這個占據著燕雲十六州的北方政權、這個把中原石敬瑭稱為兒皇帝的北方民族,就在查幹湖一邊捕魚、一邊管理著幅員遼闊的帝國。
為了讓查幹湖的漁業資源能夠世代延續,遼國甚至出台了曆史上第一部漁業保護的法規,就是在春夏之際,魚產卵的時節禁止捕魚。
17世紀的查幹湖麵積超過500平方公裏,蓄水量四億立方米,平均水深4.1米,如果每十立方米水體,能出產一條一斤重的魚,這是最低的估算產出了,那麽,每年就可以出產噸魚,足夠8萬人的食物啊,就是捕撈個20%、30%.也極大的豐富了食物來源,這樣算到這裏,譚啟明是心花怒放。
譚啟明告訴於剛立、吳超正、周政賢幾人,現代世界就是用一種叫尼龍的漁網捕撈,所以每年幾百萬斤,而錦絲桐油魚網是非常接近尼龍魚網的,使用錦絲桐油魚網完全可以達到或者接近後世的產量,而後世的查幹湖捕撈每年都要進行,頻繁的捕撈嚴重影響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
而我們的查幹湖冬捕,是亙古第一次用大型魚網捕撈,而今天的查幹湖水域麵積要遠遠大於後世,水的深度也遠遠大於後世,所以查幹湖的冬捕可以期待。
元老院的元老們也都很激動,17世紀的中國太多、太嚴重的饑荒,饑餓是整個社會最濃重的色彩,預計能有這麽多魚,吳超正已經不能安心其他,吳超正直接要求自己負責冬捕。
而冬捕不會僅限於查幹湖,鏡泊湖,興凱湖,五大連池、黑魚湖……北方有太多的湖,可以進行。
隻是目前北明沒有足夠的生絲,沒有足夠的錦絲桐油魚網,就沒有辦法去鏡泊湖、興凱湖、五大連池……去捕魚。
組織捕魚隊,吳超正帶隊,還有農業隊、建房隊、乞兒吉斯騎兵,2000人浩浩蕩蕩的,乘坐馴鹿、馬拉的雪橇,向查幹湖前進,如果冬季在北方所有的湖泊捕魚,即便是這些湖裏的魚,養活兩二三十萬人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而譚啟明不缺少魚,卻是缺少人、缺少的是物資、缺少的是魚網。
從白楊木鎮到查幹湖,有300公裏,沿著鬆花江一直向上遊逆行,然後在鬆花江和嫩江的交匯處,向杜蒙草原方向前進,很快就到了查幹湖。
馴鹿、馬拉的雪橇,一天能走75公裏,冬天的北方平原,白雪皚皚,在白雪皚皚的平原上使用雪橇,是更方便的交通工具。雪橇在積雪上滑行,雪橇底板是光滑的樺木,摩擦力很小,這樣就能非常迅速的在平原的雪地上前行,冬天的雪橇要比夏天的馬車快不止一倍。
一去要有四天的時間,而整個冬捕的時間要有幾個月的,為此,帶了大量的生活物資,帳篷、爐子、大鍋、小碗的上百雪橇,隊伍綿延幾百米,頂風冒雪走了四天,到了查幹湖安營紮寨。
17世紀的查幹湖,蘆葦遍布,遠遠的根本就望不見湖,隻看見一片無邊的蘆葦蕩。這些密密麻麻的蘆葦高達3米,把整個查幹湖掩蓋在無邊無際的蘆葦蕩中,為了達到湖麵的冰麵,要砍伐大量的蘆葦,從蘆葦蕩中砍伐一條通道。
砍伐蘆葦蕩,要在這蘆葦蕩中開出一個20米寬,長一公裏的通道才走上冰麵,這些幹燥的蘆葦,迅速的成為臨時搭建帳篷保暖用的材料,把這些蘆葦鋪在冰麵上,然後在這蘆葦的保溫層上搭建帳篷。
同時,蘆葦也是最好的燃料,捕魚隊生火做飯就使用這些蘆葦。
在冰冷刺骨的湖麵上,奮力地鑿開厚厚的冰層,這些冰層厚度可達一米。要在選擇好的,可能有魚群的冰麵,鑿出兩排的冰洞,這些冰洞間隔有十米遠一個,然後就從這些冰洞開始下網,最先下去的是一根長木杆,長木杆後係著繩索,木杆要有十米長,從一個冰洞探下木杆,在浮力的作用下, 長木杆會漂浮在水麵上、冰麵下,移動長木杆 ,移動到在下一個冰洞看見長木杆的另一頭,有人要在下第二個洞口抓住木杆,這時在長木杆後麵的繩子上係撈錦絲桐油魚網的開始端,將漁網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
長木杆拉動漁網 一個冰洞、一個冰洞的連續下去,直到把魚網全部下到水底。
魚網下水在冰層下是一個弧形,終點與初始點是一個冰洞。
在每一個冰洞要漁夫抖動漁網 確保魚網完全展開,魚網底部的青銅墜都沉下到湖底,這個時候就可以拉起魚網。
然而,很快吳超正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漁網的網眼做得太小了!
而漁網捕獲的魚太多了,根本就拉不動漁網,幾個人拉不動,幾十個人依舊拉不動。
這是捕獲到的魚兒數量眾多,且體型龐大才能導致的,單憑人力根本無法順利拖動漁網。麵對這個困境,大家並沒有氣餒,而是迅速製作了一個堅固的絞盤,並利用馴鹿群來拉動它,以此幫助拖拽漁網。
經過一番艱苦努力,終於成功收網。當漁網被緩緩拉出水麵時,眼前的景象讓人瞠目結舌:數以萬斤計的各種魚類在網中掙紮跳躍。其中有巨大無比的青魚、肥碩健壯的草魚、色彩斑斕的鯉魚、凶猛貪吃的鯰魚以及黝黑矯健的黑魚等等……
這些鮮美的魚兒給吳超正帶來了無盡的喜悅和滿足感,但同時也讓吳超正深刻認識到,在今後的捕魚行動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漁網的規格,太大的漁網還真不行,太大的漁網根本拉不動,不是漁網太重 ,是魚太多,以後要做小一點的漁網,以免再次遭遇類似的困難。
在後世,查幹湖冬捕有一網40萬斤魚的記錄 ,就是一網就捕撈200噸魚。
碩大肥美的魚兒被一條又一條的捕撈上來,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人們忙碌地穿梭於冰麵、帳篷之間:有的手持利斧、冰鑿奮力鑿開冰層;有的敏捷地下網捕撈;還有的則熟練地用一把匕首刮去魚鱗、剖開魚腹,把處理幹淨的一米長的大魚下到大鍋裏燉煮鮮魚。
然而,僅有一張漁網顯然遠遠不夠應對如此龐大的漁獲量,但幸運的是正值寒冬時節,無需繁瑣地處理這些魚兒。漁民們將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大魚直接扔到雪地上,沒過多久它們便迅速被嚴寒凍結,一條又一條一米多長的大魚就如同一塊劈柴一樣,大家齊心協力把凍僵的魚整齊地碼放在一起,宛如一堵堵高聳堅固的魚牆,赫然矗立在湖邊的曠野之上。
魚牆被一道道的壘起來。
如何處理這些魚?,一部分被馴鹿雪橇拉到前郭爾羅斯,外貿公司把這些魚販賣到遼東,一部分用馴鹿拉的白楊木鎮,做各個部落的冬季食物。
冬日的雪野,讓運輸變得方便,幾頭馴鹿拖拽著雪橇,一輛雪橇足足能拉4000斤魚,50個馴鹿雪橇,一次就能拉100噸魚,奮戰一個月,要向白楊木鎮拉回3000噸魚,而更近的前郭爾羅斯,要拉去5000噸魚,而給貿易公司的目標是,用5000噸魚換5000個漢族奴隸。
遼東地區的土地是肥沃,漢族農民又是勤奮的,原本是不應該出現饑荒的。
但是,女真人統治者破壞了社會秩序,一個混亂的沒有秩序社會裏,躺平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你如果從事生產,而完全得不到生產的成果,這樣你就被迫放棄生產,當一個農民,辛苦一年,麵對勞動成果,都要被搶劫而一無所獲的時候,從事生產的積極性是零,這也是遼東地區出現饑荒的原因。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女真人崛起就是靠搶,而自己統治的地區搶無可搶的,他們從戰爭中搶奪的,多是他們看中的金銀、女人,而冬天來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食物短缺。恰恰在這個時候,從前郭爾羅斯人那裏,郭爾羅斯來的蒙古人與朱赫人,大量的販賣那些冷凍的鮮魚,一雪橇,一雪橇的拉到了遼北,而他們的要價更加的奇怪,他們竟然可以用那些沒用的漢族阿哈換,一個漢族男人,能換千斤魚,而一個漢族女人也換800斤魚,甚至一個漢族老人和孩子都能換500斤魚,那魚可真大啊,每一條魚都有小孩子大小,太劃算了。
每一個女真布甲、白甲、紅甲、巴牙喇們,少的也有十幾個,多的也有上百個漢族奴隸阿哈,他們紛紛拿出三兩個,換上它一兩千斤新鮮的凍魚,這樣整個冬天都有魚肉湯喝,都有燉魚肉吃,太美了,要抓緊時間換,保不齊那些魚沒了就換不著了。
而漢族工匠更加的值錢,一個工匠竟然能換2000斤魚,哎,工匠是很值錢的,但也不會很珍惜,下次再搶幾個就是了。
於是,整個遼北地區都飄蕩著魚肉的香氣,仿佛饑餓並不存在一樣。
李定軍原本是撫順地區的礦工,憑借著自己找礦的本事,原本是生活的好好的,李定軍家世世代代就為官府、為大財主家找礦的。
“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
問荊之下可采金 ,青蒿矮壯下育錫,石鬆蔓紫可得銅……
哪裏的礦富、哪裏的礦貧……
哪裏的礦深、哪裏的礦淺……
有沒有地下水,地下水多寡,能不能開巷道 礦洞巷道什麽走向,這些李家人都門清 也是依靠這些不外傳的絕學,李家本是富裕之家 。
富裕之家娶的媳婦也是出類拔萃的,李定軍的妻子就是一個秀才的女兒 ,知書達禮溫婉秀麗,兩個人海誓山盟的,要攜手人生的。
可是努爾哈赤的女真白甲兵來了,礦山馬上換了主人。
女真人成了礦山的主人後,勞動強度增加了,多幹活,多出力氣還是能忍受的,可是後來有了合戶製度,合戶製度誰能忍,最後的稻草讓礦工憤怒,誰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妻女,去女真人家裏做奴婢啊。
遼東礦工舉起了造反的大旗,礦工們是勇敢的,他們拿著鐵錘、鋼釺,勇敢的和女真人進行了戰鬥,李定軍拿起了大鐵錘,揮舞著砸向了女真人的頭顱,與李定軍一起的還有一個礦工叫孔有德,孔有德更加英武,他們一起給了女真人重重的一擊,然而,更多的女真人來了,這些女真人並不和礦工的鐵錘、鋼釺硬鋼,他們就在遠處射箭,最後,礦工的起義失敗了,李定軍也被抓,孔有德卻逃了出去 而妻子也不知道下落。
一名優秀的礦工並不是好農夫。
女真人將他們已經厭倦了的女人,以及那些不是好農夫的礦工、不是好廚師的鐵匠,老體弱的身體差的奴隸阿哈,統統拿出來換取大量的魚。
這些奴隸阿哈在女真人眼裏的價值是一文不值的,他們與明朝軍隊陣戰,每一次俘虜都抓不過來,一個衝鋒之後,那些怯懦的明朝人黑壓壓的跪倒一片,根本就數不清是多少。太多了,為了節約糧食,不得不砍殺一批。
這些怯懦的明朝人,就在他們眼前砍殺他們的同胞,砍殺的越多,他們叩頭越狠,早知道能換魚 就少砍幾個,那些怯懦的明日,臨死的叫喊都不洪亮,比綿羊都窩囊。
譚啟明並沒有在捕魚,譚啟明走向更遠的北方。
查幹湖最為輝煌的時代應該是在遼代,在遼國時代,耶律家族的倷缽就設立在查幹湖,倷缽是一句契丹語,就是行宮的意思。遼國把行宮就設立在查幹湖。
捕魚隊季節 遼國的皇帝、大臣後宮嬪妃,都要來到這浩瀚的查幹湖,遼國的政治中心在這個時刻也要轉移到查幹湖,這個占據著燕雲十六州的北方政權、這個把中原石敬瑭稱為兒皇帝的北方民族,就在查幹湖一邊捕魚、一邊管理著幅員遼闊的帝國。
為了讓查幹湖的漁業資源能夠世代延續,遼國甚至出台了曆史上第一部漁業保護的法規,就是在春夏之際,魚產卵的時節禁止捕魚。
17世紀的查幹湖麵積超過500平方公裏,蓄水量四億立方米,平均水深4.1米,如果每十立方米水體,能出產一條一斤重的魚,這是最低的估算產出了,那麽,每年就可以出產噸魚,足夠8萬人的食物啊,就是捕撈個20%、30%.也極大的豐富了食物來源,這樣算到這裏,譚啟明是心花怒放。
譚啟明告訴於剛立、吳超正、周政賢幾人,現代世界就是用一種叫尼龍的漁網捕撈,所以每年幾百萬斤,而錦絲桐油魚網是非常接近尼龍魚網的,使用錦絲桐油魚網完全可以達到或者接近後世的產量,而後世的查幹湖捕撈每年都要進行,頻繁的捕撈嚴重影響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
而我們的查幹湖冬捕,是亙古第一次用大型魚網捕撈,而今天的查幹湖水域麵積要遠遠大於後世,水的深度也遠遠大於後世,所以查幹湖的冬捕可以期待。
元老院的元老們也都很激動,17世紀的中國太多、太嚴重的饑荒,饑餓是整個社會最濃重的色彩,預計能有這麽多魚,吳超正已經不能安心其他,吳超正直接要求自己負責冬捕。
而冬捕不會僅限於查幹湖,鏡泊湖,興凱湖,五大連池、黑魚湖……北方有太多的湖,可以進行。
隻是目前北明沒有足夠的生絲,沒有足夠的錦絲桐油魚網,就沒有辦法去鏡泊湖、興凱湖、五大連池……去捕魚。
組織捕魚隊,吳超正帶隊,還有農業隊、建房隊、乞兒吉斯騎兵,2000人浩浩蕩蕩的,乘坐馴鹿、馬拉的雪橇,向查幹湖前進,如果冬季在北方所有的湖泊捕魚,即便是這些湖裏的魚,養活兩二三十萬人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而譚啟明不缺少魚,卻是缺少人、缺少的是物資、缺少的是魚網。
從白楊木鎮到查幹湖,有300公裏,沿著鬆花江一直向上遊逆行,然後在鬆花江和嫩江的交匯處,向杜蒙草原方向前進,很快就到了查幹湖。
馴鹿、馬拉的雪橇,一天能走75公裏,冬天的北方平原,白雪皚皚,在白雪皚皚的平原上使用雪橇,是更方便的交通工具。雪橇在積雪上滑行,雪橇底板是光滑的樺木,摩擦力很小,這樣就能非常迅速的在平原的雪地上前行,冬天的雪橇要比夏天的馬車快不止一倍。
一去要有四天的時間,而整個冬捕的時間要有幾個月的,為此,帶了大量的生活物資,帳篷、爐子、大鍋、小碗的上百雪橇,隊伍綿延幾百米,頂風冒雪走了四天,到了查幹湖安營紮寨。
17世紀的查幹湖,蘆葦遍布,遠遠的根本就望不見湖,隻看見一片無邊的蘆葦蕩。這些密密麻麻的蘆葦高達3米,把整個查幹湖掩蓋在無邊無際的蘆葦蕩中,為了達到湖麵的冰麵,要砍伐大量的蘆葦,從蘆葦蕩中砍伐一條通道。
砍伐蘆葦蕩,要在這蘆葦蕩中開出一個20米寬,長一公裏的通道才走上冰麵,這些幹燥的蘆葦,迅速的成為臨時搭建帳篷保暖用的材料,把這些蘆葦鋪在冰麵上,然後在這蘆葦的保溫層上搭建帳篷。
同時,蘆葦也是最好的燃料,捕魚隊生火做飯就使用這些蘆葦。
在冰冷刺骨的湖麵上,奮力地鑿開厚厚的冰層,這些冰層厚度可達一米。要在選擇好的,可能有魚群的冰麵,鑿出兩排的冰洞,這些冰洞間隔有十米遠一個,然後就從這些冰洞開始下網,最先下去的是一根長木杆,長木杆後係著繩索,木杆要有十米長,從一個冰洞探下木杆,在浮力的作用下, 長木杆會漂浮在水麵上、冰麵下,移動長木杆 ,移動到在下一個冰洞看見長木杆的另一頭,有人要在下第二個洞口抓住木杆,這時在長木杆後麵的繩子上係撈錦絲桐油魚網的開始端,將漁網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
長木杆拉動漁網 一個冰洞、一個冰洞的連續下去,直到把魚網全部下到水底。
魚網下水在冰層下是一個弧形,終點與初始點是一個冰洞。
在每一個冰洞要漁夫抖動漁網 確保魚網完全展開,魚網底部的青銅墜都沉下到湖底,這個時候就可以拉起魚網。
然而,很快吳超正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漁網的網眼做得太小了!
而漁網捕獲的魚太多了,根本就拉不動漁網,幾個人拉不動,幾十個人依舊拉不動。
這是捕獲到的魚兒數量眾多,且體型龐大才能導致的,單憑人力根本無法順利拖動漁網。麵對這個困境,大家並沒有氣餒,而是迅速製作了一個堅固的絞盤,並利用馴鹿群來拉動它,以此幫助拖拽漁網。
經過一番艱苦努力,終於成功收網。當漁網被緩緩拉出水麵時,眼前的景象讓人瞠目結舌:數以萬斤計的各種魚類在網中掙紮跳躍。其中有巨大無比的青魚、肥碩健壯的草魚、色彩斑斕的鯉魚、凶猛貪吃的鯰魚以及黝黑矯健的黑魚等等……
這些鮮美的魚兒給吳超正帶來了無盡的喜悅和滿足感,但同時也讓吳超正深刻認識到,在今後的捕魚行動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漁網的規格,太大的漁網還真不行,太大的漁網根本拉不動,不是漁網太重 ,是魚太多,以後要做小一點的漁網,以免再次遭遇類似的困難。
在後世,查幹湖冬捕有一網40萬斤魚的記錄 ,就是一網就捕撈200噸魚。
碩大肥美的魚兒被一條又一條的捕撈上來,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人們忙碌地穿梭於冰麵、帳篷之間:有的手持利斧、冰鑿奮力鑿開冰層;有的敏捷地下網捕撈;還有的則熟練地用一把匕首刮去魚鱗、剖開魚腹,把處理幹淨的一米長的大魚下到大鍋裏燉煮鮮魚。
然而,僅有一張漁網顯然遠遠不夠應對如此龐大的漁獲量,但幸運的是正值寒冬時節,無需繁瑣地處理這些魚兒。漁民們將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大魚直接扔到雪地上,沒過多久它們便迅速被嚴寒凍結,一條又一條一米多長的大魚就如同一塊劈柴一樣,大家齊心協力把凍僵的魚整齊地碼放在一起,宛如一堵堵高聳堅固的魚牆,赫然矗立在湖邊的曠野之上。
魚牆被一道道的壘起來。
如何處理這些魚?,一部分被馴鹿雪橇拉到前郭爾羅斯,外貿公司把這些魚販賣到遼東,一部分用馴鹿拉的白楊木鎮,做各個部落的冬季食物。
冬日的雪野,讓運輸變得方便,幾頭馴鹿拖拽著雪橇,一輛雪橇足足能拉4000斤魚,50個馴鹿雪橇,一次就能拉100噸魚,奮戰一個月,要向白楊木鎮拉回3000噸魚,而更近的前郭爾羅斯,要拉去5000噸魚,而給貿易公司的目標是,用5000噸魚換5000個漢族奴隸。
遼東地區的土地是肥沃,漢族農民又是勤奮的,原本是不應該出現饑荒的。
但是,女真人統治者破壞了社會秩序,一個混亂的沒有秩序社會裏,躺平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你如果從事生產,而完全得不到生產的成果,這樣你就被迫放棄生產,當一個農民,辛苦一年,麵對勞動成果,都要被搶劫而一無所獲的時候,從事生產的積極性是零,這也是遼東地區出現饑荒的原因。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女真人崛起就是靠搶,而自己統治的地區搶無可搶的,他們從戰爭中搶奪的,多是他們看中的金銀、女人,而冬天來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食物短缺。恰恰在這個時候,從前郭爾羅斯人那裏,郭爾羅斯來的蒙古人與朱赫人,大量的販賣那些冷凍的鮮魚,一雪橇,一雪橇的拉到了遼北,而他們的要價更加的奇怪,他們竟然可以用那些沒用的漢族阿哈換,一個漢族男人,能換千斤魚,而一個漢族女人也換800斤魚,甚至一個漢族老人和孩子都能換500斤魚,那魚可真大啊,每一條魚都有小孩子大小,太劃算了。
每一個女真布甲、白甲、紅甲、巴牙喇們,少的也有十幾個,多的也有上百個漢族奴隸阿哈,他們紛紛拿出三兩個,換上它一兩千斤新鮮的凍魚,這樣整個冬天都有魚肉湯喝,都有燉魚肉吃,太美了,要抓緊時間換,保不齊那些魚沒了就換不著了。
而漢族工匠更加的值錢,一個工匠竟然能換2000斤魚,哎,工匠是很值錢的,但也不會很珍惜,下次再搶幾個就是了。
於是,整個遼北地區都飄蕩著魚肉的香氣,仿佛饑餓並不存在一樣。
李定軍原本是撫順地區的礦工,憑借著自己找礦的本事,原本是生活的好好的,李定軍家世世代代就為官府、為大財主家找礦的。
“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
問荊之下可采金 ,青蒿矮壯下育錫,石鬆蔓紫可得銅……
哪裏的礦富、哪裏的礦貧……
哪裏的礦深、哪裏的礦淺……
有沒有地下水,地下水多寡,能不能開巷道 礦洞巷道什麽走向,這些李家人都門清 也是依靠這些不外傳的絕學,李家本是富裕之家 。
富裕之家娶的媳婦也是出類拔萃的,李定軍的妻子就是一個秀才的女兒 ,知書達禮溫婉秀麗,兩個人海誓山盟的,要攜手人生的。
可是努爾哈赤的女真白甲兵來了,礦山馬上換了主人。
女真人成了礦山的主人後,勞動強度增加了,多幹活,多出力氣還是能忍受的,可是後來有了合戶製度,合戶製度誰能忍,最後的稻草讓礦工憤怒,誰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妻女,去女真人家裏做奴婢啊。
遼東礦工舉起了造反的大旗,礦工們是勇敢的,他們拿著鐵錘、鋼釺,勇敢的和女真人進行了戰鬥,李定軍拿起了大鐵錘,揮舞著砸向了女真人的頭顱,與李定軍一起的還有一個礦工叫孔有德,孔有德更加英武,他們一起給了女真人重重的一擊,然而,更多的女真人來了,這些女真人並不和礦工的鐵錘、鋼釺硬鋼,他們就在遠處射箭,最後,礦工的起義失敗了,李定軍也被抓,孔有德卻逃了出去 而妻子也不知道下落。
一名優秀的礦工並不是好農夫。
女真人將他們已經厭倦了的女人,以及那些不是好農夫的礦工、不是好廚師的鐵匠,老體弱的身體差的奴隸阿哈,統統拿出來換取大量的魚。
這些奴隸阿哈在女真人眼裏的價值是一文不值的,他們與明朝軍隊陣戰,每一次俘虜都抓不過來,一個衝鋒之後,那些怯懦的明朝人黑壓壓的跪倒一片,根本就數不清是多少。太多了,為了節約糧食,不得不砍殺一批。
這些怯懦的明朝人,就在他們眼前砍殺他們的同胞,砍殺的越多,他們叩頭越狠,早知道能換魚 就少砍幾個,那些怯懦的明日,臨死的叫喊都不洪亮,比綿羊都窩囊。
譚啟明並沒有在捕魚,譚啟明走向更遠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