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啟明當時花了大量的資金引入朱赫人,朱赫人其實就是猶太人。這些生活在鬆花江邊的猶太人來自中亞。
這些猶太人原來是為中亞國家服務的,在蒙古人征服中亞的戰爭中,他們成了蒙古人的俘虜,蒙古人征伐中有一規定,不殺工匠 , 猶太人就是因為有出色的手藝,被蒙古人赦免。
死罪雖免,活罪難逃,這些曾經幫助中亞王朝抵禦蒙古人的猶太族人被流放到鬆花江邊。
蒙古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刻,蒙古人的生活技能卻是跌落穀底的時刻,蒙古的男人或是在戰場上,或是在走向戰場的路上,草原生活的各種物品, 幾乎都是這些外來工匠生產,這些擅長手工工藝的猶太人,就在200多年裏,就生活在鬆花江邊,為鬆花江邊的蒙古人製作各種器皿。
譚啟明看到的就是這些朱赫人的優點。
第一是朱赫人的技術特長,另外就是朱赫人的貿易本事,朱赫人的手工技術以及貿易本身,不但讓那些野蠻的元朝蒙古人饒了他們的性命,也讓他們在讓失去國家2000年的曆史長河中,能夠在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夾縫中生存,沒有消失,反而得到了發展。
現在也是發揮他們長處的時候,以哈爾德為首,成立了一家北明外貿公司,要更專業化的發展對外貿易。
外貿公司第一是負責引進人口,買人、買人是第一的要務。
人太少了,而17世紀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都是依靠人堆出來的產業。尤其是你工廠、礦山每天都吵吵的要人,新增加人口非常緩慢,吳超正每天都為分配有限的人口在廠、礦、軍隊中平衡、說服、甚至爭吵,而從這些廠、礦調出人員非譚啟明出麵不可。
注冊資金就是用從前郭爾羅斯,從蒙古爾王寨繳獲的金銀,出口產品就是青黴素,鐵鍋、鋼刀、青銅甲、肥皂、鹹魚……,而引進的除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種子,第三是牲畜與家禽,第四是棉花、真絲……。
寒冷的北方是離不開棉花的,硝化棉無煙火藥更需要棉花,醫院需要脫脂棉……
而真絲在禦寒上沒有大的用處,真絲是做什麽用呢?譚啟明要用真絲來改造魚網。
絲綢如同少女皮膚的柔軟,重新讓歐洲貴族見識到什麽才是生活,不是亞麻布那種粗劣的摩擦,那是柔軟到被撫摸的感覺 ,當這樣的內衣出現,歐洲貴族、尤其是歐洲女貴族,她們感到他們以前都白活了。
一件柔軟的絲綢內衣,那些歐洲女人願意出黃金一樣的價格,穿上這樣的內衣,再想想被粗糙的亞麻布磨到皮膚出血泡的內衣,可憐歐洲女人那敏感部位,被亞麻折磨了一代、又一代。
在亞麻布下是多麽大的痛苦,你就能理解為什麽絲綢在歐洲能成為頂級的奢侈品。
地主老財、官宦貴胄,為什麽非要綾羅綢緞,舒服、太舒服了。
美洲、印度都獨立的完成了自己的棉花品種的培育,作為最大的農業民族,中華民族竟然沒有培育出來自己優秀的植物纖維,我們的棉花是宋代從印度輾轉引進的。
沒有自己優秀的植物纖維,導致我們的服裝兩極分化,少數人是柔軟昂貴的動物纖維絲綢,多數人是粗劣的植物纖維麻衣。其實也不僅僅是動、植物纖維,幾乎所有的曆史生活都是這個樣子,舒服隻是少數人的。
而這種舒服是代價沉重的,有限的土地由於種桑養蠶會導致糧食短缺。以至於中華民族有著最暢銷的絲綢,人民卻一直在挨餓,饑餓是中華民族曆史的特點與常態,吃飽飯才是特殊而罕見的時期,所以中華民族每一個吃飽飯的時代,都是罕見的盛世,無不被歌頌到罄竹難書。
譚啟明後世研究曆史就滿滿的恨意,那些統治者是知道絲綢舒服的,但是並不在乎人民的饑餓。
統治者的眼光與腦回路與普通百姓是大不同的,典型的鄭和下西洋——用的是統治者的眼光看世界,從東南半島到印度次大陸 在到非洲……代表統治者眼光這些地方都是荒涼、野蠻的,什麽東西放進皇城大內都是不能增光添彩的。
如果鄭和事一個農夫,他會貪婪的發現 有太多肥沃的土地 ……
如果鄭和是一個流氓,他會推倒一個又一東亞、南亞、非洲的少女愉快的蹂躪……
如果鄭和是一個土匪,他會攻陷一個又一個城鎮,掠奪滿船的金銀……
甚至如果鄭和是一個旅行愛好者、一個地理學家、一個植物學家……
所有的人都會讓自己的欲望得到些許滿足,然後豪邁激情的講述發現與征服的故事。然後,農夫基於土地、流氓基於美女、強盜基於金銀財寶、學者們基於發現……中華民族的大航海時代不可阻擋。
事實是鄭和用統治者的眼光看世界,一次次航海竟然虧錢了,還虧的夠嗆。
哥倫布們航行到原始落後的美洲,賺的盆滿缽滿,不但自己賺的溝滿壕平,還給農民帶回土豆、玉米、給貴族、富豪帶回咖啡、給國王帶回土地、給太多的城市無產者帶來希望……
鄭和航行到富裕的東南亞,虧的老比朝天,幾乎什麽也沒有帶回來,……
眼光啊。
而亦赤哈的北巡跟鄭和的遠航異曲同工。
他們似乎一定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我就是傻,我就是一個怨種。
譚啟明穿越來了 ,譚啟明要用底層人的眼光看世界,自己就是一個小職員,不要你豐功偉績,隻要國泰民安。
譚啟明知道,絲綢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應該是古代社會最重要的作用,而最重要的作用古人並沒有發揚光大,這一作用是譚啟明在童年的時候,在鬆花江邊了解並看到的,
童年的譚啟明熱愛釣魚、捕魚,看見了哈爾濱一些機關、大廠的人來江邊打魚、來鄉下野餐,那個時候還沒有尼龍漁網,這些哈爾濱機關、大廠的用的漁網,不是鄉下的麻繩豬血漁網,他們的漁網整潔而輕盈、結實而迅速的在江河裏撈魚,那是不是尼龍勝是尼龍的漁網。
尼龍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尼龍漁網還沒有出現在生活裏,但他們使用的漁網,跟尼龍漁網是沒有大的區別的,這種漁網叫錦絲桐油網,就是用蠶絲,做成細繩,然後刷桐油,這樣的漁網就是古代的尼龍漁網,
在鬆花江邊,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這種錦絲桐油網還在被使用,直到後來更便宜、更廉價的尼龍網的出現,錦絲桐油魚網才退出市場。
所以譚啟明要做的是錦絲桐油魚網,而不是真絲內衣。
桐油在中國古代世界應用廣泛,在有明一代,人們的家具要刷桐油防腐、桐油紙用來防水、防潮,桐油布就是古代的雨衣,而大富大貴之家,直接用桐油混合石灰,這個就是中國版的古代水泥 ,就是太昂貴,不是一般家庭可以使用的起的。造船更加離不開桐油,刷桐油的木材使用年限能夠增加一倍……
哈爾德的外貿公司從遼東女真人那裏 購買了很多桐油。
而北方是出產蠶絲、絲綢的,北方的蠶也叫山蠶,也叫做樹蠶,其結實程度更優於南方的桑樹蠶,北方飼養做出蠶的曆史悠久,隻是後來由於北方的戰亂頻繁,戰亂中,很多柞樹林被毀,這樣養蠶的,產業逐步南移,到了相對戰亂少的南方,在沒有戰亂的地方,桑樹更加容易得到保全,所以江浙地區反而成了,蠶飼養的中心。
朱赫人外易公司銷售在積極的工作,銷售產品青黴素是昂貴的,銷售青黴素滿滿的都是神秘感,做為最神奇的神水,購買這種神水的家庭,要吃齋祈禱,要杜絕殺戮,但凡家裏有皮甲武士,但凡這個皮甲武士殺過漢人,是絕對不賣的,多少錢都不賣。如果有奴隸、下人的,還要對奴隸阿哈下人好,要在一個溫暖慈祥的氛圍中 神水才管用。
你還別不信,同樣的病,一人注射神水就好了,一個人沒有注射神水就死了。符合條件的,注射一人的青黴素,要用十頭牛,或兩個奴隸進行交換。
很多女真家庭都為此慌了,這可不敢隨便打罵奴隸阿哈,誰知道什麽時候會大病一場,打罵了奴隸阿哈 ,得不到神水,那可是非常嚴重的。不行 最近要讓奴隸阿哈吃飽,不能讓奴隸阿哈每天都一臉愁容。
鐵鍋也是昂貴的,鐵鍋要用四頭牛或一人進行交換,而青銅戰甲更加的昂貴,一個青銅戰甲要有十個人或者30頭牛交換,而一把鋼刀的價格,是八頭牛,或三個奴隸,而用棉花與生絲、桐油交換就劃算的多了。
朱赫人貿易公司的成果是顯著的,然而,這些物資撒到各個小鎮,依舊是嚴重不足的,
生絲就嚴重不足,從遼東購買生絲要一兩銀子一斤,總共也購買了隻有五六百公斤,如何提高這些生絲的韌性?還是要做一些嚐試的,
首先,這些生絲要進行一些酸化處理,然後把這些生絲紡成絲線,酸化處理後的絲線更加的堅韌,用這些絲線結成了一張重達500斤的大網,最後把網漁網刷上桐油,安上鐵墜,這樣一張錦絲桐油網就成了,
在鬆花江做實驗,500斤的錦絲桐油網,長達200米,寬達三米,在鬆花江上,在一個水流平緩的河段,連續鑿了數個冰窟窿,把網下去,然後做一個絞盤,用馬匹拖拉絞盤,絞盤鏈接錦絲桐油漁網,一網下去,又是幾千斤的魚獲,巨大的哲羅鮭、肥美的大鯉魚,鱖魚、大白魚……。
有了銅油錦絲,不但讓漁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應用在蘆葦造紙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來用蘆葦造紙的時候,紙漿生產是不成問題的,碾壓晾曬幹燥的流程也不成問題,但是,把紙漿從漿池中撈取的抄網很成問題,用亞麻編製的抄網不均勻,不細致,也不耐用,而用錦絲銅油網製成的抄網,均勻細致,更加耐用,生產出來的紙張更具穩定性。
就是木質素的產量也因為有錦絲桐油而得到提高,木漿去除木纖維,紡織更加細密的錦絲桐油網方便耐用。
蘆葦紙終於為譚啟明帶來了光明,由於其纖維的強度,具有極大的韌性,蘆葦紙刷上桐油之後,譚啟明終於可以在他黑暗的木刻楞裏安上了一扇窗戶,還沒有平板玻璃,桐油紙臨時來完成玻璃窗的,而有了合格、細密的錦絲桐油網,木漿紙也被生產出來,白色的木漿紙才是書寫的好材料,
哎!中國古人,2000年來,就用絲綢,把統治者的生活更加華美,而人民在挨餓,中華民族的曆史,其實就是一個饑餓的曆史,沒有人統計過中華民族挨餓的時間有多長,有人統計過明史,在明朝200多年的曆史中,大饑荒的記載高達一千二百八十六次,歲末大饑、人相食,就是人吃人的記載,不絕於耳。
極端的時候,城鎮有菜人市,就是專門出賣人肉的集市,那些菜人市的記載,讓後世的讀史者心驚膽戰,所以,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說,翻開曆史,滿篇寫的都是仁義道德,而仔細看下去,下麵隻有吃人兩個字,中華民族的苦難連綿不絕。
如果中國古代,統治者真正的熱愛人民,不把絲綢用於裝飾那些統治者的生活上,而把大部分絲綢結成漁網,去開發海洋,還用得著人相食嗎?,那些菜人市不賣人肉、賣魚肉,難道不好嗎?
家天下,他們滿嘴仁義道德,其實他們根本就不關心普通百姓的生死,死了個千千萬萬百姓,對於他們來說,算得了什麽呢?,隻要自己穿的衣服柔軟華美就好。
有了銅油錦絲網,那麽就去查幹湖進行一次冬捕 ,食物還是越多越好的。
這些猶太人原來是為中亞國家服務的,在蒙古人征服中亞的戰爭中,他們成了蒙古人的俘虜,蒙古人征伐中有一規定,不殺工匠 , 猶太人就是因為有出色的手藝,被蒙古人赦免。
死罪雖免,活罪難逃,這些曾經幫助中亞王朝抵禦蒙古人的猶太族人被流放到鬆花江邊。
蒙古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刻,蒙古人的生活技能卻是跌落穀底的時刻,蒙古的男人或是在戰場上,或是在走向戰場的路上,草原生活的各種物品, 幾乎都是這些外來工匠生產,這些擅長手工工藝的猶太人,就在200多年裏,就生活在鬆花江邊,為鬆花江邊的蒙古人製作各種器皿。
譚啟明看到的就是這些朱赫人的優點。
第一是朱赫人的技術特長,另外就是朱赫人的貿易本事,朱赫人的手工技術以及貿易本身,不但讓那些野蠻的元朝蒙古人饒了他們的性命,也讓他們在讓失去國家2000年的曆史長河中,能夠在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夾縫中生存,沒有消失,反而得到了發展。
現在也是發揮他們長處的時候,以哈爾德為首,成立了一家北明外貿公司,要更專業化的發展對外貿易。
外貿公司第一是負責引進人口,買人、買人是第一的要務。
人太少了,而17世紀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都是依靠人堆出來的產業。尤其是你工廠、礦山每天都吵吵的要人,新增加人口非常緩慢,吳超正每天都為分配有限的人口在廠、礦、軍隊中平衡、說服、甚至爭吵,而從這些廠、礦調出人員非譚啟明出麵不可。
注冊資金就是用從前郭爾羅斯,從蒙古爾王寨繳獲的金銀,出口產品就是青黴素,鐵鍋、鋼刀、青銅甲、肥皂、鹹魚……,而引進的除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種子,第三是牲畜與家禽,第四是棉花、真絲……。
寒冷的北方是離不開棉花的,硝化棉無煙火藥更需要棉花,醫院需要脫脂棉……
而真絲在禦寒上沒有大的用處,真絲是做什麽用呢?譚啟明要用真絲來改造魚網。
絲綢如同少女皮膚的柔軟,重新讓歐洲貴族見識到什麽才是生活,不是亞麻布那種粗劣的摩擦,那是柔軟到被撫摸的感覺 ,當這樣的內衣出現,歐洲貴族、尤其是歐洲女貴族,她們感到他們以前都白活了。
一件柔軟的絲綢內衣,那些歐洲女人願意出黃金一樣的價格,穿上這樣的內衣,再想想被粗糙的亞麻布磨到皮膚出血泡的內衣,可憐歐洲女人那敏感部位,被亞麻折磨了一代、又一代。
在亞麻布下是多麽大的痛苦,你就能理解為什麽絲綢在歐洲能成為頂級的奢侈品。
地主老財、官宦貴胄,為什麽非要綾羅綢緞,舒服、太舒服了。
美洲、印度都獨立的完成了自己的棉花品種的培育,作為最大的農業民族,中華民族竟然沒有培育出來自己優秀的植物纖維,我們的棉花是宋代從印度輾轉引進的。
沒有自己優秀的植物纖維,導致我們的服裝兩極分化,少數人是柔軟昂貴的動物纖維絲綢,多數人是粗劣的植物纖維麻衣。其實也不僅僅是動、植物纖維,幾乎所有的曆史生活都是這個樣子,舒服隻是少數人的。
而這種舒服是代價沉重的,有限的土地由於種桑養蠶會導致糧食短缺。以至於中華民族有著最暢銷的絲綢,人民卻一直在挨餓,饑餓是中華民族曆史的特點與常態,吃飽飯才是特殊而罕見的時期,所以中華民族每一個吃飽飯的時代,都是罕見的盛世,無不被歌頌到罄竹難書。
譚啟明後世研究曆史就滿滿的恨意,那些統治者是知道絲綢舒服的,但是並不在乎人民的饑餓。
統治者的眼光與腦回路與普通百姓是大不同的,典型的鄭和下西洋——用的是統治者的眼光看世界,從東南半島到印度次大陸 在到非洲……代表統治者眼光這些地方都是荒涼、野蠻的,什麽東西放進皇城大內都是不能增光添彩的。
如果鄭和事一個農夫,他會貪婪的發現 有太多肥沃的土地 ……
如果鄭和是一個流氓,他會推倒一個又一東亞、南亞、非洲的少女愉快的蹂躪……
如果鄭和是一個土匪,他會攻陷一個又一個城鎮,掠奪滿船的金銀……
甚至如果鄭和是一個旅行愛好者、一個地理學家、一個植物學家……
所有的人都會讓自己的欲望得到些許滿足,然後豪邁激情的講述發現與征服的故事。然後,農夫基於土地、流氓基於美女、強盜基於金銀財寶、學者們基於發現……中華民族的大航海時代不可阻擋。
事實是鄭和用統治者的眼光看世界,一次次航海竟然虧錢了,還虧的夠嗆。
哥倫布們航行到原始落後的美洲,賺的盆滿缽滿,不但自己賺的溝滿壕平,還給農民帶回土豆、玉米、給貴族、富豪帶回咖啡、給國王帶回土地、給太多的城市無產者帶來希望……
鄭和航行到富裕的東南亞,虧的老比朝天,幾乎什麽也沒有帶回來,……
眼光啊。
而亦赤哈的北巡跟鄭和的遠航異曲同工。
他們似乎一定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我就是傻,我就是一個怨種。
譚啟明穿越來了 ,譚啟明要用底層人的眼光看世界,自己就是一個小職員,不要你豐功偉績,隻要國泰民安。
譚啟明知道,絲綢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應該是古代社會最重要的作用,而最重要的作用古人並沒有發揚光大,這一作用是譚啟明在童年的時候,在鬆花江邊了解並看到的,
童年的譚啟明熱愛釣魚、捕魚,看見了哈爾濱一些機關、大廠的人來江邊打魚、來鄉下野餐,那個時候還沒有尼龍漁網,這些哈爾濱機關、大廠的用的漁網,不是鄉下的麻繩豬血漁網,他們的漁網整潔而輕盈、結實而迅速的在江河裏撈魚,那是不是尼龍勝是尼龍的漁網。
尼龍還沒有普及的時代,尼龍漁網還沒有出現在生活裏,但他們使用的漁網,跟尼龍漁網是沒有大的區別的,這種漁網叫錦絲桐油網,就是用蠶絲,做成細繩,然後刷桐油,這樣的漁網就是古代的尼龍漁網,
在鬆花江邊,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這種錦絲桐油網還在被使用,直到後來更便宜、更廉價的尼龍網的出現,錦絲桐油魚網才退出市場。
所以譚啟明要做的是錦絲桐油魚網,而不是真絲內衣。
桐油在中國古代世界應用廣泛,在有明一代,人們的家具要刷桐油防腐、桐油紙用來防水、防潮,桐油布就是古代的雨衣,而大富大貴之家,直接用桐油混合石灰,這個就是中國版的古代水泥 ,就是太昂貴,不是一般家庭可以使用的起的。造船更加離不開桐油,刷桐油的木材使用年限能夠增加一倍……
哈爾德的外貿公司從遼東女真人那裏 購買了很多桐油。
而北方是出產蠶絲、絲綢的,北方的蠶也叫山蠶,也叫做樹蠶,其結實程度更優於南方的桑樹蠶,北方飼養做出蠶的曆史悠久,隻是後來由於北方的戰亂頻繁,戰亂中,很多柞樹林被毀,這樣養蠶的,產業逐步南移,到了相對戰亂少的南方,在沒有戰亂的地方,桑樹更加容易得到保全,所以江浙地區反而成了,蠶飼養的中心。
朱赫人外易公司銷售在積極的工作,銷售產品青黴素是昂貴的,銷售青黴素滿滿的都是神秘感,做為最神奇的神水,購買這種神水的家庭,要吃齋祈禱,要杜絕殺戮,但凡家裏有皮甲武士,但凡這個皮甲武士殺過漢人,是絕對不賣的,多少錢都不賣。如果有奴隸、下人的,還要對奴隸阿哈下人好,要在一個溫暖慈祥的氛圍中 神水才管用。
你還別不信,同樣的病,一人注射神水就好了,一個人沒有注射神水就死了。符合條件的,注射一人的青黴素,要用十頭牛,或兩個奴隸進行交換。
很多女真家庭都為此慌了,這可不敢隨便打罵奴隸阿哈,誰知道什麽時候會大病一場,打罵了奴隸阿哈 ,得不到神水,那可是非常嚴重的。不行 最近要讓奴隸阿哈吃飽,不能讓奴隸阿哈每天都一臉愁容。
鐵鍋也是昂貴的,鐵鍋要用四頭牛或一人進行交換,而青銅戰甲更加的昂貴,一個青銅戰甲要有十個人或者30頭牛交換,而一把鋼刀的價格,是八頭牛,或三個奴隸,而用棉花與生絲、桐油交換就劃算的多了。
朱赫人貿易公司的成果是顯著的,然而,這些物資撒到各個小鎮,依舊是嚴重不足的,
生絲就嚴重不足,從遼東購買生絲要一兩銀子一斤,總共也購買了隻有五六百公斤,如何提高這些生絲的韌性?還是要做一些嚐試的,
首先,這些生絲要進行一些酸化處理,然後把這些生絲紡成絲線,酸化處理後的絲線更加的堅韌,用這些絲線結成了一張重達500斤的大網,最後把網漁網刷上桐油,安上鐵墜,這樣一張錦絲桐油網就成了,
在鬆花江做實驗,500斤的錦絲桐油網,長達200米,寬達三米,在鬆花江上,在一個水流平緩的河段,連續鑿了數個冰窟窿,把網下去,然後做一個絞盤,用馬匹拖拉絞盤,絞盤鏈接錦絲桐油漁網,一網下去,又是幾千斤的魚獲,巨大的哲羅鮭、肥美的大鯉魚,鱖魚、大白魚……。
有了銅油錦絲,不但讓漁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應用在蘆葦造紙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來用蘆葦造紙的時候,紙漿生產是不成問題的,碾壓晾曬幹燥的流程也不成問題,但是,把紙漿從漿池中撈取的抄網很成問題,用亞麻編製的抄網不均勻,不細致,也不耐用,而用錦絲銅油網製成的抄網,均勻細致,更加耐用,生產出來的紙張更具穩定性。
就是木質素的產量也因為有錦絲桐油而得到提高,木漿去除木纖維,紡織更加細密的錦絲桐油網方便耐用。
蘆葦紙終於為譚啟明帶來了光明,由於其纖維的強度,具有極大的韌性,蘆葦紙刷上桐油之後,譚啟明終於可以在他黑暗的木刻楞裏安上了一扇窗戶,還沒有平板玻璃,桐油紙臨時來完成玻璃窗的,而有了合格、細密的錦絲桐油網,木漿紙也被生產出來,白色的木漿紙才是書寫的好材料,
哎!中國古人,2000年來,就用絲綢,把統治者的生活更加華美,而人民在挨餓,中華民族的曆史,其實就是一個饑餓的曆史,沒有人統計過中華民族挨餓的時間有多長,有人統計過明史,在明朝200多年的曆史中,大饑荒的記載高達一千二百八十六次,歲末大饑、人相食,就是人吃人的記載,不絕於耳。
極端的時候,城鎮有菜人市,就是專門出賣人肉的集市,那些菜人市的記載,讓後世的讀史者心驚膽戰,所以,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說,翻開曆史,滿篇寫的都是仁義道德,而仔細看下去,下麵隻有吃人兩個字,中華民族的苦難連綿不絕。
如果中國古代,統治者真正的熱愛人民,不把絲綢用於裝飾那些統治者的生活上,而把大部分絲綢結成漁網,去開發海洋,還用得著人相食嗎?,那些菜人市不賣人肉、賣魚肉,難道不好嗎?
家天下,他們滿嘴仁義道德,其實他們根本就不關心普通百姓的生死,死了個千千萬萬百姓,對於他們來說,算得了什麽呢?,隻要自己穿的衣服柔軟華美就好。
有了銅油錦絲網,那麽就去查幹湖進行一次冬捕 ,食物還是越多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