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徐州治所鍾離郡府,臨川王正在擺宴為朝廷派來的使節建安王接風洗塵。
眾將軍近日小戰不斷,算是取得了些許戰績。
本以水軍、騎兵為主的部伍遇到冰麵作戰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於是乎幾個主將臉上都洋溢著勝利的笑容。
臨川王坐在堂上正位,對著側身的建安王也露了出微笑。
“諸位將軍,陛下在宮中對北徐州戰況十分惦念,對諸位將軍亦有殷切期許。”
“建安王正是奉陛下旨意,前來犒賞三軍。”
“來,我們同飲此杯,以表謝意。”
說罷,眾人便幹了一碗。
康長明起身拱手。
“殿下奉旨前來勞軍,末將甚為感動,隻不過近日多為小戰,我軍雖占上風,但不足以言功。”
“禦酒既已吃過,末將便先行告退了。”
五州都督蕭靖藝、兗州刺史蕭子昭、度支尚書王遷、臨川王長史陸明霞、揚州治中何敬容,在堂下一愣,看著康長明舉杯,都側著身稍作點頭示意罷了。
宴席很快散去,眾人各自回了大帳,臨川王一肚子的怨言這才敢發泄出來。
“臨行前我千叮嚀萬囑咐,你......你怎麽如此輕易就答應了呢!”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一個玉符竹節,便將你遣出了宮,你啊......誒!”
建安王知道會有今日這般場景,心裏好像早就做好了準備一般。
他起身稍作拱手。
“兄長息怒,弟弟以為持節勞軍一事,不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臨川王皺了皺眉。
“那你說說,何以言利。”
“兄長,且說陛下以勞軍之名不再讓我參與朝議,實則是想展露其拳腳,減少束縛。”
“可七哥等人亦不在朝,如此一來,在議事之時才能看得清朝中大臣更傾向於哪方,此乃一利也。”
“如今戰事吃緊,諸將軍皆已來到前線,而臣弟亦是武將出身,如不親臨戰場,恐怕陛下會心有猜忌,今我奉命北行,便可使陛下安心,此乃二利也。”
“當前朝廷首要乃是求戰退敵,至於革新之策,恐不能繼續開展,我既不在朝中,恐怕陛下連親信也沒了,如此一來陛下未必會有所舉動,此其三利也。”
“兄長得此三利,又可掩人口舌,豈非良策也!”
臨川王聽罷,不由得點了點頭。
“文達所言,不無道理,但願是我多慮了吧!”
“北徐形勢,變幻莫測。”
“適才幾位將軍對我軍情況皆有所述。”
“那麽你又作何見解呢?”
“回兄長,我雖未曾經曆隆冬水戰,可畢竟在石頭戍任上多年,兄長既然問了,我就直說了吧。”
臨川王聽後點了點頭。
“索虜以騎兵見長,此時淮水冰水交融,故而馬匹難以近前;可若以沙草覆之,騎兵便如履平地,由此觀之,我軍應準備拋車以破冰退馬;另外,還需備下火油於帳外灘地,若敵軍侵入,可以火矢燒之,如此方為禦敵之道。”
“嗯,你所言,子昭皆已言之,我軍已在營帳外備足了火油、箭矢和拋車,一旦敵軍攻入,必將潰敗!”
“甚好,蕭子昭雖在長沙王和兄長之間徘徊,觀望時機,不過在行兵作戰上不得不令人佩服。”
“是啊,我們都是為了守護南國疆土,為陛下分憂,不過話說回來,即便他有良謀在胸,我們也不能事事都聽之任之。這些年我時常提點於他,當前他雖忠心於我,可那蕭靖藝就在軍中,想必他們二人少不了私下交談。”
“兄長所言甚是,再過些些日子就要春暖花開了,到時河麵融化,我們隻能用水軍禦敵。”
“那索虜近年來在豫州、青州和洛陽等地皆組建了水軍,從過往探報來看,其水軍規模和戰力不亞於我軍。”
“當務之急,我們不僅要觀察敵我形勢,還要留意那二人平日動向。”
“嗯,我也正為此擔心。不過還是要將戰事放在首位啊。”
“你熟讀兵書,又曾任職石頭城,至於如何在水戰中取勝,應拿出些計策來才是。”
“兄長放心,來時我已初步想過了。”
“哦?你且說來。”
建安王見狀便起身來到了後邊牆壁上,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地方。
“兄長請看。”
“此地乃壽陽,上接穎水,下通淮水、肥水,北有硤石、八公二山,乃易守難攻之地。”
“如今索虜陳兵於淮水對岸,頻繁發兵擾我軍於淮水諸地,猶如蜈蚣之足,不可斷絕也!”
“那依你之見......”
“臣弟嚐聞‘先機定策,反客為主’,若我軍出奇兵直取壽陽,斷其補給,破其根本,北徐之戰,不日便可告捷也!”
“嗯!文達此計妙哉!”
“此計雖凶險,可若行之得當,實乃破局之端也!”
“隻是......”
臨川王緊接著捋了捋胡須。
“兄長還有何疑慮?”
“隻是陛下雖令我來督戰,不過亦如你所見,諸將領各有所顧,恐不能為我所用啊!”
建安王聽後點了點頭。
“兄長所慮甚是,如今帳中將軍各自打著算盤,一時間恐怕難以籠絡。”
“既如此,不如......”
“如何?”
“不如將北徐州防線逐一劃分,讓諸將各守一方,如此一來既能互相牽製又可將防禦職責分撥出去。”
“如若取勝,兄長亦是大功一件;如若出了閃失,亦有諸將軍各自承擔,兄長不過是用人不當罷了。”
“哦?那若是他們不同意呢?”
“若是不同意,兄長便可用統帥之權以軍法處置,到那時候......就由不得他們了!”
“嗯,如此甚好!”
“我這就向陛下奏請!”
“兄長稍安,適才所說蕭子昭和蕭靖藝,弟還有一計......”
建安王說著,便和臨川王低聲細語起來。
建康縣府衙,廷尉丞劉嗣芳、中書郎範子真闊步來到院前。
“建康令聽旨!”
建康令江閣跪地迎接。
範子真打開絹帛,朗聲唱道:“朕聞新橋別院失火,既非天災,便為人禍也。故特遣廷尉至府衙行事,你等務必查清此案,找出線索,交由廷尉署審查。”
“卑臣領旨。”
江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接下了聖旨。
範子真朝劉嗣芳和江閣分別拱手,而後離去。
“江令,別來無恙啊!”
“哎呀,嗣芳賢弟。”
江閣起身向前拱手。
“昔日國學院裏你我同錄經史,這一別已有數載,今日得逢上官駕臨,休映心中,感慨萬千!”
劉嗣芳微微笑了笑,而後上前扶著他的胳膊。
“休映兄折煞劉某了,愚弟此番前來,雖受陛下之命,亦是為了向休映兄多多討教啊!”
“不敢不敢,賢弟說笑了。”
此時,江閣和劉嗣芳進了內堂,衙役便續上了兩杯茶。
“賢弟博古通今,又通曉藩國文字,實乃我朝不可或缺之才。”
“哪裏像我啊,雖任職於京畿,可精力有限,人手不足,實在難有作為!”
“嗬嗬嗬,這麽說來,休映兄是被眼前疑案給難住嘍?”
“誒!不瞞賢弟說,要說院落失火,實乃稀鬆平常。”
“觀我京都街巷縱橫,單單這建康縣便有四萬餘戶,如此規模即便地方郡府恐不能及也!”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陛下沒有旨意,我身為府令,亦自當竭力查之。”
“嗯,休映兄所負之重,愚弟定會傾力相助!”
“如此甚好!”
“不知是否查到些許線索了?”
“額......失火當天,蕭侍郎和易少丞皆吃了酒,我已讓司值和巷間郎醫查驗了剩餘渾酒,那酒中並沒有被投毒,而那仆人辛壽因偷吃了酒昏睡,耽擱了火情。”
“如今兩側廂房已成灰燼,再想查些什麽,談何容易啊......”
“是啊,來時我有所耳聞,此事難為休映兄了。”
“不過......”
劉嗣芳未再言語,隻是左右看了看。
江閣見狀急忙起身,將房門關緊。
“賢弟但講無妨!”
“既如此,那我就說了。”
“依我在廷尉署查辦案件積累來看,休映兄應從那位家仆入手,無論用什麽方式,定要使其吐出縱火之人!”
江閣聽後不禁心裏一顫。
這是要嚴刑逼供啊!
沒看出來,這劉嗣芳求功如此心切。
他在廷尉署工作無非就那一兩年,卻養成了如此草菅人命的作風。
於是江閣稍作拱手。
“額,賢弟所言實乃出其不意之策,隻不過,按我南國律令,嚴刑逼供者,與嫌犯同罪論處。”
“我想賢弟肯定比我更清楚律令了。”
“嗬嗬嗬......”
劉嗣芳聽後輕輕的笑了笑。
“休映兄,朝廷上下都知道你執法嚴明,之前在地方任職也做出了些許政績。”
“不過恕我直言,我出此策亦是為了你建康令考慮,如今你所查之案,是何重量,你可要掂量清楚啊。”
“不瞞你說,蕭侍郎雖官階微小,可他是陛下身邊紅人。”
“如今別院失火,就是聖主臉上也無甚顏麵。”
“兄若能抓住機會,將此案快速了結,說不定還能與蕭侍郎靠近一些。”
“至於什麽家仆奴婢,乃草木罷了。”
江閣聽了這話心中不免生出了幾分惱火。
查案就是查案,現在案件還沒什麽頭緒,就拿這些人情事故來說事兒了,這個劉嗣芳,真是......
於是他起身湊到了劉嗣芳身旁,稍作拱手。
“既如此,我亦有一言。”
“哦?休映兄有什麽話直說便是。”
“我江閣出身卑賤,蒙陛下恩澤,才有今日。”
“如今上有律令法度,下有百姓期許,江閣絕不能因一己私利,濫用刑獄,妄斷生殺。”
劉嗣芳聽後臉色通紅,皺著眉頭看了看他。
“休映兄!念在你我有些私交,我不想把事情鬧大,可若是你一意孤行,就不要怪我沒有提醒你了。”
“嗬嗬嗬,劉廷尉此言,我自然領情,隻不過如此審案,江閣實在不敢苟同!”
劉嗣芳終於壓不住火氣,將茶杯狠狠地摔在了桌案上。
畢竟此次大火案的主審是廷尉署,他江閣倒是耿直,不想早日結案,可別影響別人立功不是。
“既如此,你就好自為之吧!”
說著,劉嗣芳甩袖走了出去。
“恭送上官!”
卻說蕭辰在別院正堂和易瓊安撫著玉漱。
過幾日便是謝夫人出殯的日子了,母女剛剛團聚還沒多久,就天各一方,放在誰身上也承受不了。
院子裏幾個工匠和差役正在收拾殘局,準備重新修建兩側的廂房。
蕭辰在屋裏踱著步,見玉漱如同丟了魂魄一般,也不忍在她麵前說別的事。
於是向易瓊使了個眼色。
易瓊會意後二人來到了屋外的牆角。
“大哥,玉漱姑娘不能留在這裏了。”
“什麽意思?謝夫人剛剛離世,我們就把她趕出去嗎?”
“哎,大哥誤會了。”
“出了這樣的事,臨川王的人沒多久就會知道玉漱的行蹤,到那時候他們來抓人,我們該怎麽辦?”
“我有寶劍在手,幾個軍士又有何懼!”
“你看,我就怕你這樣。”
“那天晚上在太極殿,你就不應該那麽魯莽。”
“算了,好在沒出什麽事。”
“玉漱姑娘可是有契約在臨川王那裏,即便沒有契約,他想拿的人,你還能攔得住?”
易瓊低眼看了看他。
“大哥你武藝再高,也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玉漱身旁。”
“那......那該如何是好?”
易瓊急的直打轉轉。
“所以我找你來,就是跟你商議的。”
“這麽說,你已經有辦法了?”
“嗯,你還記得暇園嗎?”
“你說是七殿下府宅?”
“對,為今之計,我們隻能將玉漱姑娘送到暇園安頓。”
“幸好臨川王還在北徐州督軍,不過事不宜遲,我們還是早做打算才行。”
“我聽徐令說七殿下已趕回京都了。不如就今晚,你拿著這個信物,暇園的布巾人一看便知。”
說著,蕭辰從懷中掏出一個小葫蘆,葫蘆通身古銅色,上麵繡著幾隻仙鶴,葫蘆嘴兒上拴著一條朱紅穗子,串著一小片血色瑪瑙。
易瓊接過葫蘆,悶著頭不作聲。
“你放心吧,樓衝一定會照顧好玉漱的,再說,這都是權宜之計。等日後時機成熟,咱們再做打算。”
說話間,幾個廷尉署的衙役過來勘察現場,蕭辰見狀也猜出了幾分。
雖然自己這兩天還沒有見過皇帝,不過照這樣看一定是宮裏有旨意了,如此看來,皇帝對自己確實很上心!
“敢問上官,可是廷尉署的人?”
其中一個衙役挺身過來,瞧了瞧蕭辰,而後低頭拱手。
“下官廷尉法掾,參見蕭侍郎。”
“快快免禮,辛苦了。”
“下官奉命來此查探線索。”
“這麽說臧廷尉也來了?”
“回侍郎,此案由廷尉丞劉嗣芳掌管。”
“哦哦......”
蕭辰稍作回想,這劉嗣芳正是前些日子在周開逸府上吃酒的那個人。
也對,從臧未真角度來看,要給年輕人機會,能理解。
宣晨殿裏,寺人婢女簇擁著姚兒和吳淑媛緩步進了內堂。
袁淑儀上前驅身行禮。
“恭迎淑媛娘娘、公主殿下。”
“呦,這不是亂了輩分。”
姚兒急忙上前扶起了袁淑儀。
“你貴為淑儀,向吳淑媛作禮便可,我既是公主,理應給你行禮呢!”
說著,姚兒便假意驅身行禮。
“嗐,瞧你們倆個,這裏又沒別人。”
吳淑媛哭笑不得,一手攙著袁淑儀一手拖著姚兒的手臂。
“姐姐可說呢,你看這小蹄子,還跟我講起禮製了。”
袁淑儀聽了這話,喜笑顏開,用手帕掩著小嘴兒。
如此,三人依次跪坐,婢女侍奉著茶點。
“來人,把東西拿上來吧!”
吳淑媛一聲令下,隻見幾個小寺人捧著幾個木盒低頭走了過來。
袁淑儀遠遠的瞧了一眼,無非是些禮物罷了。
前幾日家宴上剛剛示好,今兒就親自來送禮了,看來她吳景輝也有低人一頭的時候。
“嗬嗬嗬,妹妹你看。”
吳淑媛打開其中一個木盒,隻見一串明晃晃的珠子緩緩浮現。
那珠子一共二十餘顆,大小相似,晶瑩剔透,極其圓潤,還沒拿到眼前便閃閃發光。
袁淑儀雖說在袁府見過很多珠寶玉器,可違背禮製的寶貝袁家畢竟不多,或者是袁昂不願意拿出來,總之這串珠子立馬便將袁淑儀的眼球吸引了過去。
可這時候哪能顯的像沒見過世麵一樣呢?
於是袁淑儀又眨了眨眼,微微笑了笑罷了。
“哎呦,還是淑媛娘娘出手闊綽啊,本宮與你相識數載有餘,從沒見你送過我這般禮物呢!”
姚兒在一旁打趣著,說是打趣更像是幫襯做托。
“來,妹妹,戴上試試呢?”
吳淑媛雙手托著那串珠子,誠意滿滿。
“這可使不得,姐姐如此便是折煞我了。”
袁淑儀左手執著錦帕,右手也一同伸出去加以抵擋,羞愧的連頭也扭了過去。
“淑儀娘娘,這串濂珠可是吳淑媛托人從東海鬱洲精心挑來。”
“世間僅此一件,你確定不試試嗎?”
“是啊,妹妹。”
吳淑媛見狀急忙接過話茬。
“此濂珠是姐姐一片心意,若是妹妹瞧不上,姐姐再去替換了便是。”
“來人......”
袁淑儀一聽這話,再推脫就是不給麵子了。
於是撤下雙手,麵帶羞澀狀。
“既是姐姐一片心意,妹妹哪裏敢推脫呢。”
“隻是這濂珠實在與妹妹身份不符,恐怕有違禮製了。”
“嗬嗬嗬,哎呀,我還以為什麽原因呢!”
姚兒在一旁笑著說道。
“淑儀娘娘盡管收著,要說有違禮製,這宮裏上上下下有哪個是守禮之人。”
“嗬嗬嗬,就是啊,姚兒公主話糙理不糙,你啊,就收下吧!”
“來,姐姐幫你戴上。”
吳淑媛說著,便起身半蹲著。
袁淑儀見狀緩緩作出起身行禮之狀。
“姐姐使不得,妹妹怎敢讓姐姐屈身侍奉呢!”
“嗐,妹妹不必拘禮。你我同為陛下妃嬪,亦當行姐妹之道,既是姐妹,姐姐給妹妹佩戴飾物,又談何屈身呢!”
如此,袁淑儀便乖巧的跪坐下來,吳淑媛動作輕緩,總算把那串珠子戴在了袁淑儀的脖子上。
“真襯你,快看呢!”
姚兒拿過一盞小銅鏡,在袁淑儀麵前舉著。
“謝謝姐姐。”
“妹妹不必客氣,咱們有福同享,我們若是尋常百姓,說不定還能結成親家了,嗬嗬嗬。”
吳淑媛這句結成親家說的倒是實在,畢竟那天在院子裏看見袁淑儀鼓著肚子,而自己隻是做個比喻罷了,即便她袁淑儀真生了女兒,兩個孩子同父異母也不能通婚不是!
袁淑儀也沒想那麽多,自己雖然沒能生個皇子公主,可這結親家的事話可以接一接嘛,她吳景輝有皇子在側,自己哥哥袁昂府中尚有未出閣的女兒,隻要她吳景輝願意,袁家也是不吃虧的。
如此一想,三下得意,內堂裏便是一陣歡喜不說。
正是:
往日真冤家,今朝兩相依。
迎麵頻作禮,俯身多算計。
眾將軍近日小戰不斷,算是取得了些許戰績。
本以水軍、騎兵為主的部伍遇到冰麵作戰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於是乎幾個主將臉上都洋溢著勝利的笑容。
臨川王坐在堂上正位,對著側身的建安王也露了出微笑。
“諸位將軍,陛下在宮中對北徐州戰況十分惦念,對諸位將軍亦有殷切期許。”
“建安王正是奉陛下旨意,前來犒賞三軍。”
“來,我們同飲此杯,以表謝意。”
說罷,眾人便幹了一碗。
康長明起身拱手。
“殿下奉旨前來勞軍,末將甚為感動,隻不過近日多為小戰,我軍雖占上風,但不足以言功。”
“禦酒既已吃過,末將便先行告退了。”
五州都督蕭靖藝、兗州刺史蕭子昭、度支尚書王遷、臨川王長史陸明霞、揚州治中何敬容,在堂下一愣,看著康長明舉杯,都側著身稍作點頭示意罷了。
宴席很快散去,眾人各自回了大帳,臨川王一肚子的怨言這才敢發泄出來。
“臨行前我千叮嚀萬囑咐,你......你怎麽如此輕易就答應了呢!”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一個玉符竹節,便將你遣出了宮,你啊......誒!”
建安王知道會有今日這般場景,心裏好像早就做好了準備一般。
他起身稍作拱手。
“兄長息怒,弟弟以為持節勞軍一事,不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臨川王皺了皺眉。
“那你說說,何以言利。”
“兄長,且說陛下以勞軍之名不再讓我參與朝議,實則是想展露其拳腳,減少束縛。”
“可七哥等人亦不在朝,如此一來,在議事之時才能看得清朝中大臣更傾向於哪方,此乃一利也。”
“如今戰事吃緊,諸將軍皆已來到前線,而臣弟亦是武將出身,如不親臨戰場,恐怕陛下會心有猜忌,今我奉命北行,便可使陛下安心,此乃二利也。”
“當前朝廷首要乃是求戰退敵,至於革新之策,恐不能繼續開展,我既不在朝中,恐怕陛下連親信也沒了,如此一來陛下未必會有所舉動,此其三利也。”
“兄長得此三利,又可掩人口舌,豈非良策也!”
臨川王聽罷,不由得點了點頭。
“文達所言,不無道理,但願是我多慮了吧!”
“北徐形勢,變幻莫測。”
“適才幾位將軍對我軍情況皆有所述。”
“那麽你又作何見解呢?”
“回兄長,我雖未曾經曆隆冬水戰,可畢竟在石頭戍任上多年,兄長既然問了,我就直說了吧。”
臨川王聽後點了點頭。
“索虜以騎兵見長,此時淮水冰水交融,故而馬匹難以近前;可若以沙草覆之,騎兵便如履平地,由此觀之,我軍應準備拋車以破冰退馬;另外,還需備下火油於帳外灘地,若敵軍侵入,可以火矢燒之,如此方為禦敵之道。”
“嗯,你所言,子昭皆已言之,我軍已在營帳外備足了火油、箭矢和拋車,一旦敵軍攻入,必將潰敗!”
“甚好,蕭子昭雖在長沙王和兄長之間徘徊,觀望時機,不過在行兵作戰上不得不令人佩服。”
“是啊,我們都是為了守護南國疆土,為陛下分憂,不過話說回來,即便他有良謀在胸,我們也不能事事都聽之任之。這些年我時常提點於他,當前他雖忠心於我,可那蕭靖藝就在軍中,想必他們二人少不了私下交談。”
“兄長所言甚是,再過些些日子就要春暖花開了,到時河麵融化,我們隻能用水軍禦敵。”
“那索虜近年來在豫州、青州和洛陽等地皆組建了水軍,從過往探報來看,其水軍規模和戰力不亞於我軍。”
“當務之急,我們不僅要觀察敵我形勢,還要留意那二人平日動向。”
“嗯,我也正為此擔心。不過還是要將戰事放在首位啊。”
“你熟讀兵書,又曾任職石頭城,至於如何在水戰中取勝,應拿出些計策來才是。”
“兄長放心,來時我已初步想過了。”
“哦?你且說來。”
建安王見狀便起身來到了後邊牆壁上,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地方。
“兄長請看。”
“此地乃壽陽,上接穎水,下通淮水、肥水,北有硤石、八公二山,乃易守難攻之地。”
“如今索虜陳兵於淮水對岸,頻繁發兵擾我軍於淮水諸地,猶如蜈蚣之足,不可斷絕也!”
“那依你之見......”
“臣弟嚐聞‘先機定策,反客為主’,若我軍出奇兵直取壽陽,斷其補給,破其根本,北徐之戰,不日便可告捷也!”
“嗯!文達此計妙哉!”
“此計雖凶險,可若行之得當,實乃破局之端也!”
“隻是......”
臨川王緊接著捋了捋胡須。
“兄長還有何疑慮?”
“隻是陛下雖令我來督戰,不過亦如你所見,諸將領各有所顧,恐不能為我所用啊!”
建安王聽後點了點頭。
“兄長所慮甚是,如今帳中將軍各自打著算盤,一時間恐怕難以籠絡。”
“既如此,不如......”
“如何?”
“不如將北徐州防線逐一劃分,讓諸將各守一方,如此一來既能互相牽製又可將防禦職責分撥出去。”
“如若取勝,兄長亦是大功一件;如若出了閃失,亦有諸將軍各自承擔,兄長不過是用人不當罷了。”
“哦?那若是他們不同意呢?”
“若是不同意,兄長便可用統帥之權以軍法處置,到那時候......就由不得他們了!”
“嗯,如此甚好!”
“我這就向陛下奏請!”
“兄長稍安,適才所說蕭子昭和蕭靖藝,弟還有一計......”
建安王說著,便和臨川王低聲細語起來。
建康縣府衙,廷尉丞劉嗣芳、中書郎範子真闊步來到院前。
“建康令聽旨!”
建康令江閣跪地迎接。
範子真打開絹帛,朗聲唱道:“朕聞新橋別院失火,既非天災,便為人禍也。故特遣廷尉至府衙行事,你等務必查清此案,找出線索,交由廷尉署審查。”
“卑臣領旨。”
江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接下了聖旨。
範子真朝劉嗣芳和江閣分別拱手,而後離去。
“江令,別來無恙啊!”
“哎呀,嗣芳賢弟。”
江閣起身向前拱手。
“昔日國學院裏你我同錄經史,這一別已有數載,今日得逢上官駕臨,休映心中,感慨萬千!”
劉嗣芳微微笑了笑,而後上前扶著他的胳膊。
“休映兄折煞劉某了,愚弟此番前來,雖受陛下之命,亦是為了向休映兄多多討教啊!”
“不敢不敢,賢弟說笑了。”
此時,江閣和劉嗣芳進了內堂,衙役便續上了兩杯茶。
“賢弟博古通今,又通曉藩國文字,實乃我朝不可或缺之才。”
“哪裏像我啊,雖任職於京畿,可精力有限,人手不足,實在難有作為!”
“嗬嗬嗬,這麽說來,休映兄是被眼前疑案給難住嘍?”
“誒!不瞞賢弟說,要說院落失火,實乃稀鬆平常。”
“觀我京都街巷縱橫,單單這建康縣便有四萬餘戶,如此規模即便地方郡府恐不能及也!”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陛下沒有旨意,我身為府令,亦自當竭力查之。”
“嗯,休映兄所負之重,愚弟定會傾力相助!”
“如此甚好!”
“不知是否查到些許線索了?”
“額......失火當天,蕭侍郎和易少丞皆吃了酒,我已讓司值和巷間郎醫查驗了剩餘渾酒,那酒中並沒有被投毒,而那仆人辛壽因偷吃了酒昏睡,耽擱了火情。”
“如今兩側廂房已成灰燼,再想查些什麽,談何容易啊......”
“是啊,來時我有所耳聞,此事難為休映兄了。”
“不過......”
劉嗣芳未再言語,隻是左右看了看。
江閣見狀急忙起身,將房門關緊。
“賢弟但講無妨!”
“既如此,那我就說了。”
“依我在廷尉署查辦案件積累來看,休映兄應從那位家仆入手,無論用什麽方式,定要使其吐出縱火之人!”
江閣聽後不禁心裏一顫。
這是要嚴刑逼供啊!
沒看出來,這劉嗣芳求功如此心切。
他在廷尉署工作無非就那一兩年,卻養成了如此草菅人命的作風。
於是江閣稍作拱手。
“額,賢弟所言實乃出其不意之策,隻不過,按我南國律令,嚴刑逼供者,與嫌犯同罪論處。”
“我想賢弟肯定比我更清楚律令了。”
“嗬嗬嗬......”
劉嗣芳聽後輕輕的笑了笑。
“休映兄,朝廷上下都知道你執法嚴明,之前在地方任職也做出了些許政績。”
“不過恕我直言,我出此策亦是為了你建康令考慮,如今你所查之案,是何重量,你可要掂量清楚啊。”
“不瞞你說,蕭侍郎雖官階微小,可他是陛下身邊紅人。”
“如今別院失火,就是聖主臉上也無甚顏麵。”
“兄若能抓住機會,將此案快速了結,說不定還能與蕭侍郎靠近一些。”
“至於什麽家仆奴婢,乃草木罷了。”
江閣聽了這話心中不免生出了幾分惱火。
查案就是查案,現在案件還沒什麽頭緒,就拿這些人情事故來說事兒了,這個劉嗣芳,真是......
於是他起身湊到了劉嗣芳身旁,稍作拱手。
“既如此,我亦有一言。”
“哦?休映兄有什麽話直說便是。”
“我江閣出身卑賤,蒙陛下恩澤,才有今日。”
“如今上有律令法度,下有百姓期許,江閣絕不能因一己私利,濫用刑獄,妄斷生殺。”
劉嗣芳聽後臉色通紅,皺著眉頭看了看他。
“休映兄!念在你我有些私交,我不想把事情鬧大,可若是你一意孤行,就不要怪我沒有提醒你了。”
“嗬嗬嗬,劉廷尉此言,我自然領情,隻不過如此審案,江閣實在不敢苟同!”
劉嗣芳終於壓不住火氣,將茶杯狠狠地摔在了桌案上。
畢竟此次大火案的主審是廷尉署,他江閣倒是耿直,不想早日結案,可別影響別人立功不是。
“既如此,你就好自為之吧!”
說著,劉嗣芳甩袖走了出去。
“恭送上官!”
卻說蕭辰在別院正堂和易瓊安撫著玉漱。
過幾日便是謝夫人出殯的日子了,母女剛剛團聚還沒多久,就天各一方,放在誰身上也承受不了。
院子裏幾個工匠和差役正在收拾殘局,準備重新修建兩側的廂房。
蕭辰在屋裏踱著步,見玉漱如同丟了魂魄一般,也不忍在她麵前說別的事。
於是向易瓊使了個眼色。
易瓊會意後二人來到了屋外的牆角。
“大哥,玉漱姑娘不能留在這裏了。”
“什麽意思?謝夫人剛剛離世,我們就把她趕出去嗎?”
“哎,大哥誤會了。”
“出了這樣的事,臨川王的人沒多久就會知道玉漱的行蹤,到那時候他們來抓人,我們該怎麽辦?”
“我有寶劍在手,幾個軍士又有何懼!”
“你看,我就怕你這樣。”
“那天晚上在太極殿,你就不應該那麽魯莽。”
“算了,好在沒出什麽事。”
“玉漱姑娘可是有契約在臨川王那裏,即便沒有契約,他想拿的人,你還能攔得住?”
易瓊低眼看了看他。
“大哥你武藝再高,也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玉漱身旁。”
“那......那該如何是好?”
易瓊急的直打轉轉。
“所以我找你來,就是跟你商議的。”
“這麽說,你已經有辦法了?”
“嗯,你還記得暇園嗎?”
“你說是七殿下府宅?”
“對,為今之計,我們隻能將玉漱姑娘送到暇園安頓。”
“幸好臨川王還在北徐州督軍,不過事不宜遲,我們還是早做打算才行。”
“我聽徐令說七殿下已趕回京都了。不如就今晚,你拿著這個信物,暇園的布巾人一看便知。”
說著,蕭辰從懷中掏出一個小葫蘆,葫蘆通身古銅色,上麵繡著幾隻仙鶴,葫蘆嘴兒上拴著一條朱紅穗子,串著一小片血色瑪瑙。
易瓊接過葫蘆,悶著頭不作聲。
“你放心吧,樓衝一定會照顧好玉漱的,再說,這都是權宜之計。等日後時機成熟,咱們再做打算。”
說話間,幾個廷尉署的衙役過來勘察現場,蕭辰見狀也猜出了幾分。
雖然自己這兩天還沒有見過皇帝,不過照這樣看一定是宮裏有旨意了,如此看來,皇帝對自己確實很上心!
“敢問上官,可是廷尉署的人?”
其中一個衙役挺身過來,瞧了瞧蕭辰,而後低頭拱手。
“下官廷尉法掾,參見蕭侍郎。”
“快快免禮,辛苦了。”
“下官奉命來此查探線索。”
“這麽說臧廷尉也來了?”
“回侍郎,此案由廷尉丞劉嗣芳掌管。”
“哦哦......”
蕭辰稍作回想,這劉嗣芳正是前些日子在周開逸府上吃酒的那個人。
也對,從臧未真角度來看,要給年輕人機會,能理解。
宣晨殿裏,寺人婢女簇擁著姚兒和吳淑媛緩步進了內堂。
袁淑儀上前驅身行禮。
“恭迎淑媛娘娘、公主殿下。”
“呦,這不是亂了輩分。”
姚兒急忙上前扶起了袁淑儀。
“你貴為淑儀,向吳淑媛作禮便可,我既是公主,理應給你行禮呢!”
說著,姚兒便假意驅身行禮。
“嗐,瞧你們倆個,這裏又沒別人。”
吳淑媛哭笑不得,一手攙著袁淑儀一手拖著姚兒的手臂。
“姐姐可說呢,你看這小蹄子,還跟我講起禮製了。”
袁淑儀聽了這話,喜笑顏開,用手帕掩著小嘴兒。
如此,三人依次跪坐,婢女侍奉著茶點。
“來人,把東西拿上來吧!”
吳淑媛一聲令下,隻見幾個小寺人捧著幾個木盒低頭走了過來。
袁淑儀遠遠的瞧了一眼,無非是些禮物罷了。
前幾日家宴上剛剛示好,今兒就親自來送禮了,看來她吳景輝也有低人一頭的時候。
“嗬嗬嗬,妹妹你看。”
吳淑媛打開其中一個木盒,隻見一串明晃晃的珠子緩緩浮現。
那珠子一共二十餘顆,大小相似,晶瑩剔透,極其圓潤,還沒拿到眼前便閃閃發光。
袁淑儀雖說在袁府見過很多珠寶玉器,可違背禮製的寶貝袁家畢竟不多,或者是袁昂不願意拿出來,總之這串珠子立馬便將袁淑儀的眼球吸引了過去。
可這時候哪能顯的像沒見過世麵一樣呢?
於是袁淑儀又眨了眨眼,微微笑了笑罷了。
“哎呦,還是淑媛娘娘出手闊綽啊,本宮與你相識數載有餘,從沒見你送過我這般禮物呢!”
姚兒在一旁打趣著,說是打趣更像是幫襯做托。
“來,妹妹,戴上試試呢?”
吳淑媛雙手托著那串珠子,誠意滿滿。
“這可使不得,姐姐如此便是折煞我了。”
袁淑儀左手執著錦帕,右手也一同伸出去加以抵擋,羞愧的連頭也扭了過去。
“淑儀娘娘,這串濂珠可是吳淑媛托人從東海鬱洲精心挑來。”
“世間僅此一件,你確定不試試嗎?”
“是啊,妹妹。”
吳淑媛見狀急忙接過話茬。
“此濂珠是姐姐一片心意,若是妹妹瞧不上,姐姐再去替換了便是。”
“來人......”
袁淑儀一聽這話,再推脫就是不給麵子了。
於是撤下雙手,麵帶羞澀狀。
“既是姐姐一片心意,妹妹哪裏敢推脫呢。”
“隻是這濂珠實在與妹妹身份不符,恐怕有違禮製了。”
“嗬嗬嗬,哎呀,我還以為什麽原因呢!”
姚兒在一旁笑著說道。
“淑儀娘娘盡管收著,要說有違禮製,這宮裏上上下下有哪個是守禮之人。”
“嗬嗬嗬,就是啊,姚兒公主話糙理不糙,你啊,就收下吧!”
“來,姐姐幫你戴上。”
吳淑媛說著,便起身半蹲著。
袁淑儀見狀緩緩作出起身行禮之狀。
“姐姐使不得,妹妹怎敢讓姐姐屈身侍奉呢!”
“嗐,妹妹不必拘禮。你我同為陛下妃嬪,亦當行姐妹之道,既是姐妹,姐姐給妹妹佩戴飾物,又談何屈身呢!”
如此,袁淑儀便乖巧的跪坐下來,吳淑媛動作輕緩,總算把那串珠子戴在了袁淑儀的脖子上。
“真襯你,快看呢!”
姚兒拿過一盞小銅鏡,在袁淑儀麵前舉著。
“謝謝姐姐。”
“妹妹不必客氣,咱們有福同享,我們若是尋常百姓,說不定還能結成親家了,嗬嗬嗬。”
吳淑媛這句結成親家說的倒是實在,畢竟那天在院子裏看見袁淑儀鼓著肚子,而自己隻是做個比喻罷了,即便她袁淑儀真生了女兒,兩個孩子同父異母也不能通婚不是!
袁淑儀也沒想那麽多,自己雖然沒能生個皇子公主,可這結親家的事話可以接一接嘛,她吳景輝有皇子在側,自己哥哥袁昂府中尚有未出閣的女兒,隻要她吳景輝願意,袁家也是不吃虧的。
如此一想,三下得意,內堂裏便是一陣歡喜不說。
正是:
往日真冤家,今朝兩相依。
迎麵頻作禮,俯身多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