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內朝上,人人心裏都有了定數,那就是支持建安王的建議,有人挑這個大梁了,直接抱著大腿多舒服。
可是皇帝好像仍舊沒有完全滿足,朝下麵尋了尋,終於把目光定在了後排蕭辰的身上。
“蕭侍郎?”
蕭辰正想著二番的事,聽皇帝叫自己便猛地挺了挺身子。
“臣在。”
“適才建安王所言,你可有不同諫言啊?”
“額......”
“回陛下,建安王深諳兵法之道,蕭辰未曾習讀兵書,所以軍國大事,臣不敢輕言。”
蕭辰話音剛落,堂上便泛起一波喧囂來。
小太子立在一旁皺了皺眉,臉上多少有些掛不住。
“不過呢......”
“臣倒是幾句諫言,還請陛下考慮。”
“哦?你且說來。”
“我記得開國元勳說過,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
眾人聽後大多是不耐煩的朝蕭辰看著,等著他出醜。
“意思是沒有實地探訪,就不應該妄下結論。”
“嗬嗬嗬,這麽說,蕭侍郎倒是有實地探訪了?”
吏部尚書王柬側身冷笑道。
“王尚書先別急,聽我細細說來。”
蕭辰走出人群,來到了大堂正中央,拱手行禮。
“記得去年春夏之交,七殿下和我奉命巡查西部州郡土地民情。”
“我從統計的卷冊裏對西部邊關有些了解,之前也曾讀過幾本關於西部藩國的書冊。”
“先說這黨項、土穀渾二藩,他們自古便以遊獵為生,精於騎射,善用馬刀。”
“如果和他們形成對峙,那麽相比之下我們機動性差,同兵種相對之時我們一定吃虧。”
“再說繩州地界,那是蜀地西北側的門戶,想必大家都知道,蜀漢諸葛先生得以在蜀地經營多年,其中自然環境幫了很大的忙。”
“蜀地多高山峽穀,乃是易守難攻之地。”
“哦對了,袁尚書應該比我更加了解那裏的地理民情,對吧?”
蕭辰朝袁昂微笑著示意。
袁昂看了看他,優雅而不失禮貌的點了點頭。
“因此,繩州之地,我們可棄之不守。”
“什麽?”
“這是何道理!”
眾人議論紛紛,對著蕭辰指指點點。
“蕭辰,你出此策,可想過我邊疆百姓安危?”
建安王終於忍不住了,對著蕭辰嗬斥道。
“悖逆之徒!邊疆戰事乃國家安定之本,還輪不到你在這大放厥詞!”
馬靈馥恨得牙直癢癢,跺著腳罵著。
沒想到蕭辰卻笑了笑。
“陛下,那我......還繼續說嗎?”
皇帝臉色也有些發白,稍作遲疑後又朝著蕭辰微微的點了點頭。
“諸位臣工稍安,我還沒有說最要緊的。”
“二藩侵擾,無非是搶掠財物和人口。”
“從各州人口典冊來看,西北邊關人口稀疏,至於繩州之地,全州不過千戶,且人口分布極其分散,即便是讓他們放開了搶,也得不到什麽東西。”
“可我們若是派遣大軍與其對峙,那麽後方給養、運輸所用的人力財力,耗費就會非常巨大。”
“要是這麽算下來,為了保護那些零散分布的百姓,的確有些不值了。”
孫慶緒在一旁冷笑了一聲:“嗬嗬,蕭侍郎所言自有道理,隻是我等聽了半天,亦未能得出什麽退兵之策。”
“紙上談兵,實乃人所不恥也!”
“孫中丞說的沒錯,說來說去最重要的還是退兵之策。”
“適才說二藩之兵,多半是受索虜指使,或是威逼,或是利誘,如此看來他們定會搖擺不定;加之騎兵若要進入險山幽穀,必會棄馬而行,最後搶得的物資和失去的戰馬輜重相比,乃是得不償失。這筆賬,不用我們算,他們自己也拎得清。”
“如此稍有時日,二藩必會退縮,最多在邊境處做做樣子給索虜看罷了。”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放出消息,就說朝廷要大舉發兵西北,攻打二番,同時以小股部伍大造聲勢,讓二藩以為南國要出重兵守土,如此一來,他們定不敢輕舉妄動。”
“如若二藩仍舊堅持,就按建安王所言,讓西部鄱陽王和始興王率大軍主攻索虜。”
“從形勢上看,北徐比西北邊關還要緊迫。”
“故而隻要一戰退敵,定能安定西北,至於那二藩,便可不戰自退了。”
“若依蕭侍郎所言,你有幾成勝算?”
皇帝欠了欠身,臉上仍舊帶著些疑惑。
“回陛下,勝算能有多大,要看我南國步騎戰力如何了。”
“當然,更要看朝廷破敵的決心有多大!”
“大膽!”
孫慶緒上前嗬斥道。
“竟敢忤逆聖主!”
皇帝聽後朝孫慶緒擺了擺手示意,孫慶緒咬牙切齒,隻得退回了原位不說。
“懷文,你意下如何?”
隻見韋懷文滿臉思緒,捋了捋胡須。
“回陛下,聽蕭侍郎所言,老臣無甚疑慮。”
“隻不過一旦西北發生戰事,這輜重補給,尚無著落,老臣擔心,若是給養不足,恐怕會失了戰機。”
眾人皆點頭讚同,隻見皇帝捋了捋胡須,看了看他。
“你既為丹陽尹,守著丹陽倉近二十萬斛粟米,還有何憂慮呢。”
“就由你丹陽水軍,載以千裏船押送糧草輜重吧!”
“臣......遵旨!”
“陛下!”
袁昂挺身拱手。
“軍國大事,一兵一卒亦當慎重。”
“蕭辰所言雖有些道理,可終究置我繩州百姓於不顧,況且若以天險禦敵,勝算實難把握。”
“臣懇請陛下,定要三思啊!”
袁昂說著,跪地叩首。
建安王、孫慶緒、王柬、王遷、馮巨基、王神念等人也跟著跪地附議。
徐修仁、蔡景節、傅茂遠、劉之遴、夏侯世龍等人跪坐在兩側,無人言語。
皇帝見狀不由得點了點頭,稍作思量。
當此之時,要是彥達在堂就好了。
客觀來說,蕭辰的諫言旨在出其不意,抓的是主要矛盾,此策如果成了,將在短期內平複戰亂,並可省去不必要的耗費,隻不過一切都是邏輯和理論的支撐,顯得空洞。
反觀建安王的提議,雖然思路普通,但是很穩妥,既能安撫邊關民心,又能一步一個腳印,但最終支撐他計策的是朝廷府庫。
看來還需再做考慮才行。
“江山和子民皆我南國根基,諸位所言,朕定會慎重考慮,今日朝議便到此吧!”
“臣等恭送陛下!”
眾人跪地行禮。
如此,喜兒扶著皇帝走出了內朝。
頭頂雖暖陽高照,可肩輿底下卻裹挾著陣陣冷風。
“早春蝕陽暖,裘袍畏庭寒......”
皇帝不由得唱出一句短詩。
“陛下,咱們要回明正堂嗎?”
喜兒聽出了皇帝心思,低聲問了句。
“罷了,起駕南閣。”
“是!”
蕭辰自己走出內朝,放眼望去也是漫無目的。
說成是因為嬛兒要做和親公主也好,還是自己的建議沒受到采用也罷,畢竟這些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事情,雖然算不上一心為了南國,但終究是不愧對自己了。
“郎君留步。”
身後有人輕聲喚道。
蕭辰回過頭,原來是徐修仁和一位年輕人。
“徐令有禮了。”
蕭辰低頭拱手。
“郎君在朝堂之上所言,我再三思量,實乃兵出奇計也。”
“不過朝中人心尚未聚攏,有相左之言亦在情理之中,還望郎君莫要在意啊。”
“嗬嗬嗬,徐令不必寬慰我了。”
“既然是諫言,總有不同意見,這個我懂。”
“對了,我來引薦一下。”
“這位是中書郎劉孝孺。”
“這位就是你所仰慕那位蕭侍郎。”
“蕭侍郎盛名遠揚,孝孺欽佩不已。我們雖同朝為官,但一直沒有機會結識,今得徐令引薦,乃孝孺三生之幸也!”
劉孝儒朝著蕭辰深深作揖。
蕭辰見那位年輕人年歲和自己差不多,長相卻比自己清朗了許多。
這倒是沒處說理了,早在蕭辰上大學的時候,長相就是三十多歲,可入學年齡才十八,這麽多年下來,也習慣了。
“哦,不敢不敢。”
蕭辰攙了攙劉孝儒的胳膊。
“蕭某身無尺寸之功,隻是生了一張肆無忌憚的嘴,讓劉郎君見笑了。”
“嗬嗬嗬,侍郎就不要謙虛了。”
徐修仁拍了拍他的肩膀。
“郎君若不嫌棄,今日與我等同飲一杯如何?”
“哦?這不像你啊,堂堂中書令,怎麽還有吃酒閑談的喜好了!”
“哎!郎君莫要打趣我了。”
“蕭侍郎有所不知,周舍人近日已恢複了許多。”
劉孝儒接過話茬。
“今日徐令代周舍人請侍郎到其府上做客,以謝搭救之情。”
“哦,哈哈哈,原來如此啊。還別說,自從我回到京都,還沒去探望過開逸兄呢。”
“嗬嗬嗬,侍郎客氣了,既如此,我們就一同前去吧。”
“請!”
“請。”
話說劉孝儒稱之為府宅的地方在清明門和清溪橋的中間位置,是舊朝一個郎官留下的老房子。整體規製倒是很符合周開逸的身份,就是太老舊了,連門頭也沒有,要不是徐修仁帶路,其他人根本找不到這地方。
一個老者開門相迎,拱手後引路。
院子裏有一棵大榕樹,兩側各有廂房兩間,看上去舊了些,但外表很是幹淨整潔。
說話間周開逸從正堂裏出來迎接,遠遠的低頭拱手。
“開逸未能遠迎,還請幾位見諒。”
“開逸兄客氣了。”
“恢複的怎麽樣?”
蕭辰上前執手問道。
“來時路上蕭郎君還說,近日沒來探望你,心裏很是過意不去啊。”
徐修仁在一旁笑著說。
“哪裏哪裏,若不是郎君出手相救,恐怕我周開逸就沒有今日了。”
“嗐,這是哪的話,新政還沒完成,要是沒有你開逸兄,還不得把徐令給累壞了啊,嗬嗬嗬。”
此時,屋裏跟出來兩個人。
朝徐修仁和蕭辰低頭拱手。
“在下謝揚言。”
“劉嗣芳。”
“見過二位上官。”
“哦!這位我見過,是臧廷尉的搭檔,劉嗣芳劉廷尉對吧。”
“蕭侍郎好記性,正是在下。”
“那這位是?”
“此乃太子殿前中庶子謝揚言。”
“都是青年才俊,蕭某失敬了。”
蕭辰低頭拱手。
“嗬嗬嗬,來,諸位快請進吧。”
周開逸揚手示意。
進了內堂,周開逸欲拉著蕭辰和徐修仁坐到主位,蕭辰見狀再三推脫,最終坐在了堂下的右側。又與謝揚言拉扯了一番,最後挨著謝揚言坐在了第二個位子上。
如此,徐修仁於左側第一位,謝揚言於右側第一位,其餘人順次列座。
“今日請徐令和蕭郎君前來,一是為了表達開逸心中感激之情,二來郎君也看到了。”
“這幾位都是開逸好友。”
“我等同朝為官,但這幾位遲遲未能結識郎君,他們早就說讓我引薦,這不,借此機會,我便擅自做主了。”
“還請郎君莫要見怪啊。”
“哎,開逸兄這是哪裏的話。”
“自從我入朝以來,多有坎坷。”
“都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今日有幸能與各位相識,是我蕭辰的福氣。”
“今日我借開逸兄的酒,敬大家一杯!”
蕭辰說著,端起了陶碗。
“郎君......”
周開逸開口想要攔住,可蕭辰已經一飲而盡了。
這一碗酒下去,蕭辰頓時覺得喉舌火辣,脾胃發麻。
剛才還覺得手腳冰涼,此時全身上下猶如被熱浪席卷,催促著滾燙的熱血上下竄動著,腦門兒上跟著滲出一片汗珠來。
“郎君好酒量!”
謝揚言、劉孝儒和劉嗣芳拍手叫好。
“郎君尚好?”
周開逸欠身問道。
“好酒......啊!”
蕭辰抿了抿嘴兒,隻覺得嘴裏不是個滋味兒。
“嗬嗬嗬,郎君向來快人快語。”
“沒想到吃酒也這般爽朗。”
徐修仁端起碗,抿了一口。
“這酒......怎麽草藥味如此濃鬱呢,難道這就是......”
蕭辰再次聞了聞陶碗。
“怪我怪我。”
周開逸滿臉歉意。
徐修仁跟著笑了笑。
“嗬嗬嗬,看來郎君確實急躁了些啊。”
“郎君有所不知,周舍人平時隻愛三件事。”
“哦?哪三件?”
蕭辰擦著嘴問道。
“前兩件乃是讀經史、撰文章。”
“這最後一件嘛,便是煉丹藥。”
“我若沒猜錯,此酒便是那‘一觴仙’吧。”
“正是。”
周開逸笑著回應著。
“此酒乃是周舍人經過多番嚐試,才釀出這調理佳品。”
“故而隻可淺嚐,切勿牛飲才是啊。”
“哦......”
“我倒是想起來了,上次七殿下於靜州染了瘴疾,就是開逸兄為殿下醫治的。”
“看來開逸的確是個全才啊!”
“郎君言重了,我等雖有心報國,無奈才疏學淺,從力主新政到推進革新,郎君事必躬親,我南國有此賢良,實乃開逸終身之師也!”
周開逸舉杯致意,而後抿了一口。
“是啊,就連臧廷尉也經常以蕭侍郎為榜樣,教誨我等要有膽有為,今日郎君牛飲‘一觴仙’,足見郎君膽識過人!”
“嗣芳願以此酒了表敬意。”
劉嗣芳說著,便要學蕭辰幹掉一碗。
可誰知喝了不過半碗,就被嗆的滿臉通紅,隻得無奈的以衣袖遮掩糗態。
“嗬嗬嗬。”
“嗣芳以文筆著稱,何故假人之長,示己之短乎!”
周開逸笑著打趣道。
“是啊是啊,看來劉廷尉是遇到知己了。”
劉孝孺上前捋著劉嗣芳的後背,又接過仆人遞過來的一碗熱湯。
“此湯釋酒,嗣芳慢慢喝下,不出半刻便能回神。”
周開逸揚手示意。
仆人也給蕭辰端了一碗。
蕭辰接過後點了點頭:“酒再猛烈,也抵不過這解酒熱湯,真是一物降一物啊......”
“嗬嗬嗬,郎君所言有理。”
“不過此湯還需在吃酒後接續飲下,若是過了時辰,即便喝上三碗五碗,也無濟於事了!”
“哦?這麽奇特嗎?”
“嗬嗬嗬,郎君稍安。開逸之言,既在於酒,亦勸於事。”
徐修仁捋了捋胡須,又抿了一口酒。
蕭辰聽了這話,便覺察到了些許玄妙來。
於是放下湯碗,欠身問道:“徐令說的可是西北二藩之事?”
徐修仁點頭示意。
蕭辰見狀搖了搖頭。
“早朝的時候我該說的也說了,該用誰的建議陛下自有定奪,我們作為臣子,能直言進諫,表達心中所想就是盡了職責,至於其他的......也沒什麽大不了。”
徐修仁緩緩的擺手。
“侍郎所言差矣。今晨朝議事關重大,猶如這熊熊烈酒,郎君現已牛飲而下,若熱湯隨之即來,自然能解我南國之憂;可一旦猶豫或是選錯了湯水,恐怕就......”
大家也都明白,蕭辰的建議太過冒險,不僅朝廷諸位臣工多有反對,就連皇帝也不敢當場拍板。
而建安王的計策主打一個穩妥,即便朝廷府庫空虛了,也有明年的調稅來補齊不是。
謝揚言緩了緩神,驅身拱手:“恕在下直言,太子殿下向來與蕭侍郎意見相合,您何不到東宮一敘,問問殿下是何態度呢?”
“如果侍郎有意,我回去便向殿下轉述,如此亦可便於侍郎行事了。”
徐修仁、周開逸聽後對視一番,又看了看蕭辰。
蕭辰眨眨眼,微微笑了笑。
“我不是沒想過,隻是......”
蕭辰攥著酒杯,沒繼續說下去。
周開逸見他有所顧慮,於是朗聲說道:“此處皆為好友,大家亦是為南國著想,還請郎君放心。”
“若是七殿下在此,我相信殿下也會讓大家暢所欲言吧!”
“嗯,這是自然。我不是擔心這個,實話說了,如果我去找太子,難免有結黨之意。”
“畢竟太子還小,結交朋黨的帽子如果扣到了他頭上,那豈不是害了他。”
謝揚言聽後稍作思考,點了點頭。
徐修仁放下陶碗,聲音低沉:“雖說建安王之策更加穩妥,可其弊亦如其利。”
“徐令這話怎麽說?”
“索虜陳兵荊、雍一帶已有十數日,鄱陽王自引所部兵馬七萬餘,與其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若此時出兵繩州,即為雙線作戰,勝算實在難以把握。”
“倒不如合兵一處,全力破之,如此才更有勝算。”
“但今日朝中文臣武將大多都站在建安王一邊......”
“如此種種,對陛下來說,實在是個難題啊!”
幾人聽後陷入沉思,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有詩雲:
你方唱罷我方言,聖主憂心取舍難。
郡王忠良決無疑,郎令忠義懷慨歎。
可是皇帝好像仍舊沒有完全滿足,朝下麵尋了尋,終於把目光定在了後排蕭辰的身上。
“蕭侍郎?”
蕭辰正想著二番的事,聽皇帝叫自己便猛地挺了挺身子。
“臣在。”
“適才建安王所言,你可有不同諫言啊?”
“額......”
“回陛下,建安王深諳兵法之道,蕭辰未曾習讀兵書,所以軍國大事,臣不敢輕言。”
蕭辰話音剛落,堂上便泛起一波喧囂來。
小太子立在一旁皺了皺眉,臉上多少有些掛不住。
“不過呢......”
“臣倒是幾句諫言,還請陛下考慮。”
“哦?你且說來。”
“我記得開國元勳說過,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
眾人聽後大多是不耐煩的朝蕭辰看著,等著他出醜。
“意思是沒有實地探訪,就不應該妄下結論。”
“嗬嗬嗬,這麽說,蕭侍郎倒是有實地探訪了?”
吏部尚書王柬側身冷笑道。
“王尚書先別急,聽我細細說來。”
蕭辰走出人群,來到了大堂正中央,拱手行禮。
“記得去年春夏之交,七殿下和我奉命巡查西部州郡土地民情。”
“我從統計的卷冊裏對西部邊關有些了解,之前也曾讀過幾本關於西部藩國的書冊。”
“先說這黨項、土穀渾二藩,他們自古便以遊獵為生,精於騎射,善用馬刀。”
“如果和他們形成對峙,那麽相比之下我們機動性差,同兵種相對之時我們一定吃虧。”
“再說繩州地界,那是蜀地西北側的門戶,想必大家都知道,蜀漢諸葛先生得以在蜀地經營多年,其中自然環境幫了很大的忙。”
“蜀地多高山峽穀,乃是易守難攻之地。”
“哦對了,袁尚書應該比我更加了解那裏的地理民情,對吧?”
蕭辰朝袁昂微笑著示意。
袁昂看了看他,優雅而不失禮貌的點了點頭。
“因此,繩州之地,我們可棄之不守。”
“什麽?”
“這是何道理!”
眾人議論紛紛,對著蕭辰指指點點。
“蕭辰,你出此策,可想過我邊疆百姓安危?”
建安王終於忍不住了,對著蕭辰嗬斥道。
“悖逆之徒!邊疆戰事乃國家安定之本,還輪不到你在這大放厥詞!”
馬靈馥恨得牙直癢癢,跺著腳罵著。
沒想到蕭辰卻笑了笑。
“陛下,那我......還繼續說嗎?”
皇帝臉色也有些發白,稍作遲疑後又朝著蕭辰微微的點了點頭。
“諸位臣工稍安,我還沒有說最要緊的。”
“二藩侵擾,無非是搶掠財物和人口。”
“從各州人口典冊來看,西北邊關人口稀疏,至於繩州之地,全州不過千戶,且人口分布極其分散,即便是讓他們放開了搶,也得不到什麽東西。”
“可我們若是派遣大軍與其對峙,那麽後方給養、運輸所用的人力財力,耗費就會非常巨大。”
“要是這麽算下來,為了保護那些零散分布的百姓,的確有些不值了。”
孫慶緒在一旁冷笑了一聲:“嗬嗬,蕭侍郎所言自有道理,隻是我等聽了半天,亦未能得出什麽退兵之策。”
“紙上談兵,實乃人所不恥也!”
“孫中丞說的沒錯,說來說去最重要的還是退兵之策。”
“適才說二藩之兵,多半是受索虜指使,或是威逼,或是利誘,如此看來他們定會搖擺不定;加之騎兵若要進入險山幽穀,必會棄馬而行,最後搶得的物資和失去的戰馬輜重相比,乃是得不償失。這筆賬,不用我們算,他們自己也拎得清。”
“如此稍有時日,二藩必會退縮,最多在邊境處做做樣子給索虜看罷了。”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放出消息,就說朝廷要大舉發兵西北,攻打二番,同時以小股部伍大造聲勢,讓二藩以為南國要出重兵守土,如此一來,他們定不敢輕舉妄動。”
“如若二藩仍舊堅持,就按建安王所言,讓西部鄱陽王和始興王率大軍主攻索虜。”
“從形勢上看,北徐比西北邊關還要緊迫。”
“故而隻要一戰退敵,定能安定西北,至於那二藩,便可不戰自退了。”
“若依蕭侍郎所言,你有幾成勝算?”
皇帝欠了欠身,臉上仍舊帶著些疑惑。
“回陛下,勝算能有多大,要看我南國步騎戰力如何了。”
“當然,更要看朝廷破敵的決心有多大!”
“大膽!”
孫慶緒上前嗬斥道。
“竟敢忤逆聖主!”
皇帝聽後朝孫慶緒擺了擺手示意,孫慶緒咬牙切齒,隻得退回了原位不說。
“懷文,你意下如何?”
隻見韋懷文滿臉思緒,捋了捋胡須。
“回陛下,聽蕭侍郎所言,老臣無甚疑慮。”
“隻不過一旦西北發生戰事,這輜重補給,尚無著落,老臣擔心,若是給養不足,恐怕會失了戰機。”
眾人皆點頭讚同,隻見皇帝捋了捋胡須,看了看他。
“你既為丹陽尹,守著丹陽倉近二十萬斛粟米,還有何憂慮呢。”
“就由你丹陽水軍,載以千裏船押送糧草輜重吧!”
“臣......遵旨!”
“陛下!”
袁昂挺身拱手。
“軍國大事,一兵一卒亦當慎重。”
“蕭辰所言雖有些道理,可終究置我繩州百姓於不顧,況且若以天險禦敵,勝算實難把握。”
“臣懇請陛下,定要三思啊!”
袁昂說著,跪地叩首。
建安王、孫慶緒、王柬、王遷、馮巨基、王神念等人也跟著跪地附議。
徐修仁、蔡景節、傅茂遠、劉之遴、夏侯世龍等人跪坐在兩側,無人言語。
皇帝見狀不由得點了點頭,稍作思量。
當此之時,要是彥達在堂就好了。
客觀來說,蕭辰的諫言旨在出其不意,抓的是主要矛盾,此策如果成了,將在短期內平複戰亂,並可省去不必要的耗費,隻不過一切都是邏輯和理論的支撐,顯得空洞。
反觀建安王的提議,雖然思路普通,但是很穩妥,既能安撫邊關民心,又能一步一個腳印,但最終支撐他計策的是朝廷府庫。
看來還需再做考慮才行。
“江山和子民皆我南國根基,諸位所言,朕定會慎重考慮,今日朝議便到此吧!”
“臣等恭送陛下!”
眾人跪地行禮。
如此,喜兒扶著皇帝走出了內朝。
頭頂雖暖陽高照,可肩輿底下卻裹挾著陣陣冷風。
“早春蝕陽暖,裘袍畏庭寒......”
皇帝不由得唱出一句短詩。
“陛下,咱們要回明正堂嗎?”
喜兒聽出了皇帝心思,低聲問了句。
“罷了,起駕南閣。”
“是!”
蕭辰自己走出內朝,放眼望去也是漫無目的。
說成是因為嬛兒要做和親公主也好,還是自己的建議沒受到采用也罷,畢竟這些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事情,雖然算不上一心為了南國,但終究是不愧對自己了。
“郎君留步。”
身後有人輕聲喚道。
蕭辰回過頭,原來是徐修仁和一位年輕人。
“徐令有禮了。”
蕭辰低頭拱手。
“郎君在朝堂之上所言,我再三思量,實乃兵出奇計也。”
“不過朝中人心尚未聚攏,有相左之言亦在情理之中,還望郎君莫要在意啊。”
“嗬嗬嗬,徐令不必寬慰我了。”
“既然是諫言,總有不同意見,這個我懂。”
“對了,我來引薦一下。”
“這位是中書郎劉孝孺。”
“這位就是你所仰慕那位蕭侍郎。”
“蕭侍郎盛名遠揚,孝孺欽佩不已。我們雖同朝為官,但一直沒有機會結識,今得徐令引薦,乃孝孺三生之幸也!”
劉孝儒朝著蕭辰深深作揖。
蕭辰見那位年輕人年歲和自己差不多,長相卻比自己清朗了許多。
這倒是沒處說理了,早在蕭辰上大學的時候,長相就是三十多歲,可入學年齡才十八,這麽多年下來,也習慣了。
“哦,不敢不敢。”
蕭辰攙了攙劉孝儒的胳膊。
“蕭某身無尺寸之功,隻是生了一張肆無忌憚的嘴,讓劉郎君見笑了。”
“嗬嗬嗬,侍郎就不要謙虛了。”
徐修仁拍了拍他的肩膀。
“郎君若不嫌棄,今日與我等同飲一杯如何?”
“哦?這不像你啊,堂堂中書令,怎麽還有吃酒閑談的喜好了!”
“哎!郎君莫要打趣我了。”
“蕭侍郎有所不知,周舍人近日已恢複了許多。”
劉孝儒接過話茬。
“今日徐令代周舍人請侍郎到其府上做客,以謝搭救之情。”
“哦,哈哈哈,原來如此啊。還別說,自從我回到京都,還沒去探望過開逸兄呢。”
“嗬嗬嗬,侍郎客氣了,既如此,我們就一同前去吧。”
“請!”
“請。”
話說劉孝儒稱之為府宅的地方在清明門和清溪橋的中間位置,是舊朝一個郎官留下的老房子。整體規製倒是很符合周開逸的身份,就是太老舊了,連門頭也沒有,要不是徐修仁帶路,其他人根本找不到這地方。
一個老者開門相迎,拱手後引路。
院子裏有一棵大榕樹,兩側各有廂房兩間,看上去舊了些,但外表很是幹淨整潔。
說話間周開逸從正堂裏出來迎接,遠遠的低頭拱手。
“開逸未能遠迎,還請幾位見諒。”
“開逸兄客氣了。”
“恢複的怎麽樣?”
蕭辰上前執手問道。
“來時路上蕭郎君還說,近日沒來探望你,心裏很是過意不去啊。”
徐修仁在一旁笑著說。
“哪裏哪裏,若不是郎君出手相救,恐怕我周開逸就沒有今日了。”
“嗐,這是哪的話,新政還沒完成,要是沒有你開逸兄,還不得把徐令給累壞了啊,嗬嗬嗬。”
此時,屋裏跟出來兩個人。
朝徐修仁和蕭辰低頭拱手。
“在下謝揚言。”
“劉嗣芳。”
“見過二位上官。”
“哦!這位我見過,是臧廷尉的搭檔,劉嗣芳劉廷尉對吧。”
“蕭侍郎好記性,正是在下。”
“那這位是?”
“此乃太子殿前中庶子謝揚言。”
“都是青年才俊,蕭某失敬了。”
蕭辰低頭拱手。
“嗬嗬嗬,來,諸位快請進吧。”
周開逸揚手示意。
進了內堂,周開逸欲拉著蕭辰和徐修仁坐到主位,蕭辰見狀再三推脫,最終坐在了堂下的右側。又與謝揚言拉扯了一番,最後挨著謝揚言坐在了第二個位子上。
如此,徐修仁於左側第一位,謝揚言於右側第一位,其餘人順次列座。
“今日請徐令和蕭郎君前來,一是為了表達開逸心中感激之情,二來郎君也看到了。”
“這幾位都是開逸好友。”
“我等同朝為官,但這幾位遲遲未能結識郎君,他們早就說讓我引薦,這不,借此機會,我便擅自做主了。”
“還請郎君莫要見怪啊。”
“哎,開逸兄這是哪裏的話。”
“自從我入朝以來,多有坎坷。”
“都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今日有幸能與各位相識,是我蕭辰的福氣。”
“今日我借開逸兄的酒,敬大家一杯!”
蕭辰說著,端起了陶碗。
“郎君......”
周開逸開口想要攔住,可蕭辰已經一飲而盡了。
這一碗酒下去,蕭辰頓時覺得喉舌火辣,脾胃發麻。
剛才還覺得手腳冰涼,此時全身上下猶如被熱浪席卷,催促著滾燙的熱血上下竄動著,腦門兒上跟著滲出一片汗珠來。
“郎君好酒量!”
謝揚言、劉孝儒和劉嗣芳拍手叫好。
“郎君尚好?”
周開逸欠身問道。
“好酒......啊!”
蕭辰抿了抿嘴兒,隻覺得嘴裏不是個滋味兒。
“嗬嗬嗬,郎君向來快人快語。”
“沒想到吃酒也這般爽朗。”
徐修仁端起碗,抿了一口。
“這酒......怎麽草藥味如此濃鬱呢,難道這就是......”
蕭辰再次聞了聞陶碗。
“怪我怪我。”
周開逸滿臉歉意。
徐修仁跟著笑了笑。
“嗬嗬嗬,看來郎君確實急躁了些啊。”
“郎君有所不知,周舍人平時隻愛三件事。”
“哦?哪三件?”
蕭辰擦著嘴問道。
“前兩件乃是讀經史、撰文章。”
“這最後一件嘛,便是煉丹藥。”
“我若沒猜錯,此酒便是那‘一觴仙’吧。”
“正是。”
周開逸笑著回應著。
“此酒乃是周舍人經過多番嚐試,才釀出這調理佳品。”
“故而隻可淺嚐,切勿牛飲才是啊。”
“哦......”
“我倒是想起來了,上次七殿下於靜州染了瘴疾,就是開逸兄為殿下醫治的。”
“看來開逸的確是個全才啊!”
“郎君言重了,我等雖有心報國,無奈才疏學淺,從力主新政到推進革新,郎君事必躬親,我南國有此賢良,實乃開逸終身之師也!”
周開逸舉杯致意,而後抿了一口。
“是啊,就連臧廷尉也經常以蕭侍郎為榜樣,教誨我等要有膽有為,今日郎君牛飲‘一觴仙’,足見郎君膽識過人!”
“嗣芳願以此酒了表敬意。”
劉嗣芳說著,便要學蕭辰幹掉一碗。
可誰知喝了不過半碗,就被嗆的滿臉通紅,隻得無奈的以衣袖遮掩糗態。
“嗬嗬嗬。”
“嗣芳以文筆著稱,何故假人之長,示己之短乎!”
周開逸笑著打趣道。
“是啊是啊,看來劉廷尉是遇到知己了。”
劉孝孺上前捋著劉嗣芳的後背,又接過仆人遞過來的一碗熱湯。
“此湯釋酒,嗣芳慢慢喝下,不出半刻便能回神。”
周開逸揚手示意。
仆人也給蕭辰端了一碗。
蕭辰接過後點了點頭:“酒再猛烈,也抵不過這解酒熱湯,真是一物降一物啊......”
“嗬嗬嗬,郎君所言有理。”
“不過此湯還需在吃酒後接續飲下,若是過了時辰,即便喝上三碗五碗,也無濟於事了!”
“哦?這麽奇特嗎?”
“嗬嗬嗬,郎君稍安。開逸之言,既在於酒,亦勸於事。”
徐修仁捋了捋胡須,又抿了一口酒。
蕭辰聽了這話,便覺察到了些許玄妙來。
於是放下湯碗,欠身問道:“徐令說的可是西北二藩之事?”
徐修仁點頭示意。
蕭辰見狀搖了搖頭。
“早朝的時候我該說的也說了,該用誰的建議陛下自有定奪,我們作為臣子,能直言進諫,表達心中所想就是盡了職責,至於其他的......也沒什麽大不了。”
徐修仁緩緩的擺手。
“侍郎所言差矣。今晨朝議事關重大,猶如這熊熊烈酒,郎君現已牛飲而下,若熱湯隨之即來,自然能解我南國之憂;可一旦猶豫或是選錯了湯水,恐怕就......”
大家也都明白,蕭辰的建議太過冒險,不僅朝廷諸位臣工多有反對,就連皇帝也不敢當場拍板。
而建安王的計策主打一個穩妥,即便朝廷府庫空虛了,也有明年的調稅來補齊不是。
謝揚言緩了緩神,驅身拱手:“恕在下直言,太子殿下向來與蕭侍郎意見相合,您何不到東宮一敘,問問殿下是何態度呢?”
“如果侍郎有意,我回去便向殿下轉述,如此亦可便於侍郎行事了。”
徐修仁、周開逸聽後對視一番,又看了看蕭辰。
蕭辰眨眨眼,微微笑了笑。
“我不是沒想過,隻是......”
蕭辰攥著酒杯,沒繼續說下去。
周開逸見他有所顧慮,於是朗聲說道:“此處皆為好友,大家亦是為南國著想,還請郎君放心。”
“若是七殿下在此,我相信殿下也會讓大家暢所欲言吧!”
“嗯,這是自然。我不是擔心這個,實話說了,如果我去找太子,難免有結黨之意。”
“畢竟太子還小,結交朋黨的帽子如果扣到了他頭上,那豈不是害了他。”
謝揚言聽後稍作思考,點了點頭。
徐修仁放下陶碗,聲音低沉:“雖說建安王之策更加穩妥,可其弊亦如其利。”
“徐令這話怎麽說?”
“索虜陳兵荊、雍一帶已有十數日,鄱陽王自引所部兵馬七萬餘,與其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若此時出兵繩州,即為雙線作戰,勝算實在難以把握。”
“倒不如合兵一處,全力破之,如此才更有勝算。”
“但今日朝中文臣武將大多都站在建安王一邊......”
“如此種種,對陛下來說,實在是個難題啊!”
幾人聽後陷入沉思,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有詩雲:
你方唱罷我方言,聖主憂心取舍難。
郡王忠良決無疑,郎令忠義懷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