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雙方剛剛達成了初步的協議,盡管這協議細節還未最終落實敲定,空氣中卻已然彌漫著一種微妙的鬆弛氣息。


    士兵們緊繃的神經稍稍有了舒緩,雙方都的巡邏隊都暫時放慢了節奏。將領們的神情也不再如往昔那般凝重。然而,他們心底都清楚,戰爭的陰影並未徹底散去,該有的布防依舊不能有絲毫懈怠。


    匈奴的高層們站在雁門關側麵那高聳入雲的山上,極目遠眺。隻見漢軍在關隘之下,也如往常一般進行著防禦布置,隻是那節奏相較於往日明顯變得遲緩了許多。士兵們的動作不再像以往那般雷厲風行,隊列的行進也少了幾分往日的整齊劃一,仿佛被這暫時的和平氛圍所感染,連帶著軍事行動都變得有些慵懶。


    突然,有探馬如疾風般飛馳而來,帶回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那邊的李廣似乎有所行動,他僅僅帶著兩個親兵,大模大樣地出了關。


    這一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瞬間在眾人心中激起千層浪。李廣這個名字在匈奴人中可謂是如雷貫耳,以勇猛善戰和神出鬼沒的戰術聞名於世讓匈奴人頗為忌憚。


    但他這一次的行動卻顯得異常詭異,似乎更加坐實了李廣和程不識之間不和的傳聞,看來他們之間的積怨由來已久,並非空穴來風。


    李廣治軍較為寬鬆,行軍沒有固定編製和行列陣勢,駐紮時選擇水草肥沃的地方,讓士兵人人自便,也不在夜間派設巡更士兵敲打著刁鬥為營盤警衛,軍中指揮部的文書也一向簡潔。而程不識則對軍事編製嚴格整肅,隊列和布陣安營極為講究,夜裏敲刁鬥巡視,軍中官佐為了處理文書要不停地忙到天亮,不許軍隊隨意休息。這種截然不同的治軍方式,使得二人在軍事管理理念上存在較大分歧,容易產生矛盾。


    漢武帝曾對李廣和程不識進行考察。起初李廣的職位稍高,但經過實際考察後,程不識的職務反而超過了李廣,這表明漢武帝認為程不識的實際軍事才能更勝一籌。這種對彼此軍事才能的不同認知,可能導致二人之間產生不服氣和隔閡,進而引發不和。


    在漢朝實行的部曲兵製之下,伍長、什長帶領著為數不多的士兵,若是悄悄去處理一些私事,或許可以不需要向上報備。但李廣身為高級將領,他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以他這樣的級別,一旦有所行動,按照常理,護衛至少要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相隨,而且要出關必定需要獲得上級的批準,這是軍事行動的基本準則,關乎著邊境的安全與穩定。


    然而此刻的李廣卻沒有遵循這些規定——顯然他沒有獲得批準,僅僅帶著兩名親兵,便如此鋌而走險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他的路線頗為奇特,沿著匈奴人的陣地邊緣小心翼翼地前行,猶如一隻機敏的狐狸在虎穴邊緣試探。他那銳利的目光不停地在四周掃視,那些容易藏兵的旮旯角落、茂密的樹林,他都特意前去探查一番,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危險或者隱藏著秘密的地方。


    匈奴人看到李廣這般行徑,心中暗自揣測,認為他必定是想立功——或者想發財想瘋了,才會如此不顧自身安危地冒險行事。但一想到李廣之前在戰場上所立下的赫赫威名,“飛將軍”那些令人膽寒的戰績,他們心中又不禁泛起一絲畏懼。因此,盡管李廣的行為如此大膽,一路狂飆而來,卻居然沒有匈奴人敢輕易上前阻攔。


    大宛人聽到這個事後,一窩蜂策馬立跑上高地看熱鬧,大宛人目瞪口呆之後不禁嗤之以鼻。大宛的第一高手其斯將軍對李廣的這種行為表示不屑,在他看來,身為將領,應當遵循規則,以大局為重,而不是像李廣這般肆意妄為,僅憑一己之念便貿然行動,全然不顧可能引發的後果。


    鬱成王又開始桀桀怪笑:“哈哈哈!匈奴人呢?匈奴人都死光了嗎!”可惜身旁沒有匈奴人,要是匈奴單於看到這一幕了,估計“上帝之鞭”的鞭梢就要落在輿圖上大宛的所在。


    其斯將軍也認為匈奴真是沒有人才,竟然讓一個狂妄之徒招搖過市。他緊握著腰間的劍柄,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意:“若李廣真的越界,我也不介意親自出手,讓這位漢軍名將見識一下大宛武者的厲害——當然更讓匈奴人也順便見識一下。”


    就有隨從馬上搖旗呐喊:“將軍,我們要不要派人去攔截他?”


    李廣這出其不意的一招,仿若一道晴天霹靂,直直地劈落在右大都尉的頭上,令他瞬間鬧了個大紅臉,妥妥是雷的外焦裏嫩。那尷尬的神色猶如潮水般迅速蔓延至整個麵龐,恰似被人狠狠地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要知道,這一片區域可是由他全權負責守衛,平日裏他自認為布防得滴水不漏,有他的精心布防與巡邏,漢軍絕不敢輕易涉足。然而,誰都未曾料到,李廣的膽量竟大到如此令人咋舌的程度——僅僅帶著兩名親兵,就敢在匈奴的陣地邊緣肆意遊走!


    如入無人之境!這不僅是對匈奴防線的挑釁,更是對右大都尉個人的羞辱,是將他的手段和威嚴視若無物。右大都尉頓時的雙眼圓睜,滿是怒火,氣急敗壞地吼道:“呀呀呀!李廣這家夥,膽大包天。活得不耐煩了!” 話音未落,他便迅速行動起來,心急火燎地開始點齊兵馬。


    一時間,馬蹄聲得得作響,塵土漫天飛揚,整個營地陷入一片忙碌與喧囂之中。他滿心想著要盡快將李廣捉拿歸案,以挽回自己受損的顏麵和威望。


    然而,李廣就像是一位深諳兵法、靈動狡黠的將領,他施展出一招 “神龍擺尾” 般的精妙絕倫騎術,巧妙地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子,率著兩名親兵如疾風般穿梭,很快便成功地擺脫了匈奴人的追擊,而後怡怡然地返回了雁門關內。


    那悠然自得的背影,仿佛是對匈奴人的一種無聲的嘲諷,更是讓右大都尉氣得暴跳如雷,卻又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遠去,滿腔怒火無處發泄,徒呼奈何。


    伊稚斜和易立目睹了這一場驚心動魄的變故後,二人立刻展開了緊急商議。伊稚斜的眉頭緊緊地鎖在一起,滿臉的凝重與疑惑,他轉頭對易立說道:“漢人的膽子越來越大!李廣這次行動,實在是太奇怪了。他到底想幹什麽?”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不解與憂慮,深知李廣此舉絕非一時衝動或魯莽行事,其背後必定隱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目的或深意。


    易立聽著伊稚斜說話,微微低下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片刻之後,他緩緩抬起頭,又緩緩說道:“李廣這個人,向來以勇猛和冒險著稱。他這次擅自出關,可能是想尋找戰機,或許是想趁我們有所鬆懈之時,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為漢軍謀取優勢;又或者是想探查我們的虛實,以便為日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提供情報依據。畢竟,像他這樣經驗豐富的將領,不會輕易地做出毫無意義的冒險舉動。”


    伊稚斜認真地聽著易立的分析,心中深以為然,不禁點了點頭,說道:“不管他有什麽目的,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李廣這個人,不按常理出招,他的每一個行動都可能隱藏著巨大的危機。我們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絕不能讓他再次得逞。” 說罷,二人的眼神交匯。


    緊接著,他們不動聲色地開始調整布防。一道道指令如同一股股無聲的流水,迅速在軍隊中傳遞開來。


    士兵們在他們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行動著,有的在加固工事,有的在設置陷阱,有的在隱蔽處埋伏,加強了望。他們精心地布置好了一個天羅地網般的口袋陣,隻等李廣再次露頭。


    隻要姓李的敢再出頭,定讓他插翅難逃——即消除這一潛在的巨大威脅,同時也為匈奴挽回點顏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絲路長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台令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台令史並收藏絲路長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