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城的一處偏僻宅院。
兩個人年輕男子坐在院內的亭子當中,二人在棋盤上相互對弈,棋逢對手。
張雎落下一子,抬頭看著麵前的男子,恭敬的說道“殿下,您這幾日來學生這裏,來的有些勤啊。”
高策眼睛盯著棋盤,淡聲道“這幾日朝廷的重心都在與南楚的和談上,我幫不上什麽忙,閑著沒事,隻能來找你下棋了。”
張雎微微一笑,說道“由法詡法大人負責與南楚和談,想來楚國討不到什麽便宜。”
高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說道”我這個師傅啊,向來是豆腐嘴、刀子心。這次和談肯定會扒南楚一層皮。”
張雎點了點頭,說道“中原混戰時,法詡大人三次易主,最終才投效在陛下麾下,他行事狠辣、不拘禮法,隻求利益。”
高策抬起頭看向他,淡淡的說道“現在的你行事風格倒是與他有幾分相似。”
高策之所以會說出這句話,其實也是事出有因。
原來,在江州的時候,張雎就發現高策對安鳶兒有著特殊的感情,但問題在於,安鳶兒名義上是安慶的義女,她的身份實在太過複雜,如果這件事情傳揚出去,對於高策的聲譽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於是,張雎便向高策提出建議,除惡務盡,直接在江州將安慶全家處決。這樣做不僅能幹脆利落的解決江州的問題,還能夠巧妙地掩飾安鳶兒是安慶義女的身份。
然而,張雎並不知曉安鳶兒實際上是魏朝皇族後裔。不過,他所獻出的這條計策依然適用。高策又在此基礎上稍作改動,安排了一場安鳶兒的“假死”戲碼。如此一來,安鳶兒這個人在世上不複存在,就連張雎都以為安鳶兒已經離世。
對此,張雎曾一度在心中感歎。之前,他一直認為高策已經被安鳶兒的美色所迷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但現在看來,高策竟是如此果斷決絕,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居然能夠狠下心來“辣手摧花”。如此氣魄和手段,確實非常人所能具備。
張雎聽到高策剛才說的話,心中一緊,頓時拱手道“我為殿下獻出的計策,完全是出於對殿下的忠心!”
高策笑了笑,說道“你不要緊張,你對我的忠心我當然明白。”
“謝殿下。”張雎拱手說道。
高策指了指棋盤,說道“來,咱們繼續!”
“是!”張雎又下一子。
“對了,殿下可知曉,近來京中先南後北之論盛行。”張雎問道。
高策看著他,笑著說道“連你這個不方便外出的人都知道了。”
張雎敲了敲自己那瘸了的右腿,點了點頭說道“此論盛行於東京城,不能說是人盡皆知吧,也能說是廣為流傳了。”
高策邊落子,邊說道“你認為此論如何?”
“江南五國羸弱不堪,而北夏兵力強悍,不弱於我大燕,因此先南後北,不失為一統天下的穩妥之法。”張雎回道。
高策在棋盤上又落一子,毫不在意的說道“此言有理。”
“但是,恕學生直言,陛下不會行此策。”張雎說道。
高策抬起頭,凝視著張雎,問道“為什麽?”
“若陛下真的打算先平定江南五國,再北上攻夏,就不會有這次的和談了。我猜,要不了多久,陛下就要對北夏動手了。”張雎拱手回道。
高策直愣愣的看著張雎,眼神裏透露出一絲讓人捉摸不透的神情,這讓張雎心裏直發毛。
“殿下,學生說的不對?”張雎小心翼翼地問道。
高策輕聲道“你輸了?”
“啊?”張雎愣了一下,這才意識到自己還在下著棋呢。
此刻,張雎低頭看向棋盤,驚訝地發現高策的白子已經巧妙地將自己的黑子圍困住了,沒有絲毫逃脫的機會。他心悅誠服地拱手道“殿下棋藝精湛,學生自愧不如。”
高策麵無表情地點點頭,淡淡地說“你不是棋藝不精,隻是想得太多。你很聰明,但有時候你又太聰明了。”
聽到這句話,張雎心頭一顫,突然明白過來,自己剛才所說的話已經涉及到揣測聖上的心意,這可是大不敬之罪!他慌忙下跪,緊張地解釋道“學生有罪,請殿下恕罪。但學生所言皆是出於對殿下的忠誠,絕無試探聖意之心。”
見狀,高策先是哈哈一笑,然後把他扶起來,柔聲道“其實你能把你心中所想說給我聽,我很高興,因為你沒有瞞著我。可有些話,你隻能說給我聽,明白麽?”
張雎拱手道“學生明白。”
高策又扶著張雎坐下,然後說道“你剛才的猜測很對,皇爺爺雖然沒有表明他的態度,但我也認為過不了多久皇爺爺就會出兵北夏。”
張雎點了點頭,說道“陛下若真的打算出兵北夏,收回燕雲十六州,一定會先解決江南五國的問題和我燕國的內部問題。”
“江南五國中楚國實力最強,但是經此一戰,楚國也就廢了,和談過後,江南五國再也不可能對我大燕構成威脅。”高策言道。
“若是說我大燕的內部問題,還真有一件事與殿下息息相關。”張雎說道。
“何事?”高策疑惑道。
張雎看了高策一眼,緩緩道“算算時間,今年已經武狩十七年了,殿下也該成婚了。”
高策站起身,把手背到身後。此時他的眼中浮現出蕭鳶的身影,喃喃道“是該成婚了。”
聽高策這樣說,張雎疑惑的說道“成婚可是大事,您難道已有好的人選?”
高策沒有回答他的問題,隻是笑著拍了拍張雎的肩膀,說道“我先走了,過幾日再來看你。”
說完高策朝院外走去,隻留下張雎一個人不明所以的呆在原地。
………
七日後。
孫遠騎著馬返回了楚國的郢都,並將齊勳所書寫的奏折呈遞給楚帝李鄂和潘太後。
母子二人看過奏折後,連忙召開緊急朝會。
在朝會上,孫遠將和談的情況和燕國提出的和談條件告訴了在場所有楚臣。
兩個人年輕男子坐在院內的亭子當中,二人在棋盤上相互對弈,棋逢對手。
張雎落下一子,抬頭看著麵前的男子,恭敬的說道“殿下,您這幾日來學生這裏,來的有些勤啊。”
高策眼睛盯著棋盤,淡聲道“這幾日朝廷的重心都在與南楚的和談上,我幫不上什麽忙,閑著沒事,隻能來找你下棋了。”
張雎微微一笑,說道“由法詡法大人負責與南楚和談,想來楚國討不到什麽便宜。”
高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說道”我這個師傅啊,向來是豆腐嘴、刀子心。這次和談肯定會扒南楚一層皮。”
張雎點了點頭,說道“中原混戰時,法詡大人三次易主,最終才投效在陛下麾下,他行事狠辣、不拘禮法,隻求利益。”
高策抬起頭看向他,淡淡的說道“現在的你行事風格倒是與他有幾分相似。”
高策之所以會說出這句話,其實也是事出有因。
原來,在江州的時候,張雎就發現高策對安鳶兒有著特殊的感情,但問題在於,安鳶兒名義上是安慶的義女,她的身份實在太過複雜,如果這件事情傳揚出去,對於高策的聲譽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於是,張雎便向高策提出建議,除惡務盡,直接在江州將安慶全家處決。這樣做不僅能幹脆利落的解決江州的問題,還能夠巧妙地掩飾安鳶兒是安慶義女的身份。
然而,張雎並不知曉安鳶兒實際上是魏朝皇族後裔。不過,他所獻出的這條計策依然適用。高策又在此基礎上稍作改動,安排了一場安鳶兒的“假死”戲碼。如此一來,安鳶兒這個人在世上不複存在,就連張雎都以為安鳶兒已經離世。
對此,張雎曾一度在心中感歎。之前,他一直認為高策已經被安鳶兒的美色所迷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但現在看來,高策竟是如此果斷決絕,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居然能夠狠下心來“辣手摧花”。如此氣魄和手段,確實非常人所能具備。
張雎聽到高策剛才說的話,心中一緊,頓時拱手道“我為殿下獻出的計策,完全是出於對殿下的忠心!”
高策笑了笑,說道“你不要緊張,你對我的忠心我當然明白。”
“謝殿下。”張雎拱手說道。
高策指了指棋盤,說道“來,咱們繼續!”
“是!”張雎又下一子。
“對了,殿下可知曉,近來京中先南後北之論盛行。”張雎問道。
高策看著他,笑著說道“連你這個不方便外出的人都知道了。”
張雎敲了敲自己那瘸了的右腿,點了點頭說道“此論盛行於東京城,不能說是人盡皆知吧,也能說是廣為流傳了。”
高策邊落子,邊說道“你認為此論如何?”
“江南五國羸弱不堪,而北夏兵力強悍,不弱於我大燕,因此先南後北,不失為一統天下的穩妥之法。”張雎回道。
高策在棋盤上又落一子,毫不在意的說道“此言有理。”
“但是,恕學生直言,陛下不會行此策。”張雎說道。
高策抬起頭,凝視著張雎,問道“為什麽?”
“若陛下真的打算先平定江南五國,再北上攻夏,就不會有這次的和談了。我猜,要不了多久,陛下就要對北夏動手了。”張雎拱手回道。
高策直愣愣的看著張雎,眼神裏透露出一絲讓人捉摸不透的神情,這讓張雎心裏直發毛。
“殿下,學生說的不對?”張雎小心翼翼地問道。
高策輕聲道“你輸了?”
“啊?”張雎愣了一下,這才意識到自己還在下著棋呢。
此刻,張雎低頭看向棋盤,驚訝地發現高策的白子已經巧妙地將自己的黑子圍困住了,沒有絲毫逃脫的機會。他心悅誠服地拱手道“殿下棋藝精湛,學生自愧不如。”
高策麵無表情地點點頭,淡淡地說“你不是棋藝不精,隻是想得太多。你很聰明,但有時候你又太聰明了。”
聽到這句話,張雎心頭一顫,突然明白過來,自己剛才所說的話已經涉及到揣測聖上的心意,這可是大不敬之罪!他慌忙下跪,緊張地解釋道“學生有罪,請殿下恕罪。但學生所言皆是出於對殿下的忠誠,絕無試探聖意之心。”
見狀,高策先是哈哈一笑,然後把他扶起來,柔聲道“其實你能把你心中所想說給我聽,我很高興,因為你沒有瞞著我。可有些話,你隻能說給我聽,明白麽?”
張雎拱手道“學生明白。”
高策又扶著張雎坐下,然後說道“你剛才的猜測很對,皇爺爺雖然沒有表明他的態度,但我也認為過不了多久皇爺爺就會出兵北夏。”
張雎點了點頭,說道“陛下若真的打算出兵北夏,收回燕雲十六州,一定會先解決江南五國的問題和我燕國的內部問題。”
“江南五國中楚國實力最強,但是經此一戰,楚國也就廢了,和談過後,江南五國再也不可能對我大燕構成威脅。”高策言道。
“若是說我大燕的內部問題,還真有一件事與殿下息息相關。”張雎說道。
“何事?”高策疑惑道。
張雎看了高策一眼,緩緩道“算算時間,今年已經武狩十七年了,殿下也該成婚了。”
高策站起身,把手背到身後。此時他的眼中浮現出蕭鳶的身影,喃喃道“是該成婚了。”
聽高策這樣說,張雎疑惑的說道“成婚可是大事,您難道已有好的人選?”
高策沒有回答他的問題,隻是笑著拍了拍張雎的肩膀,說道“我先走了,過幾日再來看你。”
說完高策朝院外走去,隻留下張雎一個人不明所以的呆在原地。
………
七日後。
孫遠騎著馬返回了楚國的郢都,並將齊勳所書寫的奏折呈遞給楚帝李鄂和潘太後。
母子二人看過奏折後,連忙召開緊急朝會。
在朝會上,孫遠將和談的情況和燕國提出的和談條件告訴了在場所有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