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安最後還是上了阿四的“賊船”,在餓肚子和刨人祖墳之間,他更害怕前者,畢竟前者那是真能要他命。
兩人手持鐵鍬,跟在大部隊當中,今天的任務是給同村的老周家遷墳,完事後每人可以得到十五塊錢的報酬,可以說是性價比極高。
在三峽移民政策全麵落地後,各地區清庫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屆時175米以下的大部分人類生活的痕跡都會被拆除抹掉。
這樣做,一來是為了大壩建成後方便調控水位和流量,?減少泥沙淤積,?保障防洪安全,?改善航運條件;二來也可以保護水下環境,盡量做到不影響長江原有的生態係統。
國家大事,責無旁貸,這沒啥好說的。
不過相比於自己的房子和田地,村民們最先想到並且付諸行動的卻是那遍布在大山裏的五萬多座墳墓。
按照巫山當地的習俗,遷墳必須遵守一套“嚴格”的流程。
先由家中男性年輕後輩在墳前放上一串掛鞭,然後再一層層挖去石頭和泥土,打開墳塚,將先人的骸骨或是骨灰請入“簡殼”,最後再給這個大約一米長、三十厘米寬的長方形木匣罩上紅布,由眾人穩穩地抬起,方能遷移到新墳當中。
但幾萬座墳中很多都已經度過了漫長的歲月,找不到後輩或是家中已無男丁的比比皆是,其中還包括一些在戰爭年代為國捐軀的無名烈士墳墓。
政府所給的遷墳補助是每座墳一百塊,實際上的遷墳花費遠超這個數字,於是為了能夠讓先人安息,各家村子裏便開始“眾籌”請人遷墳。
這是那個年代少有的,能夠讓村民們自掏腰包來成全別人的事情,如果你要問為什麽?
他們大概率會這麽回答,“總不能以後有人問‘你們的祖先在哪裏?’,我們指著水庫說‘在水裏’吧。”
當然這些精神層麵上的傳承並不能完全驅散此時楊守安心中的“忐忑”,按照雲陽村老人們的說法,外姓挖墳和女人挖墳一樣不吉利,容易引來墳地主人的“怒火”。
雖然是成長在紅星照耀下的堅定唯物主義者,但楊守安也深知這些在巫山口口相傳的“忠告”必定是源自上千年的“寶貴經驗”總結。
這不路才走到一半,他就忍不住又拉住阿四的胳膊,開口問道,“你不是說你準備了家夥嗎?東西呢?現在就拿出來啊。”
阿四原本還有些扭捏,但當看到四周略顯荒涼的景象後,立馬從兜裏掏出了兩本紅色冊子。
冊子很薄,巴掌大小,上麵金燦燦地印著書名——《共產黨宣言》。
“我從老書記的書架上偷來的,就兩本,我們一人一本,放心,我聽我爺爺說過,以前打日本鬼子的時候,隻要把這書貼在胸口,就能刀槍不入。”
楊守安愣愣地接過冊子,看了眼作者那欄顯然是外國人的兩個名字,心裏的“不安”又多了幾分。
“哎喲,你就信我吧,你看我們現在是手裏有武器,心中有信仰,真要有哪個不開眼的敢搗亂,直接幹它。”
阿四把紅冊子塞到胸前的外插袋裏,舉了舉手裏的鐵鍬,信誓旦旦地說道。
興許是真的得到了先賢的保佑,接下來的山路格外好走,很快一行人就來到了目的地,這裏是雲陽村最大的墳地,大大小小安葬了上百人。
不同規格、不同年代的墓碑相互交錯,有些疏於打理,被雜草所淹沒,有些則是整潔如新,碑前還插著燃盡的高香。
墓碑的待遇便是家族香火的寫照,人丁興旺的自然感恩先祖的庇佑,年年祭拜,貢品不斷。
而那些為了生計遠走他鄉的多半是無暇顧及山裏的祖墳,能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隔空磕幾個頭已經是最大的孝順。
不過今天楊守安和阿四要幫忙遷的墳的確有些特別,一連三塊墓碑明顯都是這些年才立起來的,但隊伍領頭,負責捧著“簡殼”的卻是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子。
要知道就算家裏沒有男丁,也應該是年長者,至少是成年的大人來操辦儀式。
讓一個還沒長大的女娃來捧骨遷墳,唯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整個家族除了她以外,已經沒有可以出麵的親眷了。
這讓同為孤兒的楊守安不由多看了那女孩幾眼,發現對方長得格外水靈,烏黑的長發配上大大的眼睛,雖然還略顯稚嫩,但眉宇間的清秀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那是老周家的獨苗,村裏人都喊她丫頭,墳裏埋的是她老漢,爺爺和婆婆。”
阿四適時的插嘴,他頭腦活絡,為人仗義,在村子裏口碑不錯,所以大大小小的事情別人也願意和他說。
“那她媽呢?我看碑上寫著王鶯花立,這個應該就是她媽吧?”
楊守安突然對周家丫頭湧上一股好奇之心,反正還沒輪到他們下場幹活,瞎聊兩句漂亮姑娘的“秘密”也算是一種放鬆。
“哎,別提了,她媽在外麵做皮肉買賣,賺了錢以後就不想在村裏守寡了,直接把自己女兒扔在這,和別的男人跑到大城市去瀟灑了。”
阿四話語間透露著對這個“王鶯花”的憤恨,這也代表了雲陽村裏大部分人的態度,三分八卦七分同情,平日裏閑言碎語少不了,但遇到遷墳這種大事,還是願意搭把手幫一幫的。
楊守安今天是第一次見著周清茹,但對於阿四所說的故事卻並不陌生,他還不止一次聽到有人把自己和周清茹喊做村裏的兩個野孩子,此刻望向哭得淚眼婆娑的少女,心裏竟是多出了些複雜的情緒。
如果硬要用文字來描述這種情緒,可能就是對同病相憐者的一種感同身受。
遷墳的過程還算順利,不過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當楊守安和阿四輪著鐵鍬就要動手的時候,一旁的周清茹直接撲了上來,死死抓住兩人的胳膊,帶著哭腔苦苦哀求。
“不要帶走爸爸,求求你們了,媽媽會找不到的,他們都不在了我就沒有家了。”
梨花帶雨,我見猶憐,但楊守安並不是見色忘錢的人,待隔壁嬢嬢把周清茹拉走,他一鏟子下去便挖開了並不算厚實的墳土,也就此斬斷了少女的念想。
「三峽水淹區水底環境治理工作延續多年,在各級政府及庫區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絕不大部分墳墓被妥善遷移,少量墳墓經多方確認無主後統一進行清洗、殺毒、水泥封存等程序,它們將被永遠留存在三峽水庫的底部。」
兩人手持鐵鍬,跟在大部隊當中,今天的任務是給同村的老周家遷墳,完事後每人可以得到十五塊錢的報酬,可以說是性價比極高。
在三峽移民政策全麵落地後,各地區清庫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屆時175米以下的大部分人類生活的痕跡都會被拆除抹掉。
這樣做,一來是為了大壩建成後方便調控水位和流量,?減少泥沙淤積,?保障防洪安全,?改善航運條件;二來也可以保護水下環境,盡量做到不影響長江原有的生態係統。
國家大事,責無旁貸,這沒啥好說的。
不過相比於自己的房子和田地,村民們最先想到並且付諸行動的卻是那遍布在大山裏的五萬多座墳墓。
按照巫山當地的習俗,遷墳必須遵守一套“嚴格”的流程。
先由家中男性年輕後輩在墳前放上一串掛鞭,然後再一層層挖去石頭和泥土,打開墳塚,將先人的骸骨或是骨灰請入“簡殼”,最後再給這個大約一米長、三十厘米寬的長方形木匣罩上紅布,由眾人穩穩地抬起,方能遷移到新墳當中。
但幾萬座墳中很多都已經度過了漫長的歲月,找不到後輩或是家中已無男丁的比比皆是,其中還包括一些在戰爭年代為國捐軀的無名烈士墳墓。
政府所給的遷墳補助是每座墳一百塊,實際上的遷墳花費遠超這個數字,於是為了能夠讓先人安息,各家村子裏便開始“眾籌”請人遷墳。
這是那個年代少有的,能夠讓村民們自掏腰包來成全別人的事情,如果你要問為什麽?
他們大概率會這麽回答,“總不能以後有人問‘你們的祖先在哪裏?’,我們指著水庫說‘在水裏’吧。”
當然這些精神層麵上的傳承並不能完全驅散此時楊守安心中的“忐忑”,按照雲陽村老人們的說法,外姓挖墳和女人挖墳一樣不吉利,容易引來墳地主人的“怒火”。
雖然是成長在紅星照耀下的堅定唯物主義者,但楊守安也深知這些在巫山口口相傳的“忠告”必定是源自上千年的“寶貴經驗”總結。
這不路才走到一半,他就忍不住又拉住阿四的胳膊,開口問道,“你不是說你準備了家夥嗎?東西呢?現在就拿出來啊。”
阿四原本還有些扭捏,但當看到四周略顯荒涼的景象後,立馬從兜裏掏出了兩本紅色冊子。
冊子很薄,巴掌大小,上麵金燦燦地印著書名——《共產黨宣言》。
“我從老書記的書架上偷來的,就兩本,我們一人一本,放心,我聽我爺爺說過,以前打日本鬼子的時候,隻要把這書貼在胸口,就能刀槍不入。”
楊守安愣愣地接過冊子,看了眼作者那欄顯然是外國人的兩個名字,心裏的“不安”又多了幾分。
“哎喲,你就信我吧,你看我們現在是手裏有武器,心中有信仰,真要有哪個不開眼的敢搗亂,直接幹它。”
阿四把紅冊子塞到胸前的外插袋裏,舉了舉手裏的鐵鍬,信誓旦旦地說道。
興許是真的得到了先賢的保佑,接下來的山路格外好走,很快一行人就來到了目的地,這裏是雲陽村最大的墳地,大大小小安葬了上百人。
不同規格、不同年代的墓碑相互交錯,有些疏於打理,被雜草所淹沒,有些則是整潔如新,碑前還插著燃盡的高香。
墓碑的待遇便是家族香火的寫照,人丁興旺的自然感恩先祖的庇佑,年年祭拜,貢品不斷。
而那些為了生計遠走他鄉的多半是無暇顧及山裏的祖墳,能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隔空磕幾個頭已經是最大的孝順。
不過今天楊守安和阿四要幫忙遷的墳的確有些特別,一連三塊墓碑明顯都是這些年才立起來的,但隊伍領頭,負責捧著“簡殼”的卻是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子。
要知道就算家裏沒有男丁,也應該是年長者,至少是成年的大人來操辦儀式。
讓一個還沒長大的女娃來捧骨遷墳,唯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整個家族除了她以外,已經沒有可以出麵的親眷了。
這讓同為孤兒的楊守安不由多看了那女孩幾眼,發現對方長得格外水靈,烏黑的長發配上大大的眼睛,雖然還略顯稚嫩,但眉宇間的清秀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那是老周家的獨苗,村裏人都喊她丫頭,墳裏埋的是她老漢,爺爺和婆婆。”
阿四適時的插嘴,他頭腦活絡,為人仗義,在村子裏口碑不錯,所以大大小小的事情別人也願意和他說。
“那她媽呢?我看碑上寫著王鶯花立,這個應該就是她媽吧?”
楊守安突然對周家丫頭湧上一股好奇之心,反正還沒輪到他們下場幹活,瞎聊兩句漂亮姑娘的“秘密”也算是一種放鬆。
“哎,別提了,她媽在外麵做皮肉買賣,賺了錢以後就不想在村裏守寡了,直接把自己女兒扔在這,和別的男人跑到大城市去瀟灑了。”
阿四話語間透露著對這個“王鶯花”的憤恨,這也代表了雲陽村裏大部分人的態度,三分八卦七分同情,平日裏閑言碎語少不了,但遇到遷墳這種大事,還是願意搭把手幫一幫的。
楊守安今天是第一次見著周清茹,但對於阿四所說的故事卻並不陌生,他還不止一次聽到有人把自己和周清茹喊做村裏的兩個野孩子,此刻望向哭得淚眼婆娑的少女,心裏竟是多出了些複雜的情緒。
如果硬要用文字來描述這種情緒,可能就是對同病相憐者的一種感同身受。
遷墳的過程還算順利,不過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當楊守安和阿四輪著鐵鍬就要動手的時候,一旁的周清茹直接撲了上來,死死抓住兩人的胳膊,帶著哭腔苦苦哀求。
“不要帶走爸爸,求求你們了,媽媽會找不到的,他們都不在了我就沒有家了。”
梨花帶雨,我見猶憐,但楊守安並不是見色忘錢的人,待隔壁嬢嬢把周清茹拉走,他一鏟子下去便挖開了並不算厚實的墳土,也就此斬斷了少女的念想。
「三峽水淹區水底環境治理工作延續多年,在各級政府及庫區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絕不大部分墳墓被妥善遷移,少量墳墓經多方確認無主後統一進行清洗、殺毒、水泥封存等程序,它們將被永遠留存在三峽水庫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