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麽?在日本人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蔣介石非要做出這種同室操戈的蠢事呢?
“七七事變”以來,中國獨自承受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除了蘇聯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避免陷入兩線作戰而給予中國少量援助外,英美等西方列強都采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尤其是美國,日本人此時可是大客戶,發動戰爭需要天量的石油和鋼鐵,隻要日本能拿出真金白銀,美國都敞開供應,連剛剛拆下來的廢電梯都全部裝船運往日本。
在美國的鼎力支持下,日本製造出無數的子彈和炸彈,用來屠殺中國軍民,這也是為啥1937和1938年日本人特別凶悍的原因,背後有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支撐嘛,能不凶悍嗎?如果當時美國能敞開對中國供應軍火,中國軍隊保準比日軍還凶殘。
到了1940年,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德意日三國結成軍事同盟,不懷好意的想要征服全世界,英美列強終於不能裝傻充愣了,自從大英帝國稱霸全球以來,全世界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天下,日耳曼人跳出來算怎麽回事?還有東方的日本猴子,更加可笑,必須要鎮壓。
英美列強終於開始重視東方戰場,給了皈依基督教的蔣委員長一點好臉色,比如重新開放滇緬公路,支持“飛虎隊”來華作戰,開辟駝峰航線,運輸大量戰略物資支援中國抗戰,這些物資也基本落入了國民政府手中。
即使蘇聯援助也是一樣,蘇聯人對國民黨一直非常癡迷,當百萬雄師衝過長江,解放南京時,美國的司徒雷登都準備留下來和中共接觸,蘇聯大使館居然賊兮兮的跟著國民政府撤到廣州去了,都不知道是為了啥?
窮的叮當響的蔣委員長突然得到這麽多好處,難免有點不太適應,繼而開始飄了起來,跟那個久窮乍富的暴發戶一樣,心態開始發生巨變,從畏畏縮縮變成“我好像很牛b”,突然間充滿豪情壯誌,有了一種想幹大事的衝動。
在蔣委員長看來,隻要英美介入,日本就是秋後的螞蚱,已經不足為慮了,隻要國民政府穩住,等待世界時局變化,完全依靠英美就能取得抗戰的勝利,反正日本人遲早要滾蛋,在委員長的心中,共產黨已經取代日本人,重回對手排行榜第一名。
蔣介石在會見美國高官時直言不諱“國民政府所慮者,唯中共猖獗”,若能得到美國援助,“中共自無所施其技矣”。
蔣介石為啥突然對中共如此忌憚了呢?沒有其他原因,主要是抗戰以來,中共的軍事力量發展的實在太快了,讓蔣感到毛骨悚然。
在抗戰初期,國共兩黨分工明確,國軍負責正麵戰場,八路軍和新四軍負責敵後戰場,所謂敵後戰場就是跑到鬼子占領的地方去發展,以蔣的眼光來看,在日本鬼子的眼皮底下發展,不被消滅就不錯了,能有什麽發展?
大家要有一個概念,雖然當時大半個中國都被日本人占領了,但這種占領僅限於主要城市,原因很簡單,中國實在太大了,二百多萬日軍聽上去很多,但往龐大的中國這麽一放,就好像一把胡椒麵撒進了湖裏,根本沒什麽反應。
就跟美軍占領伊拉克和阿富汗一樣,美軍也隻敢呆在城裏,壓根就不敢出城,出城就是廣闊鄉村,那裏是遊擊隊的天下。
但是在村裏混,必須得到村民支持才行,共產黨相信廣大村民中蘊藏著無窮的力量,願意發動並且依靠群眾,得到底層農民的強烈支持。
國民黨上層對農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他們認為國家治理和發展要靠精英,老百姓又蠢又呆,無知愚昧,不拖後腿就不錯了,有這種認識,脫離群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國府一直都有這個毛病。
國府上層對淪陷區抗戰如避蛇蠍,在他們看來,淪陷區太危險了,四麵都是日本鬼子,邊上都是一些愚蠢呆滯的農民,在這種地方混,不是找死是什麽?
共產黨對於淪陷區抗戰卻是甘之如飴,為啥?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嘛,共產黨帶著大家在村裏打土豪分田地,讓農民拿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衷心擁護共產黨,要人有人,要消息有消息,能不迅速發展壯大嗎?
在三年多一點的時間裏,八路軍就從三萬人發展到了幾十萬人,到底有多少人估計誰都說不清,為啥?因為部隊全部分散開了,各自行動,誰知道發展了多少人?《亮劍》李雲龍是個團長,召集部隊攻打平安縣城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部隊居然已經有了一萬多人,已經是一個師的規模了!
彭老總是八路軍副總司令員,當初把三個師的部隊分散發展,到了1940年8月的時候,把部隊召集起來,居然發現有了一百多個團的規模,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
這個規模把日本人和蔣介石都給嚇到了。
日本人看到後方又冒出這麽大規模的抵抗力量,腦袋都大了,蔣介石覺得當初給八路軍三個師的編製,現在共產黨搞出幾十個師的規模,到底有幾個意思?
如果說北方八路軍的發展讓蔣吃驚,那麽南方新四軍的發展就讓蔣如坐針氈了,江浙一帶是蔣的基本盤,抗戰爆發以後很快丟失,形成和北方一樣的格局,日本人呆在城裏,農村廣闊天地都是新四軍的地盤,截至皖南事變發生之前,新四軍的規模已經達到了十萬人,擁有了大量根據地。
這就太可怕了,如果抗戰勝利,那日本人占領的地方都成了共產黨的天下,蔣的基本盤江浙也成了共產黨的地盤,到時候,蔣拿什麽跟共產黨爭,國民黨還能是執政黨嗎?
想到這裏,蔣焦慮至極,必須要遏製共產黨的發展。
早在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國民黨中央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逐步從政治限共發展到軍事限共, 1939年12月末至1940年3月,在華北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八路軍迎頭痛擊,感到八路軍不好惹,掉頭準備找新四軍的晦氣。
但是國共正在進行第二次合作嘛,國軍也不敢明目張膽進攻新四軍,原因也很簡單,國共合作的協議白紙黑字在那裏擺著,如果膽敢隨意破壞協議,那就是不守信用,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誰敢和你合作?
蔣肯定不會幹這種自掘墳墓的事情,不過既然存心要動手,理由還是很好找的,比如命令新四軍執行一個難度很高的任務,如果新四軍不執行,那麽就是破壞國共合作,違抗軍令,可以進行剿滅,如果執行,那麽風險很大,新四軍也會遭到重大損失。
說幹就幹,1940年10月19日,國軍發布第一道命令,就是所謂的“皓電”,命令新四軍和八路軍一個月之內全部開到黃河以北,1940年12月8日,發布第二道命令,命令長江以南的新四軍在12月31日之前全部開到長江以北地區,黃河以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1941年1月31日之前,全部開到黃河以北地區。
1940年12月10日,蔣介石秘密下達《解決江南新四軍方案》。
這裏的江南指的是長江以南,也就是安徽南部,也稱為皖南,新四軍軍部就在這個地方,人數不到一萬人,是的,新四軍的主力部隊早就開到了長江以北,皖南地方實在太小,新四軍壓根就沒法大發展,隻能派一部分北渡長江,在長江以北的廣闊天地野蠻生長。
具體位置在安徽省涇縣雲嶺一帶,當時形勢非常不妙,四麵有三麵是國軍,另外一麵是所謂的江北,就是長江以北,江邊上全是日本人,日本人要保護長江航道嘛,虎視眈眈,皖南新四軍過江必須要突破日本人的防線。
其實小隊人馬過江還是比較安全的,畢竟長江太長了,日本人不可能在江北排滿人,在熟悉江邊情況的交通員的引導下,利用日本人防守的漏洞,安全穿越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可是新四軍總部不一樣,這是一支將近一萬人的大部隊,完全安全穿越日軍長江防線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不過打仗難免有犧牲,如果籌劃得當,隱蔽蹤跡,突然發起渡江行動,保證大部分人員安全還是問題不大的。
可惡的是,蔣介石架起大喇叭,到處廣播,說皖南的新四軍要向江北轉移了,對麵的日軍兄弟們注意了,這下子隱蔽轉移的可能性就沒有了,收到國軍消息的日本人心領神會,立即調集重兵,派了兩個師團在江邊嚴正以待。
如果不按國軍規定的路線走,剛才說了,涇縣周圍三麵都是國軍防區,新四軍隻能違抗軍令,穿越國軍防區,正好往蔣的槍口上撞。
如果按照蔣設定的路線走,就是所謂的“南陵路線”,道路的兩旁是國軍50軍,也就是川軍郭勳祺部,這個人大家應該有點印象,就是遵義會議後,教導員複出後親自指揮的第一仗土城戰役,就是敗在此人手上,順勢來了個四渡赤水,才擺脫國軍追擊。
由此可見,此人相當難纏,即使擺脫了郭勳祺,前方還有兩個師團的日軍,機槍坦克大炮,各種重武器以逸待勞,實在太凶險。
蔣介石把大坑已經挖好了,就看新四軍跳還是不跳。
碰到這種情況,那就隻能兩者相害取其輕,葉挺當即建議,派一支小部隊佯裝北上,沿“南陵路線”出擊,吸引日本人和國軍的注意,大部隊出其不意,從涇縣東麵穿越國軍防區,然後轉向北上渡江,這個方案非常具有可行性,原因很簡單,這條線路葉挺都跑過幾次,路線非常熟悉,粟裕之前北上也是走的這條線路。
這個建議被項英否定了,項英決定先向南走,突破國軍防線,然後再轉向東麵,最後再北上,相當於在國軍重兵集團內繞一個大圈子,不知道當時項英是怎麽考慮的,反正他就這麽決定了。
由涇縣南下,要經過一個地方,叫茂林,那一帶都是深山密林,如果大家對紅軍曆史很熟悉,對這個地方應該印象很深刻,皖南事變爆發前6年,也就是1935年1月,為了掩護中央紅軍突圍,方誌敏和尋淮洲帶著部隊轉戰千裏來到了這裏,在一個叫譚家橋鎮的地方,被國軍重兵包圍,尋淮洲戰死,方誌敏被俘,粟裕僥幸逃脫。
方誌敏被俘後寫下了《可愛的中國》等文章,其實他還寫了一篇更重要的文章,對部隊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剖析和總結,這篇文章的名字叫《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這些文章被輾轉交給了魯迅,魯迅想法托人送到了延安,這是烈士鮮血凝結成的寶貴財富,被印發給我黨所有高級幹部學習。
圍攻方誌敏的國軍就是後來大名鼎鼎74師的前身,指揮官是王耀武,粟裕逃脫之後奮發圖強,經過十幾年的錘煉,在孟良崮全殲74師,隨後打進濟南,活捉王耀武,終於為老領導尋淮洲報仇雪恨,了卻了這一段恩怨。
大家都知道,共產黨人堅持開民主生活會,搞批評和自我批評,最擅長的就是總結經驗和教訓,方誌敏和尋淮洲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為何項英就一點沒吸取教訓呢?
更重要的是,葉挺是軍長,項英隻是副軍長,為何副軍長能夠否定軍長的建議?
原因很簡單,項英雖然隻是副軍長,但他是新四軍的靈魂。
“七七事變”以來,中國獨自承受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除了蘇聯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避免陷入兩線作戰而給予中國少量援助外,英美等西方列強都采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尤其是美國,日本人此時可是大客戶,發動戰爭需要天量的石油和鋼鐵,隻要日本能拿出真金白銀,美國都敞開供應,連剛剛拆下來的廢電梯都全部裝船運往日本。
在美國的鼎力支持下,日本製造出無數的子彈和炸彈,用來屠殺中國軍民,這也是為啥1937和1938年日本人特別凶悍的原因,背後有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支撐嘛,能不凶悍嗎?如果當時美國能敞開對中國供應軍火,中國軍隊保準比日軍還凶殘。
到了1940年,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德意日三國結成軍事同盟,不懷好意的想要征服全世界,英美列強終於不能裝傻充愣了,自從大英帝國稱霸全球以來,全世界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天下,日耳曼人跳出來算怎麽回事?還有東方的日本猴子,更加可笑,必須要鎮壓。
英美列強終於開始重視東方戰場,給了皈依基督教的蔣委員長一點好臉色,比如重新開放滇緬公路,支持“飛虎隊”來華作戰,開辟駝峰航線,運輸大量戰略物資支援中國抗戰,這些物資也基本落入了國民政府手中。
即使蘇聯援助也是一樣,蘇聯人對國民黨一直非常癡迷,當百萬雄師衝過長江,解放南京時,美國的司徒雷登都準備留下來和中共接觸,蘇聯大使館居然賊兮兮的跟著國民政府撤到廣州去了,都不知道是為了啥?
窮的叮當響的蔣委員長突然得到這麽多好處,難免有點不太適應,繼而開始飄了起來,跟那個久窮乍富的暴發戶一樣,心態開始發生巨變,從畏畏縮縮變成“我好像很牛b”,突然間充滿豪情壯誌,有了一種想幹大事的衝動。
在蔣委員長看來,隻要英美介入,日本就是秋後的螞蚱,已經不足為慮了,隻要國民政府穩住,等待世界時局變化,完全依靠英美就能取得抗戰的勝利,反正日本人遲早要滾蛋,在委員長的心中,共產黨已經取代日本人,重回對手排行榜第一名。
蔣介石在會見美國高官時直言不諱“國民政府所慮者,唯中共猖獗”,若能得到美國援助,“中共自無所施其技矣”。
蔣介石為啥突然對中共如此忌憚了呢?沒有其他原因,主要是抗戰以來,中共的軍事力量發展的實在太快了,讓蔣感到毛骨悚然。
在抗戰初期,國共兩黨分工明確,國軍負責正麵戰場,八路軍和新四軍負責敵後戰場,所謂敵後戰場就是跑到鬼子占領的地方去發展,以蔣的眼光來看,在日本鬼子的眼皮底下發展,不被消滅就不錯了,能有什麽發展?
大家要有一個概念,雖然當時大半個中國都被日本人占領了,但這種占領僅限於主要城市,原因很簡單,中國實在太大了,二百多萬日軍聽上去很多,但往龐大的中國這麽一放,就好像一把胡椒麵撒進了湖裏,根本沒什麽反應。
就跟美軍占領伊拉克和阿富汗一樣,美軍也隻敢呆在城裏,壓根就不敢出城,出城就是廣闊鄉村,那裏是遊擊隊的天下。
但是在村裏混,必須得到村民支持才行,共產黨相信廣大村民中蘊藏著無窮的力量,願意發動並且依靠群眾,得到底層農民的強烈支持。
國民黨上層對農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他們認為國家治理和發展要靠精英,老百姓又蠢又呆,無知愚昧,不拖後腿就不錯了,有這種認識,脫離群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國府一直都有這個毛病。
國府上層對淪陷區抗戰如避蛇蠍,在他們看來,淪陷區太危險了,四麵都是日本鬼子,邊上都是一些愚蠢呆滯的農民,在這種地方混,不是找死是什麽?
共產黨對於淪陷區抗戰卻是甘之如飴,為啥?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嘛,共產黨帶著大家在村裏打土豪分田地,讓農民拿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衷心擁護共產黨,要人有人,要消息有消息,能不迅速發展壯大嗎?
在三年多一點的時間裏,八路軍就從三萬人發展到了幾十萬人,到底有多少人估計誰都說不清,為啥?因為部隊全部分散開了,各自行動,誰知道發展了多少人?《亮劍》李雲龍是個團長,召集部隊攻打平安縣城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部隊居然已經有了一萬多人,已經是一個師的規模了!
彭老總是八路軍副總司令員,當初把三個師的部隊分散發展,到了1940年8月的時候,把部隊召集起來,居然發現有了一百多個團的規模,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
這個規模把日本人和蔣介石都給嚇到了。
日本人看到後方又冒出這麽大規模的抵抗力量,腦袋都大了,蔣介石覺得當初給八路軍三個師的編製,現在共產黨搞出幾十個師的規模,到底有幾個意思?
如果說北方八路軍的發展讓蔣吃驚,那麽南方新四軍的發展就讓蔣如坐針氈了,江浙一帶是蔣的基本盤,抗戰爆發以後很快丟失,形成和北方一樣的格局,日本人呆在城裏,農村廣闊天地都是新四軍的地盤,截至皖南事變發生之前,新四軍的規模已經達到了十萬人,擁有了大量根據地。
這就太可怕了,如果抗戰勝利,那日本人占領的地方都成了共產黨的天下,蔣的基本盤江浙也成了共產黨的地盤,到時候,蔣拿什麽跟共產黨爭,國民黨還能是執政黨嗎?
想到這裏,蔣焦慮至極,必須要遏製共產黨的發展。
早在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國民黨中央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逐步從政治限共發展到軍事限共, 1939年12月末至1940年3月,在華北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八路軍迎頭痛擊,感到八路軍不好惹,掉頭準備找新四軍的晦氣。
但是國共正在進行第二次合作嘛,國軍也不敢明目張膽進攻新四軍,原因也很簡單,國共合作的協議白紙黑字在那裏擺著,如果膽敢隨意破壞協議,那就是不守信用,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誰敢和你合作?
蔣肯定不會幹這種自掘墳墓的事情,不過既然存心要動手,理由還是很好找的,比如命令新四軍執行一個難度很高的任務,如果新四軍不執行,那麽就是破壞國共合作,違抗軍令,可以進行剿滅,如果執行,那麽風險很大,新四軍也會遭到重大損失。
說幹就幹,1940年10月19日,國軍發布第一道命令,就是所謂的“皓電”,命令新四軍和八路軍一個月之內全部開到黃河以北,1940年12月8日,發布第二道命令,命令長江以南的新四軍在12月31日之前全部開到長江以北地區,黃河以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1941年1月31日之前,全部開到黃河以北地區。
1940年12月10日,蔣介石秘密下達《解決江南新四軍方案》。
這裏的江南指的是長江以南,也就是安徽南部,也稱為皖南,新四軍軍部就在這個地方,人數不到一萬人,是的,新四軍的主力部隊早就開到了長江以北,皖南地方實在太小,新四軍壓根就沒法大發展,隻能派一部分北渡長江,在長江以北的廣闊天地野蠻生長。
具體位置在安徽省涇縣雲嶺一帶,當時形勢非常不妙,四麵有三麵是國軍,另外一麵是所謂的江北,就是長江以北,江邊上全是日本人,日本人要保護長江航道嘛,虎視眈眈,皖南新四軍過江必須要突破日本人的防線。
其實小隊人馬過江還是比較安全的,畢竟長江太長了,日本人不可能在江北排滿人,在熟悉江邊情況的交通員的引導下,利用日本人防守的漏洞,安全穿越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可是新四軍總部不一樣,這是一支將近一萬人的大部隊,完全安全穿越日軍長江防線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不過打仗難免有犧牲,如果籌劃得當,隱蔽蹤跡,突然發起渡江行動,保證大部分人員安全還是問題不大的。
可惡的是,蔣介石架起大喇叭,到處廣播,說皖南的新四軍要向江北轉移了,對麵的日軍兄弟們注意了,這下子隱蔽轉移的可能性就沒有了,收到國軍消息的日本人心領神會,立即調集重兵,派了兩個師團在江邊嚴正以待。
如果不按國軍規定的路線走,剛才說了,涇縣周圍三麵都是國軍防區,新四軍隻能違抗軍令,穿越國軍防區,正好往蔣的槍口上撞。
如果按照蔣設定的路線走,就是所謂的“南陵路線”,道路的兩旁是國軍50軍,也就是川軍郭勳祺部,這個人大家應該有點印象,就是遵義會議後,教導員複出後親自指揮的第一仗土城戰役,就是敗在此人手上,順勢來了個四渡赤水,才擺脫國軍追擊。
由此可見,此人相當難纏,即使擺脫了郭勳祺,前方還有兩個師團的日軍,機槍坦克大炮,各種重武器以逸待勞,實在太凶險。
蔣介石把大坑已經挖好了,就看新四軍跳還是不跳。
碰到這種情況,那就隻能兩者相害取其輕,葉挺當即建議,派一支小部隊佯裝北上,沿“南陵路線”出擊,吸引日本人和國軍的注意,大部隊出其不意,從涇縣東麵穿越國軍防區,然後轉向北上渡江,這個方案非常具有可行性,原因很簡單,這條線路葉挺都跑過幾次,路線非常熟悉,粟裕之前北上也是走的這條線路。
這個建議被項英否定了,項英決定先向南走,突破國軍防線,然後再轉向東麵,最後再北上,相當於在國軍重兵集團內繞一個大圈子,不知道當時項英是怎麽考慮的,反正他就這麽決定了。
由涇縣南下,要經過一個地方,叫茂林,那一帶都是深山密林,如果大家對紅軍曆史很熟悉,對這個地方應該印象很深刻,皖南事變爆發前6年,也就是1935年1月,為了掩護中央紅軍突圍,方誌敏和尋淮洲帶著部隊轉戰千裏來到了這裏,在一個叫譚家橋鎮的地方,被國軍重兵包圍,尋淮洲戰死,方誌敏被俘,粟裕僥幸逃脫。
方誌敏被俘後寫下了《可愛的中國》等文章,其實他還寫了一篇更重要的文章,對部隊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剖析和總結,這篇文章的名字叫《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這些文章被輾轉交給了魯迅,魯迅想法托人送到了延安,這是烈士鮮血凝結成的寶貴財富,被印發給我黨所有高級幹部學習。
圍攻方誌敏的國軍就是後來大名鼎鼎74師的前身,指揮官是王耀武,粟裕逃脫之後奮發圖強,經過十幾年的錘煉,在孟良崮全殲74師,隨後打進濟南,活捉王耀武,終於為老領導尋淮洲報仇雪恨,了卻了這一段恩怨。
大家都知道,共產黨人堅持開民主生活會,搞批評和自我批評,最擅長的就是總結經驗和教訓,方誌敏和尋淮洲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為何項英就一點沒吸取教訓呢?
更重要的是,葉挺是軍長,項英隻是副軍長,為何副軍長能夠否定軍長的建議?
原因很簡單,項英雖然隻是副軍長,但他是新四軍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