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戰場同時失敗,委員長怒火攻心,一封電報拍到北方,對逃到黃河以南的人破口大罵,大家被逼無奈,隻能卷好鋪蓋,壯著膽子回到山西,閻錫山躲在晉西走鋼絲,傅作義跑到草原苦練內功,衛立煌藏到晉南的山區玩遊擊,大家各展所長,和日本人鬥智鬥勇,互相傷害,實在是過的不容易。
日本人南北兩場戰役都取得勝利,把國軍精銳都打殘了,可蔣介石表現得很有骨氣,雖然被打得很淒涼,但就是不投降,讓日本人很不爽,決定繼續往死裏打,打到蔣介石服氣為止。
怎麽打很重要,打仗需要調兵遣將,需要強大的後勤支持,越是先進的軍隊,對後勤的要求越高,坦克大炮重機槍,子彈炮彈炸彈,這些玩意靠人扛馬拉速度是很慢的,何況民國時期道路基礎設施奇爛無比,沒什麽正經公路,都是泥巴路,雨天泥濘不堪,晴天灰塵滿天,到處都是坑,看看現在的尼泊爾和阿富汗就知道是咋回事了。
強行在這種道路上行軍,速度奇慢不說,汽車之類的交通工具損耗將極度驚人,比如輪胎磨損就很驚人,日本國內既沒有橡膠也沒有石油,這些玩意全部要用外匯向國外購買,這麽打下去成本高的驚人,玩不了多長時間日本自己就破產了。
用鐵路才是最佳選擇,成本低效率高,火車可以把人和武器迅速轉移,隻要籌劃得當,一個師團可以當幾個師團用,道理很明顯,在需要出兵的地方,火車咣咣鐺鐺就把隊伍送過去了,國軍還在用11路公車飛奔的路上,仗打完了,隊伍還沒到。
運輸效率是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時的中國,有兩條鐵路大動脈,一條叫津浦線,貫穿南北,一條叫隴海線,貫穿東西,這兩條鐵路的交匯點叫徐州。
這種可以通向四麵八方的地方,就是戰略要地,一般命運都比較坎坷,大家都很喜歡,都想擁有,比如阿富汗,可以通向東南西北亞,每一個有實力的大國都想把它捏在手裏,這塊地方就成了帝國勢力角逐場,亂成一團,盛產毒品和貧窮。
徐州在古代叫彭城,這樣說出來大家就有印象了,當年猛男項羽就定都在這裏,楚河漢界的一陣廝殺,血流成河,在徐州混過的名人無數,隨意列舉下:曹操、宇文化及、李世民、黃巢、張士誠、李自成、史可法、曾國潘等等。
光看這些人名,大家就應該知道這個地方流了多少血了,每次發生全國性的戰爭,這裏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兵者,凶兆也。
日本人想幹什麽事,國府肯定要加班加點給他們添堵,畢竟讓敵人痛苦,就是我們最快樂的事情,何況生產資料和重要人員向西南轉移也需要時間。
抗戰時期全國劃分為幾個戰區,這個大家沒必要太關注,畢竟這些戰區經常變來變去,當時徐州這一塊歸李宗仁管,雖然隻是一個軍閥頭子,但不妨礙他有一顆愛國的心,看著日寇在中華大地肆虐,李宗仁決定給日本人上點眼藥水。
這裏就要提到韓複矩,這哥們本來是馮玉祥手下的悍將,後來觀察形勢不妙,果斷投向老蔣懷抱,很快發現老蔣說話就跟放屁似的,答應的好處一樣都不給,隻安排一個山東省主席的職務,後來老蔣發現國府派到山東的工作人員經常莫名失蹤,知道是韓幹的,不過實在騰不出手收拾他,隻能麵和心不和的暫時這麽過上了。
各地的軍閥們和老蔣都是麵和心不和,多一個韓複矩也沒啥,關鍵是西安事變的時候,韓複矩公然支持張學良,這就讓老蔣起了殺心,隨時準備找機會幹掉韓。
機會很快就來了,日本人攻占山西後,接著就進攻山東,韓複矩居然一槍未放,就跑了,這就純粹是找死了。
韓的腦子還是不行,看不清楚形勢,把中日戰爭當成軍閥搶地盤了,從淞滬抗戰開始,哪個軍閥敢不戰而逃?在民族大義麵前,逃兵人人得而誅之,何況老蔣早就想收拾他了,韓自己送上門,老蔣也沒客氣,借開會的名義,把韓騙到開封,然後給槍斃了,算是拿他的人頭給徐州會戰祭了個旗。
日軍玩的是南北夾擊,南下的是兩股日軍——板垣師團和磯穀師團,他們從山東出發,分兩路向南進攻,準備在台兒莊會師,再一起向徐州進攻;北上的日軍——十三師團,這個師團的鬼子來自仙台,魯迅先生讀過書的地方,以凶殘出名,南京大屠殺的主力,在中國從頭打到尾,是真正的人渣兼禽獸集合體。
這些都是鬼子的精銳部隊,李宗仁亞曆山大。
他手裏幾乎隻有雜牌部隊,真正完全聽從他指揮的,就是好基友白崇禧撥給他的桂係李品仙的第三十一軍,其他都是衣衫襤褸的雜牌部隊,軍隊紀律差,裝備差,比如西北軍老油條龐炳勳、東北軍於學忠、川軍鄧錫侯,湯恩伯率領的7萬多中央軍也歸他調度,不過湯顯然不會聽他指揮。
國軍精銳在淞滬會戰中幾乎損失殆盡,用雜牌對日軍精銳,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雖然是雜牌,但大家都明白自己是中國人,也明白一個最樸素的道理——如果日本人把全中國占了,以後中國人死了都沒地方埋了。
這些隊伍的確有很多毛病,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兵,但大夥的求戰欲望卻異常強烈,為國而戰,雖死猶榮!
北上的日軍十三師團,在淞滬會戰損失慘重,中途補充了一些新兵,雖然在南京大屠殺中表現凶殘,其實戰鬥力降了不少,為了避免日軍南北夾擊徐州,李宗仁幹脆安排實力最強的李品仙阻擊13師團,鑒於東北軍一貫拉跨的表現,給於學忠安排了個在旁邊打醬油的角色。
李品仙不愧是桂係悍將,和於學忠一起,在淮河邊上將13師團死死拖住,動彈不得。
南下的兩股鬼子實力最強,抱著擋一陣是一陣的想法,李宗仁安排龐炳勳防守臨沂,阻攔板垣師團,鄧錫侯防守滕縣,對付磯穀師團。
龐炳勳的西北軍是玩大刀的,鄧錫侯的川軍是穿草鞋和抽大煙的,玩的是土槍和土炮,麵對飛機坦克大炮齊全的鬼子精銳部隊,實在凶多吉少。
危機關頭,李宗仁想法把一直渴望上陣殺敵的張自忠的59軍調了上來,和龐炳勳一起並肩作戰,算是增加了點保險係數。
板垣心態非常輕鬆,大日本帝國的精銳皇軍對陣中國地方雜牌部隊,就好比讓泰森去打小朋友一樣,讓人始終有種勝之不武的感覺,不過這次板垣看走眼了,這些小朋友們吃了菠菜,變成了大力水手,在臨沂死戰不退,用大刀片狠狠的教育了日軍,讓不可一世的板垣眼珠子掉到了地上,開始懷疑人生——什麽時候中國人變得不怕死了?
日本人南北兩場戰役都取得勝利,把國軍精銳都打殘了,可蔣介石表現得很有骨氣,雖然被打得很淒涼,但就是不投降,讓日本人很不爽,決定繼續往死裏打,打到蔣介石服氣為止。
怎麽打很重要,打仗需要調兵遣將,需要強大的後勤支持,越是先進的軍隊,對後勤的要求越高,坦克大炮重機槍,子彈炮彈炸彈,這些玩意靠人扛馬拉速度是很慢的,何況民國時期道路基礎設施奇爛無比,沒什麽正經公路,都是泥巴路,雨天泥濘不堪,晴天灰塵滿天,到處都是坑,看看現在的尼泊爾和阿富汗就知道是咋回事了。
強行在這種道路上行軍,速度奇慢不說,汽車之類的交通工具損耗將極度驚人,比如輪胎磨損就很驚人,日本國內既沒有橡膠也沒有石油,這些玩意全部要用外匯向國外購買,這麽打下去成本高的驚人,玩不了多長時間日本自己就破產了。
用鐵路才是最佳選擇,成本低效率高,火車可以把人和武器迅速轉移,隻要籌劃得當,一個師團可以當幾個師團用,道理很明顯,在需要出兵的地方,火車咣咣鐺鐺就把隊伍送過去了,國軍還在用11路公車飛奔的路上,仗打完了,隊伍還沒到。
運輸效率是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時的中國,有兩條鐵路大動脈,一條叫津浦線,貫穿南北,一條叫隴海線,貫穿東西,這兩條鐵路的交匯點叫徐州。
這種可以通向四麵八方的地方,就是戰略要地,一般命運都比較坎坷,大家都很喜歡,都想擁有,比如阿富汗,可以通向東南西北亞,每一個有實力的大國都想把它捏在手裏,這塊地方就成了帝國勢力角逐場,亂成一團,盛產毒品和貧窮。
徐州在古代叫彭城,這樣說出來大家就有印象了,當年猛男項羽就定都在這裏,楚河漢界的一陣廝殺,血流成河,在徐州混過的名人無數,隨意列舉下:曹操、宇文化及、李世民、黃巢、張士誠、李自成、史可法、曾國潘等等。
光看這些人名,大家就應該知道這個地方流了多少血了,每次發生全國性的戰爭,這裏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兵者,凶兆也。
日本人想幹什麽事,國府肯定要加班加點給他們添堵,畢竟讓敵人痛苦,就是我們最快樂的事情,何況生產資料和重要人員向西南轉移也需要時間。
抗戰時期全國劃分為幾個戰區,這個大家沒必要太關注,畢竟這些戰區經常變來變去,當時徐州這一塊歸李宗仁管,雖然隻是一個軍閥頭子,但不妨礙他有一顆愛國的心,看著日寇在中華大地肆虐,李宗仁決定給日本人上點眼藥水。
這裏就要提到韓複矩,這哥們本來是馮玉祥手下的悍將,後來觀察形勢不妙,果斷投向老蔣懷抱,很快發現老蔣說話就跟放屁似的,答應的好處一樣都不給,隻安排一個山東省主席的職務,後來老蔣發現國府派到山東的工作人員經常莫名失蹤,知道是韓幹的,不過實在騰不出手收拾他,隻能麵和心不和的暫時這麽過上了。
各地的軍閥們和老蔣都是麵和心不和,多一個韓複矩也沒啥,關鍵是西安事變的時候,韓複矩公然支持張學良,這就讓老蔣起了殺心,隨時準備找機會幹掉韓。
機會很快就來了,日本人攻占山西後,接著就進攻山東,韓複矩居然一槍未放,就跑了,這就純粹是找死了。
韓的腦子還是不行,看不清楚形勢,把中日戰爭當成軍閥搶地盤了,從淞滬抗戰開始,哪個軍閥敢不戰而逃?在民族大義麵前,逃兵人人得而誅之,何況老蔣早就想收拾他了,韓自己送上門,老蔣也沒客氣,借開會的名義,把韓騙到開封,然後給槍斃了,算是拿他的人頭給徐州會戰祭了個旗。
日軍玩的是南北夾擊,南下的是兩股日軍——板垣師團和磯穀師團,他們從山東出發,分兩路向南進攻,準備在台兒莊會師,再一起向徐州進攻;北上的日軍——十三師團,這個師團的鬼子來自仙台,魯迅先生讀過書的地方,以凶殘出名,南京大屠殺的主力,在中國從頭打到尾,是真正的人渣兼禽獸集合體。
這些都是鬼子的精銳部隊,李宗仁亞曆山大。
他手裏幾乎隻有雜牌部隊,真正完全聽從他指揮的,就是好基友白崇禧撥給他的桂係李品仙的第三十一軍,其他都是衣衫襤褸的雜牌部隊,軍隊紀律差,裝備差,比如西北軍老油條龐炳勳、東北軍於學忠、川軍鄧錫侯,湯恩伯率領的7萬多中央軍也歸他調度,不過湯顯然不會聽他指揮。
國軍精銳在淞滬會戰中幾乎損失殆盡,用雜牌對日軍精銳,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雖然是雜牌,但大家都明白自己是中國人,也明白一個最樸素的道理——如果日本人把全中國占了,以後中國人死了都沒地方埋了。
這些隊伍的確有很多毛病,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兵,但大夥的求戰欲望卻異常強烈,為國而戰,雖死猶榮!
北上的日軍十三師團,在淞滬會戰損失慘重,中途補充了一些新兵,雖然在南京大屠殺中表現凶殘,其實戰鬥力降了不少,為了避免日軍南北夾擊徐州,李宗仁幹脆安排實力最強的李品仙阻擊13師團,鑒於東北軍一貫拉跨的表現,給於學忠安排了個在旁邊打醬油的角色。
李品仙不愧是桂係悍將,和於學忠一起,在淮河邊上將13師團死死拖住,動彈不得。
南下的兩股鬼子實力最強,抱著擋一陣是一陣的想法,李宗仁安排龐炳勳防守臨沂,阻攔板垣師團,鄧錫侯防守滕縣,對付磯穀師團。
龐炳勳的西北軍是玩大刀的,鄧錫侯的川軍是穿草鞋和抽大煙的,玩的是土槍和土炮,麵對飛機坦克大炮齊全的鬼子精銳部隊,實在凶多吉少。
危機關頭,李宗仁想法把一直渴望上陣殺敵的張自忠的59軍調了上來,和龐炳勳一起並肩作戰,算是增加了點保險係數。
板垣心態非常輕鬆,大日本帝國的精銳皇軍對陣中國地方雜牌部隊,就好比讓泰森去打小朋友一樣,讓人始終有種勝之不武的感覺,不過這次板垣看走眼了,這些小朋友們吃了菠菜,變成了大力水手,在臨沂死戰不退,用大刀片狠狠的教育了日軍,讓不可一世的板垣眼珠子掉到了地上,開始懷疑人生——什麽時候中國人變得不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