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性格非常奇怪,因為自身環境先天不足,導致極度缺乏安全感,非常喜歡對外擴張,同時又極度內斂,幹什麽都喜歡按部就班,幹啥都要按資排輩,看看現在日本年輕人就知道,為啥要躺平,並不是日本年輕人懶,而是奮鬥沒用,資曆在那裏擺著,年齡不到,一切都沒你份,奮鬥個啥,躺著還省點力氣。
當時日本軍部也是這樣,高層領導都是按資排輩排上來的庸碌之輩。
不過就算資質平平,說話不能到點子上,可是職位夠高,作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日本來說,也應該受到大家尊敬才對,可當時那些低職位的少壯派軍官可以壓根就不用理會上級領導,經常搞以下克上,這又是咋回事呢?
道理其實也簡單,這些少壯派軍官要能力有能力,要實力有實力,最高領導裕仁需要靠他們做事情,難免對他們要求沒那麽嚴格,話又說回來,這些少壯派資曆不夠,地位也不高,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得到裕仁的支持,就這樣,在裕仁的默許下,少壯派無論幹什麽都打著為天皇盡忠的旗號,隻要碰到反對的,輕則給對方扣上“日奸”的帽子,重則把對方直接哢擦掉,社會輿論反而會支持他們。
在日本投降之前,日軍的決策往往出自於軍部的中級軍官和軍隊的中下級軍官,高層領導往往被架空,反而不敢吭聲,出現以下克上的奇觀。
時間來到了1931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日本的情況非常糟糕,經濟全麵倒退,失業率高漲,老百姓生活日益困難,社會矛盾一觸即發。
在正常情況下,日本當時麵臨的情況幾乎無解,歐美經濟危機,壓根就沒能力消化日本產品,中國抗日情緒高漲,抵製日貨,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路也不好,出口不行;投資更是一團糟,大筆資金投向中國東北和軍事工業,錢是花出去了,但沒看到什麽效益,投資也不行;國內消費更是一團糟,從人口和地理條件來說,日本隻能算一個小國,這麽一個小國,為了稱霸亞洲,已經把民間的潛力抽取幹淨了,就是想擴大內需,搞內循環發展經濟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發展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全部熄火,日本眼瞅著要滑入無底深淵。
麵對如此岌岌可危的形勢,日本內閣的文官們束手無策,軍部跳出來了,他們想了一個好辦法:發動侵華戰爭,真正控製東北,既可以無償取得東北的原材料,也可以將東北作為日本商品的傾銷地,如此一來,日本不就可以擺脫經濟危機了嗎?
軍人的想法遭到日本內閣和國會的堅決反對,倒不是這群鬼子仁慈,而是他們不想為戰爭的風險買單,道理很簡單,一旦開戰,日本的經濟形勢必將更進一步惡化,中國必然會抵抗,國際上也會引發幹涉,甚至對日本發動製裁,日本的經濟形勢肯定是雪上加霜,占領中國東北的好處都是戰爭結束之後的事情了,但發動戰爭的風險卻近在眼前,一旦日本國內情形惡化,內閣和國會的日本政客肯定要卷鋪蓋滾蛋,唯一得到好處的隻能是軍人,這種損己利人的事情,政客們是肯定不會幹的。
日本內閣堅持,不能發動戰爭,嚇一嚇中國人就可以了,多簽幾個條約,拿到好處就行,能通過吵吵就拿到的好處,就不要動手了。
可是此時中國的局勢也在發生巨變,中原大戰之後,張學良派兵占領西北,東北軍精銳盡出,東北防守空虛,蔣介石正在圍剿紅軍,廣東又成立了一個新的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搞對立,雙方已經開始調兵遣將,隨時準備火拚,中國國內的局勢可謂亂成一團,在日本軍部看來,這就是占領東北最好的機會。
由於日本內閣反對動武,所以關東軍此次行動就沒有向內閣匯報,估計內閣這幫家夥拿到申請後,可能會立即通知中國政府,把這件事攪黃,他們也沒有通知軍部更沒有向天皇匯報,免得上級領導操心太多影響壽命。
“九一八事變”由所謂的關東軍三傑發動,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這三個鬼子,級別最高的才是大佐,也就是上校的級別,對應到職務的話,也就是個旅長。
一個小小的旅長,就可以決定和發動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這種奇葩的事情,隻能發生在日本。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北大營的時候,北大營駐紮著張學良嫡係第七旅,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旅,這是一個加強旅,有將近一萬人,因為是張學良的嫡係,用來拱衛沈陽的,所以裝備非常精良,在當時中國陸軍中都首屈一指,配備重武器,還有十多輛坦克,還有沈陽機場幾百架戰鬥機的支持,如此強大的人員和火力配備,如果能認真和區區幾百個小鬼子打上一架,把這些小鬼子全部送到天照大神那裏去報道,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可是張學良下達不抵抗的命令,就這樣,中國當時最強大的空軍,東北空軍的幾百架戰鬥機免費送給了日軍,大批東北軍投降,軍火免費送給了日軍,東北軍從此就失去了軍魂,一蹶不振,打仗基本沒贏過,東北大漢的名聲臭不可聞,這一切的源頭都在那道不抵抗的命令上。
由於關東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中國東北,日本內閣也無話可說,隻能乖乖撥付關東軍行動的軍費。
裕仁這個老鬼子更是高興,他以日軍最高統帥的身份,對關東軍的“英勇”行為進行了大力表彰,表示“宣揚皇軍威武於中外,朕深嘉獎其忠烈”。
本來心中還有點忐忑的三個鬼子,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在聽到裕仁老鬼子的表態之後,興奮無比,跟發情的公狗一樣,再也沒人能阻擋他們在中國作惡了。
全麵的中日戰爭已經無法避免!
當時日本軍部也是這樣,高層領導都是按資排輩排上來的庸碌之輩。
不過就算資質平平,說話不能到點子上,可是職位夠高,作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日本來說,也應該受到大家尊敬才對,可當時那些低職位的少壯派軍官可以壓根就不用理會上級領導,經常搞以下克上,這又是咋回事呢?
道理其實也簡單,這些少壯派軍官要能力有能力,要實力有實力,最高領導裕仁需要靠他們做事情,難免對他們要求沒那麽嚴格,話又說回來,這些少壯派資曆不夠,地位也不高,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得到裕仁的支持,就這樣,在裕仁的默許下,少壯派無論幹什麽都打著為天皇盡忠的旗號,隻要碰到反對的,輕則給對方扣上“日奸”的帽子,重則把對方直接哢擦掉,社會輿論反而會支持他們。
在日本投降之前,日軍的決策往往出自於軍部的中級軍官和軍隊的中下級軍官,高層領導往往被架空,反而不敢吭聲,出現以下克上的奇觀。
時間來到了1931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日本的情況非常糟糕,經濟全麵倒退,失業率高漲,老百姓生活日益困難,社會矛盾一觸即發。
在正常情況下,日本當時麵臨的情況幾乎無解,歐美經濟危機,壓根就沒能力消化日本產品,中國抗日情緒高漲,抵製日貨,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路也不好,出口不行;投資更是一團糟,大筆資金投向中國東北和軍事工業,錢是花出去了,但沒看到什麽效益,投資也不行;國內消費更是一團糟,從人口和地理條件來說,日本隻能算一個小國,這麽一個小國,為了稱霸亞洲,已經把民間的潛力抽取幹淨了,就是想擴大內需,搞內循環發展經濟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發展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全部熄火,日本眼瞅著要滑入無底深淵。
麵對如此岌岌可危的形勢,日本內閣的文官們束手無策,軍部跳出來了,他們想了一個好辦法:發動侵華戰爭,真正控製東北,既可以無償取得東北的原材料,也可以將東北作為日本商品的傾銷地,如此一來,日本不就可以擺脫經濟危機了嗎?
軍人的想法遭到日本內閣和國會的堅決反對,倒不是這群鬼子仁慈,而是他們不想為戰爭的風險買單,道理很簡單,一旦開戰,日本的經濟形勢必將更進一步惡化,中國必然會抵抗,國際上也會引發幹涉,甚至對日本發動製裁,日本的經濟形勢肯定是雪上加霜,占領中國東北的好處都是戰爭結束之後的事情了,但發動戰爭的風險卻近在眼前,一旦日本國內情形惡化,內閣和國會的日本政客肯定要卷鋪蓋滾蛋,唯一得到好處的隻能是軍人,這種損己利人的事情,政客們是肯定不會幹的。
日本內閣堅持,不能發動戰爭,嚇一嚇中國人就可以了,多簽幾個條約,拿到好處就行,能通過吵吵就拿到的好處,就不要動手了。
可是此時中國的局勢也在發生巨變,中原大戰之後,張學良派兵占領西北,東北軍精銳盡出,東北防守空虛,蔣介石正在圍剿紅軍,廣東又成立了一個新的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搞對立,雙方已經開始調兵遣將,隨時準備火拚,中國國內的局勢可謂亂成一團,在日本軍部看來,這就是占領東北最好的機會。
由於日本內閣反對動武,所以關東軍此次行動就沒有向內閣匯報,估計內閣這幫家夥拿到申請後,可能會立即通知中國政府,把這件事攪黃,他們也沒有通知軍部更沒有向天皇匯報,免得上級領導操心太多影響壽命。
“九一八事變”由所謂的關東軍三傑發動,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這三個鬼子,級別最高的才是大佐,也就是上校的級別,對應到職務的話,也就是個旅長。
一個小小的旅長,就可以決定和發動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這種奇葩的事情,隻能發生在日本。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北大營的時候,北大營駐紮著張學良嫡係第七旅,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旅,這是一個加強旅,有將近一萬人,因為是張學良的嫡係,用來拱衛沈陽的,所以裝備非常精良,在當時中國陸軍中都首屈一指,配備重武器,還有十多輛坦克,還有沈陽機場幾百架戰鬥機的支持,如此強大的人員和火力配備,如果能認真和區區幾百個小鬼子打上一架,把這些小鬼子全部送到天照大神那裏去報道,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可是張學良下達不抵抗的命令,就這樣,中國當時最強大的空軍,東北空軍的幾百架戰鬥機免費送給了日軍,大批東北軍投降,軍火免費送給了日軍,東北軍從此就失去了軍魂,一蹶不振,打仗基本沒贏過,東北大漢的名聲臭不可聞,這一切的源頭都在那道不抵抗的命令上。
由於關東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中國東北,日本內閣也無話可說,隻能乖乖撥付關東軍行動的軍費。
裕仁這個老鬼子更是高興,他以日軍最高統帥的身份,對關東軍的“英勇”行為進行了大力表彰,表示“宣揚皇軍威武於中外,朕深嘉獎其忠烈”。
本來心中還有點忐忑的三個鬼子,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在聽到裕仁老鬼子的表態之後,興奮無比,跟發情的公狗一樣,再也沒人能阻擋他們在中國作惡了。
全麵的中日戰爭已經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