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睦仁的確能力出眾,從1868年開始,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裏,把日本從一個近代農業國家活生生發展成工業國家,的確了不起。


    這哥們在位期間盡欺負大清,幹了不少缺德事,隻活了60歲就得尿毒症死了,以他的資曆和能力,如果活到90歲,整個亞洲的曆史恐怕都要重寫。


    大家比較熟悉的天皇估計就兩個,第一個是明治,第二個就是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昭和天皇裕仁,其實這兩個人是爺爺和孫子的關係,中間還有一個天皇,是明治的兒子,昭和的爸爸——大正天皇嘉仁。


    大正天皇可能大家沒怎麽聽說過,非常正常,因為這哥們小的時候患過腦膜炎,中年患過腦血栓,40歲的時候變成了神經病,47歲就死翹翹,一輩子盡跟病魔搏鬥了,沒時間去幹別的事情,最後也沒能打贏,被病魔帶走了。


    爺爺和爸爸的身體都不好,根據遺傳學來說,裕仁的身體也應該不咋地才對,可這哥們居然活到了88歲,在位將近70年時間,不符合常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這個長壽的老鬼子是如何帶領日本人走上侵略戰爭這條不歸路的呢?


    本實行的是君主立憲製,按照英國人的做法,皇室安安靜靜的當好木偶的角色就行,內閣才是真正發號司令的地方,根據這種架構,天皇應該繼續風花雪月,辛勤耕耘,保持皇室血脈延續就好,至於那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煩心事交給大臣們去辦就好了。


    可是明治天皇隻愛江山不愛美人,權力欲望極強,在《大日本帝國憲法》中規定,天皇是軍隊最高統帥,軍隊隻需要對天皇負責,不需要對政府負責。


    具體點說,就是日本軍隊最高指揮機關(陸軍參謀本部、海軍司令部)和軍事決策機關(海軍省、陸軍省)直接對天皇負責,不需要搭理內閣和議會。


    明治天皇作為創業一代目,是一個標準的工作狂,他在位的時候,權力死死的捏在手裏,說話分量是很重的,手下都隻能老老實實幹活,但當他兒子嘉仁上台後,事情就發生了變化,因為他是個神經病,沒人把他當回事,權力就落到了明治時期的老臣手裏。


    在中國曆史上,為啥功勳卓著的開國功臣總是容易被殺,原因就在這裏,創業一代目在世的時候,地位尊崇威望高,可以輕鬆震住場子,沒人敢想入非非,可一代目死了以後,二代目想上位的時候,事情就會變得很微妙,如果當年和一代目共同創業的老兄弟還在,這些老哥們會雌伏在一個黃口小兒之下嗎?絕對不會嘛,想當年兄弟們在一起拚殺的時候,二代目還在他媽肚子裏呢,一個毛頭小子,憑什麽當老大?


    為了保證政權的順利交接,中國古代創業成功的帝王,采取的一般策略就是殺,把功臣全部殺光了,就沒人有造反的資格了,自己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明治顯然沒學到中國帝王之術的精髓,他死了後,手下那幫老臣依然還在,偏偏兒子嘉仁又是個神經病,這下子就麽得辦法了,大部分權力都被一個叫山縣有朋的家夥霸占了。


    裕仁和他爺爺一樣,年齡不大,權力欲望卻極大,可山縣有朋這個老家夥權勢滔天,壓根就不把他放在眼裏,每天對他指手畫腳,讓裕仁感到無法忍受,年輕氣盛的裕仁忍無可忍之下,還是決定繼續忍下去。


    為啥?不忍不行啊,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山縣老匹夫權傾朝野,到處都是他的黨羽,勢單力孤的裕仁壓根就不敢造次,年紀輕輕就練起了忍者神功。


    對於裕仁這種梟雄來說,隱忍隻是手段,出頭才是目的,啥時候才是出頭之日呢?有幫手才行啊,在鹿鼎記中,年輕的康熙麵對囂張跋扈的鼇拜也隻能忍氣吞聲,默默訓練那批小太監練習摔跤,那群小太監就是康熙的幫手。


    裕仁的幫手在哪裏呢?


    山縣有朋掌握大權之後,為了鞏固權力,開始大肆提拔親朋好友,當時日本海陸兩軍的中高級軍官,幾乎都來自於擁戴明治有功的長州和薩摩兩個地方,來自長州的山縣有朋是陸軍大佬,來自薩摩的山本權兵衛是海軍大佬,這兩個家夥在軍中大搞裙帶關係,軍官升遷全部靠拚爹,軍功連鼻涕都不如。


    大家都知道,靠裙帶關係上位的領導,能力一般都不強,這玩意在全世界都是一種通病,既然成功唾手可得,那還拚命幹什麽?並且吧,這種人一旦身居高位,為了坐穩位置,他們就會拚命打壓有才能的人,特麽的,如果讓你們這些家夥上來了,那不就顯得我無能了嗎?


    說到這裏,就要介紹下當時日本社會的一些情況了,清楚了以後,就更加能明白後麵發生的事。


    前麵說了,日本除了地震和鹹魚,什麽都沒有,的確是這樣的,日本領土狹窄,資源極度匱乏,礦產資源什麽都沒有,甚至連大米都缺乏,大家看看日本列島的地圖就會明白,整個國家基本沒多少平整的地方,到處都是大山和丘陵,的確沒有太多種植糧食的地方。


    如果日本依然處在農業社會,隻要不碰到大的自然災害,大家摳摳搜搜的在丘陵種點地,維持個溫飽還是沒問題的。


    可是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工業化,落後的小農生產已經跟不上工業發展的步伐,日本大搞城鎮化建設,農民進入城市變成市民,農業人口減少,可是農業生產方式卻沒有變化,效率也沒有提高,按照正常的模式,政府應該協調農業生產和工業化的步伐,使兩者協調發展,確保糧袋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當時的日本已經在對外作戰中取得太多好處,戰爭機器很難停下來了,政府不但不想辦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反而不斷從農民手中收取糧食用於對外作戰,農業人口減少,農業生產效率沒有得到提升,糧食需求又大增,供需失衡,導致日本糧價開始飆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4年抗戰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墨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墨垚並收藏14年抗戰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