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武俠小說或者電影,俠客們練成絕世武功,縱橫江湖,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有著花不完的銀子,暢快淋漓的生活讓人無比羨慕,恨不得立馬找個絕世高手拜師學藝,想學成之後立即闖蕩江湖。
長大點後,學習到書本上的曆史,看到孫一次又一次發動起義,反複失敗反複來,鐵打的意誌讓人心生敬佩,後來看到蔣介石勾結江浙財閥,背叛革命,讓人咬牙切齒,恨不得穿越回去手刃此叛賊。
和小說裏麵俠客們從來不操心銀子的事情一樣,書上的孫中山好像也從來不操心銀子的事情,每次都是組織百把號人就開始向總督衙門之類的地方衝鋒,然後被團滅,然後下一次再組織衝鋒,再被團滅,看完之後,讓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情緒,覺得這些人腦子是不是傻?才這麽點人就敢上去搞事情,為啥不多弄些人,再多搞點槍,不就把對方給團滅了嗎?
再後來,看到蔣介石和江浙財閥勾結,書上關於這個地方有階級性分析,說明資產階級軟弱動搖之類的,但還是讓人產生疑惑,既然資產階級這麽軟弱,為何突然硬起來了,堅定的支持蔣介石?江浙財閥到底是一個什麽組織?他們有多少錢?比列強還有錢?可以供蔣介石打倒軍閥,統一全國?
如果多問幾個問題,曆史老師就懵逼了,覺得這個孩子咋個這麽不懂事,胡思亂想啥?書上寫的背下來考試拿高分就完了,不務正業,浪費精力!一頓吼就成功化解了尷尬。
這樣時間長了以後,大家覺得孫的革命生活跟俠客一樣,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蔣介石和江浙財閥一見傾情,從此手挽手心連心,財閥出錢,蔣介石出槍,一起打倒軍閥統一全國。
那麽問題來了,搞革命為何如此艱難?兩個原因:沒錢!沒人!
先說錢的事情,搞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推翻舊政府,建立新的政權,隨時可能掉腦袋的買賣,需要天量穩定的資金來源,用來購買武器訓練軍隊,對抗和消滅政府軍,可是孫的資金來源,既不穩定也不巨大,都是到處路演募集來的錢,隻夠召集百八十人的隊伍,一旦拿到錢,就馬上就會組織起義衝鋒,一遍一遍的來,看上去不屈不撓,實際內心是苦澀的,有錢誰特麽的願意這麽幹?
錢少了也招攬不到人才,高材生都在清政府和國有企業上班,收入有保障還穩定,基本不願意參加這個風險極高,且沒什麽報酬的創業團隊,隻有對社會不滿意的幫會分子願意冒險,所以前期的革命義士大多都以黑幫成員為主。
因為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1915年護國戰爭失敗,為了保護臨時約法,1917年在廣州開大元帥府失敗,1920年繼續開府繼續失敗,1923年繼續設立大元帥府。
作為一個意誌堅定的革命家,可以忍受無數次的失敗,隻為實現心中的革命理想,但不是所有人意誌都是如此堅定,由於失敗太多,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很多人都紛紛離開,自謀前程去了。
有人離開,也有人加入,這玩意和現在的情況一模一樣,大學畢業後,名牌大學的學生都會加入大公司,二本院校的畢業生找不到太多入職大公司的機會,有些幹脆加入創業小公司碰碰運氣,小公司人少,人才更少,二本畢業生在裏麵就是人才,隻要勤奮肯幹,很快就能成長為技術大拿,如果運氣好,創業項目碰到風口,小公司成長為巨無霸獨角獸,水漲船高,二本畢業生也可能成為萬人矚目的大人物,成為那些一流大學畢業生仰望的存在,比如某公司的十八羅漢之類的。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是真實的,選擇除了膽量之外,最多靠的就是運氣,千萬不要聽那些成功人士瞎吹牛b,張口就勞資當年選擇這個行業是多麽的深謀遠慮,這些純屬廢話,成功了可以說深謀遠慮,沒有成功就隻能說成是胡思亂想,運氣的成分實在居多。
搞革命這麽多年,主要以軍事鬥爭為主,隊伍裏麵各類人員進進出出,有搞政治的,有搞宣傳的,有搞軍事的,但就是缺乏搞金融的,原因也很簡單,搞金融需要有穩固的地盤,從來都沒有自己的地盤,搞啥金融?
如果就此認命,他就稱不上是一個意誌堅定的革命家,現實雖然很殘酷,理想依然要堅持,1923年在廣州重新開府的時候,又考慮到了搞金融,準備利用金融手段來為革命籌集穩定的經費。
站在1923年的春天,對於孫當時的這個想法,很多人都可以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依賴的革命軍隊,全部都是南方的軍頭,軍頭們搞擴張需要理由,搞革命需要軍隊,雙方一拍即合,不過大炮一響黃金,打仗這玩意是要消耗天量金錢的,作為一個名義上的領導,沒有這麽多錢,隻能是讓參加革命的軍頭們就地籌餉,誰占領的地盤,誰就有收稅的權力。
打開上帝視角,我們就會驚奇的發現,1923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1923年1月,孫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得到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支持,1924年1月,黃埔軍校籌建,革命的隊伍已經開始培養。1925年,通過兩次東征,打垮陳炯明,國民黨居然徹底擁有了廣東,有了固定的地盤,也就有了可以實行金融手段的基礎。
但是這一切,在1923年的春天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孫中山就想了,最後還實現了,所以說,人一定要有夢想,沒有夢想,真是連一條鹹魚都不如。
長大點後,學習到書本上的曆史,看到孫一次又一次發動起義,反複失敗反複來,鐵打的意誌讓人心生敬佩,後來看到蔣介石勾結江浙財閥,背叛革命,讓人咬牙切齒,恨不得穿越回去手刃此叛賊。
和小說裏麵俠客們從來不操心銀子的事情一樣,書上的孫中山好像也從來不操心銀子的事情,每次都是組織百把號人就開始向總督衙門之類的地方衝鋒,然後被團滅,然後下一次再組織衝鋒,再被團滅,看完之後,讓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情緒,覺得這些人腦子是不是傻?才這麽點人就敢上去搞事情,為啥不多弄些人,再多搞點槍,不就把對方給團滅了嗎?
再後來,看到蔣介石和江浙財閥勾結,書上關於這個地方有階級性分析,說明資產階級軟弱動搖之類的,但還是讓人產生疑惑,既然資產階級這麽軟弱,為何突然硬起來了,堅定的支持蔣介石?江浙財閥到底是一個什麽組織?他們有多少錢?比列強還有錢?可以供蔣介石打倒軍閥,統一全國?
如果多問幾個問題,曆史老師就懵逼了,覺得這個孩子咋個這麽不懂事,胡思亂想啥?書上寫的背下來考試拿高分就完了,不務正業,浪費精力!一頓吼就成功化解了尷尬。
這樣時間長了以後,大家覺得孫的革命生活跟俠客一樣,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蔣介石和江浙財閥一見傾情,從此手挽手心連心,財閥出錢,蔣介石出槍,一起打倒軍閥統一全國。
那麽問題來了,搞革命為何如此艱難?兩個原因:沒錢!沒人!
先說錢的事情,搞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推翻舊政府,建立新的政權,隨時可能掉腦袋的買賣,需要天量穩定的資金來源,用來購買武器訓練軍隊,對抗和消滅政府軍,可是孫的資金來源,既不穩定也不巨大,都是到處路演募集來的錢,隻夠召集百八十人的隊伍,一旦拿到錢,就馬上就會組織起義衝鋒,一遍一遍的來,看上去不屈不撓,實際內心是苦澀的,有錢誰特麽的願意這麽幹?
錢少了也招攬不到人才,高材生都在清政府和國有企業上班,收入有保障還穩定,基本不願意參加這個風險極高,且沒什麽報酬的創業團隊,隻有對社會不滿意的幫會分子願意冒險,所以前期的革命義士大多都以黑幫成員為主。
因為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1915年護國戰爭失敗,為了保護臨時約法,1917年在廣州開大元帥府失敗,1920年繼續開府繼續失敗,1923年繼續設立大元帥府。
作為一個意誌堅定的革命家,可以忍受無數次的失敗,隻為實現心中的革命理想,但不是所有人意誌都是如此堅定,由於失敗太多,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很多人都紛紛離開,自謀前程去了。
有人離開,也有人加入,這玩意和現在的情況一模一樣,大學畢業後,名牌大學的學生都會加入大公司,二本院校的畢業生找不到太多入職大公司的機會,有些幹脆加入創業小公司碰碰運氣,小公司人少,人才更少,二本畢業生在裏麵就是人才,隻要勤奮肯幹,很快就能成長為技術大拿,如果運氣好,創業項目碰到風口,小公司成長為巨無霸獨角獸,水漲船高,二本畢業生也可能成為萬人矚目的大人物,成為那些一流大學畢業生仰望的存在,比如某公司的十八羅漢之類的。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是真實的,選擇除了膽量之外,最多靠的就是運氣,千萬不要聽那些成功人士瞎吹牛b,張口就勞資當年選擇這個行業是多麽的深謀遠慮,這些純屬廢話,成功了可以說深謀遠慮,沒有成功就隻能說成是胡思亂想,運氣的成分實在居多。
搞革命這麽多年,主要以軍事鬥爭為主,隊伍裏麵各類人員進進出出,有搞政治的,有搞宣傳的,有搞軍事的,但就是缺乏搞金融的,原因也很簡單,搞金融需要有穩固的地盤,從來都沒有自己的地盤,搞啥金融?
如果就此認命,他就稱不上是一個意誌堅定的革命家,現實雖然很殘酷,理想依然要堅持,1923年在廣州重新開府的時候,又考慮到了搞金融,準備利用金融手段來為革命籌集穩定的經費。
站在1923年的春天,對於孫當時的這個想法,很多人都可以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依賴的革命軍隊,全部都是南方的軍頭,軍頭們搞擴張需要理由,搞革命需要軍隊,雙方一拍即合,不過大炮一響黃金,打仗這玩意是要消耗天量金錢的,作為一個名義上的領導,沒有這麽多錢,隻能是讓參加革命的軍頭們就地籌餉,誰占領的地盤,誰就有收稅的權力。
打開上帝視角,我們就會驚奇的發現,1923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1923年1月,孫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得到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支持,1924年1月,黃埔軍校籌建,革命的隊伍已經開始培養。1925年,通過兩次東征,打垮陳炯明,國民黨居然徹底擁有了廣東,有了固定的地盤,也就有了可以實行金融手段的基礎。
但是這一切,在1923年的春天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孫中山就想了,最後還實現了,所以說,人一定要有夢想,沒有夢想,真是連一條鹹魚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