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是這樣發生的,一戰中,合約國和協約國在戰場上瘋狂對轟,雙方每天發射的炮彈殼都可以堆成幾座小山,資源消耗極大,直接把不怎麽強的俄國經濟給拖垮了,俄國人民過的慘極了,工人農民沒飯吃,衣不蔽體,連士兵都餓著肚子,俄國全體人民的怨氣比修羅地獄還要多。


    大家渴望結束戰爭,過正常的日子,在這種氛圍中,列寧對大家說,隻要你們聽我的,就可以立即結束戰爭,並且還能吃飽穿暖,“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


    城裏那些快餓死的工人和士兵,聽說跟著列寧有飯吃,那還說啥?大家迅速集中在列寧的周圍,在大城市彼得格勒發動起義,迅速占領彼得格勒,然後各地響應,經過紅軍艱苦的戰鬥,戰勝俄國買辦勢力和國外幹涉勢力,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


    通過複盤十月革命勝利的過程,蘇聯人總結出革命經驗:取得工人的支持,占領一個或者數個大城市,全國所有被壓迫的無產階級就會奮起響應,迅速達到革命高潮,抓住機會,就會取得勝利。


    這套經驗是經過俄國十月革命實踐過的,已經被蘇聯人總結成理論,通過共產國際向全世界推廣,當然也包括中國。


    我們暫且稱共產國際的蘇聯理論為國際路線吧。


    毛教導員在秋收起義失敗以後,在井岡山上深入思考,現在已經沒任何辦法考證,究竟是在哪一個白天或者夜晚,靈光一閃之後,教員找到了中國革命成功的唯一道路:農村包圍城市!


    現在我們看這個思路正確無比:人民的力量才是最偉大的,隻要充分發動群眾,取得群眾的支持,就可以獲得強大的力量,戰無不勝,巴拉巴拉。


    我們暫且稱這條路線為本土路線吧。


    但回到當時,進攻大城市是蘇聯同誌們革命成功的寶貴經驗,並且已經被國民黨在北伐中成功檢驗過,顯示這種思路正確無比,至於“農村包圍城市”,總有股農民起義的土腥味,聽起來就不怎麽靠譜。


    怎麽辦呢?這種選擇真的很艱難,如果非要提升到理論的話,就是理論和實踐的事情。


    國際路線是經過十月革命實踐過後上升到理論層麵的,毋容置疑是正確的,不過要加一個前提,在當時的蘇聯是正確的。


    任何理論都是在把握事情發展的規律後總結出來的,但事情本身是不停發展變化的,同一個事情在不同地方可能完全不同,在某個時間或某個地方總結出來的理論,在用到其他地方的時候,一定要經過實踐檢驗,怎麽檢驗呢?用最小的試錯成本去檢驗,慢慢擴大,發現不對的地方就進行修正,直到完全符合客觀規律為止。


    在蘇聯革命經驗上總結出來的理論,如果需要運用到中國革命,那需要在中國小範圍進行檢驗,在慢慢擴大應用和修正,直到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為止。


    有人覺得蘇聯革命的經驗是真理,不需要檢驗,可以包治中國革命的百病,這就是教條主義。


    但是教條主義一般具有很大的號召力,為啥?有成功的例子在那裏擺著嘛,比如書店裏麵多如牛毛的成功學的書籍之類的,讓大家一看就心生向往,但有誰看了書就變成富豪?


    是不是別人的理論就一文不值呢?肯定不是,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經曆一遍,再總結成為理論,所以需要借鑒前人的智慧。


    但是前人的理論不能直接拿來用,需要有一個試錯糾正的過程,經過自己實踐檢驗,才能轉化成自己的理論。


    所以理論和實踐是一個反複糾纏進化的過程,事情在發展,理論也要變化,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


    國際主義覺得蘇聯的經驗可以直接拿來指導中國革命,毛教導員覺得理論需要經過實踐檢驗,凡事都要實事求是,後來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實踐論”來說這事。


    如果理論錯了,用來指導實踐,試錯成本會很大,但是正確的理論,在沒有得到實踐之前,就沒有人會相信,因為大家都隻相信眼前的東西,即使通過現在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用來指導其他工作,依然還是要通過逐步實踐來驗證和修正理論,才能確保可以用來指導實踐。


    我們複盤長征,主要是為了複盤近代中國最頂尖的大佬們,他們是如何處理理論和實踐關係的,因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足,所有人都會犯錯,但能最偉大的人總能及時修正錯誤,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的方法論了,如果能夠深刻理解這套方法論,對個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有極大提升,希望能和大家在一起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在博古和李德的指揮下,中央紅軍照搬10月革命勝利的理論,準備禦敵於國門之外,用10萬紅軍和50萬武裝到牙齒的國軍火拚,導致局勢一步步開始惡化。


    在這個過程中,最心痛的人是毛教導員,他深深的明白,中央紅軍最擅長的絕對不是陣地戰,早在井岡山時期和中央蘇區創立的過程中,他已經通過無數次實踐,總結摸索出來最適合紅軍的戰術—運動戰,如果非要說的更清楚點,那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人多打人少。


    所以他堅決反對陣地戰,但沒人理他,因為博古進中央蘇區後,帶來了最先進的國際革命經驗,對教員那套土裏土氣的理論完全不感冒,就讓他靠邊站了,過上了三年鬼都不上門的日子。


    雖然鬼都不上門,但毛教導員看到紅軍境況開始惡化的時候,還是忍不住進言,建議在國軍包圍圈形成前,紅軍主力殺回井岡山,先擺脫國軍的碉堡戰術再說,把國軍調動起來後,再找機會殲滅一部分,博古一聽,還是那套逃跑主義,依然沒理他。


    好吧,這個機會被博古放棄了,還有另外一個機會,1933年11月發生了福建事變,毛教導員敏銳的發現了絕佳的機會,馬上建議和福建十九路軍結成同盟,通過福建跳出包圍圈,打到光頭強的老巢去,徹底攪亂國軍的圍剿計劃。


    博古覺得十九路軍蔡廷鍇是軍閥,反對光頭強的軍閥也是軍閥,凡是軍閥都不能相信,更加不能同流合汙,坐視十九路軍被光頭強消滅,斷絕了從福建跳出包圍圈的最後一線希望,陷入四麵包圍中。


    教條主義表現出來一般都是正義淩然,有理論支撐嘛,邏輯體係是完整的,給人的欺騙性非常強,用嘴巴理論天下無敵,但用來幹事情就會處處不順。


    最後終於混不下去了,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離開根據地,準備去和湘西的賀龍和蕭克會和。


    雖然遭遇到如此多的失敗,導致中央紅軍整體跑路,但博古和絕大多數人還是沒認識到,共產國際的那套理論有問題,大家都覺得還是隻執行有問題,理論是絕對正確的,這就是教條主義的威力,碰了很多次南牆都還不會回頭。


    關鍵是四麵八方都被圍住了,往哪裏走呢?


    往北是南昌方向,國軍中央軍重兵集結,往東是福建,也不行,十九路軍被光頭強幹掉後,福建已經變成光頭強的地盤了,中央軍正在虎視眈眈,往南就是湖南,也是轉移的目標地,但是湖南的軍閥何健不答應,何健槍殺了楊開慧,在所有軍閥中反共積極性最高,和紅軍勢不兩立,紅軍想通過湖南,那簡直是與虎謀皮。


    現在隻剩下南邊了,南邊是廣東,廣東是粵軍的地盤,現在的當家人是陳濟棠。


    多說一句,廣東和廣西很有意思,近代以來,廣東一直比較富有,但打仗不行,可以理解,有錢的人都怕拚命;廣西不一樣,廣西窮,但是敢拚命,在民國時期,兩廣為了抵抗北洋政府和後來的光頭強,經常聯合起來,廣東出錢,廣西出人,形成兩廣派係,實力強勁,雖不足以圖謀全國,但在地方實力派中實在首屈一指。


    光頭強也是胸懷大誌的人,像兩廣這種地方實力派一直都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紅軍是必須要幹掉的,地方實力派也是要幹掉的,如果能夠兩個一起幹掉,那就最完美了。


    光頭強在驅趕紅軍的時候,就存了這個心思,派重兵尾隨在紅軍後麵,準備把紅軍趕到廣東境內,讓紅軍和粵軍拚的兩敗俱傷的時候,中央軍就可以理直氣壯進入廣東,把紅軍和粵軍一塊收拾了,從此廣東就會收入蔣某人囊中了。


    光頭強這種想法就是典型的一廂情願,不顧客觀情況,不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管不顧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搞,能把事情搞好才有鬼了。


    本來紅軍是所有國軍的敵人,國軍是一個泛稱,包括中央軍和各地軍閥,但光頭強的目的太明顯,讓國軍內部發生分裂,在某個時間,光頭強就成為了紅軍和某路軍閥的共同敵人,這就是矛盾的轉化,矛盾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矛盾是會發生轉化的,光頭強沒學過哲學,搞不懂這些道理,所以經常幹這種蠢事。


    陳濟棠不是傻子,廣西白崇禧更是有小諸葛之稱,對於光頭強的一石二鳥之計看得是清清楚楚,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陳濟棠在紅軍轉移開始前一個月,就主動派人和紅軍接上頭了,還簽訂了一個協議,表示雙方應該和平共處,友好通商之類的,關鍵的條款是,如果紅軍需要轉移,可以借道廣東邊境,隻需要提前告知粵軍即可,粵軍會後撤20公裏,將紅軍轉移的通道讓出來。


    如果光頭強的野心不要搞的那麽明顯,陳濟棠肯定不會這麽幹,但估計光頭強以前在上海混黑社會的時候,背信棄義的事情幹多了,很有心得,不懂哲學就會犯經驗主義錯誤,非常癡迷於一石二鳥,這種錯誤一犯再犯,這才給了毛教導員施展天才指揮能力的機會。


    毛教導員對光頭強有一句評價非常經典:“這個人從來不管別人怎麽想,他永遠隻管自己怎麽想”,這個評價就是為光頭強量身定製的。


    就這樣,當紅軍向南突圍時,粵軍讓出了一條20公裏的通道,紅軍順利通過第一道封鎖線。


    有人可能會問了,粵軍就這麽把紅軍給放走了,光頭強不會找陳濟棠的麻煩嗎?其實陳濟棠此時一點都不擔心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紅軍此時的意圖不明,連光頭強都不知道紅軍往哪個方向轉移,粵軍突然遭到強大火力攻擊,後撤20公裏很正常嘛,光頭強也沒法說啥。


    通過第一道封鎖線後,紅軍目的地不變,依然是準備到湘西和賀龍會和,那就需要突第二道封鎖線,廣東和湖南的交界處,封鎖軍隊以粵軍為主湘軍為輔。


    憑著紅軍和粵軍的協議,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應該也不難,當時湘軍的主力還沒有集中,隻有一個師守在和廣東的交界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4年抗戰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墨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墨垚並收藏14年抗戰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