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結束之後,光頭強技壓群雄,取得盟主地位,大家暫時表示認可,以光頭強為代表的國民黨統治架構基本形成,分為三個層次。


    最高層就是各位大佬,他們秉承兄弟就是拿來出賣的原則,嘴裏叫著兄弟,心裏全是生意,隨時準備拔刀相向,翻臉不認人,包括光頭強、李(宗仁),白(崇禧)、張學良、閻錫山等。


    中層是各位大佬的小弟們,也就是光頭強的嫡係和各路地方軍閥,他們之間也是合縱連橫、縱橫捭闔,經常上演無間道,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搶更多的地盤、銀子和女人。


    底層就是各縣的鄉紳,或者說地主惡霸也可以,哪路軍閥管著他們,他們就向哪個軍閥效力,可謂非常的現實。


    光頭強領導下的國民黨,組織架構其實就是一黑社會,黑社會嘛,誰的小弟多誰就是老大,小弟最多的老大就是盟主,萬萬沒想到,有著貴族小清新氣質的國府居然是黑社會組織。


    社會和現代政黨的區別就是對基層的控製能力,國府隻能管到地主這一層,對於村裏有多少人,生活的怎麽樣一無所知,動員能力奇差無比,擴軍隻能靠抓壯丁;土黨在每個村都設黨小組,連村裏王二狗家養了幾隻雞都知道,具備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土的掉渣的土黨才是現代政黨,所謂人不可貌相,說的就是這麽一回事了。


    國共對決,就是黑社會組織和現代政黨對決的故事,先從五次反圍剿開始,從事件看人物,從人物看組織,從組織看執行力,高下立判。


    先把線條捋一捋,1927年光頭強對土黨翻臉後,共產國際和土黨迅速決定以牙還牙,先後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三大起義失敗後,讓共產國際的大佬們頭腦清醒下來,土黨中央在上海潛伏下來,組織城市工人運動。


    教導員帶領秋收起義失敗後的隊伍上了井岡山,在山上打土豪分田地,帶領翻身農民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通過“三灣改編”,確定“黨指揮槍”的原則,建立起統一行動聽黨指揮的現代軍隊,徹底改變了“兵為將有”的軍閥現象。


    在1928年-1930年間,兩年多一點的時間裏,不知不覺間,全國紅軍總人數已經發展到10餘萬人,革命根據地也有了大大小小十幾塊,分布在十幾個省,而蘇區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土黨這麽大張旗鼓的搞事情,難道光頭強和各路軍閥眼睛都瞎了,看不見嗎?顯然不是,這段時間光頭強正在和他的結拜兄弟們群毆,集中了超過100萬的軍隊在河南展開對轟,河南地處中原嘛,所以叫中原大戰。


    這場大戰與各路大佬命運攸關,大佬們把主力部隊全部調河南了,導致其他省份偏遠地區防守空虛,甚至有些省城防守也很空虛,比如湖南長沙之類的,看到軍閥們互毆的激情四射,李立三覺得反動派自作孽不可活,推翻腐朽統治階級的時機已經到來,號召工人在城市開展暴動,根據地紅軍向大城市進攻,定下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目標,這就是李立三主義。


    1930年6月,彭老總收到命令準備攻擊長沙,湖南何健的部隊都被調去打中原大戰了,縣城都沒有正規軍了,防守能力基本為零,老總非常順利攻下沿路縣城,此時長沙的防守部隊主力被派出去追擊張發奎的粵軍和李宗仁的桂軍,被彭老總的三軍團趁機攻下,撿了一個大便宜,創造了紅軍時期唯一攻克省城的戰例。


    對於這個結果,李立三感到興奮了,光頭強感到吃驚了,本來紅軍偷偷摸摸發展,光頭也搞不清楚紅軍的實力,現在實力暴露了,光頭強感覺問題嚴重了,解決紅軍被正式提上日程。


    1930年12月,攜中原大戰勝利之威,光頭強發動了第一次圍剿,實際上針對各地紅軍的圍剿都在發生,不過規模最大的就是教員所在的紅一方麵軍,課本上講的五次反圍剿,都是在江西根據地發生的事情。


    先看雙方軍力對比,國民黨軍隊10萬人,紅一方麵軍不到4萬人,再看戰鬥經驗,國軍參戰部隊基本參加過北伐和中原大戰,可謂百戰之師,經驗豐富,紅軍創建時間不到三年,戰士們大部分都是剛放下鋤頭的農民,隻打過遊擊戰,兩者的武器裝備就更加沒法比了,看賬麵數據,紅軍必敗無疑。


    光頭強就是這麽想的,而教導員就不這麽想,教員把國軍的特點看得是清清楚楚。


    國軍看上去非常強大,但本質上,還是一支舊軍隊,也就是“兵為將有”,光頭靠黃埔師生情建立自己的基本盤,各地軍頭靠結拜和效忠作為紐帶控製軍隊,俗稱雜牌,不管嫡係還是雜牌,有軍隊就有地盤,中原大戰後,各地雜牌宣誓效忠光頭,當然,這種效忠都是口頭上的,一旦風向不對,雜牌們倒戈相向那是分分鍾的事情。


    各地雜牌對任何可能搶占他們地盤的勢力都非常警惕,光頭強處於排行榜第一位,紅軍嘛,隻要不威脅到地方雜牌們的核心利益,沒人會傻到和紅軍玩命,如果有順風仗可以打,這些雜牌們也不會介意趁火打劫一把。


    說了這麽多,其實我想表達的是:真正想幹掉紅軍的是光頭強,地方雜牌部隊打打順風仗可以,如果紅軍表現非常硬核,這些雜牌是不會玩命的。


    光頭強還有另外一層想法,讓這些雜牌和紅軍互相火拚,最好兩敗俱傷,那簡直就是最完美的事情。


    既然決定了,那就開始安排吧,看看光頭強的排兵布陣:魯滌平任總指揮,張輝瓚任前線總指揮,下麵分三路人馬,分別是六路軍,負責人朱紹良;九路軍,負責人魯滌平;十九路軍,負責人蔣光鼎。


    魯滌平是湘軍將領,畢業於湖南陸軍兵目學堂,大家沒聽說過很正常,這種地方辦的小軍校在很多省份都有,地方辦的嘛,找不到高端人才加盟,所以教學水平也就那麽回事,就跟現在各地辦學情況一模一樣的,縣裏辦的學校可以吸引縣裏的人才,省裏辦的學校可以吸引省裏的人才,國際化的特大城市辦的學校就可以吸引全國的人才


    民國時期中國最牛的三所軍校,分別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黃埔軍校,翻看中國民國曆史,能在課本上留下名字的基本上就是這三所學校出來的。


    其實我說了這麽多話,已經是在瘋狂暗示啥了——人才最重要嘛,一個不入流的學校能培養出什麽人才呢?真的很難,除非出現奇跡,曆史的不可琢磨就在這裏了,奇跡出現了,因為很不幸,魯滌平的對手是千年難得一遇的超級天才,我們現在從上帝視角來看,兩個人壓根就不是一個量級,但光頭當時不知道,魯滌平也不知道,戰爭還是要繼續。


    在風起雲湧的民國,作為一個湖南地方小軍閥,站隊非常重要,在蔣桂爭鬥中,魯滌平積極主動向光頭強靠攏,要求進步,獲得光頭強的好感,得到提拔,被任命為第九路軍總指揮。


    第九路軍基本就是湘軍舊部,共有三個師,師長分別是張輝瓚、譚道源、路孝忱,魯張譚三人都是湖南人,和教導員是同鄉,在大革命中都認識。


    尤其是譚道源,和教導員關係更是非同一般,1925年的1月的時候,譚在廣州湘軍講武堂任教育部長,教導員任語文教員,每次上完課,教導員就到譚家中吃飯,兩個人是老鄉,在廣州說著湖南土話更是倍感親切,於是結拜成兄弟。


    得知譚道源過來打自己,教導員的統戰信立刻秘密送到,希望他看在結拜情義的份上,不要打紅軍,從後來的情況看,譚道源是非常講義氣的,心中非常認可這個結拜弟弟,他對自己老婆說,永遠不會上戰場打紅軍。


    路孝忱屬於打醬油的,屬於電視劇出現20秒就掛掉的那種,1932年就得病死了,沒什麽好說的。


    十九路軍負責人蔣光鼎,你沒有看錯,就是那個在淞滬抗戰中不服從光頭強指揮,堅決抗戰的那個十九路軍,打的日本鬼子寸步難行,損失慘重,表現非常硬核,當時國際社會看中國軍人,就跟現在大家看印度軍人似的,覺得除了打仗不行以外,其他都還好,自從淞滬抗戰後,大家覺得需要改變下態度了。


    中國自從甲午戰爭以後,麵對日本從來就沒有硬氣過,時間長了,大家就覺得中國是爛泥巴扶不上牆,也就都不願意幫你了。這就跟個人一樣的,如果一個人很窮,自己又不努力,還整天抱怨運氣不好,估計就沒人願意幫他,大家都喜歡自強的人嘛。


    十九路軍是粵軍,長期看不起光頭強,壓根就不願意服從光頭強指揮,1933又搞出個福建事變,武裝反抗光頭強。


    為啥粵軍都看不起光頭強?社畜們會非常理解,在單位裏麵,大家對於提拔老老實實幹活,工作業績突出的人基本不會有什麽意見,但對走上層路線的馬屁精一般都非常反感,因為這玩意就跟排隊上廁所似的,大家都很著急,突然來一個插隊的,大家不生氣才有鬼了。


    當年光頭強崛起走的是上層路線,心機非常深,想方設法和許崇智結拜為兄弟,許崇智作為孫中山的忠實小弟,是當時粵軍總司令,江湖義氣很重,十分想提拔小弟光頭,甚至公開宣稱光頭強說的話就是自己說的話,透過電腦屏幕都可以看出許總對光頭強的關懷之情,恨不得把最好的東西都送給他。


    許總這麽搞,就有點壞規矩了,下麵的兄弟們都不服氣了,都是在部隊裏混的,過的是刀口上舔血的生活,憑什麽聽光頭強的話?要資曆沒資曆,要戰功沒戰功,大夥不敢反抗許總,但是可以集體鄙視光頭強。


    在大家鄙視的目光中,光頭強日子十分難過,許總看到也不是個事,就強行給光頭安排了一個粵軍第二支隊司令的職務,讓光頭強帶兵打仗,取得戰功後就有威信了嘛,丘八們就服這個,但光頭強辜負了大哥的厚愛,居然被北洋軍閥打的大敗,這下子粵軍兄弟們更加鄙視光頭強了,光頭強在粵軍中再也沒有一席之地,而且這種鄙視非常頑強,伴隨著光頭強的一生,隻要光頭強活著,就要鄙視他,看嘛,這個窩囊廢。


    光頭強看到粵軍腦袋都疼,對於這支對自己知根知底又態度惡劣的軍隊,實在是不爽到極限,每天都在琢磨著用合理的方法做掉它,比如讓它和紅軍互毆之類的。


    蔣光鼎也不傻,在民國帶兵打仗的人,都是把腦袋別褲腰帶上混日子的人,沒有一個善茬,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粵軍能老實聽光頭強指揮才有鬼了。


    六路軍指揮朱紹良,孫大炮的忠實擁護者,大炮去世後,與光頭強走的很近,屬於光頭強第二層次的心腹,第一層次當然是黃埔學生嘛,無論何時,都是師生關係,僅次於老爹老媽的關係。


    話題再轉回來,魯滌平得到領導如此重用,不幹點業績出來也說不過去,在剿滅紅軍的態度上是積極的,命令三路部隊長驅直入,找到並且消滅紅軍。


    朱紹良估計得到光頭強指示,磨磨蹭蹭,準備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蔣光鼎陽奉陰違的指揮十九路軍慢騰騰前進,和紅軍一碰麵就被幹掉了一部分,明白紅軍惹不起,更加不願意打紅軍了,既然紅軍反蔣,那是不是有合作的可能?後來雙方派人聊上了,暗中結成了反蔣同盟。


    隻有魯滌平的嫡係張輝瓚非常積極,結果被教導員用誘敵深入的策略聚而殲之,張本人也被活捉,這哥們進根據地的時候殺人太多,引起公憤,本來教導員還準備用他來交換點槍支彈藥啥的,結果被憤怒的老百姓直接殺了,把腦袋割下來扔到河裏去了。


    譚道源本來就不想打紅軍,一直將部隊縮在張的後麵,當張輝瓚全軍覆沒時,譚立馬指揮部隊後撤,但是跑的慢了點,被紅軍繳獲了2000多支槍,按照規矩,部隊損失後應該立即補充,但譚是雜牌,光頭給了譚5萬元了事,讓譚心裏極為不爽,回去後就辭職了,勞資不幹了。


    朱紹良一看架勢不對,立馬就縮回福建去了,第一次反圍剿就就此結束。


    國軍有十萬部隊,現在有人考證,據國軍自己記載,國軍兵力有14萬人,但由於派係林立,總指揮除了自己的嫡係外,誰都指揮不動,冒頭的就隻有張輝瓚的1.5萬人,紅軍4萬人vs國軍1.5萬人,完美符合毛教員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的策略,國軍各路隊友全程圍觀張輝瓚被殲滅,然後作鳥獸散,第一次圍剿徹底失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4年抗戰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墨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墨垚並收藏14年抗戰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