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靈魂的組織必然是人人平等的,就像一個溫暖的家庭一樣,因為平等,大家在家裏可以非常放鬆,導致大家對幸福的家庭非常眷戀,誰會背叛自己家呢?畢竟掙錢的目的還是為了讓家人過得更好嘛,這是刻在人類基因裏的東西,很難改變的。


    如果組織裏麵的小夥伴都能把組織當成自己家,這個組織才算真正有了靈魂。


    為啥現在很多人都向往詩和遠方,覺得世界那麽大,想要去看看,還不是想逃離現實,單位裏麵各種勾心鬥角、拉幫結派、賞罰不明讓人心生疲憊。領導天天講人和文化,牆上掛著團結友愛互助的標語,實際環境卻跟火葬場似的,上班跟上墳似的,整天垂頭喪氣。


    問題在哪兒?就在於沒有做到公平嘛,做不到公平就會產生內耗,越不公平內耗越嚴重,大家可以衡量下自己的單位,看公平不?如果沒有,談執行力就十分可笑,因為大家的精力全tm內鬥去了,還有個p的效率?


    但是紅軍完全做到了,真正做到了官兵平等,從領導到士兵,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都是紅軍的普通一員。領導可以在工作中下達命令,但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軍官不許侮辱士兵的人格,比如打罵之類的。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形容,領導有工作中指揮的權力,群眾有平時監督的權力,實現的渠道就是設立“士兵委員會”。


    相當於把領導的權力分了一部分給群眾,為啥前段時間抓那麽多貪官,還不是因為這些貪官把所有權力都牢牢捏在自己手裏,搞一言堂,目的肯定不是為人民服務,主要是為了撈油水嘛。


    紅軍的“士兵委員會”專門負責監視軍官的行為,如果軍官在訓練中罵戰士了,被戰士告了,委員會就會請軍官喝茶,圍一圈問他:為啥罵戰士?是不是覺得自己比戰士牛逼?軍官表示知錯了,那好,馬上給戰士道歉,為了防止再犯,當著全體幹部戰士的麵再做個自我檢查報告吧。


    就這幾板斧下來,哪個領導不得和和氣氣?領導犯錯一樣得到處罰,這樣就保證了官兵心理上的平等,軍閥士兵隨時擔心被領導幹掉,隻要在紅軍的隊伍裏混過,沒人願意回到那個讓人提心吊膽的軍閥部隊。


    生活中大家也都是平等的,夥食最能體現平等,看你們單位領導在哪裏吃飯?有沒有小食堂?如果有,讓他認真學習下井岡山紅軍的做法,好好改造下腦袋裏麵的腐朽思想,爭取當一個好領導。


    紅軍裏領導和士兵的夥食標準一模一樣,其實中國人吃苦耐勞的基因是刻在骨頭裏的,大家不怕苦,隻是怕不公平,教員和朱德蹲在地上和紅軍戰士一個鍋裏舀飯,雖然吃的差了點,但是大家心裏舒坦。


    項英在戰士中的口碑非常好,沒有其他的原因,他長期光著顆腦袋和戰士們蹲在一起吃飯扣腳丫子,接地氣嘛,所以大家非常喜歡他,反倒是葉挺,出身名門,北伐英雄,非常注重形象,在當軍長的時候,長期筆挺的將軍服,錚亮的馬靴,雪白的手套,還有專用的廚子,再加上大家閨秀的夫人,貴族風格和新四軍土包子氣質完全不搭調,雖然現在宣傳葉挺主要是正麵形象,但其實當時他在部隊中的口碑沒項英好。


    待遇高又公平的組織,誰不想參加?大家能呆在這樣的組織中,已經很滿足了,在這個基礎上,再每天談談理想和人生,告訴大家國民黨和軍閥無時不刻不想破壞這種美好的生活,讓大家回到以前當牛做馬的生活中去,紅軍戰士能不玩命嗎?甚至部分覺悟高的戰士,已經有了曆史使命感


    當然,毛教員建設紅軍隊伍還有其他很多的措施,比如學習文化知識啦,搞體育鍛煉啦,討論世界局勢啦,都極大的拓展了戰士們的眼界,紅軍戰士的體能和文化水平都得到提升,自然增強了紅軍的戰鬥力,紅軍成為最朝氣蓬勃的隊伍。


    除了搞好組織建設工作外,必須要打仗才能生存下來,教員是遊擊戰大師,他總結出的十六字遊擊戰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就是遊擊戰的最佳作戰原則。


    這些原則一旦總結出來,很快就會擴散出去,敵人也會知道,但知道原則有什麽用?能夠用的得心應手才是關鍵。就好像拳擊一樣,普通人都知道防守反擊,但做不到啊,看到拳頭過來就全身發硬,躲閃的時間不是太早就是太晚,總是把握不到最佳時機,新手隻能不停挨拳頭。咋個做到恰到好處,這就需要在經驗豐富的教練指導下,反複訓練,慢慢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戰爭也是一樣的,教員就是頂級大師,他在井岡山親自指揮的三次反圍剿戰爭,充分展示了這十六字方針是如何運用的,第四次反圍剿雖然不是他親自指揮的,但運用的依然是他的那一套,也取得了勝利。


    在這段期間,林彪和尋淮洲學習的很快,表現的非常好,上升很快,尤其是尋淮洲,是跟隨教員秋收起義的心腹,軍事奇才,22歲就當上紅軍軍團長,當然,他死的早,22歲就戰死了,不然前途無量,很可能代表秋收起義的山頭取得元帥軍銜。


    粟裕這個時候表現沒他們出眾,雖然也受到朱毛的賞識,但賞識的程度有限,隻幹到了師長這個級別,始終在這個級別來回調動,比林彪差遠了。


    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國共實力差異巨大,傻子都看得出來,打不贏了,必須跑路,但直接跑路風險很大,周圍都是國軍,被包圍就完蛋了,最好派一支軍隊假裝主力,吸引國軍火力,掩護主力撤退,主力撤退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長征了。


    紅七軍團被選中了,作為炮灰部隊,軍團長就是尋淮洲,粟裕任參謀長,由於在敵人的地盤上作戰,損失很嚴重,殘餘部隊和方誌敏的紅十軍團一起,在譚家橋戰鬥中,被王耀武圍住,尋淮洲戰死,方誌敏也被俘虜。


    粟裕運氣比較好,帶著軍團剩餘的500人跑路到浙江,改編為工農紅軍挺進師,粟裕任師長,其實就是遊擊隊,粟裕率領遊擊隊在光頭的老窩子裏麵打遊擊,光頭就是浙江人嘛,四麵都是重兵,可以想象有多艱難。


    粟裕屬於典型的慢熱型選手,在井岡山的時候,不顯山不露水,主要是環境所致,周圍都是大佬,輪不到他發表意見,他自己也沒法認識到自己有多牛逼,沒有什麽單獨表演的機會嘛,所以一直不溫不火。


    到了浙江以後,情況完全不一樣了,他突然變成最高領導了,這幾百號人完全要聽他指揮,周邊全是國民黨的軍隊,隻要失策一次,幾百號人分分鍾完蛋,所以說環境塑造人,人都是被被逼到絕境後,所有潛能才被激發出來。


    大家看紅軍戰術的時候,經常喜歡用大膽穿插、長途奔襲、分割包圍之類的詞語,看上去好像很厲害,好像這種戰術一出,敵人就完蛋。


    但是應用這種戰術是需要條件的,首先就是不怕死,啥叫穿插呢?就是從兩支敵人的中間偷偷穿過去,穿到敵人的後方去,敵人不是豬,在別人眼皮底下搞小動作,危險係數極高,一旦被發現,那後果會非常淒涼。


    其次要體力好,啥叫長途奔襲呢?聽起來好像很不錯的樣子,其實就是急行軍,比如紅軍飛奪瀘定橋,楊成武必須在一天之內行軍120公裏,並且是在雲南的山裏,我簡直不敢想象背著幾十斤的東西,一天之內,在山裏的懸崖峭壁上前跑步120公裏是怎麽完成的,但紅軍就完成了。


    最後的要求是隊伍成員要有極強的紀律性,因為在敵人眼皮底下搞穿插,不可能是大部隊,隻能是把部隊分成一個個的小群體,大家穿到指定地點再集合,如果是國民黨那些抓壯丁來的士兵,隻要把他們分成小群體放出去,估計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早跑沒影了,所以國軍的將軍們都知道這些戰術,但用不上。


    粟裕在浙江搞遊擊戰,就是把上麵這些戰術運用到了極限,但在絕對優勢的敵人麵前,不可能每次都毫發無損。有一次粟裕被敵人發現,被包圍在一座山上,敵人開始搜山,他們隻好躲在刺叢裏,敵人太多了,一旦被發現,那就死定了,粟裕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把駁殼槍子彈上膛,準備臨死前搞一個墊背的。


    但是非常搞笑的一幕出現了,敵人士兵知道粟裕就藏在山上,更加知道一旦搜出來,這夥人肯定要拚命,關鍵在於,搜山的人在明處,粟裕他們藏在暗處,一旦被搜到,那發現的士兵肯定要完蛋,大家覺得生命很美好,還不想死,所以敵軍士兵都在裝腔作勢的搜,正好這天下大雨,到天黑的時候,大家一窩蜂的跑了,粟裕就這樣逃出生天。


    類似於這種極端危險的情況,在三年遊擊戰生涯中,還出現過很多次。


    在粟裕這幾年戰爭生涯中,長期麵臨的局勢是敵人非常強,自己非常弱,如果想取得勝利,那就必須兵行險著,逐漸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指揮風格,那就是出其不意,實在是形勢逼人,不搞點高難度動作,墳頭草都長好多年了。


    在這麽艱苦的環境下,跟隨著粟裕的幾百號人絕大多數對他都不離不棄,肯定不是因為粟裕長的帥,而是粟裕已經牢牢記住了教員在井岡山上的教誨,真切做到了官兵平等四個字,又將教員的遊擊戰運用到極限,大家雖然苦,但總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如果說長征是教員的重生之路,那麽三年遊擊戰爭就是粟裕的長征,人總要經曆風雨才能長大,粟裕就是在三年遊擊戰爭的狂風暴雨中茁壯成長,最終成為我軍最能打的將領之一,為解放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被稱為戰神!教員一直認為粟裕可以評元帥。


    粟裕的指揮才能在解放戰爭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關於這方麵的文章很多,這個不是我想講述的重點,因為粟裕作為十大將之首,已經在屬於他的時代中抓住了機會,為中華民族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榮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4年抗戰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墨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墨垚並收藏14年抗戰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