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改革開放30年後,發展遇到了瓶頸,如果不能解決原料和能源來源以及市場的問題,日本的改革開放就到頭了,並且這條路是不進則退,工業化搞不成,就隻能當農民,繼續吃鹹魚。
怎麽辦?原材料可以用錢買,關鍵是日本搞工業化已經欠了歐美一屁股債,哪裏有錢買?產品市場就麽得沒辦法了,當年大英帝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遠萬裏跑到中國打了兩次鴉片戰爭,才把中國市場打開,日本人的棉紗想賣到中國,不拿出點實力是不可能的。
隻有靠搶了,搶誰?朝鮮是最理想的對象,可是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曆史上,每次朝鮮出事,中國都出頭幫忙,把日本打的屁滾尿流,所以對於日本,中國人是有心理優勢的,壓根就不虛這些矮個子的倭寇。
想搶點殖民地,中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既然繞不過去,那就翻過這個坎吧。
於是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完勝,中國慘敗。
關於這場戰爭的分析很多,比如雙方gdp的對比,或者海軍噸位對比,雙方軍隊指揮和紀律對比之類的,總之能找到很多北洋艦隊失利的原因,我們在這裏就不贅敘了。
我們從經濟的角度談談這場戰爭的影響,發動戰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經濟嘛。
日本人籌備戰爭的時候,需要大量資金,甲午海戰主要動用的是海軍嘛,海軍是吞金獸,沒錢可搞不起來。英國人當時做了個評估,覺得日本人有可能贏,於是決定投資日本,讓日本在倫敦債券市場發行國債,英格蘭銀行率先購買,準備賭一把,贏了就賺的盆滿缽滿,輸了就認栽,就日本這副德行,輸了隻能用鹹魚還債。
英國人賭對了,戰勝國日本和大清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得到2億兩白銀賠款,日本人根據事前的協議,把這筆巨款全部存入英格蘭銀行,一場戰爭,大清輸個底掉,日本和大英帝國雙贏。
日本人拿到賠款後,用這筆錢幹了三件事情,首先是改造了自己的金融體係,由銀本位製改成了金本位製,向歐美發達國家看齊;第二件事全麵升級工業體係,有錢了嘛,從大英帝國購買各種技術,工業水平得到全麵提升;第三件事,急速擴充海軍和陸軍,把自己的爪牙打造的更加鋒利。
通過甲午戰爭,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得到殖民地,台灣和朝鮮,第一次體會到殖民地的巨大好處,很快就養成了對外打劫的路徑依賴,迅速確定下一個目標—中國東北。
當時日本還要求大清割讓東三省,這就屬於沒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把自己當顆蔥了,大英帝國提拔日本人,目的是想日本人既有當狗的能力,也要有當狗的覺悟,如果讓日本人控製了中國東三省,那日本工業化就獲得了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地,比如煤炭和糧食之類的,那日本就會變成一頭真正的狼,大英帝國還能愉快的控製嗎?
俄國人更加不會答應,如果日本人真的完全占據東三省,俄熊當場就表示,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為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就這樣,日本人想硬上東三省的行為被製止了,作為安慰,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東三省繼續留在大清虛弱的懷抱。
俄國從康熙時代開始,就堅持不懈地在中國外東北搞事情,蠅營狗苟,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終於等到大清虛的一比的絕妙機會,把外東北全部搞到手了,現在又對中國東三省垂涎三尺,早就把東三省內定為自己的地盤了。
日本作為新貴,和老帝國垂涎同一塊地盤,就好像兩條餓狗對同一塊肥肉產生了想法,都在哈喇子橫流,還能說啥?咬吧。
在戰爭爆發之前,日本人向英國主子進行了匯報,英國人很高興,當年提拔日本人就是為了製衡俄國,現在終於到了日本人表現自己存在價值的時候了,還說啥,馬上同意。
俄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實力在日本之上,日本人不得不小心為上,一旦戰敗,日本難免割地賠款,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就要毀於一旦。
所以日本人做了充分的準備,在取得英國主子的同意後,首先在倫敦金融市場發行戰爭債券,主要購買者肯定是英格蘭銀行,戰爭的經費有著落了。
其次和英國人簽訂《英日同盟》,在戰爭爆發的時候,俄國人為支援遠東艦隊,讓波羅的海艦隊跑了大半個地球,沿途大部分港口屬於大英帝國,根據日英協議,壓根就不向俄國艦隊開放,搞的俄國人非常又累又餓,疲憊不堪,到達戰場後,被以逸待勞的日本人直接殲滅了。
什麽叫世界老大,實力就是從這些地方體現出來的,當年全球大部分的港口都在大英帝國控製之下,現在美國是老大,在全球都有軍事基地,如果考慮和美國打海戰,那就要考慮下從哪裏獲得補給了。
日本戰勝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俄國,這在當年可是個爆炸性新聞,要知道,日本人自古以來的檔次都是非常的low,即使打敗了大清帝國,也沒讓大家覺得有啥了不起的,反正誰都可以欺負大清,甲午戰爭以後,大家看日本的感覺就好像現在看印度一樣,印度人覺得自己很牛,大家覺得印度人又髒又臭。
日本擊敗俄國後意義就不一樣了,就好比一個無名小卒在拳台上擊倒泰森一樣,任何以前瞧不起無名小卒的人,現在都要認真掂量掂量,是否能搞的過泰森?如果覺得自己搞不過泰森,那麽在擊敗泰森的人麵前,是不是要改變下自己的態度?
至此,在大英帝國的支持下,日本正式邁入世界強國俱樂部。
怎麽辦?原材料可以用錢買,關鍵是日本搞工業化已經欠了歐美一屁股債,哪裏有錢買?產品市場就麽得沒辦法了,當年大英帝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遠萬裏跑到中國打了兩次鴉片戰爭,才把中國市場打開,日本人的棉紗想賣到中國,不拿出點實力是不可能的。
隻有靠搶了,搶誰?朝鮮是最理想的對象,可是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曆史上,每次朝鮮出事,中國都出頭幫忙,把日本打的屁滾尿流,所以對於日本,中國人是有心理優勢的,壓根就不虛這些矮個子的倭寇。
想搶點殖民地,中國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既然繞不過去,那就翻過這個坎吧。
於是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完勝,中國慘敗。
關於這場戰爭的分析很多,比如雙方gdp的對比,或者海軍噸位對比,雙方軍隊指揮和紀律對比之類的,總之能找到很多北洋艦隊失利的原因,我們在這裏就不贅敘了。
我們從經濟的角度談談這場戰爭的影響,發動戰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經濟嘛。
日本人籌備戰爭的時候,需要大量資金,甲午海戰主要動用的是海軍嘛,海軍是吞金獸,沒錢可搞不起來。英國人當時做了個評估,覺得日本人有可能贏,於是決定投資日本,讓日本在倫敦債券市場發行國債,英格蘭銀行率先購買,準備賭一把,贏了就賺的盆滿缽滿,輸了就認栽,就日本這副德行,輸了隻能用鹹魚還債。
英國人賭對了,戰勝國日本和大清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得到2億兩白銀賠款,日本人根據事前的協議,把這筆巨款全部存入英格蘭銀行,一場戰爭,大清輸個底掉,日本和大英帝國雙贏。
日本人拿到賠款後,用這筆錢幹了三件事情,首先是改造了自己的金融體係,由銀本位製改成了金本位製,向歐美發達國家看齊;第二件事全麵升級工業體係,有錢了嘛,從大英帝國購買各種技術,工業水平得到全麵提升;第三件事,急速擴充海軍和陸軍,把自己的爪牙打造的更加鋒利。
通過甲午戰爭,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得到殖民地,台灣和朝鮮,第一次體會到殖民地的巨大好處,很快就養成了對外打劫的路徑依賴,迅速確定下一個目標—中國東北。
當時日本還要求大清割讓東三省,這就屬於沒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把自己當顆蔥了,大英帝國提拔日本人,目的是想日本人既有當狗的能力,也要有當狗的覺悟,如果讓日本人控製了中國東三省,那日本工業化就獲得了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地,比如煤炭和糧食之類的,那日本就會變成一頭真正的狼,大英帝國還能愉快的控製嗎?
俄國人更加不會答應,如果日本人真的完全占據東三省,俄熊當場就表示,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為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就這樣,日本人想硬上東三省的行為被製止了,作為安慰,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東三省繼續留在大清虛弱的懷抱。
俄國從康熙時代開始,就堅持不懈地在中國外東北搞事情,蠅營狗苟,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終於等到大清虛的一比的絕妙機會,把外東北全部搞到手了,現在又對中國東三省垂涎三尺,早就把東三省內定為自己的地盤了。
日本作為新貴,和老帝國垂涎同一塊地盤,就好像兩條餓狗對同一塊肥肉產生了想法,都在哈喇子橫流,還能說啥?咬吧。
在戰爭爆發之前,日本人向英國主子進行了匯報,英國人很高興,當年提拔日本人就是為了製衡俄國,現在終於到了日本人表現自己存在價值的時候了,還說啥,馬上同意。
俄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實力在日本之上,日本人不得不小心為上,一旦戰敗,日本難免割地賠款,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就要毀於一旦。
所以日本人做了充分的準備,在取得英國主子的同意後,首先在倫敦金融市場發行戰爭債券,主要購買者肯定是英格蘭銀行,戰爭的經費有著落了。
其次和英國人簽訂《英日同盟》,在戰爭爆發的時候,俄國人為支援遠東艦隊,讓波羅的海艦隊跑了大半個地球,沿途大部分港口屬於大英帝國,根據日英協議,壓根就不向俄國艦隊開放,搞的俄國人非常又累又餓,疲憊不堪,到達戰場後,被以逸待勞的日本人直接殲滅了。
什麽叫世界老大,實力就是從這些地方體現出來的,當年全球大部分的港口都在大英帝國控製之下,現在美國是老大,在全球都有軍事基地,如果考慮和美國打海戰,那就要考慮下從哪裏獲得補給了。
日本戰勝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俄國,這在當年可是個爆炸性新聞,要知道,日本人自古以來的檔次都是非常的low,即使打敗了大清帝國,也沒讓大家覺得有啥了不起的,反正誰都可以欺負大清,甲午戰爭以後,大家看日本的感覺就好像現在看印度一樣,印度人覺得自己很牛,大家覺得印度人又髒又臭。
日本擊敗俄國後意義就不一樣了,就好比一個無名小卒在拳台上擊倒泰森一樣,任何以前瞧不起無名小卒的人,現在都要認真掂量掂量,是否能搞的過泰森?如果覺得自己搞不過泰森,那麽在擊敗泰森的人麵前,是不是要改變下自己的態度?
至此,在大英帝國的支持下,日本正式邁入世界強國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