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紮場隻唱前兩句
三魂九命之異能女記者 作者:劍雙璧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姑娘,你有心了,我看到你就想到我那小孫女了,本來我是想讓她學琴書,她有個好嗓子,奈何孩子就是不願意學,我也不能逼著她學,唉,等有人想學的時候,我卻教不了了,這事兒我沒跟外人說過,再不說……再不說我也怕沒機會說了。”
李占文起身到臥室拿出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中有四個人,潘曉晨一眼就認出來其中一個是年輕時候的李爺爺,照片上有模模糊糊的時間,潘曉晨仔細辨認著:
“李爺爺,這是1978年照的?”
“嗯,1978年,這要從1978年去東平湖說起來。”李占文緊緊地捏著照片,潘曉晨沒想到一張照片會牽扯出40多年前的一樁舊事。
李占軍指著照片上的人說:“最左邊的是李傳緒,會拉板胡和京胡,年輕的時候是個戲癡,沒錢買樂器,就用馬尾和竹筒自己做板胡,剛學拉板胡的時候,在胡同口一拉就是半夜,技藝全憑自己琢磨出來的,手感慢慢有了,他就去給排大戲的當伴奏,從沒要過一分錢。”
李占軍的手指往右一指:“這個是我,我旁邊這個叫李登春,不會拉弦子,不會敲揚琴,就會唱兩句,但嗓子不夠亮,最右邊的是李來發,什麽都不會,但有力氣,負責拉車,1978年就是我們四個一起去的東平湖。”
李占文略一停頓:“準確地說是我們四個再加一隻狸花貓,傳緒家養的貓,唉,貓跟人一樣瘦,估計是聽說我們是要吃的,這隻狸花貓就緊跟著傳緒,攆回家又跟出來,還把它關了起來,沒成想走了六裏地,發現這隻貓就跟在後麵,沒辦法,跟著就跟著吧。”
潘曉晨也喜歡貓:“貓最通人性了。”
“是啊,幸好有這隻貓跟著。”
潘曉晨此時並沒有明白這句話什麽意思,她關注的是為什麽大老遠地要去東平湖。
“那時候,我們這邊是鹽堿地,根本不長莊稼,種出來的西瓜都是鹹的,麥子隻能長到筷子這麽高,收不成糧食,這裏什麽都缺,就是不缺鹽,因為土裏全是鹽。把地表皮的一層土倒到水桶裏,用一層濾紙把土過濾掉,剩下的就是鹽水,挖一個淺淺的四方池子,上麵鋪一層油紙,把鹽水倒裏麵,曬一天就有一層白色的細鹽,要曬整整一個春天,才把一池子的鹽曬出來,這樣就有鹽吃了,這裏家家戶戶都曬鹽。”
潘曉晨耐心地聽著,沒有搭話,李占文歎了一口氣:“唉,什麽叫苦日子,就是這麽辛苦曬出來的鹽都是苦的。那個年月沒有什麽東西吃,紅薯葉子都是好東西,實在沒辦法了,隻能到有糧食的地方要飯吃。那年剛到八月初,離八月十五還有半個月,為了能過個好節,我們決定去東平湖換些吃的,東平湖有黃河水灌溉,都是淤地,起碼每年還有不錯的收成,吃是不成問題的。”
潘曉晨想象不到那個年代的人是怎麽熬過來的,她看過電影《一九四二》,開頭是劉震雲用河南話說的一段畫外音:1942年,我的故鄉發生了吃的問題。
“李爺爺,東平湖離這裏不近,你們怎麽去的?”
“從這裏到東平湖100多裏地,那時候哪有交通工具,我們就是走著去,早上天還沒亮就出發,走了整整三天!因為還得帶著揚琴、板胡,所以還得推一輛膠輪車……你太小了,沒見過膠輪車吧,就是一個軲轆,兩個腿。”李占軍說著還比劃著,潘曉晨感覺應該就像小板車一樣。
“8月已經有點轉涼了,晚上怎麽辦?你們住在哪裏?”
“我們是一路走一路唱,晚上路過一個村子就紮場……”
“紮場?”
“紮場就是到了地方,把膠輪車一停,揚琴、板胡都擺上,跟老鄉借個桌子,再借幾把椅子,這個場子就算支起來了,附近的人知道有唱琴書的來了,就會喊著鄰裏鄰居來聽。揚琴排場大,吸引的觀眾多,那時候黑白電視都少見,平常的人也沒有什麽娛樂活動,閑著也是閑著,一聽說有唱琴書的,鄰村的也會趕過來,聽個熱鬧嘛。我先唱琴書唱上一晚上,虧得父老鄉親捧場,這才能去老鄉家裏留宿吃飯,這是這一行的規矩。”
潘曉晨明白這個道理,到了別人的地界得先用自己的本事立住。
“白天兜裏帶的一點窩頭早吃幹淨了,飽吹餓唱,為了一家老小的飯,唱一天一夜也沒問題。”李占文說著又開起了玩笑:“姑娘,你可別把我們當成叫花子,叫花子上門叫的是‘嬸子大娘,給口吃的’,我們這是賣藝混口飯吃,如果是打發叫花子,主人家就掰半塊幹糧,如果是唱戲說書的來了,要麽請到家裏,要麽送熱菜熱湯,還得高看一眼。”
潘曉晨哪會這麽想,這才是實打實地憑本事吃飯,都說老人隻記以前的舊事,不記今天發生的新事,李爺爺說起往事仿佛正在用唱琴書換幹糧,一聲高一聲低,聲聲如在眼前。
“李爺爺,那您唱的什麽戲?”。
“我唱的都是老戲,從大本子書裏學的,最拿手的一出是《呼延慶打擂》,熱熱鬧鬧,老人小孩都愛聽,那時候我還正年輕,一口氣唱三個鍾頭不帶歇的,其他唱的還是樣板戲,走街串巷用得最多的是就《送鐮記》。”
“送蓮記?送蓮花嗎?”
“哈哈哈,不是送蓮花,是送鐮刀,‘心中有事走慌忙,不由得汗水濕衣裳,供銷社來了好鐮刀,價錢便宜質量強’。”李占文簡單哼唱了幾句,更多的是念唱,念完又笑著擺擺手:“荒腔走板嘍,你看我是真不行了……”
潘曉晨第一次聽這樣的唱法,80多歲的老人聲音並不清亮了,甚至每一句都有微弱的顫音,但潘曉晨還是能聽出老爺子年輕時候的功底,琴書不僅在唱,還在於揚琴的婉轉動聽,配合起來才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嘈嘈切切錯雜彈。
“三天走到了東平湖,晚上照常找個寬敞的地方紮場,我唱一晚上琴書,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四個分成兩隊挨家挨戶敲門換幹糧,我和來發是一隊,傳緒和登春是一隊,你看登春可是個大高個兒,年輕的時候有一米八十多。”李占軍說著又指了指照片,“他走到老鄉門口都得哈著腰問好,因為他比門框還高,傳緒呢,個子最矮,走在一起還挺有意思,傳緒一抬腳踩在門檻上,把板胡支腿上,那還是挺有架勢的,這倆人配合得相當好,登春負責敲門,哐哐哐先敲三聲,傳緒就開始拉板胡,登春也開唱了,每次都隻唱前兩句。”
“為什麽隻唱前兩句?”
李占文起身到臥室拿出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中有四個人,潘曉晨一眼就認出來其中一個是年輕時候的李爺爺,照片上有模模糊糊的時間,潘曉晨仔細辨認著:
“李爺爺,這是1978年照的?”
“嗯,1978年,這要從1978年去東平湖說起來。”李占文緊緊地捏著照片,潘曉晨沒想到一張照片會牽扯出40多年前的一樁舊事。
李占軍指著照片上的人說:“最左邊的是李傳緒,會拉板胡和京胡,年輕的時候是個戲癡,沒錢買樂器,就用馬尾和竹筒自己做板胡,剛學拉板胡的時候,在胡同口一拉就是半夜,技藝全憑自己琢磨出來的,手感慢慢有了,他就去給排大戲的當伴奏,從沒要過一分錢。”
李占軍的手指往右一指:“這個是我,我旁邊這個叫李登春,不會拉弦子,不會敲揚琴,就會唱兩句,但嗓子不夠亮,最右邊的是李來發,什麽都不會,但有力氣,負責拉車,1978年就是我們四個一起去的東平湖。”
李占文略一停頓:“準確地說是我們四個再加一隻狸花貓,傳緒家養的貓,唉,貓跟人一樣瘦,估計是聽說我們是要吃的,這隻狸花貓就緊跟著傳緒,攆回家又跟出來,還把它關了起來,沒成想走了六裏地,發現這隻貓就跟在後麵,沒辦法,跟著就跟著吧。”
潘曉晨也喜歡貓:“貓最通人性了。”
“是啊,幸好有這隻貓跟著。”
潘曉晨此時並沒有明白這句話什麽意思,她關注的是為什麽大老遠地要去東平湖。
“那時候,我們這邊是鹽堿地,根本不長莊稼,種出來的西瓜都是鹹的,麥子隻能長到筷子這麽高,收不成糧食,這裏什麽都缺,就是不缺鹽,因為土裏全是鹽。把地表皮的一層土倒到水桶裏,用一層濾紙把土過濾掉,剩下的就是鹽水,挖一個淺淺的四方池子,上麵鋪一層油紙,把鹽水倒裏麵,曬一天就有一層白色的細鹽,要曬整整一個春天,才把一池子的鹽曬出來,這樣就有鹽吃了,這裏家家戶戶都曬鹽。”
潘曉晨耐心地聽著,沒有搭話,李占文歎了一口氣:“唉,什麽叫苦日子,就是這麽辛苦曬出來的鹽都是苦的。那個年月沒有什麽東西吃,紅薯葉子都是好東西,實在沒辦法了,隻能到有糧食的地方要飯吃。那年剛到八月初,離八月十五還有半個月,為了能過個好節,我們決定去東平湖換些吃的,東平湖有黃河水灌溉,都是淤地,起碼每年還有不錯的收成,吃是不成問題的。”
潘曉晨想象不到那個年代的人是怎麽熬過來的,她看過電影《一九四二》,開頭是劉震雲用河南話說的一段畫外音:1942年,我的故鄉發生了吃的問題。
“李爺爺,東平湖離這裏不近,你們怎麽去的?”
“從這裏到東平湖100多裏地,那時候哪有交通工具,我們就是走著去,早上天還沒亮就出發,走了整整三天!因為還得帶著揚琴、板胡,所以還得推一輛膠輪車……你太小了,沒見過膠輪車吧,就是一個軲轆,兩個腿。”李占軍說著還比劃著,潘曉晨感覺應該就像小板車一樣。
“8月已經有點轉涼了,晚上怎麽辦?你們住在哪裏?”
“我們是一路走一路唱,晚上路過一個村子就紮場……”
“紮場?”
“紮場就是到了地方,把膠輪車一停,揚琴、板胡都擺上,跟老鄉借個桌子,再借幾把椅子,這個場子就算支起來了,附近的人知道有唱琴書的來了,就會喊著鄰裏鄰居來聽。揚琴排場大,吸引的觀眾多,那時候黑白電視都少見,平常的人也沒有什麽娛樂活動,閑著也是閑著,一聽說有唱琴書的,鄰村的也會趕過來,聽個熱鬧嘛。我先唱琴書唱上一晚上,虧得父老鄉親捧場,這才能去老鄉家裏留宿吃飯,這是這一行的規矩。”
潘曉晨明白這個道理,到了別人的地界得先用自己的本事立住。
“白天兜裏帶的一點窩頭早吃幹淨了,飽吹餓唱,為了一家老小的飯,唱一天一夜也沒問題。”李占文說著又開起了玩笑:“姑娘,你可別把我們當成叫花子,叫花子上門叫的是‘嬸子大娘,給口吃的’,我們這是賣藝混口飯吃,如果是打發叫花子,主人家就掰半塊幹糧,如果是唱戲說書的來了,要麽請到家裏,要麽送熱菜熱湯,還得高看一眼。”
潘曉晨哪會這麽想,這才是實打實地憑本事吃飯,都說老人隻記以前的舊事,不記今天發生的新事,李爺爺說起往事仿佛正在用唱琴書換幹糧,一聲高一聲低,聲聲如在眼前。
“李爺爺,那您唱的什麽戲?”。
“我唱的都是老戲,從大本子書裏學的,最拿手的一出是《呼延慶打擂》,熱熱鬧鬧,老人小孩都愛聽,那時候我還正年輕,一口氣唱三個鍾頭不帶歇的,其他唱的還是樣板戲,走街串巷用得最多的是就《送鐮記》。”
“送蓮記?送蓮花嗎?”
“哈哈哈,不是送蓮花,是送鐮刀,‘心中有事走慌忙,不由得汗水濕衣裳,供銷社來了好鐮刀,價錢便宜質量強’。”李占文簡單哼唱了幾句,更多的是念唱,念完又笑著擺擺手:“荒腔走板嘍,你看我是真不行了……”
潘曉晨第一次聽這樣的唱法,80多歲的老人聲音並不清亮了,甚至每一句都有微弱的顫音,但潘曉晨還是能聽出老爺子年輕時候的功底,琴書不僅在唱,還在於揚琴的婉轉動聽,配合起來才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嘈嘈切切錯雜彈。
“三天走到了東平湖,晚上照常找個寬敞的地方紮場,我唱一晚上琴書,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四個分成兩隊挨家挨戶敲門換幹糧,我和來發是一隊,傳緒和登春是一隊,你看登春可是個大高個兒,年輕的時候有一米八十多。”李占軍說著又指了指照片,“他走到老鄉門口都得哈著腰問好,因為他比門框還高,傳緒呢,個子最矮,走在一起還挺有意思,傳緒一抬腳踩在門檻上,把板胡支腿上,那還是挺有架勢的,這倆人配合得相當好,登春負責敲門,哐哐哐先敲三聲,傳緒就開始拉板胡,登春也開唱了,每次都隻唱前兩句。”
“為什麽隻唱前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