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豪華方丈室
三魂九命之異能女記者 作者:劍雙璧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潘曉晨和伍月對視一眼之後異口同聲地說:
“手串!”
潘曉晨去新疆采訪之後帶回來和田玉手串,送給伍月,伍月因此對和田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兩人買了很多不同顏色的和田玉珠子,閑來無事就一起穿珠子,做項鏈,手鏈,喜歡什麽就留心什麽,所以她們會注意到師父的手串。
伍月:“你也注意到了師父的手串了?”
“嗯,那是上好的和田玉籽料,那淨度、油潤度、尺寸,價值不菲。”
“我也這麽覺得,光聽你說上好的和田玉籽料什麽樣,沒見過實物,這回我算見識到了。”
“月兒,你有沒有覺得師父這手串有點奇怪?”
“奇怪在哪裏?”
“你看其他師父也有手串或者念珠,但都是木質的,價格不貴,他們拿在手裏用作計數,這位師父的手串卻是和田玉籽料,他手上拿著另一串普通念珠,這串藏在袖子裏,這不奇怪嗎?”
“嗯嗯,如果不是咱倆眼尖,不會發現他袖子裏的和田玉,會不會是信眾布施的呢?”
“有這種可能,但是什麽人出手這麽闊綽,布施這個人是不是有所求,才會送這麽貴重的東西?這手串沒有歸寺裏所有,而出現在這位師父的手腕上,這一係列的問題都沒有答案啊。”
“對對對,咱們查查這手串的來曆,我大膽假設一下,會不會跟功德箱裏消失的錢有關呢?”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按你的思路,即使二者毫無關係,最後把事情調查清楚,也是很重要的收獲。”
兩人商討著調查方法,不知不覺困意襲來,先後入睡,夢裏都在探案。
第三天的課程是農禪,佛家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傳統,自給自足是大部分寺院的宗旨,寺裏比較大的開銷是穿衣吃飯,紡線織布解決穿衣問題,開荒種地解決吃飯問題,天明寺僧人比較多,手動織布裁衣不能及時滿足僧眾的需求,僧衣采取按需采購的方式解決,他們地處山間,寺周圍有大片山地可以開荒播種,春種秋收,不做禪修營的時候,僧眾編好出坡(勞動)小組,輪流到田裏耕種,賢耕法師出家前是農民,世世代代以種地為生,積累了豐富的耕種經驗,在他的帶動下,僧田年年豐收,收獲的蔬果吃不完,結緣給義工和周圍信眾,道真法師又把禪修和耕種結合,開設農禪課程,讓僧眾和禪修營的營員通過勞作,實證修禪,把聞思修有機結合,大家都覺得通過田間勞作,修證結合,非常受益。所以農禪成為天明寺禪修營的特色課程。
潘曉晨和伍月都是在城市裏長大,種田的經驗僅限於花盆種菜,當賢耕法師帶著大家來到觀音像後山的田地時,她們被一片片綠油油的蔬菜震撼到了,有大白菜、芹菜、香菜、黃瓜,還有隻在菜市場見過的秋葵,現在活生生地長在地裏麵,開始她們以為是辣椒,除了綠色秋葵,還有紫色的。真正的辣椒也有,可愛的朝天椒,一個小尖椒向天上發射著看不見的辣椒射線。大大小小各種顏色的西紅柿,有的像葡萄一串串的,有的燈籠大,紅彤彤的底色帶著橘黃色的紋路,還有綠色雞蛋大小的,黃色橢圓形的,沒有鄉村生活經曆的兩人看見這些認識的不認識的蔬果就瘋掉了,此刻正在寺院裏,她們不能完全表露內心的激動,強裝淡定,完成了師父教的農禪課程,自由活動時間,兩人奔向田園,擁抱花花草草蔬蔬果果,這種和大自然無縫融合的感覺太美好了!土地給人踏實的歸屬感,怪不得古人各種祭祀虔誠跪拜土地,江山社稷,倉廩食中孕育著國泰民安,農耕民族的文明,骨子裏對土地稼穡有天然的親厚基因。
這一天的課程,伍月和潘曉晨學習得非常開心,不但體驗了除草的辛苦,收獲的喜悅,還在勞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驗證了之前所學的《禪修指要》,她們領悟到了禪修不僅僅是在盤腿坐禪時,也在行住坐臥裏,時時刻刻都是禪,最後一天禪修營結營儀式,潘曉晨、伍月等四位營員的分享得到了師父的稱讚,離開寺裏之前,師父給她們一個特別的獎勵,就是“和尚茶禪”:到方丈室品嚐道真法師親自采摘製作的禪茶,潘曉晨和伍月等四人興奮極了,她們跟著師父來到方丈室。
方丈室布置得非常古雅,四麵牆上有一麵是手繪佛像、唐卡,其他三麵是名人字畫,一張巨大的茶桌放在進門對麵,茶桌是金絲楠木的,一整塊木料隨形做的,厚度有20公分,茶桌正中擺著一把太師椅,顯然是大和尚的座位,對麵四把官帽椅,桌上的茶具非常講究,柴燒建盞,景舟石瓢,銀質鎏金鏨刻幽蘭的茶荷裏放著茶葉,條索緊實,香爐裏飄出沉香的味道,整個方丈室給人一種身心安寧的感覺。
道真法師從側麵一個門裏走出來,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潘曉晨四人趕緊合十念佛回禮,法師招呼幾人坐下,開始煮水、溫壺、投茶、泡茶、分茶,方丈室裏寂靜無聲,茶在水中翻滾,在杯中安住,空氣中騰起了山間的花果香,閉上眼,好像感受到微風輕撫,一晃就來到了山間禪坐。
幾人默默品了三道茶,法師開口說:
“這茶如何?”
伍月搶先說:“好喝,好喝。”
“喝到了什麽?”
伍月沉思,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句子描繪自己內心的感受。
潘曉晨喝了一口茶說:“這茶入口綿軟,滿口生津,回甘迅速,能喝出師父采茶做茶的用心。”
伍月看見師父後麵的畫裏有一尊觀音,她想起來如何形容茶湯的味道了:
“師父,我雖然沒有喝過觀世音菩薩的甘露水,但我想甘露應該就是這個味道。”
道真法師笑了笑:
“禪修營茶修時,趙州和尚吃茶去的故事你們都學習了,茶為禪心,此刻心之所向,即為茶之所味。觀心何在,且吃茶去。”
潘曉晨他們幾個聽了似懂非懂,但覺得茶香四溢,唇齒生津,師父的話先記下來,所謂見道要修道,修道要證道,這個禪修營他們學到的東西,猶如種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將在日後遇到合適的溫度、土壤、水分等等因素時慢慢發芽、開花、結果。
道真法師又給他們講了種茶、采茶、做茶的過程,了解了這些幾個人明白了供養偈中所說的,食物經過農民種植、工人搬運、義工烹製,才會到達眾人的餐桌上,其間耗費多少人力、物力,雖然不能全部看見,但要能體會得來不易,從一片樹葉到一杯茶,這裏包含著許多人的勞動,雖不能親身經曆,但能盡量理解別人的辛苦,珍惜所得,勿論多少,這就是慈悲心的起點。
“和尚茶禪”這個特別獎勵讓四人各有體悟,收獲良多,看了風景、修養了身心、提升了見地,這次禪修營圓滿結束了,伍月要歸隊訓練,潘曉晨把發現寺裏功德金少了的事情跟主編匯報了,佛門功德金去向一直是熱點話題,陳主編讓潘曉晨調查清楚再回來,潘曉晨在寺院下麵找了一個民宿住下,暗中開始了她的調查。
“手串!”
潘曉晨去新疆采訪之後帶回來和田玉手串,送給伍月,伍月因此對和田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兩人買了很多不同顏色的和田玉珠子,閑來無事就一起穿珠子,做項鏈,手鏈,喜歡什麽就留心什麽,所以她們會注意到師父的手串。
伍月:“你也注意到了師父的手串了?”
“嗯,那是上好的和田玉籽料,那淨度、油潤度、尺寸,價值不菲。”
“我也這麽覺得,光聽你說上好的和田玉籽料什麽樣,沒見過實物,這回我算見識到了。”
“月兒,你有沒有覺得師父這手串有點奇怪?”
“奇怪在哪裏?”
“你看其他師父也有手串或者念珠,但都是木質的,價格不貴,他們拿在手裏用作計數,這位師父的手串卻是和田玉籽料,他手上拿著另一串普通念珠,這串藏在袖子裏,這不奇怪嗎?”
“嗯嗯,如果不是咱倆眼尖,不會發現他袖子裏的和田玉,會不會是信眾布施的呢?”
“有這種可能,但是什麽人出手這麽闊綽,布施這個人是不是有所求,才會送這麽貴重的東西?這手串沒有歸寺裏所有,而出現在這位師父的手腕上,這一係列的問題都沒有答案啊。”
“對對對,咱們查查這手串的來曆,我大膽假設一下,會不會跟功德箱裏消失的錢有關呢?”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按你的思路,即使二者毫無關係,最後把事情調查清楚,也是很重要的收獲。”
兩人商討著調查方法,不知不覺困意襲來,先後入睡,夢裏都在探案。
第三天的課程是農禪,佛家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傳統,自給自足是大部分寺院的宗旨,寺裏比較大的開銷是穿衣吃飯,紡線織布解決穿衣問題,開荒種地解決吃飯問題,天明寺僧人比較多,手動織布裁衣不能及時滿足僧眾的需求,僧衣采取按需采購的方式解決,他們地處山間,寺周圍有大片山地可以開荒播種,春種秋收,不做禪修營的時候,僧眾編好出坡(勞動)小組,輪流到田裏耕種,賢耕法師出家前是農民,世世代代以種地為生,積累了豐富的耕種經驗,在他的帶動下,僧田年年豐收,收獲的蔬果吃不完,結緣給義工和周圍信眾,道真法師又把禪修和耕種結合,開設農禪課程,讓僧眾和禪修營的營員通過勞作,實證修禪,把聞思修有機結合,大家都覺得通過田間勞作,修證結合,非常受益。所以農禪成為天明寺禪修營的特色課程。
潘曉晨和伍月都是在城市裏長大,種田的經驗僅限於花盆種菜,當賢耕法師帶著大家來到觀音像後山的田地時,她們被一片片綠油油的蔬菜震撼到了,有大白菜、芹菜、香菜、黃瓜,還有隻在菜市場見過的秋葵,現在活生生地長在地裏麵,開始她們以為是辣椒,除了綠色秋葵,還有紫色的。真正的辣椒也有,可愛的朝天椒,一個小尖椒向天上發射著看不見的辣椒射線。大大小小各種顏色的西紅柿,有的像葡萄一串串的,有的燈籠大,紅彤彤的底色帶著橘黃色的紋路,還有綠色雞蛋大小的,黃色橢圓形的,沒有鄉村生活經曆的兩人看見這些認識的不認識的蔬果就瘋掉了,此刻正在寺院裏,她們不能完全表露內心的激動,強裝淡定,完成了師父教的農禪課程,自由活動時間,兩人奔向田園,擁抱花花草草蔬蔬果果,這種和大自然無縫融合的感覺太美好了!土地給人踏實的歸屬感,怪不得古人各種祭祀虔誠跪拜土地,江山社稷,倉廩食中孕育著國泰民安,農耕民族的文明,骨子裏對土地稼穡有天然的親厚基因。
這一天的課程,伍月和潘曉晨學習得非常開心,不但體驗了除草的辛苦,收獲的喜悅,還在勞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驗證了之前所學的《禪修指要》,她們領悟到了禪修不僅僅是在盤腿坐禪時,也在行住坐臥裏,時時刻刻都是禪,最後一天禪修營結營儀式,潘曉晨、伍月等四位營員的分享得到了師父的稱讚,離開寺裏之前,師父給她們一個特別的獎勵,就是“和尚茶禪”:到方丈室品嚐道真法師親自采摘製作的禪茶,潘曉晨和伍月等四人興奮極了,她們跟著師父來到方丈室。
方丈室布置得非常古雅,四麵牆上有一麵是手繪佛像、唐卡,其他三麵是名人字畫,一張巨大的茶桌放在進門對麵,茶桌是金絲楠木的,一整塊木料隨形做的,厚度有20公分,茶桌正中擺著一把太師椅,顯然是大和尚的座位,對麵四把官帽椅,桌上的茶具非常講究,柴燒建盞,景舟石瓢,銀質鎏金鏨刻幽蘭的茶荷裏放著茶葉,條索緊實,香爐裏飄出沉香的味道,整個方丈室給人一種身心安寧的感覺。
道真法師從側麵一個門裏走出來,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潘曉晨四人趕緊合十念佛回禮,法師招呼幾人坐下,開始煮水、溫壺、投茶、泡茶、分茶,方丈室裏寂靜無聲,茶在水中翻滾,在杯中安住,空氣中騰起了山間的花果香,閉上眼,好像感受到微風輕撫,一晃就來到了山間禪坐。
幾人默默品了三道茶,法師開口說:
“這茶如何?”
伍月搶先說:“好喝,好喝。”
“喝到了什麽?”
伍月沉思,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句子描繪自己內心的感受。
潘曉晨喝了一口茶說:“這茶入口綿軟,滿口生津,回甘迅速,能喝出師父采茶做茶的用心。”
伍月看見師父後麵的畫裏有一尊觀音,她想起來如何形容茶湯的味道了:
“師父,我雖然沒有喝過觀世音菩薩的甘露水,但我想甘露應該就是這個味道。”
道真法師笑了笑:
“禪修營茶修時,趙州和尚吃茶去的故事你們都學習了,茶為禪心,此刻心之所向,即為茶之所味。觀心何在,且吃茶去。”
潘曉晨他們幾個聽了似懂非懂,但覺得茶香四溢,唇齒生津,師父的話先記下來,所謂見道要修道,修道要證道,這個禪修營他們學到的東西,猶如種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將在日後遇到合適的溫度、土壤、水分等等因素時慢慢發芽、開花、結果。
道真法師又給他們講了種茶、采茶、做茶的過程,了解了這些幾個人明白了供養偈中所說的,食物經過農民種植、工人搬運、義工烹製,才會到達眾人的餐桌上,其間耗費多少人力、物力,雖然不能全部看見,但要能體會得來不易,從一片樹葉到一杯茶,這裏包含著許多人的勞動,雖不能親身經曆,但能盡量理解別人的辛苦,珍惜所得,勿論多少,這就是慈悲心的起點。
“和尚茶禪”這個特別獎勵讓四人各有體悟,收獲良多,看了風景、修養了身心、提升了見地,這次禪修營圓滿結束了,伍月要歸隊訓練,潘曉晨把發現寺裏功德金少了的事情跟主編匯報了,佛門功德金去向一直是熱點話題,陳主編讓潘曉晨調查清楚再回來,潘曉晨在寺院下麵找了一個民宿住下,暗中開始了她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