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時,很多人都曾被黃蓉的一道菜迷惑過,那就是把偷來的雞“用峨嵋鋼刺剖了公雞肚子,將內髒洗剝幹淨,卻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團泥裹住雞外,生火烤了起來。烤得一會,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濕泥幹透,剝去幹泥,雞毛隨泥而落,雞肉白嫩,濃香撲鼻。”
在原著裏,這道濃香撲鼻的菜引來了大名鼎鼎的洪七公,為郭靖能學得降龍十八掌埋下了伏筆。
而且,後來83版的影視劇,翁美玲飾演的黃蓉將這一段演繹的古靈精怪,更讓觀眾對叫花雞的誘惑深藏於腦海中。
特別是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八九十年代,用泥巴把雞包起來,架火燒泥巴,泥燒熱了雞也就熟了,對於這種誘惑,估計農村的孩子沒少拿自己的眼睛偷偷的打量過自家雞籠裏的雞或者是別人家的雞。
現代人對叫花雞的來曆考證過多種版本,但最符合邏輯的估計是與朱元璋有關的這個版本。
據說,在朱元璋參加元末興兵的前期,並不是像後來的那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是經常性吃敗仗。
某次,朱元璋帶兵作戰,吃了敗仗,被對手領著軍馬連追了三天三夜,追得朱元璋筋疲力盡。部隊也被打散了,在和麾下士兵失散之後,饑腸轆轆的朱元璋躲在山上到處找吃的,後來在一處破廟前看到一個老叫花子在用火烤一團泥巴。
朱元璋很是奇怪,便拖著刀走了過去問,你在這裏幹什麽?
那老叫花子轉身一看,認出了是朱元璋,趕緊答道,在烤雞,準備獻給大王。
朱元璋一聽也是非常驚奇,也有點怒,特麽在消遣我嗎,明明烤的是一團泥巴,怎麽說是烤雞呢。
見朱元璋的臉色有些不對,老叫花子急忙手忙腳亂地把那團泥巴從火堆裏扒了出來,用手敲開泥團遞到朱元璋的手上。
朱元璋掰開泥團,一股烤雞的香味直接就躥進了鼻孔裏。朱元璋來不及細想,扯下雞腿就大快朵頤起來,等把整隻雞吃完以後,那個老叫花子已不知去向。
在這以後,朱元璋領兵打仗勢如破竹,在應天府登基以後還將元軍趕到了大漠以北,恢複了漢人的江山。
而且,就在應天府登基的這天,朱元璋還當著眾多臣工的麵,吟出了一首看似粗鄙卻盡顯帝王氣概的詩——“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震得當時那些自認為自己有點文化的文臣武將們小心肝怦怦直跳。
後來,解大學生在給某位老者作壽時寫下的“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來蟠桃獻至親。”估計就是學的這首詩。
洪武大帝的這首詩一出來,立馬就有人聯係起了“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於是,新生政權的名號也就定了下來:明。
當然,真實的曆史裏,將國號定為“明”,肯定是洪武大帝和諸位臣工商量了很久的結果。與大帝的《詠雞鳴》聯係起來,應該是一種牽強附會的巧合,但從這個故事來看,大明因雞而興,確實是有幾分道理。
不過,洪武大帝肯定也沒有想到,自己因雞建立的大明,也會因雞而走向滅亡。
從洪武大帝立國開始,傳到第十六任帝王朱由檢手上時,一隻不該出現的雞出現了。
《二申也錄》是這麽說的:“京師宣武門外斜街民家白雞,羽毛鮮好,啄距純赤,漸大,重至四十餘斤。慈禧孝廉應延吉見之,愀然曰:‘此騖也,所見之處國亡。’”
換成現代的白話,意思也很簡單。在朱由檢從哥哥朱由校手上接過帝位以後,北京城宣武門外斜街的一戶老百姓家裏,有一隻白公雞發生了變異。
古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國之將亡,必出妖孽。”那麽,這隻變異的白公雞是個什麽情況呢。不光是《二申也錄》,還是紀大學士的《閱微草堂筆記》,都提到過這隻變異的白公雞。
據說,在這戶農戶家裏,一直養有很多雞,估計是個養雞專業戶,這隻雞就是他們自己家孵化出來的。
在小雞形態的時候,這個白公雞並不打眼。但養著養著,農戶家發現了不同的地方,雖說家裏白公雞也還有幾隻,但都比不上它,因為它的體型體貌在雞群當中,隨著主人的喂食開始變得魔幻起來。
首先是個頭比一般的公雞要大,站在雞群當中一眼就能看到,其次是顏色有著鮮明的對比。雞冠、嘴巴、雞爪紅得像是滴血一般,全身的羽毛卻又是潔白透亮,整整就是一個鶴立雞群的架勢。
養它的主人也沒見過與它類似的公雞,於是,對這隻雞也就格外照顧,還開起了小灶,心想著它也許能夠為自己家裏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畢竟,嘉靖皇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地方官給聖人送了一頭白鹿,就得到了升官加爵。
在雞圈裏,主人喂食的時候,其他的雞都是聽著主人的呼喚聲撲騰著翅膀趕食,但這隻變異的白公雞卻不慌不忙地踱著四方步。等到這隻雞開叫以後,農戶把它拿到秤上秤了一下,嗬嗬,居然有四十多斤。
因為是養雞的專業戶吧,和當時京城裏的雞販子及屠宰市場也有著緊密的聯係。某次,京城裏的雞販子到斜街來調雞,一眼就看到了這隻雞。於是,就想花銀子將這隻雞單獨買下來。
但養它的主人也有心計,瞧著雞販子都願意拿出真金白銀單獨買這隻雞,心裏更加有了計較,說啥也不賣,反而將這隻變異的公雞當寵物養了起來,要看這隻雞的話,都得乖乖滴掏出點銀兩才行。
很快,這隻變異的白公雞的名聲就傳了出去,很多人還專程遠道過來,隻為一睹為快。
後來,有一位道士受應延吉的邀請來到京城,聽說了這件事情以後,也和應延吉一起到斜街的這戶人家去看這隻雞。
但等道士看到這隻變異的雞以後,道士卻臉色大變,拖著應延吉就往回走。等到了沒人的地方,道士放聲大哭。
搞得應延吉一下子摸不著頭腦,便問道士是怎麽回事。道士說,\"此鷔也,非雞也!所見之處國亡!\"
在這隻鷔現身京師郊外以後。崇禎四年八月,遼東將領孫元化令孔有德率兵救援被困在大淩河城內的祖大壽。
這一場救援,結果卻是因為又一隻雞導致大明王朝的覆滅。
據說,孔有德帶著部隊抵達吳橋以後,因為遇到大雨春雪,部隊攜帶的給養不足,困在了吳橋。當時的山東人又比較排外,加上孔有德的登州遼東兵素來又與山東兵不和。在吳橋的山東人發揮了地頭蛇優勢,不給孔有德的部隊賣吃的。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孔有德的部隊困在了吳橋,咋辦呢?人是活的啊,為了活命,人可是什麽事都做得出來的。
於是,在困在吳橋的某一天,有一個士兵實在是忍不住餓,偷偷從營地裏溜了出去,到處找吃的,在郊外的一戶人家裏偷到了一隻雞。估計那個士兵是餓壞了還是餓暈了怎麽的,雞搞到手以後,這個兵士沒有溜多遠,就把這隻雞弄成叫花雞給吃了。
也是活該有事,孔有德的部隊困在吳橋以後。吳橋的高門大戶為了給自己地方的人爭臉麵,對客在這裏的遼東兵可是嚴防死守。在這個士兵還沒把雞吃完,丟雞的人家就找來了,而且來的人身份還不低,是當時居在吳橋的山東望族王象春的家仆。
為什麽這麽說呢。《萬曆野獲編》說,“往時浙弁牛姓者,官副總兵。上揭張永嘉相公,自稱走狗爬見。其甥屠諭德恥之,至不與交。然此右列常事耳。”
官拜副總兵,位列從二品的牛姓武官,在見到正五品的內閣文官張永嘉之時,卻要自稱“走狗”。而且類似的事情在大明王朝武將體係中極為常見,而且還不局限於自稱“走狗”,還有著“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稟”等諸多自降身份的稱號。
嘉靖十八年,俞大猷中武會試,升千戶,上書監司言海寇事,被監司怒斥,“小校安得上書。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士兵居然敢偷王家的雞,這膽子也太大了吧。於是,一群王象春家的家仆扭著偷雞的士兵闖進了孔有德的大營,非要孔有德給王家一個說法。
王象春的來頭也不小,在北京任過上林苑典簿,在南京曆任大理寺評事,兵部、工部員外郎,擢至吏部郎中。而且“雅負性氣,剛腸嫉惡,扼腕抵掌,抗論士大夫邪正,黨論異同,雖在郎署,鹹指目之,以為能人黨魁也”,是東林黨中骨幹的骨幹。
瞅著王家人大鬧軍營,孔有德哪裏得罪的起呢。於是,就當著王家人的麵,將這個偷雞的士兵處以“穿箭遊營”的處罰,以示賠罪。“穿箭遊營”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讓人用軍棍給這個偷雞的士兵打上幾十棍以後,又在耳朵上插上箭遊街。
試想一下,一個保家衛國的士兵,生活沒有保障也就罷了,因為一隻雞受到如此大的懲罰,換誰誰都憋不過心裏的那口氣。於是,偷雞的這個兵士在身體稍微恢複了一點之後,居然又摸出軍營將王家的那個家仆給宰了。
這下事情可鬧大了。前麵也講了,這個時候武官的地位可遠不比洪武大帝的時候,朝廷大事可都是由文官說的算。且先不管王家的這個家仆是不是素來與人有恩怨,然後有人趁機借刀殺人。
在吳橋呆著的王象春的兒子可毛了,你這個偷雞賊我沒要你給咱家的雞賠命就算了,你還敢跑到我王家殺人,這還有王法嗎?於是,就糾集著一幫同為文官的士紳又闖進了孔有德的大營,堅決要求查明真相,嚴懲凶手。
孔有德也是無奈,隻好將這個偷雞的兵士就地正法以抵這些士紳的嘴巴。不過,孔有德是不是真的無奈,現在也不好說,也許有,也許沒有。
看到偷雞的兵士被孔有德處死以後,王象春的兒子和那些士紳們依舊喋喋不休,要求孔有德去給王家死去的家仆披麻戴孝。
都說兔死狐悲,隻不過因為一隻雞,自己的袍澤被逼得以死謝罪,主管也要披麻戴孝。有道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駐紮在吳橋的孔有德部眼見就有了營嘯的架勢。
事有湊巧,當時東江的大將李九成按照孫元化的要求在山東買馬也駐紮在了吳橋,也以為遼東兵和山東兵的摩擦,領導給的買馬的錢用完了卻沒有買到規定數量的馬匹,一直生怕回去之後會被軍法懲處。
於是,在看到孔有德的部隊有營嘯的架勢時,索性火上澆油。於是三軍嘩變,舉旗叛亂。史稱“吳橋兵變”。至於王象春家,在這一次兵變中,叛軍刻意報複,王氏一門多遭屠戮。王象春避難山中, 崇禎五年抑鬱病亡。
這一隻雞引發的兵變,最終造成抵禦後金的總預備隊登州軍全軍覆滅,地處前線的十餘萬東江軍民,帶著明朝花費重金打造的火炮部隊盡數倒戈投入後金,明朝僅存的優勢就此蕩然無存。
也有人考證說,在接到朝廷的命令後,孔有德部沿途逡巡觀望,結果到了吳橋就已經基本用完了所帶糧餉。驕妄的孔部軍士將孔有德帶至校場捆綁索要糧餉,李九成父子自知死罪難免,亡命一搏。最終將官的野心與士兵的不滿聯係起來,促成了此次兵變。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在國人曆史上,所有不尊重軍人的王朝最後下場都極慘。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和大明。每當軍人成為沒有尊嚴,不受尊重的群體,這個國家的末日就會很快降臨。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道尊重的民族則是無可救藥的。”這些話,是需要我們時時記在心頭的。
在原著裏,這道濃香撲鼻的菜引來了大名鼎鼎的洪七公,為郭靖能學得降龍十八掌埋下了伏筆。
而且,後來83版的影視劇,翁美玲飾演的黃蓉將這一段演繹的古靈精怪,更讓觀眾對叫花雞的誘惑深藏於腦海中。
特別是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八九十年代,用泥巴把雞包起來,架火燒泥巴,泥燒熱了雞也就熟了,對於這種誘惑,估計農村的孩子沒少拿自己的眼睛偷偷的打量過自家雞籠裏的雞或者是別人家的雞。
現代人對叫花雞的來曆考證過多種版本,但最符合邏輯的估計是與朱元璋有關的這個版本。
據說,在朱元璋參加元末興兵的前期,並不是像後來的那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是經常性吃敗仗。
某次,朱元璋帶兵作戰,吃了敗仗,被對手領著軍馬連追了三天三夜,追得朱元璋筋疲力盡。部隊也被打散了,在和麾下士兵失散之後,饑腸轆轆的朱元璋躲在山上到處找吃的,後來在一處破廟前看到一個老叫花子在用火烤一團泥巴。
朱元璋很是奇怪,便拖著刀走了過去問,你在這裏幹什麽?
那老叫花子轉身一看,認出了是朱元璋,趕緊答道,在烤雞,準備獻給大王。
朱元璋一聽也是非常驚奇,也有點怒,特麽在消遣我嗎,明明烤的是一團泥巴,怎麽說是烤雞呢。
見朱元璋的臉色有些不對,老叫花子急忙手忙腳亂地把那團泥巴從火堆裏扒了出來,用手敲開泥團遞到朱元璋的手上。
朱元璋掰開泥團,一股烤雞的香味直接就躥進了鼻孔裏。朱元璋來不及細想,扯下雞腿就大快朵頤起來,等把整隻雞吃完以後,那個老叫花子已不知去向。
在這以後,朱元璋領兵打仗勢如破竹,在應天府登基以後還將元軍趕到了大漠以北,恢複了漢人的江山。
而且,就在應天府登基的這天,朱元璋還當著眾多臣工的麵,吟出了一首看似粗鄙卻盡顯帝王氣概的詩——“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震得當時那些自認為自己有點文化的文臣武將們小心肝怦怦直跳。
後來,解大學生在給某位老者作壽時寫下的“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來蟠桃獻至親。”估計就是學的這首詩。
洪武大帝的這首詩一出來,立馬就有人聯係起了“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於是,新生政權的名號也就定了下來:明。
當然,真實的曆史裏,將國號定為“明”,肯定是洪武大帝和諸位臣工商量了很久的結果。與大帝的《詠雞鳴》聯係起來,應該是一種牽強附會的巧合,但從這個故事來看,大明因雞而興,確實是有幾分道理。
不過,洪武大帝肯定也沒有想到,自己因雞建立的大明,也會因雞而走向滅亡。
從洪武大帝立國開始,傳到第十六任帝王朱由檢手上時,一隻不該出現的雞出現了。
《二申也錄》是這麽說的:“京師宣武門外斜街民家白雞,羽毛鮮好,啄距純赤,漸大,重至四十餘斤。慈禧孝廉應延吉見之,愀然曰:‘此騖也,所見之處國亡。’”
換成現代的白話,意思也很簡單。在朱由檢從哥哥朱由校手上接過帝位以後,北京城宣武門外斜街的一戶老百姓家裏,有一隻白公雞發生了變異。
古代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國之將亡,必出妖孽。”那麽,這隻變異的白公雞是個什麽情況呢。不光是《二申也錄》,還是紀大學士的《閱微草堂筆記》,都提到過這隻變異的白公雞。
據說,在這戶農戶家裏,一直養有很多雞,估計是個養雞專業戶,這隻雞就是他們自己家孵化出來的。
在小雞形態的時候,這個白公雞並不打眼。但養著養著,農戶家發現了不同的地方,雖說家裏白公雞也還有幾隻,但都比不上它,因為它的體型體貌在雞群當中,隨著主人的喂食開始變得魔幻起來。
首先是個頭比一般的公雞要大,站在雞群當中一眼就能看到,其次是顏色有著鮮明的對比。雞冠、嘴巴、雞爪紅得像是滴血一般,全身的羽毛卻又是潔白透亮,整整就是一個鶴立雞群的架勢。
養它的主人也沒見過與它類似的公雞,於是,對這隻雞也就格外照顧,還開起了小灶,心想著它也許能夠為自己家裏帶來意想不到的財富。畢竟,嘉靖皇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地方官給聖人送了一頭白鹿,就得到了升官加爵。
在雞圈裏,主人喂食的時候,其他的雞都是聽著主人的呼喚聲撲騰著翅膀趕食,但這隻變異的白公雞卻不慌不忙地踱著四方步。等到這隻雞開叫以後,農戶把它拿到秤上秤了一下,嗬嗬,居然有四十多斤。
因為是養雞的專業戶吧,和當時京城裏的雞販子及屠宰市場也有著緊密的聯係。某次,京城裏的雞販子到斜街來調雞,一眼就看到了這隻雞。於是,就想花銀子將這隻雞單獨買下來。
但養它的主人也有心計,瞧著雞販子都願意拿出真金白銀單獨買這隻雞,心裏更加有了計較,說啥也不賣,反而將這隻變異的公雞當寵物養了起來,要看這隻雞的話,都得乖乖滴掏出點銀兩才行。
很快,這隻變異的白公雞的名聲就傳了出去,很多人還專程遠道過來,隻為一睹為快。
後來,有一位道士受應延吉的邀請來到京城,聽說了這件事情以後,也和應延吉一起到斜街的這戶人家去看這隻雞。
但等道士看到這隻變異的雞以後,道士卻臉色大變,拖著應延吉就往回走。等到了沒人的地方,道士放聲大哭。
搞得應延吉一下子摸不著頭腦,便問道士是怎麽回事。道士說,\"此鷔也,非雞也!所見之處國亡!\"
在這隻鷔現身京師郊外以後。崇禎四年八月,遼東將領孫元化令孔有德率兵救援被困在大淩河城內的祖大壽。
這一場救援,結果卻是因為又一隻雞導致大明王朝的覆滅。
據說,孔有德帶著部隊抵達吳橋以後,因為遇到大雨春雪,部隊攜帶的給養不足,困在了吳橋。當時的山東人又比較排外,加上孔有德的登州遼東兵素來又與山東兵不和。在吳橋的山東人發揮了地頭蛇優勢,不給孔有德的部隊賣吃的。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孔有德的部隊困在了吳橋,咋辦呢?人是活的啊,為了活命,人可是什麽事都做得出來的。
於是,在困在吳橋的某一天,有一個士兵實在是忍不住餓,偷偷從營地裏溜了出去,到處找吃的,在郊外的一戶人家裏偷到了一隻雞。估計那個士兵是餓壞了還是餓暈了怎麽的,雞搞到手以後,這個兵士沒有溜多遠,就把這隻雞弄成叫花雞給吃了。
也是活該有事,孔有德的部隊困在吳橋以後。吳橋的高門大戶為了給自己地方的人爭臉麵,對客在這裏的遼東兵可是嚴防死守。在這個士兵還沒把雞吃完,丟雞的人家就找來了,而且來的人身份還不低,是當時居在吳橋的山東望族王象春的家仆。
為什麽這麽說呢。《萬曆野獲編》說,“往時浙弁牛姓者,官副總兵。上揭張永嘉相公,自稱走狗爬見。其甥屠諭德恥之,至不與交。然此右列常事耳。”
官拜副總兵,位列從二品的牛姓武官,在見到正五品的內閣文官張永嘉之時,卻要自稱“走狗”。而且類似的事情在大明王朝武將體係中極為常見,而且還不局限於自稱“走狗”,還有著“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稟”等諸多自降身份的稱號。
嘉靖十八年,俞大猷中武會試,升千戶,上書監司言海寇事,被監司怒斥,“小校安得上書。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士兵居然敢偷王家的雞,這膽子也太大了吧。於是,一群王象春家的家仆扭著偷雞的士兵闖進了孔有德的大營,非要孔有德給王家一個說法。
王象春的來頭也不小,在北京任過上林苑典簿,在南京曆任大理寺評事,兵部、工部員外郎,擢至吏部郎中。而且“雅負性氣,剛腸嫉惡,扼腕抵掌,抗論士大夫邪正,黨論異同,雖在郎署,鹹指目之,以為能人黨魁也”,是東林黨中骨幹的骨幹。
瞅著王家人大鬧軍營,孔有德哪裏得罪的起呢。於是,就當著王家人的麵,將這個偷雞的士兵處以“穿箭遊營”的處罰,以示賠罪。“穿箭遊營”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讓人用軍棍給這個偷雞的士兵打上幾十棍以後,又在耳朵上插上箭遊街。
試想一下,一個保家衛國的士兵,生活沒有保障也就罷了,因為一隻雞受到如此大的懲罰,換誰誰都憋不過心裏的那口氣。於是,偷雞的這個兵士在身體稍微恢複了一點之後,居然又摸出軍營將王家的那個家仆給宰了。
這下事情可鬧大了。前麵也講了,這個時候武官的地位可遠不比洪武大帝的時候,朝廷大事可都是由文官說的算。且先不管王家的這個家仆是不是素來與人有恩怨,然後有人趁機借刀殺人。
在吳橋呆著的王象春的兒子可毛了,你這個偷雞賊我沒要你給咱家的雞賠命就算了,你還敢跑到我王家殺人,這還有王法嗎?於是,就糾集著一幫同為文官的士紳又闖進了孔有德的大營,堅決要求查明真相,嚴懲凶手。
孔有德也是無奈,隻好將這個偷雞的兵士就地正法以抵這些士紳的嘴巴。不過,孔有德是不是真的無奈,現在也不好說,也許有,也許沒有。
看到偷雞的兵士被孔有德處死以後,王象春的兒子和那些士紳們依舊喋喋不休,要求孔有德去給王家死去的家仆披麻戴孝。
都說兔死狐悲,隻不過因為一隻雞,自己的袍澤被逼得以死謝罪,主管也要披麻戴孝。有道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駐紮在吳橋的孔有德部眼見就有了營嘯的架勢。
事有湊巧,當時東江的大將李九成按照孫元化的要求在山東買馬也駐紮在了吳橋,也以為遼東兵和山東兵的摩擦,領導給的買馬的錢用完了卻沒有買到規定數量的馬匹,一直生怕回去之後會被軍法懲處。
於是,在看到孔有德的部隊有營嘯的架勢時,索性火上澆油。於是三軍嘩變,舉旗叛亂。史稱“吳橋兵變”。至於王象春家,在這一次兵變中,叛軍刻意報複,王氏一門多遭屠戮。王象春避難山中, 崇禎五年抑鬱病亡。
這一隻雞引發的兵變,最終造成抵禦後金的總預備隊登州軍全軍覆滅,地處前線的十餘萬東江軍民,帶著明朝花費重金打造的火炮部隊盡數倒戈投入後金,明朝僅存的優勢就此蕩然無存。
也有人考證說,在接到朝廷的命令後,孔有德部沿途逡巡觀望,結果到了吳橋就已經基本用完了所帶糧餉。驕妄的孔部軍士將孔有德帶至校場捆綁索要糧餉,李九成父子自知死罪難免,亡命一搏。最終將官的野心與士兵的不滿聯係起來,促成了此次兵變。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在國人曆史上,所有不尊重軍人的王朝最後下場都極慘。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和大明。每當軍人成為沒有尊嚴,不受尊重的群體,這個國家的末日就會很快降臨。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道尊重的民族則是無可救藥的。”這些話,是需要我們時時記在心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