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說道:“那一年,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我跟著師父盜墓為生,一次,我們發現了一個大墓。”


    聽見陳龍講故事,大家都來了興趣,張文龍和青黛、蘭蕙他們幾個年輕人都拍手叫好。


    陳龍說道:“這個墓葬離嶺南很遠,並不在廣東附近,是一個流傳幾百年傳說的元代王侯之墓。


    這個元代王侯陵園,石翁仲、石羊、望柱、神道碑、家譜碑等陵園建築物件還都保存完好。


    碑首石雕刻著“大元故牟陽公趙氏神道碑銘”。這個趙氏是漢人封侯,當地百姓有這一些是這個元代王侯的後代,對陵墓看守嚴格,所以幾百年沒有被盜挖破壞。


    焦四師父和我們是無意路過此地,聽聞附近有個元代大墓,本來因為考慮此墓還有後人,不想去盜挖。


    可是,我們當時路餓,在此地打尖吃飯,此地民風劣悍,當地盜賊很多,一不小心,我們吃飯的時候,居然把包袱丟了,盤纏都丟光,還偷了我們一匹馬。


    師父和我們附近尋找盜賊,在這個墓葬附近村子裏發現了我們丟的馬,我們進村要馬和丟失的盤纏。


    那個村子是個家族,很團結,民風彪悍。他們不承認這馬是我們的,言語不合,就動起了手。


    我們這邊隻有四人,寡不敵眾,被幾十個村民群毆,差點被打死。


    我們幾個都受了傷,從那個村子逃出來之後,我們到衙門報了官。


    沒想到,衙門看我們是廣東口音,那個縣令袒護當地人,後來聽說他們是一個家族有親戚。而且當地盜竊成風,衙門根本不愛管。


    我們在衙門守了一天,當差的去那個村子看了一圈,回來說沒發現馬匹贓物,把我們打發了。


    我們無奈離開衙門,師父咽不下這口氣,一怒之下他打算把這個元代大墓盜了,等於挖了這個村子和縣令的祖墳。


    師父看我們人手太少,而且我們也怕再出意外,他就讓我回廣東叫幫手。


    我騎馬回了廣東,找了三十個原來跟我們一起盜墓的夥伴,我們去了這個地方。


    這個墓葬在山腳下,風水很好,規模很大。


    我們在遠處租的房子,白天不敢幹活,隻有晚上才偷偷摸摸的去挖,因為人多,而且對於盜墓師父輕車熟路,沒兩天,就打開了地宮。


    這是一個磚雕墓,深度大多七八米,挖出了很多瓷碗、瓷盤、瓷瓶、瓷罐、香爐、銅鏡、鎮墓石、陶俑等器物,其中青花瓷器也挖出幾件。


    這個墓葬裏麵就有一個人物青花梅瓶,畫的元代戲曲人物,我今天發現這個水滸傳人物的畫風筆法,和那個元代墓葬出土的青花梅瓶人物開臉一樣,估計有可能都是一個工匠所繪。


    那個梅瓶後來被師父焦四高價賣掉,賣了幾十根金條,他說那個青花梅瓶就是元代官窯。


    這個墓葬石碑龍紋碑首上清晰寫著元代王侯的墓葬,還刻錄著這個王侯的生平事跡,所以元代有青花瓷確定無疑。


    這個大墓規模不小,結構複雜,墓道平麵呈長梯形,底為台階式,縱深幾十米。


    兩門樓中上部兩側設弧形翼牆,墓室內很多磚雕,僅中、後室設鬥拱。內壁均布滿彩繪,畫著纏枝花卉;前室畫著蓮花藻井、祥雲仙鶴、鬥拱立柱、侍女圖,都很精美。


    那個墓葬後室南過道東西兩壁各繪一執戟武士,我當時打算吧這個武士圖的牆壁鏟掉帶走,可惜沒有成功,碎了。


    這個墓葬沒有機關,就像活人居住的住宅。


    我特意留意了牆壁上繪畫的纏枝牡丹,那個葉子和牡丹花和這個梅瓶上繪畫的牡丹花一模一樣。


    元代時候的牡丹花就是這樣畫的,葉子像葫蘆,這和明代有區別。


    我也挖過洪武時期青花瓷,這個時期菊花畫的半明半暗,和元代有差異。


    這些細微之處的差異就是瓷器斷代的依據。


    所以,今天這個梅瓶就是元代王侯之物,即使不是官窯,也非尋常百姓所用之物。


    明代瓷器青花浮於表麵,元代青花瓷青花深入胎骨。你們看,這個繪畫的青花人物用手摸,都凹凸不平。”


    大家好奇,真的都摸了一下,果然如陳龍所說 ,不禁佩服陳龍的專研精神和博學見識。


    我曾經用了幾年時間用手寫了一本元代瓷器演變史,還沒出版,因為覺得還要完善,我寫的很詳盡。


    自從零幾年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大罐拍賣了兩個多億,元青花一戰成名,一個瓷片都要好幾萬,完整器人物的拍賣都幾千萬打底。


    它的青花顏料據記載是用的蘇麻離青,這個蘇麻離青也有人讀索馬裏青,反正是國外舶來品,我個人認為是波斯一帶進口而來。


    蘇麻離青,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簡稱“蘇料”。


    關於蘇麻離青,很早就流傳著用烏黑的蘇麻離青在幹燥的瓷坯上繪圖案,再掛上白色的長石釉,經高溫燒造,圖案的顏色由原來的烏黑,變為像藍寶石一樣鮮豔美麗的藍色。


    元代中後期青花瓷器用的是蘇麻離青,明永樂、宣德到成化早期也用的是蘇麻離青。


    到了成化後期主要用的是產於今江西樂平縣的坡塘青,也叫平等青。淡雅是這個時期青花瓷器的特征,與明代前期的蘇麻離青濃豔者迥然不同。


    正德朝用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所以正德朝的青花“混青”現象嚴重。


    對於“蘇麻離青”的記載,最早見於萬曆十七年以前的王世懋《窺天外乘》:“宋時窯器,以汝州為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


    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笞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成書於萬曆十九年的黃一正《事物紺珠》則謂:“宣窯之青,乃蘇勃泥青”。


    在這裏,“蘇麻離”“蘇勃泥”顯而是外來詞,因此它是進口青料,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


    元青花因為太過盛名,所以仿製的很多,古董店裏贗品比比皆是,我全國古玩城走遍,罕見真品完整器。


    有些瓷器底是老的,接的老底的元青花仿製很過關,以我的眼力有時候都要上手才能分辨真偽。


    真品底胎軟如皮膚,贗品幹澀,如果老底的贗品要重新入窯高溫燒製,胎土因為物理化學變化,會變得發硬,並不難鑒別。


    如今元青花隻有胎土和棕眼仿製的不過關,其餘仿的極其精良。


    陳龍吃了一塊月餅,接著說道:“我們幾十人挖出了幾百件瓷器,大家分了,裏麵很多龍泉窯和磁州窯的瓷器,還有幾件青花瓷。


    然後,我們埋好盜洞,神不知鬼不覺的走掉了,回了嶺南。”


    陳龍看了一眼月亮,好像很感慨年輕時候往事……


    他歎了口氣說道:“也不知道師父在何方?還是否在人世間……”


    他的師父焦四比他大十幾歲,應該不在人世了。


    天空夜色正濃,圓月高懸。


    陳龍有點思念故人……


    大家看著月亮,不禁都有了鄉愁。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古董之墓靴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曦蓬堂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曦蓬堂主並收藏晚清古董之墓靴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