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拿著邢窯的人是個盜墓賊,剛剛挖出來不久,他是來陳府考驗大家眼力的。


    即使六爺,不小心不認真看東西一樣會走眼!


    鑒寶,不僅套路和人情世故,還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性。


    邢窯和定窯,在古董行裏,都說晚唐五代邢窯定窯不分家,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我認為二個窯口還是有區別,定窯胎骨發硬,邢窯發軟,修胎也不一樣。


    而且還有很多工藝差別,隻能說寫這句話的人是個二貨,不求甚解!


    度娘說邢窯是中國古代北方燒造瓷器著名的窯場之一,是唐代燒造白瓷的中心,是唐代七大官窯之一。


    邢窯與越州青瓷並稱為“南青北白”。


    這個它寫的不太準確,唐代時候,南方並不是青瓷天下,而是北白南黃。


    南方安徽的壽州窯生產的黃瓷才是名瓷,包括湖南的長沙窯。


    以後章節,寫到張文龍東南亞南海沉船尋寶,那沉船裏的瓷器基本都是長沙窯……


    到了宋代,耀州窯和龍泉瓷鼎盛繁榮,才是青瓷天下!


    治學嚴謹很重要!我一個醉鬼寫小說都追求嚴謹,勿論出書育人?誤人子弟!


    我鄙視欺世盜名的磚家!


    所以,寫小說的人也不要太依賴度娘,畢竟,很多娘也許是後娘。兒子都可能是後媽生的,或者隔壁老王的,要學會研究和動腦子辨別真偽……


    我喜歡:謹言慎行,多思明辨!


    這是我自己設立的座右銘。


    邢窯始燒於南北朝,衰於五代,終於元代。


    北朝時期,邢窯以燒製青瓷為主,在燒製青瓷的基礎上,工匠們不斷精選鐵含量較低的原料創造出原始白瓷,之後又逐步發明了化妝白瓷。


    前幾年,拍賣了一對隋朝白瓷杯子價格不低,有興趣的自己看看查閱資料……


    隋朝時期,邢窯開始由青瓷向白瓷轉型,逐漸向細瓷過渡。


    初唐時期,邢窯是製瓷業七大名窯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早燒製白瓷的窯廠。


    中唐時期,邢窯達到極盛時期,精細白瓷的出現,是邢窯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


    瓷器的質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器物種類增多,製瓷工藝達到了純熟的地步,產量大大超過隋代細白瓷,以至進貢皇室,遠銷海外。


    細白瓷為邢窯的精品,其胎質堅實細膩、釉色純白光亮:\"類銀、類雪\"。


    唐人李肇在《國史補》裏寫道:\"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這裏姓李的寫錯了,帶盈字的邢窯是武則天大盈庫專用的瓷器,算貢瓷,官窯的鼻祖。


    所以,讀史書也要辯證得看,不要人雲亦雲,要拿證據,要敢於顛覆曆史……


    五代時期,邢窯瓷器基本完蛋了,因為更多的精良瓷器在南方出現。


    那時候,才是南青北白的時代!


    類銀似雪,多好聽的形容詞!


    有著梁風飛刀一樣的詩意,


    像我們逝去的的青春……


    像那個初夏鄰家女孩潔白的連衣裙……


    天已經快中午,大家去吃飯,吃完飯,接著賽寶。


    遊客們在陳府的園子裏遊逛,也互相交流和交易。


    這可能是現在古玩交流會的雛形。


    他們看著這些關著的老虎好奇,其實即使老虎皮,野生的和養殖的鑒別區分都有區別。


    野生的老虎毛硬,養殖的老虎皮毛很軟,傳說虎骨放在狗子麵前,狗會嚇跑,這是血脈基因壓製。


    我一個朋友在國外弄的孟加拉虎骨放在狗子麵前,狗子叼走了,嚼了……


    看來傳聞不可信。


    下午,接著賽寶,陳二爺和六爺都有點疲乏了,每一個藏品一一過目。


    六爺上午看走眼了,心裏歉疚,下午認真的給每一個藏品鑒定。


    陳龍嫌棄天熱,午睡,沒出來。


    張文龍陸續買了一些喜歡的古董,買了十幾件,出的價錢不低,他臉皮薄,不好意思講價。


    不過他買的都是真的古董,而且很有價值,買到手就翻倍的賺。


    四哥和老李,查幹幾人也都買了不少古董,四哥娶了媳婦,他要學著淘寶養家。


    這些年,他在六爺跟前,本來應該學的古董最多的,可是他懶得學,天賦也差。


    不過,現在他知道不懂不要緊,可以跟著買,知道識人就行,他信任六爺的眼力,六爺說老的,他就付錢買下。


    這時候,一個藏家拿著一個青花瓷的梅瓶出現在賽寶台。


    梅瓶,亦稱“經瓶”,中國傳統器型之一。


    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因梅瓶瓶體修長,口小適宜插梅枝而得名。


    梅瓶最初是作盛酒或其他液體的用器,宋時稱“經瓶”,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各地瓷窯均有燒造。


    宋代梅瓶器型比例勻稱典雅。元代梅瓶繼承了宋代梅瓶的形製,隻是肩部更加豐滿,除了圓形梅瓶外,還有平口梅瓶,八方棱梅瓶等等。


    明清梅瓶在器型上與宋元時期略有區別,明代梅瓶肩部較豐,頸部肥碩。而清代梅瓶,肩豐碩而挺括,頸部內收,至底部處又微撇。


    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梅瓶還常被作為冥器隨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


    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誌和風水寓意的象征。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


    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我個人最喜歡的梅瓶是元代的,它飽滿,線條比例流暢,梅瓶上半部分是個半圓,這點是鑒別元代梅瓶要點,是區分其它朝代梅瓶斷代重要依據之一……


    尤其元代龍紋梅瓶,蘇麻離青,深入胎骨,龍爪鋒利如刀!


    燈光下散發著幽幽的藍,藍的驚豔!


    今天,這個藏友拿出來的青花瓷梅瓶是個殘品,缺了一個瓶口,原來碎掉了。


    他拿出來,陳二爺和六爺眼前一亮……


    二人仔細看著這個瓶子,器型神韻老貨無疑,藍色青花畫著一個水滸故事人物……


    瓶口殘的部分露出胎土麻倉土……


    這他媽的是元青花啊?


    現在拍賣一個梅瓶幾千萬!


    可是,那時候都傳聞元代沒有青花瓷,二人隻知道是老的,不知道具體啥年代,他倆嘀嘀咕咕的耳語,研究這個瓶子……


    很多人也圍上來研究,竊竊私語。


    這時候,陳龍走了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古董之墓靴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曦蓬堂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曦蓬堂主並收藏晚清古董之墓靴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