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爺不久流浪到了京城,在一個古董店裏當夥計。
他本來就有基礎,也很有慧根,又聰明好學,很快在琉璃廠練就了火眼金睛,聲名鵲起。
很多人找他掌眼鑒別古物,老板無兒無女,死後,這個店鋪就給了六爺。
從此紮根京城,而鐵蛋則南下兩廣從了軍。
幾年裏,鐵蛋軍中因作戰勇敢,常身先士卒,官漸升職到參領。
時年,外寇進犯,清軍奮勇出擊,鐵蛋也參戰,戰事非常艱苦。但是清軍上下一心,清軍老將指揮的很出色,這一仗還是打贏了,很鼓舞士氣,全國振奮。
戰役結束後,由於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最終未能改變中國的外交形式和政治地位。
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清軍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鐵蛋的幾個軍中好友陣亡於此場戰役,他非常難過,心情很差。
這幾人都是多次浴血沙場活下來的生死兄弟,他本是孤兒,平時這幾人和他生死與共,他眼看著在洋人的洋槍下一個個倒下。
戰鬥中,很多朝廷配發的火炮都是啞彈劣質產品,不能擊發,影響了很大戰局,導致很多將士無辜喪命,此原因想必也是軍中采購環節貪汙腐敗所致。
雖然此戰險勝,讓全國人民精神一振,但他看當時整個清軍和朝廷又洋洋自大鼓吹成績,以為自己又是天朝上國,他有點厭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軍隊,兵器糧草都是偽劣假冒產品,怎麽可能長久,畢竟不能打仗全靠勇氣。
他覺得前途暗淡,可能這也是幾年後,他和六爺極力幫著這個清廷大員大力搞軍工廠的誘因,那個大員是晚清時期朝廷的為數不多的棟梁幹了很多實事。
鐵蛋不願意繼續當兵,戰役結束不久,就私自離開兵營,開了小差做了逃兵。
可是未走脫多遠,即被緝拿抓捕入獄。
當時對逃兵懲戒很重,而且鐵蛋還是個頭領,帶頭跑了,情節嚴重,兵部以逃兵論,總督府令:問斬於秋後。
六爺和鐵蛋分開後,通過各種渠道已經知道了鐵蛋在兩廣當兵,兩人經常書信往來。
在鐵蛋被抓的時候,六爺也在兩廣一帶辦事,他也關注時局,那些天和鐵蛋也有來往,他沒想到鐵蛋會做逃兵,還被抓住問斬。
驚聞此事之後,聽聞其總督頗明事理,於是托人求情,六爺知道該總督為人還很公正,就托關係約了登門拜訪。
此總督為清朝封疆大吏,性倨傲而性格乖戾,酷愛古董。
六爺登門之後,盡展其能,投其所好,又幫著他鑒定他家了各種所藏之物。
總督惜六爺才能,遂相見甚歡,聊的非常盡興,設酒宴相待,席間二人以兄弟相稱。
六爺說出鐵蛋之事求情,總督礙於軍法,又不好意思推掉六爺所求,低頭沒有說話。
其實,這個總督也知道鐵蛋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出走也是無奈之事,他自己身為封疆大吏,仍然感到力不從心,何況一卒乎?
但是畢竟鐵蛋觸犯軍法,他也不便公開放人通融。
六爺說回北方送件遼物金器給總督為禮物以充軍餉,續兄弟之命法外開恩,總督未置可否。
總督送客,六爺即告辭離開,之後回到京城,四處打探哪裏有遼代金靴,一般遼代王侯大墓葬裏都會有金靴金麵罩之類金器陪葬,可是畢竟王墓也不是那麽好找的。
這個封疆大吏雖然身居高位,殺伐果斷,也不乏治世之能,算是晚清的頂梁柱之一。
但是,每個人都有弱點,這個人最大的弱點就是雖然政治手段一流,但在古董鑒別裏眼力實在不行。
他並不懂古董的真假,他在京城的時候,經常去琉璃廠淘寶,時常被騙,打眼買到贗品,琉璃廠至今流傳著很多關於這個封疆大吏被騙的可笑傳說。
該總督出身於官宦之家,常與名流在北京流連詩酒、賞玩古董字畫。
後來,他曆任各地總督,愛好古玩的雅興不減,並且自命不凡認為自己鑒別古物水平一流,實際上眼高手低,鑒賞能力一般。
清末喻血輪的《綺情樓雜記》記載:
其任湖北總督時,奉命回京述職,偶到琉璃廠閑逛,在一家古玩店看中一口大缸:
此缸外形乖僻,古色古香,缸體周圍刻滿了小蝌蚪狀的篆字。
經與店主砍價,以2000兩銀子購得。隨後將這件寶貝不遠千裏帶回武昌總督衙門,還讓工匠將古缸上的篆文拓了幾百張拓片,廣送親友部屬,以示誇耀。
一天晚上,忽降大雨。翌日清晨,總督習慣性地踱到庭院賞缸,但見缸口周圍的篆字已被大雨衝得隻字不留。
原來此“古缸”竟是用牛皮紙做的,再用蠟塗上黑而光亮如釉的顏色,然後鐫上銘文。
某年,其在京以高價收買一古鼎,斑駁燦爛,無價之寶,本人非常自得。
回武昌後大擺筵席,請僚屬共同欣賞。
先置鼎於案,插梅花一枝於鼎中,注水少許以潤花。
不意酒過三巡後,鼎下竟有水冉冉滲出,滿堂驚愕,大為敗興。
經認真檢查,始知鼎非古銅,而是紙板仿製的,又被古董商騙了。
這些傳聞都是晚清民國時期野史記載,時間相隔不遠。
但是我認為該書的作者,記錄的不夠嚴謹和符合邏輯,用紙張做的缸和陶瓷做的缸,重量不一樣,很容易鑒別,也不會那麽容易漏水。
應該是在真缸的外麵用牛皮紙和水膠做出厚度,然後用刀在缸體外牛皮紙上雕刻紋飾,不至於漏水。
可能以訛傳訛了,而作者也不懂古董作偽之細節,算是文章有漏洞。
這故事也告訴我們,你可以在政壇或者商業上做到高位或者有很大成就,你也未必能在古董行裏縱橫捭闔,指點江山......
六爺在燈下靜靜的想了想往事,他決定到了江南搞到另一隻靴子後就馬上再去兩廣,去看看鐵蛋,也再看看去年一麵之緣的那個兩廣總督。
他要先去江南,先拿到靴子,因為他這輩子,好像很少食言,而且他還喜歡挑戰......
六爺想了想,燈下提筆寫了一封書信給兩廣總督:“總督鑒:
餘一年前與兄相見於兩廣,兄雄姿勃發,經天緯地,眼光如炬,所藏皆精,又治軍有方,百姓信服,弟甚為佩服。
然,兄公務繁忙,可能已不記弟爾。吾尚在京師市井,餘弟去年逃匿於江湖,於兵戎不見,獲罪兩廣。
望兄念其曾格殺番賊於郊野,統千人於壩上,浴血於兩廣,雖有逃匿之行,茲肯念其功,留其命。
弟說及遼金之事,餘已辦之七八,不日南下兩廣,讓兄睹其物,鑒弟之行,以充軍資,雖然為汙物撿拾與草莽,但亦可做正事,福利人間,不然亦不免流於市井……
時間倉促,望兄念及相交之情,暫留吾弟之性命,日後再圖其報效國家。
餘言自京城,即日南下江南,再至兩廣見兄,不贅。
弟,恭上。”
六爺寫完,擲筆案上,他看著窗外,窗外已經大黑,鴉雀無聲。
世人都已經沉睡,他走到院裏去關大門,看見門外幾個乞丐蜷縮著睡在門口牆角,當時晚清動蕩,每況愈下,流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者甚多。
他抬頭看繁星滿天,想起了十六歲的那晚家庭變故,想起來自己年輕時的一腔抱負,想起了做了逃兵的鐵蛋,想起了老李的半生遭遇,也想起了幾年來國家民族發生的種種大事,不禁感歎命運無常。
六爺回到房間,對著鏡子看兩鬢已生華發。
他精通曆史,常以史為鑒,素來對蒼生有憐憫之心,不禁歎了口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王朝,快完蛋了,這人間,都在沉睡,又有多少人清醒?”
那個兩廣總督後來發展洋務運動,發展軍工,建兵工廠,修造鐵路,引進新學,六爺和鐵蛋在其中出力甚多,都是一點點微弱激情的血液,也給晚清曆史上寫了濃重一筆。
這個封疆大吏畢生都在為國家鞠躬盡瘁,但是他終究無法改變一個風雨飄搖腐朽到根的晚清。
六爺這句話一語成讖,三十年後,據說那個封疆大吏臨死之前也說,“國運盡矣。”
這句話,六爺早說了三十年......
“他的離去,帶走了一個封建愚昧的舊時代,也帶走了這個時代裏無數的仁人誌士,以及他們終其一生奮鬥的傳奇,而後人,隻能在隻言片語的史料中,窺見他們當年英姿颯爽,豪情滿懷。
我們說,朝代更迭是曆史必然,但是在曆朝曆代覆滅之時,都有這麽一群人,以身獻國,恨不能以熱血換城池,作為必然成為過去的他們,那些掙紮與反抗究竟是曆史給人類逆風翻盤的可乘之機,還隻是一場虛無的幻夢。
我們還未離去,但我們終將離去。若是我們能夠重回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不知是否也能如同那些傳奇一般,書寫另一片曆史”。此段文字摘自於甬說。
第二天,他告訴四哥準備馬車,帶好一切應備之物還有那隻八哥。
幾人在吱吱嘎嘎的車輪聲裏,慢悠悠的出了京城,去了江南.....
他本來就有基礎,也很有慧根,又聰明好學,很快在琉璃廠練就了火眼金睛,聲名鵲起。
很多人找他掌眼鑒別古物,老板無兒無女,死後,這個店鋪就給了六爺。
從此紮根京城,而鐵蛋則南下兩廣從了軍。
幾年裏,鐵蛋軍中因作戰勇敢,常身先士卒,官漸升職到參領。
時年,外寇進犯,清軍奮勇出擊,鐵蛋也參戰,戰事非常艱苦。但是清軍上下一心,清軍老將指揮的很出色,這一仗還是打贏了,很鼓舞士氣,全國振奮。
戰役結束後,由於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敗,最終未能改變中國的外交形式和政治地位。
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清軍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鐵蛋的幾個軍中好友陣亡於此場戰役,他非常難過,心情很差。
這幾人都是多次浴血沙場活下來的生死兄弟,他本是孤兒,平時這幾人和他生死與共,他眼看著在洋人的洋槍下一個個倒下。
戰鬥中,很多朝廷配發的火炮都是啞彈劣質產品,不能擊發,影響了很大戰局,導致很多將士無辜喪命,此原因想必也是軍中采購環節貪汙腐敗所致。
雖然此戰險勝,讓全國人民精神一振,但他看當時整個清軍和朝廷又洋洋自大鼓吹成績,以為自己又是天朝上國,他有點厭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軍隊,兵器糧草都是偽劣假冒產品,怎麽可能長久,畢竟不能打仗全靠勇氣。
他覺得前途暗淡,可能這也是幾年後,他和六爺極力幫著這個清廷大員大力搞軍工廠的誘因,那個大員是晚清時期朝廷的為數不多的棟梁幹了很多實事。
鐵蛋不願意繼續當兵,戰役結束不久,就私自離開兵營,開了小差做了逃兵。
可是未走脫多遠,即被緝拿抓捕入獄。
當時對逃兵懲戒很重,而且鐵蛋還是個頭領,帶頭跑了,情節嚴重,兵部以逃兵論,總督府令:問斬於秋後。
六爺和鐵蛋分開後,通過各種渠道已經知道了鐵蛋在兩廣當兵,兩人經常書信往來。
在鐵蛋被抓的時候,六爺也在兩廣一帶辦事,他也關注時局,那些天和鐵蛋也有來往,他沒想到鐵蛋會做逃兵,還被抓住問斬。
驚聞此事之後,聽聞其總督頗明事理,於是托人求情,六爺知道該總督為人還很公正,就托關係約了登門拜訪。
此總督為清朝封疆大吏,性倨傲而性格乖戾,酷愛古董。
六爺登門之後,盡展其能,投其所好,又幫著他鑒定他家了各種所藏之物。
總督惜六爺才能,遂相見甚歡,聊的非常盡興,設酒宴相待,席間二人以兄弟相稱。
六爺說出鐵蛋之事求情,總督礙於軍法,又不好意思推掉六爺所求,低頭沒有說話。
其實,這個總督也知道鐵蛋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出走也是無奈之事,他自己身為封疆大吏,仍然感到力不從心,何況一卒乎?
但是畢竟鐵蛋觸犯軍法,他也不便公開放人通融。
六爺說回北方送件遼物金器給總督為禮物以充軍餉,續兄弟之命法外開恩,總督未置可否。
總督送客,六爺即告辭離開,之後回到京城,四處打探哪裏有遼代金靴,一般遼代王侯大墓葬裏都會有金靴金麵罩之類金器陪葬,可是畢竟王墓也不是那麽好找的。
這個封疆大吏雖然身居高位,殺伐果斷,也不乏治世之能,算是晚清的頂梁柱之一。
但是,每個人都有弱點,這個人最大的弱點就是雖然政治手段一流,但在古董鑒別裏眼力實在不行。
他並不懂古董的真假,他在京城的時候,經常去琉璃廠淘寶,時常被騙,打眼買到贗品,琉璃廠至今流傳著很多關於這個封疆大吏被騙的可笑傳說。
該總督出身於官宦之家,常與名流在北京流連詩酒、賞玩古董字畫。
後來,他曆任各地總督,愛好古玩的雅興不減,並且自命不凡認為自己鑒別古物水平一流,實際上眼高手低,鑒賞能力一般。
清末喻血輪的《綺情樓雜記》記載:
其任湖北總督時,奉命回京述職,偶到琉璃廠閑逛,在一家古玩店看中一口大缸:
此缸外形乖僻,古色古香,缸體周圍刻滿了小蝌蚪狀的篆字。
經與店主砍價,以2000兩銀子購得。隨後將這件寶貝不遠千裏帶回武昌總督衙門,還讓工匠將古缸上的篆文拓了幾百張拓片,廣送親友部屬,以示誇耀。
一天晚上,忽降大雨。翌日清晨,總督習慣性地踱到庭院賞缸,但見缸口周圍的篆字已被大雨衝得隻字不留。
原來此“古缸”竟是用牛皮紙做的,再用蠟塗上黑而光亮如釉的顏色,然後鐫上銘文。
某年,其在京以高價收買一古鼎,斑駁燦爛,無價之寶,本人非常自得。
回武昌後大擺筵席,請僚屬共同欣賞。
先置鼎於案,插梅花一枝於鼎中,注水少許以潤花。
不意酒過三巡後,鼎下竟有水冉冉滲出,滿堂驚愕,大為敗興。
經認真檢查,始知鼎非古銅,而是紙板仿製的,又被古董商騙了。
這些傳聞都是晚清民國時期野史記載,時間相隔不遠。
但是我認為該書的作者,記錄的不夠嚴謹和符合邏輯,用紙張做的缸和陶瓷做的缸,重量不一樣,很容易鑒別,也不會那麽容易漏水。
應該是在真缸的外麵用牛皮紙和水膠做出厚度,然後用刀在缸體外牛皮紙上雕刻紋飾,不至於漏水。
可能以訛傳訛了,而作者也不懂古董作偽之細節,算是文章有漏洞。
這故事也告訴我們,你可以在政壇或者商業上做到高位或者有很大成就,你也未必能在古董行裏縱橫捭闔,指點江山......
六爺在燈下靜靜的想了想往事,他決定到了江南搞到另一隻靴子後就馬上再去兩廣,去看看鐵蛋,也再看看去年一麵之緣的那個兩廣總督。
他要先去江南,先拿到靴子,因為他這輩子,好像很少食言,而且他還喜歡挑戰......
六爺想了想,燈下提筆寫了一封書信給兩廣總督:“總督鑒:
餘一年前與兄相見於兩廣,兄雄姿勃發,經天緯地,眼光如炬,所藏皆精,又治軍有方,百姓信服,弟甚為佩服。
然,兄公務繁忙,可能已不記弟爾。吾尚在京師市井,餘弟去年逃匿於江湖,於兵戎不見,獲罪兩廣。
望兄念其曾格殺番賊於郊野,統千人於壩上,浴血於兩廣,雖有逃匿之行,茲肯念其功,留其命。
弟說及遼金之事,餘已辦之七八,不日南下兩廣,讓兄睹其物,鑒弟之行,以充軍資,雖然為汙物撿拾與草莽,但亦可做正事,福利人間,不然亦不免流於市井……
時間倉促,望兄念及相交之情,暫留吾弟之性命,日後再圖其報效國家。
餘言自京城,即日南下江南,再至兩廣見兄,不贅。
弟,恭上。”
六爺寫完,擲筆案上,他看著窗外,窗外已經大黑,鴉雀無聲。
世人都已經沉睡,他走到院裏去關大門,看見門外幾個乞丐蜷縮著睡在門口牆角,當時晚清動蕩,每況愈下,流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者甚多。
他抬頭看繁星滿天,想起了十六歲的那晚家庭變故,想起來自己年輕時的一腔抱負,想起了做了逃兵的鐵蛋,想起了老李的半生遭遇,也想起了幾年來國家民族發生的種種大事,不禁感歎命運無常。
六爺回到房間,對著鏡子看兩鬢已生華發。
他精通曆史,常以史為鑒,素來對蒼生有憐憫之心,不禁歎了口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王朝,快完蛋了,這人間,都在沉睡,又有多少人清醒?”
那個兩廣總督後來發展洋務運動,發展軍工,建兵工廠,修造鐵路,引進新學,六爺和鐵蛋在其中出力甚多,都是一點點微弱激情的血液,也給晚清曆史上寫了濃重一筆。
這個封疆大吏畢生都在為國家鞠躬盡瘁,但是他終究無法改變一個風雨飄搖腐朽到根的晚清。
六爺這句話一語成讖,三十年後,據說那個封疆大吏臨死之前也說,“國運盡矣。”
這句話,六爺早說了三十年......
“他的離去,帶走了一個封建愚昧的舊時代,也帶走了這個時代裏無數的仁人誌士,以及他們終其一生奮鬥的傳奇,而後人,隻能在隻言片語的史料中,窺見他們當年英姿颯爽,豪情滿懷。
我們說,朝代更迭是曆史必然,但是在曆朝曆代覆滅之時,都有這麽一群人,以身獻國,恨不能以熱血換城池,作為必然成為過去的他們,那些掙紮與反抗究竟是曆史給人類逆風翻盤的可乘之機,還隻是一場虛無的幻夢。
我們還未離去,但我們終將離去。若是我們能夠重回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不知是否也能如同那些傳奇一般,書寫另一片曆史”。此段文字摘自於甬說。
第二天,他告訴四哥準備馬車,帶好一切應備之物還有那隻八哥。
幾人在吱吱嘎嘎的車輪聲裏,慢悠悠的出了京城,去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