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裏,天黑得早,亮的也遲,屋內的暖被窩是最誘人的。
可那些為了生活奔波的人,不看天色,隻算時間。
拂曉時分,天色尚蒙蒙亮,小巷中便有了爺孫倆忙碌的身影。
張老頭推出院子裏的三輪車,揭開上麵的塑料布,仔細地擦拭著殘留的雪水。
他先把一盆蒸好的糯米飯穩穩地架在三輪車裏,又在蒸籠下點上炭火,生怕天氣太冷讓米飯變涼。
這做糍飯團的糯米飯,得鬆軟可口,不能結塊,否則便失了風味。
旁邊放著一筐新買來的油條,一罐切得細碎的榨菜,還有肉鬆與黃瓜條。
半鍋燜煮了半夜的茶葉蛋,以及新鮮的豆腐腦,也都一一備好。
一番忙碌後,爺孫倆的身子漸漸暖和起來。
一老一小身著厚衣,頭戴皮氈帽,鼻尖和手指凍得泛紅,他們一邊嗬著白氣,一邊在三輪車上的炭爐旁烤手取暖。
待寒意稍退,張老頭騎上三輪車,孫子則坐在後麵,小心地扶著籠屜。
伴隨著三輪車“咯吱咯吱”的聲響,他們沿著村裏的小道駛向主路。那裏,是早間上班族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這一早晨餐生意的希望所在。
細碎的雪花飄了一夜,地上積起薄薄一層。
張豆芽摘下棉布手套,將手輕輕搭在溫暖的爐子上,眼睛留意著車上的器具,生怕有個閃失,同時也享受著這片刻的暖意。
張老頭在前麵專注地騎著,孫子在後麵穩穩地扶著,爺孫倆的身影在晨曦中漸行漸遠。
張老漢年輕時曾在煤窯勞作,肺上的病根很麻煩,即便如今已過古稀之年,這毛病也未見好轉。每至寒冬,便咳嗽不止。
歲月流轉,身體愈發衰弱,可日子還得繼續,為了養活孫子,總得尋個生計。
於是,除了每月那三百元的邊民補貼,就靠著這小小的買賣,爺孫倆努力維持著生活的煙火。
天色剛剛泛起魚肚白,時鍾已悄然指向五六點,爺孫倆穩穩地刹住三輪車,在街邊開始支起早點攤子。
從鹵水中舀出的茶葉蛋,香氣四溢,在騰騰熱氣的映襯下,一元一個。
張老頭戴著厚實的口罩,即便偶爾咳嗽幾聲,也不會惹人嫌棄。
他熟練地從籠屜中盛出糯米飯,放在竹條上輕輕壓扁,再添上半根油條,鋪上榨菜、肉鬆與黃瓜條,一卷,一個五元的糍飯團就成了。
桶裏的豆腐腦盛上滿滿一塑料碗,撒上香油、蔥絲與蝦皮,四塊錢。
普通的打工人常常會買一個糍飯團、拿一個茶葉蛋,再帶上一份豆腐腦,急匆匆地趕去單位。
張豆芽負責收錢找零與舀茶葉蛋,其餘的事宜則由爺爺張老頭操持。
爺孫倆準備的食材量不算多,每日卻也能有一兩百的盈餘。
待忙碌的早市過去,時針已過九點,爺孫倆回到村子裏時,趙休也剛好從郊外返回。
“包吃有熱水,一天150塊,至少有一頓肉,你考慮清楚了?”張豆芽邊說邊將爺孫倆一早上掙得的零錢悄悄藏進屋內,避開了趙休的視線。
趙休數出950元遞過來。
“好,我先付六天的房費,剩下這五十元就當作咱倆的見麵禮,要是有麻煩你的地方,擔待一下。”
張豆芽見趙休這一板一眼的樣子,也有樣學樣,他先接過錢,對著陽光仔細查驗,確認無假鈔後,才把那張五十元的鈔票揣進衣兜。
“行,你有跑腿買東西之類的事盡管吩咐我,這五十元就當這七天的小費了。”
這機靈的孩子,把趙休的行李安置好,便到院子裏幫爺爺收拾早上的攤位。
裝糯米飯的籠屜要仔細清洗,紗布也需熱水泡淨,榨菜要切好,明日要用的黃瓜得洗淨,還有早上菜市場送來的上百個雞蛋,都得一一洗淨。
這些雞蛋大多都有裂紋,算是運輸途中的損耗,商家收過來兩毛錢一個,拿到後用熱水煮開洗淨,再去鹵水裏做茶葉蛋。
老張頭與孫子一直忙活到正午,才得以稍作歇息。
趙休正在院子裏看著黑池那間院子的方向。
張豆芽卻從廚房裏湊過來,他給趙休遞出一枚紅包。
“我爺說,他們以前下礦都給紅包,你住咱家這屋子,也給你一個。”
“也是見麵禮,你以後也多擔待點,要是招待不周。也是我爺說的”
這小娃兒遞過來的紅包,還有一點心疼。
趙休打開,裏麵是一百塊錢。
張老頭忙完了早上的攤位,還要做中午飯
因趙休是新租客,爺孫倆不敢有絲毫怠慢,精心烹製了冬瓜羊肉湯、黃牛肉炒千張,還炒了一盤冬日裏難得一見的蔬菜。
在衫縣,牛羊肉價格便宜,當天賣不掉的更是不值錢,反倒是冬日的蔬菜價格不菲。
給趙休炒這一盤毛白菜,估計就要三四十塊。
張豆芽盛好白米飯,用羊湯泡著吃,那盤蔬菜他很少動筷,隻給他爺爺夾了幾筷子。
畢竟這蔬菜是特地為招待趙休而買,人家一天付一百五十元,可不能失了禮數。
飯後,在門外等候許久的小夥伴們,早已迫不及待地拉著張豆芽到巷子裏嬉戲玩耍。
可這娃兒還是把鍋碗瓢盆都給收拾了才出門。
身體欠佳的老張頭準備回屋休息。
“黃小哥,家裏條件簡陋,委屈您先在廳裏將就一晚,待夜裏我把隔壁屋子收拾出來給您。”
張老漢說完,又忍不住劇烈地咳嗽了一陣。
趙休微微點頭,表示理解。
等爺孫倆都散去,趙休才在院子裏坐下,天上已經出了太陽,地上的積雪早就化了。
院子裏種的草木大半都枯死了,隻有幾棵常青的藤蔓還活著,估計張老頭也沒精力管這些。
他在廚房取來一個鐵鍬,先是把枯死的蔓藤草木都鏟掉,然後一顆顆拔掉雜草。
院子裏的碎石和磚頭也被他一一剪出,堆在拐角。
等到了下午,這院子已沒有了破敗之感,隻是空曠了一些許。
黑池跟著張豆芽從門外走了進來。
可那些為了生活奔波的人,不看天色,隻算時間。
拂曉時分,天色尚蒙蒙亮,小巷中便有了爺孫倆忙碌的身影。
張老頭推出院子裏的三輪車,揭開上麵的塑料布,仔細地擦拭著殘留的雪水。
他先把一盆蒸好的糯米飯穩穩地架在三輪車裏,又在蒸籠下點上炭火,生怕天氣太冷讓米飯變涼。
這做糍飯團的糯米飯,得鬆軟可口,不能結塊,否則便失了風味。
旁邊放著一筐新買來的油條,一罐切得細碎的榨菜,還有肉鬆與黃瓜條。
半鍋燜煮了半夜的茶葉蛋,以及新鮮的豆腐腦,也都一一備好。
一番忙碌後,爺孫倆的身子漸漸暖和起來。
一老一小身著厚衣,頭戴皮氈帽,鼻尖和手指凍得泛紅,他們一邊嗬著白氣,一邊在三輪車上的炭爐旁烤手取暖。
待寒意稍退,張老頭騎上三輪車,孫子則坐在後麵,小心地扶著籠屜。
伴隨著三輪車“咯吱咯吱”的聲響,他們沿著村裏的小道駛向主路。那裏,是早間上班族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這一早晨餐生意的希望所在。
細碎的雪花飄了一夜,地上積起薄薄一層。
張豆芽摘下棉布手套,將手輕輕搭在溫暖的爐子上,眼睛留意著車上的器具,生怕有個閃失,同時也享受著這片刻的暖意。
張老頭在前麵專注地騎著,孫子在後麵穩穩地扶著,爺孫倆的身影在晨曦中漸行漸遠。
張老漢年輕時曾在煤窯勞作,肺上的病根很麻煩,即便如今已過古稀之年,這毛病也未見好轉。每至寒冬,便咳嗽不止。
歲月流轉,身體愈發衰弱,可日子還得繼續,為了養活孫子,總得尋個生計。
於是,除了每月那三百元的邊民補貼,就靠著這小小的買賣,爺孫倆努力維持著生活的煙火。
天色剛剛泛起魚肚白,時鍾已悄然指向五六點,爺孫倆穩穩地刹住三輪車,在街邊開始支起早點攤子。
從鹵水中舀出的茶葉蛋,香氣四溢,在騰騰熱氣的映襯下,一元一個。
張老頭戴著厚實的口罩,即便偶爾咳嗽幾聲,也不會惹人嫌棄。
他熟練地從籠屜中盛出糯米飯,放在竹條上輕輕壓扁,再添上半根油條,鋪上榨菜、肉鬆與黃瓜條,一卷,一個五元的糍飯團就成了。
桶裏的豆腐腦盛上滿滿一塑料碗,撒上香油、蔥絲與蝦皮,四塊錢。
普通的打工人常常會買一個糍飯團、拿一個茶葉蛋,再帶上一份豆腐腦,急匆匆地趕去單位。
張豆芽負責收錢找零與舀茶葉蛋,其餘的事宜則由爺爺張老頭操持。
爺孫倆準備的食材量不算多,每日卻也能有一兩百的盈餘。
待忙碌的早市過去,時針已過九點,爺孫倆回到村子裏時,趙休也剛好從郊外返回。
“包吃有熱水,一天150塊,至少有一頓肉,你考慮清楚了?”張豆芽邊說邊將爺孫倆一早上掙得的零錢悄悄藏進屋內,避開了趙休的視線。
趙休數出950元遞過來。
“好,我先付六天的房費,剩下這五十元就當作咱倆的見麵禮,要是有麻煩你的地方,擔待一下。”
張豆芽見趙休這一板一眼的樣子,也有樣學樣,他先接過錢,對著陽光仔細查驗,確認無假鈔後,才把那張五十元的鈔票揣進衣兜。
“行,你有跑腿買東西之類的事盡管吩咐我,這五十元就當這七天的小費了。”
這機靈的孩子,把趙休的行李安置好,便到院子裏幫爺爺收拾早上的攤位。
裝糯米飯的籠屜要仔細清洗,紗布也需熱水泡淨,榨菜要切好,明日要用的黃瓜得洗淨,還有早上菜市場送來的上百個雞蛋,都得一一洗淨。
這些雞蛋大多都有裂紋,算是運輸途中的損耗,商家收過來兩毛錢一個,拿到後用熱水煮開洗淨,再去鹵水裏做茶葉蛋。
老張頭與孫子一直忙活到正午,才得以稍作歇息。
趙休正在院子裏看著黑池那間院子的方向。
張豆芽卻從廚房裏湊過來,他給趙休遞出一枚紅包。
“我爺說,他們以前下礦都給紅包,你住咱家這屋子,也給你一個。”
“也是見麵禮,你以後也多擔待點,要是招待不周。也是我爺說的”
這小娃兒遞過來的紅包,還有一點心疼。
趙休打開,裏麵是一百塊錢。
張老頭忙完了早上的攤位,還要做中午飯
因趙休是新租客,爺孫倆不敢有絲毫怠慢,精心烹製了冬瓜羊肉湯、黃牛肉炒千張,還炒了一盤冬日裏難得一見的蔬菜。
在衫縣,牛羊肉價格便宜,當天賣不掉的更是不值錢,反倒是冬日的蔬菜價格不菲。
給趙休炒這一盤毛白菜,估計就要三四十塊。
張豆芽盛好白米飯,用羊湯泡著吃,那盤蔬菜他很少動筷,隻給他爺爺夾了幾筷子。
畢竟這蔬菜是特地為招待趙休而買,人家一天付一百五十元,可不能失了禮數。
飯後,在門外等候許久的小夥伴們,早已迫不及待地拉著張豆芽到巷子裏嬉戲玩耍。
可這娃兒還是把鍋碗瓢盆都給收拾了才出門。
身體欠佳的老張頭準備回屋休息。
“黃小哥,家裏條件簡陋,委屈您先在廳裏將就一晚,待夜裏我把隔壁屋子收拾出來給您。”
張老漢說完,又忍不住劇烈地咳嗽了一陣。
趙休微微點頭,表示理解。
等爺孫倆都散去,趙休才在院子裏坐下,天上已經出了太陽,地上的積雪早就化了。
院子裏種的草木大半都枯死了,隻有幾棵常青的藤蔓還活著,估計張老頭也沒精力管這些。
他在廚房取來一個鐵鍬,先是把枯死的蔓藤草木都鏟掉,然後一顆顆拔掉雜草。
院子裏的碎石和磚頭也被他一一剪出,堆在拐角。
等到了下午,這院子已沒有了破敗之感,隻是空曠了一些許。
黑池跟著張豆芽從門外走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