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南方人的韓熙
明末之從千戶到遼東王 作者:看快前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韓熙將尚方寶劍收回劍鞘中,臉上恢複了笑容說道:“那是袁監軍該做的事情,不用每次都向本經略陳述。”
看到韓熙一臉無所謂的態度,袁崇煥則是滿臉的鐵青,目光死死的盯著麵前這個膽大包天的武經略。
過了良久,袁崇煥沉聲說道:“韓熙,你知道這樣做會讓底下的將士寒心麽。”
袁崇煥生氣的,直接喊了韓熙的名字。
韓熙將尚方寶劍遞給韓六,然後笑著說道:“哦!還有這事情?諸位可是寒心了?如果是,本經略十分通情達理的,可上奏朝廷,將人調離。”
“沒錯,祖大壽欺上瞞下,該死。”
“就是,祖大壽前不久還想投靠韃子,我等羞於和他在一起。”
周圍的人都是七嘴八舌的開口,沒有人會為一個死人說什麽。現在最主要的還是能在韓熙麵前留下一個好印象,好拿到三月的糧餉。
聽到周圍的人說的話,韓熙攤開手說道:“袁監軍,你也聽到了,作為監軍,你可有些失職了,這件事情,我會如實上報朝廷,讓朝廷派人下來核查你的工作能力。”
“你?”袁崇煥怎麽都沒想到,韓熙居然會倒打一耙。
“好,好,韓熙,你給我等著。”袁崇煥轉身騎馬離去,決定去找王化貞。
現在這個遼東,恐怕隻有王經略才能治這個囂張的家夥了。
要是韓熙知道袁崇煥的想法,定會笑的肚子痛,就算袁崇煥真的去蓋州,都不一定能見到王化貞。
畢竟,王經略可是個大忙人。
看著離去的袁崇煥,韓熙囑咐了一句:“寫份書信給魏老哥,讓他將這家夥弄走,讓一個自己人過來。”
“是。”徐瑞年回應道。
時間流轉,一下便進入了九月。
經過韓熙一次殺雞儆猴的威懾,軍隊整改十分的順利。
所有參將依舊是參將,但韓熙算其麾下隻有兩百人,遊擊一百人。
經過這麽一整改,二十萬的大軍,一下被壓縮到五萬人。一萬五千人是韓熙的中軍,還有三萬五千人是遼軍整編過來的雜牌軍。
而這時秋收糧食收上來核實後,有四十五萬石小麥,紅薯十六萬石。
糧食收上來後,軍餉也是相繼發放下去。
步兵三月糧餉一兩銀子,三石紅薯,一石小麥。
騎兵三月糧餉二兩銀子,五石紅薯,二石小麥。
三萬五千的雜牌軍,其中隻算了五千騎兵,其餘三萬都是步兵。
合計發放步兵三月糧餉是三萬兩銀子,九萬石紅薯,三萬石小麥。騎兵一萬兩銀子,兩萬五千石紅薯,一萬石小麥。
總共發銀四萬兩,紅薯十一萬五千石,小麥四萬石。
這些錢銀並不是韓熙自掏腰包發放的,而是煮鹽出售後手上來的錢銀。
做鹽的買賣不得不說是暴利,特別是將這些鹽賣出給山裏的部落和朝鮮更是暴利中的暴利。
每月都能出售掉百萬斤的海鹽,出售的價格也翻上五六倍。
五月到九月,這四個月的時間,光是賣鹽,韓熙就賺了四十萬兩銀子。
就連韓熙也不禁感慨,難怪這麽多人拚著掉腦袋,也做這私鹽買賣,實在是利潤過於豐厚。
足以媲美走私買賣。
四十萬兩銀子韓熙也沒有獨自一人全部拿了,而是將之分為幾份,一份分給魏忠賢,十萬兩銀子。
一份分給陛下朱由校,五萬兩銀子。
剩下的二十五萬兩銀子,四萬分給了遼東那些雜牌軍做軍餉,六萬兩,給韓家軍發俸祿。
五萬兩分給山海關到旅順一帶的文官小吏。
剩下的十萬兩才是韓熙自己收入囊中,講究的就是一個人人有份。
遼河口邊上一處碼頭,因為運送的需求,這處碼頭被不斷擴大,也算是一處中轉碼頭。
碼頭上來來往往,能看到不少的船隻。
京師的人整日吃遼東運送過去的蔬菜,水果和香料,所以讓很多好奇的商人紛紛踏上遼東,想看看遼東的種植果實和蔬菜的地方。
所以導致不少商人來到遼東地區,果樹和蔬菜種植地他們自然是找不到。
但卻是找到了運往京師蔬菜的遼河口碼頭。
在遼河口碼頭購買蔬菜,水果,香料要比京師要便宜一倍的價格,這對過來的商人來說,是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遼河口一處碼頭上,韓熙帶著上百護衛給袁崇煥送行。
魏忠賢做事的效率還是十分高的,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將袁崇煥也挪走。
看來是送去的銀子發力了。
“哎,不久前才送走方監軍,沒想到,現在袁監軍也要走了。”韓熙不由感慨道。
“哼,韓經略,你如此囂張跋扈,遲早會惹下眾怒的。”袁崇煥冷哼說道。
“嗬嗬嗬,多謝袁監軍提點,在下以後會收斂一些,袁監軍,你不懂打仗的事情。所以才會對本經略有所偏見。”韓熙說道。
聽到韓熙這些話,袁崇煥眼中滿是不屑,可惜,他滿腹韜略不能在遼東施展,否則定要麵前這家夥知道什麽才叫真正的文韜武略。
袁崇煥不想和韓熙這個閹黨的人多費口舌,直接帶著自己的仆從上船離開。
這時,一位留著兩撇胡子的,滿臉富態的中年人突然在護衛邊上大喊道:“前麵那可是韓經略,我是你叔伯啊。”
這在碼頭上胡叫的人很快引起了韓熙的注意。
一眼看過去,這個在叫喚的人,給韓熙的感覺就像一個商人,而且帶有南方特有的麵孔。
韓熙沉思片刻,便是招手示意將人放過來。
中年人三步並作兩步,走到韓熙麵前說道:“韓經略可認得我,小時候我可是抱過你的。你怎麽也不回休寧看一眼,你爹的房子都被人占了。”
休寧,南直隸徽州,那裏有大名鼎鼎的徽商。
韓熙的爹能娶到浙江湖州的溫嵐,自然不可能是個北方人。
沒錯,韓熙其實也算是個南方人,隻是從小生活在邊關而已,對祖地也沒什麽印象。情況可能和吳三桂有點像。
看到韓熙一臉無所謂的態度,袁崇煥則是滿臉的鐵青,目光死死的盯著麵前這個膽大包天的武經略。
過了良久,袁崇煥沉聲說道:“韓熙,你知道這樣做會讓底下的將士寒心麽。”
袁崇煥生氣的,直接喊了韓熙的名字。
韓熙將尚方寶劍遞給韓六,然後笑著說道:“哦!還有這事情?諸位可是寒心了?如果是,本經略十分通情達理的,可上奏朝廷,將人調離。”
“沒錯,祖大壽欺上瞞下,該死。”
“就是,祖大壽前不久還想投靠韃子,我等羞於和他在一起。”
周圍的人都是七嘴八舌的開口,沒有人會為一個死人說什麽。現在最主要的還是能在韓熙麵前留下一個好印象,好拿到三月的糧餉。
聽到周圍的人說的話,韓熙攤開手說道:“袁監軍,你也聽到了,作為監軍,你可有些失職了,這件事情,我會如實上報朝廷,讓朝廷派人下來核查你的工作能力。”
“你?”袁崇煥怎麽都沒想到,韓熙居然會倒打一耙。
“好,好,韓熙,你給我等著。”袁崇煥轉身騎馬離去,決定去找王化貞。
現在這個遼東,恐怕隻有王經略才能治這個囂張的家夥了。
要是韓熙知道袁崇煥的想法,定會笑的肚子痛,就算袁崇煥真的去蓋州,都不一定能見到王化貞。
畢竟,王經略可是個大忙人。
看著離去的袁崇煥,韓熙囑咐了一句:“寫份書信給魏老哥,讓他將這家夥弄走,讓一個自己人過來。”
“是。”徐瑞年回應道。
時間流轉,一下便進入了九月。
經過韓熙一次殺雞儆猴的威懾,軍隊整改十分的順利。
所有參將依舊是參將,但韓熙算其麾下隻有兩百人,遊擊一百人。
經過這麽一整改,二十萬的大軍,一下被壓縮到五萬人。一萬五千人是韓熙的中軍,還有三萬五千人是遼軍整編過來的雜牌軍。
而這時秋收糧食收上來核實後,有四十五萬石小麥,紅薯十六萬石。
糧食收上來後,軍餉也是相繼發放下去。
步兵三月糧餉一兩銀子,三石紅薯,一石小麥。
騎兵三月糧餉二兩銀子,五石紅薯,二石小麥。
三萬五千的雜牌軍,其中隻算了五千騎兵,其餘三萬都是步兵。
合計發放步兵三月糧餉是三萬兩銀子,九萬石紅薯,三萬石小麥。騎兵一萬兩銀子,兩萬五千石紅薯,一萬石小麥。
總共發銀四萬兩,紅薯十一萬五千石,小麥四萬石。
這些錢銀並不是韓熙自掏腰包發放的,而是煮鹽出售後手上來的錢銀。
做鹽的買賣不得不說是暴利,特別是將這些鹽賣出給山裏的部落和朝鮮更是暴利中的暴利。
每月都能出售掉百萬斤的海鹽,出售的價格也翻上五六倍。
五月到九月,這四個月的時間,光是賣鹽,韓熙就賺了四十萬兩銀子。
就連韓熙也不禁感慨,難怪這麽多人拚著掉腦袋,也做這私鹽買賣,實在是利潤過於豐厚。
足以媲美走私買賣。
四十萬兩銀子韓熙也沒有獨自一人全部拿了,而是將之分為幾份,一份分給魏忠賢,十萬兩銀子。
一份分給陛下朱由校,五萬兩銀子。
剩下的二十五萬兩銀子,四萬分給了遼東那些雜牌軍做軍餉,六萬兩,給韓家軍發俸祿。
五萬兩分給山海關到旅順一帶的文官小吏。
剩下的十萬兩才是韓熙自己收入囊中,講究的就是一個人人有份。
遼河口邊上一處碼頭,因為運送的需求,這處碼頭被不斷擴大,也算是一處中轉碼頭。
碼頭上來來往往,能看到不少的船隻。
京師的人整日吃遼東運送過去的蔬菜,水果和香料,所以讓很多好奇的商人紛紛踏上遼東,想看看遼東的種植果實和蔬菜的地方。
所以導致不少商人來到遼東地區,果樹和蔬菜種植地他們自然是找不到。
但卻是找到了運往京師蔬菜的遼河口碼頭。
在遼河口碼頭購買蔬菜,水果,香料要比京師要便宜一倍的價格,這對過來的商人來說,是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遼河口一處碼頭上,韓熙帶著上百護衛給袁崇煥送行。
魏忠賢做事的效率還是十分高的,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將袁崇煥也挪走。
看來是送去的銀子發力了。
“哎,不久前才送走方監軍,沒想到,現在袁監軍也要走了。”韓熙不由感慨道。
“哼,韓經略,你如此囂張跋扈,遲早會惹下眾怒的。”袁崇煥冷哼說道。
“嗬嗬嗬,多謝袁監軍提點,在下以後會收斂一些,袁監軍,你不懂打仗的事情。所以才會對本經略有所偏見。”韓熙說道。
聽到韓熙這些話,袁崇煥眼中滿是不屑,可惜,他滿腹韜略不能在遼東施展,否則定要麵前這家夥知道什麽才叫真正的文韜武略。
袁崇煥不想和韓熙這個閹黨的人多費口舌,直接帶著自己的仆從上船離開。
這時,一位留著兩撇胡子的,滿臉富態的中年人突然在護衛邊上大喊道:“前麵那可是韓經略,我是你叔伯啊。”
這在碼頭上胡叫的人很快引起了韓熙的注意。
一眼看過去,這個在叫喚的人,給韓熙的感覺就像一個商人,而且帶有南方特有的麵孔。
韓熙沉思片刻,便是招手示意將人放過來。
中年人三步並作兩步,走到韓熙麵前說道:“韓經略可認得我,小時候我可是抱過你的。你怎麽也不回休寧看一眼,你爹的房子都被人占了。”
休寧,南直隸徽州,那裏有大名鼎鼎的徽商。
韓熙的爹能娶到浙江湖州的溫嵐,自然不可能是個北方人。
沒錯,韓熙其實也算是個南方人,隻是從小生活在邊關而已,對祖地也沒什麽印象。情況可能和吳三桂有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