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電燈下的悟道
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 作者:折耳根不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淳於越當即拿出紙筆,將自家的感悟寫了下來。
“昔年聖人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前者可為五帝時期大同之治,後者可為三代之英小康之治。”
儒家的大同之治,是五帝堯舜公天下禪讓製的時期。
小康之治則是夏商周三代傑出君王時期,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
“然......今時不同於往日。”
“今秦地數千裏,百姓數以千萬計。”
“此前吾常言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實則不然......”
“今土地百姓之數,十倍百倍於往日。”
“是故儒學難見成效,不被諸侯所用。”
“全賴於天下百姓困乏,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君子理應重義輕生。”
“然今天下黔首百姓卻重生輕義。”
“此實非黔首之過也,若不能生,又如何能知禮儀,曉道德?”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聖人之道,在於民。”
“民為先,道德為後。”
“故先有民之生,而後有民之道德。”
“道德禮儀在乎於心,亦在乎於民。”
“無分先後,無分你我。”
......
淳於越靈感迸發,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
大體上就是論述為什麽如今儒學沒落,不受君王所重視。
昔年五帝時期,國土全在河洛一帶,百姓隻有數十萬。
自然更容易推行道德禮治,所以能夠天下大同。
畢竟天下也就那麽大,君王又能夠身體力行以德行感化百姓。
然而如今國土廣闊,百姓人數實在是太多了。
再想用堯舜之治,實在還是太過艱難。
這需要整個國家上下一心。
所以,才難以重回堯舜之治。
若是進行大批的分封,倒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此問題。
不過卻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諸侯實力強大後出現反意。
身為儒生,淳於越很久以前其實便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了。
甚至李斯經常拿此事來說儒家分封不可取。
但是淳於越卻對此選擇視而不見。
因為以前的他認為諸侯反叛,那是諸侯不道德。
隻要道德水平夠高,自然就不會反叛。
周朝之所以覆滅,還是因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如今他不這麽想了。
淳於越認為,這全是因為一個字,那就是——利。
諸侯反叛,不隻是他們沒有道德。
更重要的是,他們強大之後出現了更大的欲望。
而這個欲望一旦超過了他們的道德,他們便會心生反意。
為什麽以前的諸侯,沒有反叛呢?
淳於越認為,那是因為以前的生活困苦,所以大家的道德都很高。
就像五帝時期,人們的物質匱乏。
帝王雖然地位高貴,但是生活同樣也十分辛苦。
需要帶領族人們麵對各種災禍,解決各種問題。
高貴的地位和付出的代價,是相輔相成的。
想要地位高貴,想要天下共主,那你就需要付出足夠的代價。
而且這高貴的地位所帶來的,也就隻是一個地位,而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
但是如今卻不一樣了,過去了千百年。
人們的物質不再那麽匱乏了。
人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而貴族和君王們,可以享受之物那更是多了起來。
隨之而來,便是他們欲望的放大。
所以天下諸侯們會為了這份欲望,而發生戰亂。
所以......五帝時期的大同之治才會降級成夏商周的小康之治。
所以才會在春秋時期再度降級......變成諸侯割據一方,互相攻伐持續數百年,百姓民不聊生。
淳於越以前隻覺得。
君子克己複禮。
堅守本心,便可不為外物所動,做到舍生取義。
那些不道德不仁義的君王諸侯,都不是君子。
如果人人都能如他淳於越一樣,便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但是,淳於越現在意識到了,他錯了。
錯的很離譜。
因為......他也漸漸的也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欲望。
最開始是仙家酒樓的仙菜。
淳於越吃了之後就念念不忘。
甚至還在別人質疑自己時,歪曲聖人之言為自己開脫。
淳於越曾在深夜罵過自己,為何會變成這樣。
不過罵過之後,淳於越第二天還是想吃。
當仙府帶來仙紙、電燈、照相機、留聲機、老花鏡......
諸多仙術造物之後。
淳於越的這種感覺,就更明顯了。
他發現他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了。
這種感覺一旦出現,就是壓製不住的。
這也讓淳於越明白了:
人啊......都是有欲望的。
管你什麽大儒不大儒的,這是無法避免的。
隻是這些欲望有的可以戒掉,有的不可以。
像仙菜和廁紙這些,淳於越咬咬牙還是可以不用的。
但是電燈、仙紙、老花鏡......這些卻是淳於越難以拒絕的。
原來他淳於越,不是沒有欲望。
而是此前對他的誘惑還不夠罷了。
意識到這一點後的淳於越,忍不住又罵了自己幾句。
晚上拷問自己的內心,覺得自己不配當君子。
可是仙術所帶來的欲望......是錯的嗎?
自己想要看清文字......有錯嗎?
自己想要吃上可口的飯菜......有錯嗎?
自己想要用輕便的仙紙......有錯嗎?
自己想要用明亮的電燈......有錯嗎?
自己明明沒有錯啊!
仙術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何錯之有?
所以淳於越開始推己及人。
以此來思索天下之事,思索儒學之事。
最終淳於越徹底醒悟。
錯的不是欲望,錯的是......無休止的欲望。
為什麽大同之治,變成小康之治,又變成諸侯戰亂?
真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真的是今人不如古人嗎?
肯定不是這樣的。
隻是生活在漸漸變好,人們的欲望也在逐漸變大。
所以天下才會變成如今這般:
大道不存,小康不再。
但是如果真要回到五帝時期甚至茹毛飲血衣不蔽體的時代,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要是前幾年有人問淳於越這個問題。
他肯定想都不用想,肯定是要選擇回到過去享受大同之治的盛世。
見證一番聖人所說的盛世。
但是如今再有人問他這個問題,淳於越卻是猶豫了。
因為......他已經放不下如今的生活了。
他追憶的......其實隻是三皇五帝時期的那種天下為公的精神。
而非是那個時候的物質生活。
——
大家的生活比以往越來越好,這肯定是沒有錯的。
而且這也是必然會出現的,不可逆轉的。
就像以前的人用簡陋的工具耕種,如今的人用鐵犁牛耕。
總不能為了壓製欲望,提升大家的道德修養,強迫大家徒手種地吧?
到時候得累死餓死多少人呢?
這無疑是一種愚蠢。
“正所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淳於越感受到了這種欲望,所以才能有更多的想法。
“所以......仙府所做的才是正確的。”
“雖然仙府看起來是以榨取貴族財富來行事的,但是卻是真正的平衡中庸之道。”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要消滅欲望,是絕無可能的。”
“隻有盡量平衡人們的欲望。”
“同時改善人們的生活,讓他們能夠吃飽穿暖。”
“百姓們能夠吃飽肚子,才會考慮道德禮儀。”
“如果國家能夠讓他們吃飽穿暖,讓他們的後代子孫綿延不絕,他們也會從心底裏熱愛國家。”
“如此一來,百姓們最終依然能成為君子。”
“甚至甘願為這樣的國家,舍生取義。”
“原本不知道德禮儀的百姓黔首們......便會從之前的重生輕義,轉變為舍生取義。”
“什麽東西會比生命更重要呢?”
“不同的人,肯定想法不一樣。”
“對我而言,道德確實比生命重要。”
“若是我舍去性命,儒學便能夠興盛,天下便能夠大同,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舍去性命。”
“但是天下百姓們卻不一樣。”
“需要有一種讓他們值得珍重,值得拚進性命而守護的東西。”
“隻是口頭上的道德禮儀,是無法打動他們的。”
“人,終究是利己的。”
“但也不完全是利己的。”
“每個人的經曆不同,想法也不同。”
“黔首們可能會為了自己賴以為生的田地而拚去性命。”
“商賈們可能會為了自己的財產而去拚命。”
“父親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兒子拚命。”
“也有的人,完全以自己為中心,認為什麽都沒有自家性命重要。”
......
“生命很重,如泰山一般重。”
“為了活著,人們有的時候會忍辱負重苟且偷生。”
“但是生命又很輕,如仙紙一般輕。”
“為了一些理想和追求,人們會毫不猶豫的舍棄性命。”
——
“當今天下。”
“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隻有少數人,是為了理想而活著。”
“我之前總是想通過教化,來讓人們都能夠為理想而活著。”
“這本身無疑是一件困難之事。”
“人得先能活下來,才能有理想。”
“活不下來,還談什麽理想呢?”
“如此看來......仙府真乃聖人也,一眼便看出了天下的症結所在。”
“每一步都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道義和生命,其實無分先後。”
“人們生來都愛惜性命,能夠選擇舍生取義之人,反而是後天所致。”
“二者,顯然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
深夜。
淳於越在電燈下。
思如泉湧。
將自家近日的所思所想,全部轉換成了文字,記載了下來。
他結合仙府的一些舉措以及仙術的作用,將其融合進了儒學之中。
整理出了一本兩萬餘字的書籍。
他將其命名為《仙儒》。
意思也很明顯,就是習得仙術的儒生......
多年振興儒學而不可得。
淳於越心中是有鬱鬱之情的。
但是今日,他的鬱鬱之情一掃而空。
他有一種感覺,此書一出。
日後儒學便將有希望再度興盛。
雖然和曾經的儒家經典有了許多的出入,可能顯得有些離經叛道。
甚至被其他儒生所不認可,把他淳於越當成荀子那樣的人罵。
但是淳於越不在乎。
因為淳於越認為他會是對的。
唯有這樣的儒學......才是適合如今天下的儒學。
儒生,當利民。
隻有百姓富足,才是盛世之基石,才能夠重回堯舜。
儒生,當學仙術。
隻有學會了仙術,才能夠更好的利民,製出各種各樣改變民生之物。
儒生,當懂得平衡人之欲。
隻有平衡了欲望,才會明白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不該做。
儒生,當以行動為主,言語為輔。
當今天下,行動比言語更為重要,言語教化百姓千次,不如幫百姓一次。
......
洋洋灑灑寫到了深夜。
淳於越卻無一絲一毫的疲憊之色。
反而神采奕奕。
看著自己一夜所書的成果,淳於越捋了捋胡子:
“隻可惜......扶蘇並不在此處,無法將此書第一時間給扶蘇看。”
淳於越寫完之後,心情愉悅。
隨後便想到了自家遠在西域的弟子,心中一時間又有些傷感。
因為他想念扶蘇了。
西域大小國度有數十個,地方又十分偏遠。
扶蘇想要回來的話。
沒有數年時間,怕是是難以回來。
“不過日後可以將此書送往西域,讓扶蘇從中獲取一些靈感。”
“說不定日後他也能有一些新的感悟。”
淳於越不認為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對的。
時代不同,人們麵臨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
今人,其實不是不如古人。
隻是今人所需要麵對的欲望。
比古人更多而已。
如今自己提出的仙儒之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今的問題。
隻要像仙府一樣先解決溫飽,再教化萬民,天下的大部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但是誰能知道未來又會出現哪些欲望呢?
就像古時候的一些人,說需要節製口腹之欲。
但若是讓他們吃到美味可口的仙菜。
淳於越不認為他們會比自己好到哪裏去。
畢竟淳於越以前......也是一個節製之人。
推己及人。
淳於越認為以後的儒學......也會根據時代來改變。
但是不論再怎麽變,儒學的一些內核始終是不會改變的。
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樣的精神追求,一定是不會改變的。
公平、公正、和諧、共享。
儒家一直所追求的便是這樣的世界,一個真正的大同之治。
淳於越的追求,也是如此。
隻不過如今的他,在這之中又加上了一個“仙術”。
公平公正和諧共享的同時,百姓們的生活也要過得越來越好。
這是淳於越的主張。
雖說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也不能真讓所有人都寡到底來保持平均吧?
“昔年聖人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前者可為五帝時期大同之治,後者可為三代之英小康之治。”
儒家的大同之治,是五帝堯舜公天下禪讓製的時期。
小康之治則是夏商周三代傑出君王時期,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
“然......今時不同於往日。”
“今秦地數千裏,百姓數以千萬計。”
“此前吾常言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實則不然......”
“今土地百姓之數,十倍百倍於往日。”
“是故儒學難見成效,不被諸侯所用。”
“全賴於天下百姓困乏,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君子理應重義輕生。”
“然今天下黔首百姓卻重生輕義。”
“此實非黔首之過也,若不能生,又如何能知禮儀,曉道德?”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聖人之道,在於民。”
“民為先,道德為後。”
“故先有民之生,而後有民之道德。”
“道德禮儀在乎於心,亦在乎於民。”
“無分先後,無分你我。”
......
淳於越靈感迸發,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
大體上就是論述為什麽如今儒學沒落,不受君王所重視。
昔年五帝時期,國土全在河洛一帶,百姓隻有數十萬。
自然更容易推行道德禮治,所以能夠天下大同。
畢竟天下也就那麽大,君王又能夠身體力行以德行感化百姓。
然而如今國土廣闊,百姓人數實在是太多了。
再想用堯舜之治,實在還是太過艱難。
這需要整個國家上下一心。
所以,才難以重回堯舜之治。
若是進行大批的分封,倒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此問題。
不過卻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諸侯實力強大後出現反意。
身為儒生,淳於越很久以前其實便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了。
甚至李斯經常拿此事來說儒家分封不可取。
但是淳於越卻對此選擇視而不見。
因為以前的他認為諸侯反叛,那是諸侯不道德。
隻要道德水平夠高,自然就不會反叛。
周朝之所以覆滅,還是因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如今他不這麽想了。
淳於越認為,這全是因為一個字,那就是——利。
諸侯反叛,不隻是他們沒有道德。
更重要的是,他們強大之後出現了更大的欲望。
而這個欲望一旦超過了他們的道德,他們便會心生反意。
為什麽以前的諸侯,沒有反叛呢?
淳於越認為,那是因為以前的生活困苦,所以大家的道德都很高。
就像五帝時期,人們的物質匱乏。
帝王雖然地位高貴,但是生活同樣也十分辛苦。
需要帶領族人們麵對各種災禍,解決各種問題。
高貴的地位和付出的代價,是相輔相成的。
想要地位高貴,想要天下共主,那你就需要付出足夠的代價。
而且這高貴的地位所帶來的,也就隻是一個地位,而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
但是如今卻不一樣了,過去了千百年。
人們的物質不再那麽匱乏了。
人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而貴族和君王們,可以享受之物那更是多了起來。
隨之而來,便是他們欲望的放大。
所以天下諸侯們會為了這份欲望,而發生戰亂。
所以......五帝時期的大同之治才會降級成夏商周的小康之治。
所以才會在春秋時期再度降級......變成諸侯割據一方,互相攻伐持續數百年,百姓民不聊生。
淳於越以前隻覺得。
君子克己複禮。
堅守本心,便可不為外物所動,做到舍生取義。
那些不道德不仁義的君王諸侯,都不是君子。
如果人人都能如他淳於越一樣,便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但是,淳於越現在意識到了,他錯了。
錯的很離譜。
因為......他也漸漸的也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欲望。
最開始是仙家酒樓的仙菜。
淳於越吃了之後就念念不忘。
甚至還在別人質疑自己時,歪曲聖人之言為自己開脫。
淳於越曾在深夜罵過自己,為何會變成這樣。
不過罵過之後,淳於越第二天還是想吃。
當仙府帶來仙紙、電燈、照相機、留聲機、老花鏡......
諸多仙術造物之後。
淳於越的這種感覺,就更明顯了。
他發現他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了。
這種感覺一旦出現,就是壓製不住的。
這也讓淳於越明白了:
人啊......都是有欲望的。
管你什麽大儒不大儒的,這是無法避免的。
隻是這些欲望有的可以戒掉,有的不可以。
像仙菜和廁紙這些,淳於越咬咬牙還是可以不用的。
但是電燈、仙紙、老花鏡......這些卻是淳於越難以拒絕的。
原來他淳於越,不是沒有欲望。
而是此前對他的誘惑還不夠罷了。
意識到這一點後的淳於越,忍不住又罵了自己幾句。
晚上拷問自己的內心,覺得自己不配當君子。
可是仙術所帶來的欲望......是錯的嗎?
自己想要看清文字......有錯嗎?
自己想要吃上可口的飯菜......有錯嗎?
自己想要用輕便的仙紙......有錯嗎?
自己想要用明亮的電燈......有錯嗎?
自己明明沒有錯啊!
仙術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何錯之有?
所以淳於越開始推己及人。
以此來思索天下之事,思索儒學之事。
最終淳於越徹底醒悟。
錯的不是欲望,錯的是......無休止的欲望。
為什麽大同之治,變成小康之治,又變成諸侯戰亂?
真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真的是今人不如古人嗎?
肯定不是這樣的。
隻是生活在漸漸變好,人們的欲望也在逐漸變大。
所以天下才會變成如今這般:
大道不存,小康不再。
但是如果真要回到五帝時期甚至茹毛飲血衣不蔽體的時代,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要是前幾年有人問淳於越這個問題。
他肯定想都不用想,肯定是要選擇回到過去享受大同之治的盛世。
見證一番聖人所說的盛世。
但是如今再有人問他這個問題,淳於越卻是猶豫了。
因為......他已經放不下如今的生活了。
他追憶的......其實隻是三皇五帝時期的那種天下為公的精神。
而非是那個時候的物質生活。
——
大家的生活比以往越來越好,這肯定是沒有錯的。
而且這也是必然會出現的,不可逆轉的。
就像以前的人用簡陋的工具耕種,如今的人用鐵犁牛耕。
總不能為了壓製欲望,提升大家的道德修養,強迫大家徒手種地吧?
到時候得累死餓死多少人呢?
這無疑是一種愚蠢。
“正所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淳於越感受到了這種欲望,所以才能有更多的想法。
“所以......仙府所做的才是正確的。”
“雖然仙府看起來是以榨取貴族財富來行事的,但是卻是真正的平衡中庸之道。”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要消滅欲望,是絕無可能的。”
“隻有盡量平衡人們的欲望。”
“同時改善人們的生活,讓他們能夠吃飽穿暖。”
“百姓們能夠吃飽肚子,才會考慮道德禮儀。”
“如果國家能夠讓他們吃飽穿暖,讓他們的後代子孫綿延不絕,他們也會從心底裏熱愛國家。”
“如此一來,百姓們最終依然能成為君子。”
“甚至甘願為這樣的國家,舍生取義。”
“原本不知道德禮儀的百姓黔首們......便會從之前的重生輕義,轉變為舍生取義。”
“什麽東西會比生命更重要呢?”
“不同的人,肯定想法不一樣。”
“對我而言,道德確實比生命重要。”
“若是我舍去性命,儒學便能夠興盛,天下便能夠大同,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舍去性命。”
“但是天下百姓們卻不一樣。”
“需要有一種讓他們值得珍重,值得拚進性命而守護的東西。”
“隻是口頭上的道德禮儀,是無法打動他們的。”
“人,終究是利己的。”
“但也不完全是利己的。”
“每個人的經曆不同,想法也不同。”
“黔首們可能會為了自己賴以為生的田地而拚去性命。”
“商賈們可能會為了自己的財產而去拚命。”
“父親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兒子拚命。”
“也有的人,完全以自己為中心,認為什麽都沒有自家性命重要。”
......
“生命很重,如泰山一般重。”
“為了活著,人們有的時候會忍辱負重苟且偷生。”
“但是生命又很輕,如仙紙一般輕。”
“為了一些理想和追求,人們會毫不猶豫的舍棄性命。”
——
“當今天下。”
“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隻有少數人,是為了理想而活著。”
“我之前總是想通過教化,來讓人們都能夠為理想而活著。”
“這本身無疑是一件困難之事。”
“人得先能活下來,才能有理想。”
“活不下來,還談什麽理想呢?”
“如此看來......仙府真乃聖人也,一眼便看出了天下的症結所在。”
“每一步都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道義和生命,其實無分先後。”
“人們生來都愛惜性命,能夠選擇舍生取義之人,反而是後天所致。”
“二者,顯然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
深夜。
淳於越在電燈下。
思如泉湧。
將自家近日的所思所想,全部轉換成了文字,記載了下來。
他結合仙府的一些舉措以及仙術的作用,將其融合進了儒學之中。
整理出了一本兩萬餘字的書籍。
他將其命名為《仙儒》。
意思也很明顯,就是習得仙術的儒生......
多年振興儒學而不可得。
淳於越心中是有鬱鬱之情的。
但是今日,他的鬱鬱之情一掃而空。
他有一種感覺,此書一出。
日後儒學便將有希望再度興盛。
雖然和曾經的儒家經典有了許多的出入,可能顯得有些離經叛道。
甚至被其他儒生所不認可,把他淳於越當成荀子那樣的人罵。
但是淳於越不在乎。
因為淳於越認為他會是對的。
唯有這樣的儒學......才是適合如今天下的儒學。
儒生,當利民。
隻有百姓富足,才是盛世之基石,才能夠重回堯舜。
儒生,當學仙術。
隻有學會了仙術,才能夠更好的利民,製出各種各樣改變民生之物。
儒生,當懂得平衡人之欲。
隻有平衡了欲望,才會明白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不該做。
儒生,當以行動為主,言語為輔。
當今天下,行動比言語更為重要,言語教化百姓千次,不如幫百姓一次。
......
洋洋灑灑寫到了深夜。
淳於越卻無一絲一毫的疲憊之色。
反而神采奕奕。
看著自己一夜所書的成果,淳於越捋了捋胡子:
“隻可惜......扶蘇並不在此處,無法將此書第一時間給扶蘇看。”
淳於越寫完之後,心情愉悅。
隨後便想到了自家遠在西域的弟子,心中一時間又有些傷感。
因為他想念扶蘇了。
西域大小國度有數十個,地方又十分偏遠。
扶蘇想要回來的話。
沒有數年時間,怕是是難以回來。
“不過日後可以將此書送往西域,讓扶蘇從中獲取一些靈感。”
“說不定日後他也能有一些新的感悟。”
淳於越不認為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對的。
時代不同,人們麵臨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
今人,其實不是不如古人。
隻是今人所需要麵對的欲望。
比古人更多而已。
如今自己提出的仙儒之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今的問題。
隻要像仙府一樣先解決溫飽,再教化萬民,天下的大部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但是誰能知道未來又會出現哪些欲望呢?
就像古時候的一些人,說需要節製口腹之欲。
但若是讓他們吃到美味可口的仙菜。
淳於越不認為他們會比自己好到哪裏去。
畢竟淳於越以前......也是一個節製之人。
推己及人。
淳於越認為以後的儒學......也會根據時代來改變。
但是不論再怎麽變,儒學的一些內核始終是不會改變的。
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樣的精神追求,一定是不會改變的。
公平、公正、和諧、共享。
儒家一直所追求的便是這樣的世界,一個真正的大同之治。
淳於越的追求,也是如此。
隻不過如今的他,在這之中又加上了一個“仙術”。
公平公正和諧共享的同時,百姓們的生活也要過得越來越好。
這是淳於越的主張。
雖說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也不能真讓所有人都寡到底來保持平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