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開學已是一個多月了,金有妙的《道德釋義錄》也寫完了。這天中午,他食堂吃飯的時候,就把這本書拿上了,因為這裏是他和馮妙元唯一能碰頭的地方。不是說學院大的找不到她,而是他不想給她製造麻煩,落人口舌。
和往常一樣,馮妙元和方祖蕊在一起一個桌子吃飯。金有妙走了過去,坐了下來。方祖蕊說道:“這些許天你為什麽躲著我們倆?”。金有妙說道:“我沒有躲你們倆,是怕你倆不方便”。方祖蕊說道:“難不成你搶我的飯不成?”。
馮妙元一聽,“噗嗤”一聲笑了。但她心裏是清楚的,一起吃飯太過頻繁,恐怕給別人落個議論的口實。心想:“有妙哥哥雖為自己著想,可是又有什麽能解她心裏的相思之想呢”。
想到這裏不覺惆悵了起來,方祖蕊瞟了一眼馮妙元,對著金有妙說道:“我知道你有你的理,可你知道那望眼欲穿的企盼嗎?每天你的身影走過食堂,她都會久久目送到很遠,你個沒良心的”。
馮妙元想說的話,讓方祖蕊這麽一說,她心裏倒是釋懷多了。就說道:“我知道你心疼我,你不要說了”。然後深情的看了一下金有妙。
金有妙沒有說話,他拿出了《道德釋義錄》放在了桌子上,這本他兩個月來連夜趕工完成的書。說道“這個給你”。馮妙元說道:“這是什麽”。金有妙說道:“這數月以來我們聊天的關於道的總結,八十一章我全部做了注解”。馮妙元把手按在了書上,金有妙伸過來了手,又撤了回去。輕輕的說道:“收起來吧”。馮妙元看了他一眼,自然是懂他的意思的,也就沒說話,把書默默的收了起來。
轉眼他們吃完了飯,金有妙又去拿著三個碗去洗了。方祖蕊說道:“他可真有心,你沒白想他一場嘛”,說著就拉起了馮妙元的手。又說道:“這手他不敢拉我敢拉”。馮妙元裝作嗔怒道:“就你眼尖,我怎麽沒發現呢?”。方祖蕊說道:“你眼拙唄”。
他們說著,金有妙回來了,就說道:“你們先走吧,我再坐一會”。方祖蕊說道:“,有妙哥,那我們先走了”,說著就拉著馮妙元的手走向了碗櫃。馮妙元回頭說道:“有妙哥哥,那我們先走了”。說完就跟著方祖蕊去了。然後一步三回的出了食堂的門。
從此以後,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馮妙元都會拿出來讀一讀,封麵上寫著:“道德釋義錄的大字,和一列小字‘金有妙贈’”。
她翻開來,繼續沿著她所學的進度往下看了去。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裏的意思是說,上等的修學人聽聞道,就會去勤懇印證。中等的修學人聽聞道,似有所悟,但終無所得。下等的修學人聽聞了道,隻會加以嘲笑,不被嘲笑也就不足以成為真正的道了。
所以,上古有這樣的諺語,明顯的道好像很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在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很崎嶇。崇高的德好像空穀,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健行的德好像怠懶,質樸存真的道好像時刻在改變,處處明白的道時時就會被忽視。
廣大的空間是沒有邊際的,想用就能用的器物是不需要製成的,遍滿一切處的聲音恰恰是沒有聲音,遍滿一切處的形象恰恰是沒有形象,道就隱藏在這其中故常常沒有名字。
就說這“道”啊,就像一個人人都可以用的能量或者工具,不吝嗇的貸於每一個人,善用者就能成就。
如此覺明功性,我們用完的當下,立馬就回歸了道,當用當有,不用也不會被自己私有,故說貸。欲求道合道的人,想了悟真性的人,是善於這個貸的,知道用哪些功能最能成就”。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裏的意思是說,道存則一存,一存則二存,二存則三存,三存則萬物存。
道生一,一就是“無”的名。一生二,二就是“有”的名。二生三,這個三是眾生識心。何以故?世間一切,有識心就有“有”,一切有,皆是識心標識才有了萬物。故說三生萬物。此識心為何是二所生呢?此皆是萬物“有”的名落謝的影子,匯總起來妄為我心故。心生則萬物象成。
所以,萬物都有陰陽的兩麵,無為陰,有為陽。有無感應,陰陽衝氣交合,萬物乃生。何以故?虛無的覺明感明,即成前塵物象,有“有”妄成,即名為生。生之,以精明為陽,以形為陰,渾融於道而和諧。
人們所嫌棄的是孤,寡,不穀,而王公用來稱呼自己。所以,萬物在損耗它時反而會產生好的效果,一切認為好的東西也會在無常中損耗消失。
別人所教傳的真相,我亦如此教傳,強力率性而為的人,死不得其道。故以直心傳道,我當為教化的開端。”
話說馮妙元她倆回到教室,看見金朵和金靈在互相介紹養蠶的知識。就說道:“我們四個互相問答關於蠶的知識,誰答不上來,或者答錯了作詩一首,你們看怎麽樣?”。
金靈說道:“可以,我問方師妹,方師妹問妙元妹妹,妙元妹妹問我姑姑,我姑姑問我,剛好這麽轉一圈來問”。
說完話金靈問方祖蕊道:“蠶籽什麽形狀?”。方祖蕊回答道:“圓的”。金朵說道:“不對,是橢圓形,來做詩吧”。方祖蕊想了下,說道:“雲淡樹葉黃,隨風飄落台。苔青漸遠色,方知秋歸來”。
然後方祖蕊問馮妙元說道:“蠶卵孵化需要幾天?”。馮妙元說道:“半個月”。方祖蕊說道:“不對,是10天左右,你快做詩吧”。馮妙元說道:“秋涼獨添衣,南歸雙形雁。明朗西窗月,落影夜微寒”。說完方祖蕊說道:“什麽叫獨添衣,你冷的時候給我也弄一件不就行了,我就知道你也惦記不到我”。馮妙元說道:“今年我阿母定製了兩條圍脖,一條就是你的”。方祖蕊說道:“那倒是讓姨母費心了”。
然後馮妙元問金朵說道:“蠶幼蟲幾天?”。金朵說道:“二十五天左右”。馮妙元說道:“答對了”。
然後金朵問金靈道:“蠶一般蛻皮幾次?”。金靈說道:“五六次吧”。金朵說道:“到底幾次呢”。金靈說道:“六次”。金朵說道:“,恭喜你,答對了”。他們就這麽嬉鬧著玩了一會,下午開課的鈴聲就響了。
這節課是方懷玉給大家講的,主要內容是,讓大家寫一篇關於養蠶的文章,然後讓大家交上來。這其中金靈寫的最好,全文如下:春天臨至,桑葉發芽,孵蠶於身,幾天即出。摘桑於內,蠕蟲黑頭,漸漸白身,慢慢長大。半月之後,首脫其皮,蠶身又變,肥滾圓白。如此六變,秋來包繭,即是絲成,抽用待染。
方懷玉說道:“言簡意賅,寫的很好,但是沒有寫出養蠶注意的細節,這個很重要,大家誰知道有那些,都起來說說”。
馮妙元說道:“桑葉不能有水,要不然會脹肚子”。金朵說道:“孵蠶要溫度以體溫為主,不能太熱,炕上孵化就得注意”。金靈說道:“樹葉要勤換不能吃三天的,會拉肚子”。金梅說道“蠶結繭不能幹擾它”。方祖蕊說道:“養蠶的環境也要安靜”……
大家就這樣輪流著說了幾十種,方懷玉說道:“看來大家都是實驗著養過的,這很好,我們一定要會總結經驗。正式養的時候以免減少失誤”。其實,這種實驗和學習為以後妙讚國的蠶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和往常一樣,馮妙元和方祖蕊在一起一個桌子吃飯。金有妙走了過去,坐了下來。方祖蕊說道:“這些許天你為什麽躲著我們倆?”。金有妙說道:“我沒有躲你們倆,是怕你倆不方便”。方祖蕊說道:“難不成你搶我的飯不成?”。
馮妙元一聽,“噗嗤”一聲笑了。但她心裏是清楚的,一起吃飯太過頻繁,恐怕給別人落個議論的口實。心想:“有妙哥哥雖為自己著想,可是又有什麽能解她心裏的相思之想呢”。
想到這裏不覺惆悵了起來,方祖蕊瞟了一眼馮妙元,對著金有妙說道:“我知道你有你的理,可你知道那望眼欲穿的企盼嗎?每天你的身影走過食堂,她都會久久目送到很遠,你個沒良心的”。
馮妙元想說的話,讓方祖蕊這麽一說,她心裏倒是釋懷多了。就說道:“我知道你心疼我,你不要說了”。然後深情的看了一下金有妙。
金有妙沒有說話,他拿出了《道德釋義錄》放在了桌子上,這本他兩個月來連夜趕工完成的書。說道“這個給你”。馮妙元說道:“這是什麽”。金有妙說道:“這數月以來我們聊天的關於道的總結,八十一章我全部做了注解”。馮妙元把手按在了書上,金有妙伸過來了手,又撤了回去。輕輕的說道:“收起來吧”。馮妙元看了他一眼,自然是懂他的意思的,也就沒說話,把書默默的收了起來。
轉眼他們吃完了飯,金有妙又去拿著三個碗去洗了。方祖蕊說道:“他可真有心,你沒白想他一場嘛”,說著就拉起了馮妙元的手。又說道:“這手他不敢拉我敢拉”。馮妙元裝作嗔怒道:“就你眼尖,我怎麽沒發現呢?”。方祖蕊說道:“你眼拙唄”。
他們說著,金有妙回來了,就說道:“你們先走吧,我再坐一會”。方祖蕊說道:“,有妙哥,那我們先走了”,說著就拉著馮妙元的手走向了碗櫃。馮妙元回頭說道:“有妙哥哥,那我們先走了”。說完就跟著方祖蕊去了。然後一步三回的出了食堂的門。
從此以後,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馮妙元都會拿出來讀一讀,封麵上寫著:“道德釋義錄的大字,和一列小字‘金有妙贈’”。
她翻開來,繼續沿著她所學的進度往下看了去。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裏的意思是說,上等的修學人聽聞道,就會去勤懇印證。中等的修學人聽聞道,似有所悟,但終無所得。下等的修學人聽聞了道,隻會加以嘲笑,不被嘲笑也就不足以成為真正的道了。
所以,上古有這樣的諺語,明顯的道好像很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在後退,平坦的道好像很崎嶇。崇高的德好像空穀,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健行的德好像怠懶,質樸存真的道好像時刻在改變,處處明白的道時時就會被忽視。
廣大的空間是沒有邊際的,想用就能用的器物是不需要製成的,遍滿一切處的聲音恰恰是沒有聲音,遍滿一切處的形象恰恰是沒有形象,道就隱藏在這其中故常常沒有名字。
就說這“道”啊,就像一個人人都可以用的能量或者工具,不吝嗇的貸於每一個人,善用者就能成就。
如此覺明功性,我們用完的當下,立馬就回歸了道,當用當有,不用也不會被自己私有,故說貸。欲求道合道的人,想了悟真性的人,是善於這個貸的,知道用哪些功能最能成就”。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裏的意思是說,道存則一存,一存則二存,二存則三存,三存則萬物存。
道生一,一就是“無”的名。一生二,二就是“有”的名。二生三,這個三是眾生識心。何以故?世間一切,有識心就有“有”,一切有,皆是識心標識才有了萬物。故說三生萬物。此識心為何是二所生呢?此皆是萬物“有”的名落謝的影子,匯總起來妄為我心故。心生則萬物象成。
所以,萬物都有陰陽的兩麵,無為陰,有為陽。有無感應,陰陽衝氣交合,萬物乃生。何以故?虛無的覺明感明,即成前塵物象,有“有”妄成,即名為生。生之,以精明為陽,以形為陰,渾融於道而和諧。
人們所嫌棄的是孤,寡,不穀,而王公用來稱呼自己。所以,萬物在損耗它時反而會產生好的效果,一切認為好的東西也會在無常中損耗消失。
別人所教傳的真相,我亦如此教傳,強力率性而為的人,死不得其道。故以直心傳道,我當為教化的開端。”
話說馮妙元她倆回到教室,看見金朵和金靈在互相介紹養蠶的知識。就說道:“我們四個互相問答關於蠶的知識,誰答不上來,或者答錯了作詩一首,你們看怎麽樣?”。
金靈說道:“可以,我問方師妹,方師妹問妙元妹妹,妙元妹妹問我姑姑,我姑姑問我,剛好這麽轉一圈來問”。
說完話金靈問方祖蕊道:“蠶籽什麽形狀?”。方祖蕊回答道:“圓的”。金朵說道:“不對,是橢圓形,來做詩吧”。方祖蕊想了下,說道:“雲淡樹葉黃,隨風飄落台。苔青漸遠色,方知秋歸來”。
然後方祖蕊問馮妙元說道:“蠶卵孵化需要幾天?”。馮妙元說道:“半個月”。方祖蕊說道:“不對,是10天左右,你快做詩吧”。馮妙元說道:“秋涼獨添衣,南歸雙形雁。明朗西窗月,落影夜微寒”。說完方祖蕊說道:“什麽叫獨添衣,你冷的時候給我也弄一件不就行了,我就知道你也惦記不到我”。馮妙元說道:“今年我阿母定製了兩條圍脖,一條就是你的”。方祖蕊說道:“那倒是讓姨母費心了”。
然後馮妙元問金朵說道:“蠶幼蟲幾天?”。金朵說道:“二十五天左右”。馮妙元說道:“答對了”。
然後金朵問金靈道:“蠶一般蛻皮幾次?”。金靈說道:“五六次吧”。金朵說道:“到底幾次呢”。金靈說道:“六次”。金朵說道:“,恭喜你,答對了”。他們就這麽嬉鬧著玩了一會,下午開課的鈴聲就響了。
這節課是方懷玉給大家講的,主要內容是,讓大家寫一篇關於養蠶的文章,然後讓大家交上來。這其中金靈寫的最好,全文如下:春天臨至,桑葉發芽,孵蠶於身,幾天即出。摘桑於內,蠕蟲黑頭,漸漸白身,慢慢長大。半月之後,首脫其皮,蠶身又變,肥滾圓白。如此六變,秋來包繭,即是絲成,抽用待染。
方懷玉說道:“言簡意賅,寫的很好,但是沒有寫出養蠶注意的細節,這個很重要,大家誰知道有那些,都起來說說”。
馮妙元說道:“桑葉不能有水,要不然會脹肚子”。金朵說道:“孵蠶要溫度以體溫為主,不能太熱,炕上孵化就得注意”。金靈說道:“樹葉要勤換不能吃三天的,會拉肚子”。金梅說道“蠶結繭不能幹擾它”。方祖蕊說道:“養蠶的環境也要安靜”……
大家就這樣輪流著說了幾十種,方懷玉說道:“看來大家都是實驗著養過的,這很好,我們一定要會總結經驗。正式養的時候以免減少失誤”。其實,這種實驗和學習為以後妙讚國的蠶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