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妙元就這樣,每天聽經練武,時間不覺過去了十天了,暑假也快要結束了。這十天裏,她斷斷續續的學了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到四十章。大概內容分別呈於下麵,她把也把自己已經學過的做了收錄。


    道德經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裏的意思是說,認識別人的人很智慧,知道自己的人那叫明白。這兩句話主要體現了,明白與智慧的差別,智慧是一種學來的法則,但明白是通達實相的開悟。


    戰勝別人就是強大有力量,但是戰勝自己就需要知道滿足,知道滿足就是最大的富有,這裏主要說的求道的功德富有,非人間假富。


    強迫自己做自己認定的事,那就是誌氣,就是這種誌氣,也要符合道,要不然也不會持久,這裏主要表達的是,不符合道的努力也會讓人身心疲憊而放棄。


    所以說,能夠明了死而不會消失的根本才是長久啊。最後一句話是告訴大家,生命本道覺明,非生非死,非從哪裏來,也不會到哪裏去。是我們妄認有生死,故成就了生死的概念。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裏的意思是說,大道遍滿播灑,怎麽會這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呢?這裏主要強調大道運行不會偏袒,萬物都依靠它,“道”就以生發的功用贈許它,不會辭退它,使萬物自然生發運行收斂。“道”成就了這樣的功德,那也找不到道的“有”在哪裏,就像一個家庭,給許萬物衣食,但不認為自己是家長而做主。


    道恒常沒有欲望,我們可以叫它為“小”,(這裏為什麽把無欲名為小呢?那是因為相對於人們的“有欲”而言的,世界就是每人的欲望開發的總和,它很大,那麽對應的“無欲”故名為小)。


    (道接納萬物歸來,也不認為自己是家長而做主,可名為大,這裏為什麽把歸來稱作“大”呢,這就如同道是一個家,萬物都可以回家,所以,這個家就很大)。


    就是因為自始至終沒有認為自己大,所以就能裝下萬物才能成其大。


    道德經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這裏的意思是說,端著道這樣的大鏡像,天下的一切來往運行,他就會特別通透,但不會傷害到他們,這樣天下的運行就是安全平穩健康。


    音樂和美食,可以使過路的人止步不前。而道的敘述可能平淡沒有味道。用眼睛去看,也看不到。用耳朵去聽,也聽不到。起作用,但又無處追尋其即是。


    這裏主要強調,世界是我們的六根和諧配合工作而安排的妥當。但六根發用的那個根本的道,無色無聲無味無蹤無跡。實際它用之不竭。


    道德經三十六: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裏的意思是說,就是因為想收斂它,所以才擴張它。就是因為想削弱它,所以才強壯它。就是因為想廢除它,所以才興盛它。就是因為想獲取它,所以才要贈與它。這樣就可以稱為是通透的明白,以退為進,柔弱是可以勝過剛強的。


    有活魚的水域不能沒有水的源頭,國家的利器不能給人展示。這裏話是說,太明確的贈予或者成就別人,就不能隱藏那個目的,智慧就會用過了頭,反而不會長久。


    就像靜止的水塘魚兒不能常存,過於展示利器反而早早滅亡。這裏主要表達的是,再怎麽厲害的智慧,也不會比合道“無”為自然長久。反而因過早的展示而速速敗退。


    道德經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裏的意思是說,道是沒有欲望的,它隻是一種如是如實的覺明之性。反而這種不自為,而成就了世人的一切為。


    諸侯王如果可以守住這個根本的運作,明察毫微,萬物百姓自然會井然有序,然後各自就去做各自的事了。若各人私欲發展到過甚,我將用這個沒有名的“樸”鎮住他,這個無名的樸也是沒有欲望的。


    這裏的話比較難懂,其實說的是人們私欲發展到過甚,自己內心就會糾結痛苦,然後他自己自然就會回歸,這就是無名之“樸”的厲害。因為這個無名之“樸”常存無欲呀。就因為沒有欲望,天下將自己回歸安定。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理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這裏的意思是說,合於道的德不表現為德,這是真正的德。不合於道的德,看似沒有失去德性,實際是沒有德。合於道的作為是這樣的,以無心之心為己心,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不合於道的作為是這樣的,以有心之心為己心,謙流表麵,實際就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功勞。


    注重仁的人,做事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注重義的人,做事是堅守自己的原則。注重禮的人,做事沒有得到回應,就會伸出胳膊強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講德,失去了德才講仁,失去了仁才講義,失去了義,連原則都不要了,才強拉硬拽。所以說,禮啊,就是忠和信的末尾,混亂的開始。那些所謂的先知者,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蠢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淺薄。處人樸實不虛華。故要取“道”棄“禮”。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裏的意思是說,往昔得到這個“一”的,是這樣的,天得到這個“一”才會清明,地得到這個“一”才會寧靜,神得到這個“一”才會靈動,穀得到這個“一”才會生長,諸侯和王上得到這個“一”才能讓天下運行不離正確的法則。這給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事實,天沒有清明恐怕就會崩裂,地沒有寧靜恐怕就會塌陷,神沒有靈動恐怕就會停歇,穀沒有充盈恐怕就會枯竭,萬物沒有生發恐怕就會滅亡,候王沒有治世的法則,天下恐怕就會顛覆。


    所以說,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所以侯王自己稱自己為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本嗎?除非這樣,才能通達最美的讚譽就是沒有誇讚的妙理。


    所以,有道的治理者不願意如玉一樣華美,寧願像石頭一樣堅實樸素。這段文字裏的“一”說的是孕育天地萬物生命的那個根本,此種存在無形無相,但又如無存在,亙古不失,一切都是它在運作。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裏的意思是說,回歸就是道的動態了。為什麽回歸就是道的動態呢?而不是散發呢?根據下文,一切的萬物生於“有”這個名,“有”的這個概念如果不辨識,不分別,不命名,它和無沒有什麽差別,複歸於無,故說回歸就是道的動態了。


    什麽是弱者道之用呢?根據下文,有既然是對道本覺明的妄認而名,那麽有中遍滿道本虛明的本質,此虛明就是道的用處,故說弱者道之用。


    後麵兩句是說,天下的萬物生於有,這就是說萬物隻是概念而已,有散開來就是萬物了。有生於無是說,有的這種概念是從無的虛明中產生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迷霧星球的曙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盧世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盧世鋒並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