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李正方的才能
穿越阿鬥,相父這把咱能贏 作者:喜歡刺果子的溫闌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跟後世把山城變成直轄,漢中劃到跟長安一起的省裏一樣,把整個川渝的勢力給拆分開。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隻要漢中在手益州始終翻不起什麽浪花,益州派跟老劉同誌最甜蜜的時光,就是漢中之戰的時候,為了益州本地的安全感,也做到了男人上戰場,女人運糧草,那勃勃生機萬物竟發的樣子……
同樣,永安這邊也是連接荊州跟益州的橋梁,一個漢中,一個永安,兩隻手牢牢的把益州裝在自己的懷裏。
這麽做也正常,畢竟曆史上這地方可是沒少出割據勢力,並且都是棘手的存在,哪怕是到了南宋,金人南下,蒙古人南下,在蜀中這地方也沒少死磕……
李嚴這一波也算是未雨綢繆了,盡管葉倫站在上帝視角知道這群人的忠心,可是未來呢?未來總會遇上一些不在史書中留名的人才吧,那怎麽處理呢?
並且在長安拿下之後,雖然還沒有正式的提起遷都的事情,但是全天下都篤定了這個皇帝,不是偏安一隅的政權,而是真正想要效仿漢光武帝劉秀——有三興大漢的遠誌,葉倫隻會越走越遠,可益州依舊是目前的大後方。
益州派不樂意?
葉倫:那去罵李嚴吧,罵完了李嚴可就不能再罵朕了哦。
“雖然接下來的話,可能顯得臣有些奪權,但還是希望陛下聽老臣慢慢道來……”李嚴麵色凝重的說道。
李豐在一旁聽著,感覺天都要塌了,自己老爹一萬年也見不到自家陛下一次,好不容易見一次句句挑不好聽的說,雖然如今這話是有公心,講的都是事實,可是一個不留神外傳出去呢?
這些話要是落到旁人的耳朵裏,添油加醋自然就會變成抨擊政敵,黨同伐異這種惡名。
“這東吳鼠輩賊心不死,先帝將永安托付給臣,就是為了提防江東,可是在永安多年,臣發現,倘若東吳舉兵來犯,永安是可以憑借地勢之險峻抵擋一二,可如今蜀中大部都陸續北上,形勢不同往日。”
“如今一旦跟東吳對峙,難不成輜重補給,人員要從漢中或者是長安過來嗎?還請陛下能給老臣權利,劃五郡成立巴州,在當地就地統籌人員糧草,和東吳周旋。”
李嚴的話,如果用私心想的話,就是在地方上大權獨攬,搞集權,將自己統治的地盤擴大然後當土皇帝,為什麽老劉給李嚴的命令裏,總督中外軍事,後來覺得不保險,需要製衡一下才劃定了範圍。
而這個範圍終其一生成為了李嚴的一道金箍,讓他始終都沒有從這個圈子裏邁出一步。
如果從公心想的話,李嚴這麽做的確能夠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古代中央集權不僅隻有權力的集中,其中還有資源的集中,每年的稅收無論錢財還是糧食,留下一定的數額儲存在當地之後,餘下的都要統一發往漢中或者是成都。
如今葉倫久居長安,那麽長安就成了新的政治中心,那永安這邊就需要當地稅收自留,以備東吳那邊的危機。
雖然李嚴話隻說到了防備東吳的事情上,但是又要地盤,還要權力,整軍備戰,連蜀漢出使東吳的使者李嚴都準備攔截了,這麽大的陣仗,褲子都脫了就給看這個?……啊不,隻是打一場防禦戰?
曹魏都要伐吳了,東吳腦抽了來永安這邊死磕蜀漢?還是說孫十萬想要搞個什麽換家戰略?
那是不可能的,葉倫不是什麽安分的人,李嚴也不可能是,隻不過如今蜀漢上下的外交政策是聯合東吳共同抵抗曹魏,東吳目前來看還是名義上的盟友,雖然李嚴也看東吳不順眼了但是不利於團結的話他還是沒說出口。
況且如今出使東吳的使者已經走到永安了,再提伐吳的事情,多少有點尷尬,葉倫點頭也不是,不點頭也不是,李嚴索性就準備先把事幹了,成了就受嘉獎,沒成功也心甘情願背鍋了。
聽完這些話,葉倫思考了一下利弊,其實這就相當於直接從漢代晉升到了類似唐代的節度使。
在漢代,郡守、州牧,都是一地的最高長官,東漢時期做到了軍政總攬,不僅可以在地盤上施行政令,還可以自己培養軍隊,很容易就成了割據勢力甚至是土皇帝。
什麽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分明是十八個想要登頂大漢的候選人,直到後來曹魏、蜀漢正式登台以後,郡守跟州牧的權力被縮減,把他們的官職固定會安心從政的程度,如果需要領兵,會再上一個將軍名號,例如某漢中太守,兼某驃騎將軍這樣。
為的就是減少有人心懷不軌,割據一方,後來這個製度沒實行多久,三家歸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最後隋唐。大唐為了圖省事,軍政大權又下放了,節度使能抗能打,好處是向外擴張,大唐的領土大到沒邊,隻要輜重能運輸到的地方,唐軍就一路橫推過去,幹就完了,唐朝一度成為華人的驕傲,海外那麽多條唐人街就是最好的例子。
壞處也很明顯,安史之亂,三鎮兵馬打的大唐王朝國運沒了,皇帝都躲川蜀了,太子領著各地勤王人馬跟叛軍火拚,邊軍強中央弱,甚至影響到了後世,所以才有了南北宋畸形的軍隊製度,北宋的八十萬禁軍,文人領兵,以及南宋完顏構對將領不信任,連發十二道金牌……
說回當下,葉倫也拿不定主意,在如今的氛圍裏,大部分還是講忠君愛國,當然曹操是個另類,以及再過幾十年,司馬家也是另類。
不僅不忠君愛國,還當街刺死了皇帝,這個影響簡直是太大了,在古代皇帝都是半人半神的存在,天子就是天的孩子,司馬家這一手親自將天子從神壇上拉了下來,讓百姓們都看到了,天子也是人,被刺殺也會死掉……
司馬家也是自掘墳墓,甚至司馬家後來的皇帝還向大臣請教,當初的真相……
當知道真相之後,也是眼淚掉下來。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隻要漢中在手益州始終翻不起什麽浪花,益州派跟老劉同誌最甜蜜的時光,就是漢中之戰的時候,為了益州本地的安全感,也做到了男人上戰場,女人運糧草,那勃勃生機萬物竟發的樣子……
同樣,永安這邊也是連接荊州跟益州的橋梁,一個漢中,一個永安,兩隻手牢牢的把益州裝在自己的懷裏。
這麽做也正常,畢竟曆史上這地方可是沒少出割據勢力,並且都是棘手的存在,哪怕是到了南宋,金人南下,蒙古人南下,在蜀中這地方也沒少死磕……
李嚴這一波也算是未雨綢繆了,盡管葉倫站在上帝視角知道這群人的忠心,可是未來呢?未來總會遇上一些不在史書中留名的人才吧,那怎麽處理呢?
並且在長安拿下之後,雖然還沒有正式的提起遷都的事情,但是全天下都篤定了這個皇帝,不是偏安一隅的政權,而是真正想要效仿漢光武帝劉秀——有三興大漢的遠誌,葉倫隻會越走越遠,可益州依舊是目前的大後方。
益州派不樂意?
葉倫:那去罵李嚴吧,罵完了李嚴可就不能再罵朕了哦。
“雖然接下來的話,可能顯得臣有些奪權,但還是希望陛下聽老臣慢慢道來……”李嚴麵色凝重的說道。
李豐在一旁聽著,感覺天都要塌了,自己老爹一萬年也見不到自家陛下一次,好不容易見一次句句挑不好聽的說,雖然如今這話是有公心,講的都是事實,可是一個不留神外傳出去呢?
這些話要是落到旁人的耳朵裏,添油加醋自然就會變成抨擊政敵,黨同伐異這種惡名。
“這東吳鼠輩賊心不死,先帝將永安托付給臣,就是為了提防江東,可是在永安多年,臣發現,倘若東吳舉兵來犯,永安是可以憑借地勢之險峻抵擋一二,可如今蜀中大部都陸續北上,形勢不同往日。”
“如今一旦跟東吳對峙,難不成輜重補給,人員要從漢中或者是長安過來嗎?還請陛下能給老臣權利,劃五郡成立巴州,在當地就地統籌人員糧草,和東吳周旋。”
李嚴的話,如果用私心想的話,就是在地方上大權獨攬,搞集權,將自己統治的地盤擴大然後當土皇帝,為什麽老劉給李嚴的命令裏,總督中外軍事,後來覺得不保險,需要製衡一下才劃定了範圍。
而這個範圍終其一生成為了李嚴的一道金箍,讓他始終都沒有從這個圈子裏邁出一步。
如果從公心想的話,李嚴這麽做的確能夠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古代中央集權不僅隻有權力的集中,其中還有資源的集中,每年的稅收無論錢財還是糧食,留下一定的數額儲存在當地之後,餘下的都要統一發往漢中或者是成都。
如今葉倫久居長安,那麽長安就成了新的政治中心,那永安這邊就需要當地稅收自留,以備東吳那邊的危機。
雖然李嚴話隻說到了防備東吳的事情上,但是又要地盤,還要權力,整軍備戰,連蜀漢出使東吳的使者李嚴都準備攔截了,這麽大的陣仗,褲子都脫了就給看這個?……啊不,隻是打一場防禦戰?
曹魏都要伐吳了,東吳腦抽了來永安這邊死磕蜀漢?還是說孫十萬想要搞個什麽換家戰略?
那是不可能的,葉倫不是什麽安分的人,李嚴也不可能是,隻不過如今蜀漢上下的外交政策是聯合東吳共同抵抗曹魏,東吳目前來看還是名義上的盟友,雖然李嚴也看東吳不順眼了但是不利於團結的話他還是沒說出口。
況且如今出使東吳的使者已經走到永安了,再提伐吳的事情,多少有點尷尬,葉倫點頭也不是,不點頭也不是,李嚴索性就準備先把事幹了,成了就受嘉獎,沒成功也心甘情願背鍋了。
聽完這些話,葉倫思考了一下利弊,其實這就相當於直接從漢代晉升到了類似唐代的節度使。
在漢代,郡守、州牧,都是一地的最高長官,東漢時期做到了軍政總攬,不僅可以在地盤上施行政令,還可以自己培養軍隊,很容易就成了割據勢力甚至是土皇帝。
什麽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分明是十八個想要登頂大漢的候選人,直到後來曹魏、蜀漢正式登台以後,郡守跟州牧的權力被縮減,把他們的官職固定會安心從政的程度,如果需要領兵,會再上一個將軍名號,例如某漢中太守,兼某驃騎將軍這樣。
為的就是減少有人心懷不軌,割據一方,後來這個製度沒實行多久,三家歸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最後隋唐。大唐為了圖省事,軍政大權又下放了,節度使能抗能打,好處是向外擴張,大唐的領土大到沒邊,隻要輜重能運輸到的地方,唐軍就一路橫推過去,幹就完了,唐朝一度成為華人的驕傲,海外那麽多條唐人街就是最好的例子。
壞處也很明顯,安史之亂,三鎮兵馬打的大唐王朝國運沒了,皇帝都躲川蜀了,太子領著各地勤王人馬跟叛軍火拚,邊軍強中央弱,甚至影響到了後世,所以才有了南北宋畸形的軍隊製度,北宋的八十萬禁軍,文人領兵,以及南宋完顏構對將領不信任,連發十二道金牌……
說回當下,葉倫也拿不定主意,在如今的氛圍裏,大部分還是講忠君愛國,當然曹操是個另類,以及再過幾十年,司馬家也是另類。
不僅不忠君愛國,還當街刺死了皇帝,這個影響簡直是太大了,在古代皇帝都是半人半神的存在,天子就是天的孩子,司馬家這一手親自將天子從神壇上拉了下來,讓百姓們都看到了,天子也是人,被刺殺也會死掉……
司馬家也是自掘墳墓,甚至司馬家後來的皇帝還向大臣請教,當初的真相……
當知道真相之後,也是眼淚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