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玉米加堿
穿越古代黃土高原種田養家日常 作者:半坡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紀永靈思索著,有沒有什麽方法把玉米中的結合型煙酸變成遊離型煙酸,從而更易於被人體利用,這樣就不用低價糶玉米,高價買麥子。
可是她又不是農學專業,真是薅光頭發都沒招。再說,即使有辦法,估計都需要化學成份來促發氧化還原反應,如今就別想了。
突然,竇婆子的二弟喊道:“我要吃香香的軟饃饃,不要吃硬饃饃。”
竇婆子大弟嫌棄地拍了一把自己二弟後背,說:“麥麵都沒換回來哩,就想得吃麥麵饃哩!軟硬都一樣吃,有的吃就成咧。”
竇婆子也安慰自己二弟道:“到時候大姐來給你們蒸饃,你哥蒸饃不會把握堿的量,所以蒸的饃饃沒發起來。”
紀永靈又是靈光一閃,堿麵,蘇打!
她記得曾在網上購買玉米糝子時,店鋪說明裏建議說,在熬玉米糝子時,可以往裏麵適當加點堿麵(碳酸鈉)或者小蘇打(碳酸氫鈉),不僅可以提高口感,而且更利於人體吸收裏麵的營養物質。
因為專業原因,她買東西喜歡看成分表,所以當時仔細看了看店鋪說明,其中就寫著加堿麵可以結合型煙酸變成遊離型煙酸。
而且這個時代恰好是有實用堿的,都是用草木灰溶解、過濾、蒸發、沉澱得到的草木灰堿,這種堿麵在後世的50\/60年代農村還有使用。
紀永靈欣喜道:“婆,你跟村裏人說,以後熬玉米糝子、蒸玉米窩窩,做各種玉米麵食的時候加點堿麵,不光味道更好,而且可以治這癩皮病。就算是沒得這病的人家,這樣吃還可以防癩皮病哩。”
這次連紀滿川都驚訝了,問:“真滴?就這麽簡單?”
紀永靈胸有成竹地點點頭,說:“就是這麽簡單。”
如果可以,她願意解釋裏麵的科學原理,但是解釋了他們也聽不懂。
竇婆子一聽,拉長聲音,“哦”了一聲,說:“難怪塬上的人不得這癩皮病,原來是他們蒸饃的時候放了堿麵子啊。”
這下,紀永靈不知道如何解釋了,她隻能胡亂地應道:“多吃麥麵就不容易得癩皮病,吃玉米麵多就加堿麵,不然就容易得這癩皮病。反正你們以後記得按我說的做飯、吃飯就成。”
竇婆子二弟突然接話:“就是說,這病還是窮病麽!不尋有錢人!”
紀永靈抿了一下唇,沒說話。
看似很多疾病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並不因為貧窮或者富有就高發或者低發。但是事實上,疾病也有富貴病和窮人病。
既然事情解決,紀永靈沒有多留,和紀滿川匆匆上路,去了磚瓦窯。
紀永靈走後,竇婆子姐弟幾人牢牢記住紀永靈的叮囑,凡是做玉米麵的吃食時都會添加一些堿麵,果真意外地發現玉米麵做的吃食更好吃了。
他們也不藏著掖著,忙把這個消息走家串戶地告訴了村裏人。不出幾個月,縣裏都傳開了,竇家峁得癩皮病的人都慢慢好了。
後來,縣裏竟流傳出牛家莊有個小紀娘子,得了神仙點化,告訴大家吃玉米放堿麵可以防治癩皮病,甚至於有人家生病了,竟然念叨著紀娘子的名字參拜。
當然這是後話。
其實除了竇家峁推動吃玉米麵放堿麵外,牛家莊自己人的推廣也功不可沒。
因為紀永川回家後,跟家裏人說了竇家峁的事,楊氏立刻派出情報小組骨幹胡喜容去村裏宣傳。
胡喜容也是機靈,立刻把玉米麵裏放堿麵可以防治癩皮病的消息告訴了大嘴嬸子,不出半天,全村都知道了。
去完竇家峁,紀滿川和紀永靈加緊趕路去了磚瓦窯。
離牛家莊最近的磚瓦窯在柴家咀,距離竇家峁並不是很遠,說是磚瓦窯其實就是後世的磚瓦廠,隻是規模小得多。
紀永靈到達柴家咀的磚瓦窯時,做工的匠人們都光著上半身忙著和泥、滾泥、做磚坯子,也有人把曬幹的磚碼成垛,還有人挑著擔這些曬幹的磚送去窯裏燒製。
紀永靈看著這些黑水汗流的匠人們,隻見他們動作迅速,麻利,快得驚人,她心中估算著這裏一天能出多少磚、多少瓦。
紀滿川拉住一個漢子問了他們管事的人,便帶著紀永靈去了另外一邊摞著一堆堆一排排青藍磚瓦的窯場。
看著這些古香古色的灰瓦青磚,紀永靈不由心生喜愛,在一片黃土的映襯下,這種顏色顯得格外美麗有格調。
紀滿川和磚瓦窯的管事談好價格,對方也估算了紀滿川兩座院子所需的磚瓦數量。一般來說,像他們這種莊稼漢蓋房,所需的磚瓦數量都不會很多,是要自己上門來拉的,但是紀滿川蓋兩座院子,磚瓦用量較大,對方管事答應到時候給送上門,隻是多加些錢。
敲定磚瓦的事,紀滿川留下定金,和紀永靈又踏上回家的路。
路上,紀滿川羨慕地說:“雖然這燒窯是個極苦極累的活兒,一萬多磚光泥土就得幾十萬斤,但是住在柴家咀的人就是因為這個磚瓦窯,有地兒可以做工,家家過得都挺好。”
紀永靈點點頭,來的路上她已經看出來了,這裏的路邊有不少院落,雖然大多都是土坯房,但是一看就比全都是窯洞的村落富有一些。不過她相信,以後他們牛家莊也不會比這柴家咀差。
紀滿川父女倆人行色匆匆地趕回村裏時,發現今日的村口和往日有些不同,因為村口的大槐樹下竟沒什麽人乘涼諞傳,真是稀奇。
回到家後,紀永靈發現紀老爺子和楊氏兩人臉色不大好,便悄悄問胡喜容:“四嬸,今兒家裏或者村裏有啥事嗎?”
胡喜容拉著紀永靈衣服袖子,將她拉到一旁,撇撇嘴說:“還不是你老太,知道了聾奶和鐵蛋奶家用一頓飯換一碗麥,黃午(黃昏)的時候就去村口罵人咧。說咱家攀上貴人就忘了本家,寧可把好處給外姓人,也不給本家,反正罵得可難聽咧,村裏人都聽不下去。”
可是她又不是農學專業,真是薅光頭發都沒招。再說,即使有辦法,估計都需要化學成份來促發氧化還原反應,如今就別想了。
突然,竇婆子的二弟喊道:“我要吃香香的軟饃饃,不要吃硬饃饃。”
竇婆子大弟嫌棄地拍了一把自己二弟後背,說:“麥麵都沒換回來哩,就想得吃麥麵饃哩!軟硬都一樣吃,有的吃就成咧。”
竇婆子也安慰自己二弟道:“到時候大姐來給你們蒸饃,你哥蒸饃不會把握堿的量,所以蒸的饃饃沒發起來。”
紀永靈又是靈光一閃,堿麵,蘇打!
她記得曾在網上購買玉米糝子時,店鋪說明裏建議說,在熬玉米糝子時,可以往裏麵適當加點堿麵(碳酸鈉)或者小蘇打(碳酸氫鈉),不僅可以提高口感,而且更利於人體吸收裏麵的營養物質。
因為專業原因,她買東西喜歡看成分表,所以當時仔細看了看店鋪說明,其中就寫著加堿麵可以結合型煙酸變成遊離型煙酸。
而且這個時代恰好是有實用堿的,都是用草木灰溶解、過濾、蒸發、沉澱得到的草木灰堿,這種堿麵在後世的50\/60年代農村還有使用。
紀永靈欣喜道:“婆,你跟村裏人說,以後熬玉米糝子、蒸玉米窩窩,做各種玉米麵食的時候加點堿麵,不光味道更好,而且可以治這癩皮病。就算是沒得這病的人家,這樣吃還可以防癩皮病哩。”
這次連紀滿川都驚訝了,問:“真滴?就這麽簡單?”
紀永靈胸有成竹地點點頭,說:“就是這麽簡單。”
如果可以,她願意解釋裏麵的科學原理,但是解釋了他們也聽不懂。
竇婆子一聽,拉長聲音,“哦”了一聲,說:“難怪塬上的人不得這癩皮病,原來是他們蒸饃的時候放了堿麵子啊。”
這下,紀永靈不知道如何解釋了,她隻能胡亂地應道:“多吃麥麵就不容易得癩皮病,吃玉米麵多就加堿麵,不然就容易得這癩皮病。反正你們以後記得按我說的做飯、吃飯就成。”
竇婆子二弟突然接話:“就是說,這病還是窮病麽!不尋有錢人!”
紀永靈抿了一下唇,沒說話。
看似很多疾病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並不因為貧窮或者富有就高發或者低發。但是事實上,疾病也有富貴病和窮人病。
既然事情解決,紀永靈沒有多留,和紀滿川匆匆上路,去了磚瓦窯。
紀永靈走後,竇婆子姐弟幾人牢牢記住紀永靈的叮囑,凡是做玉米麵的吃食時都會添加一些堿麵,果真意外地發現玉米麵做的吃食更好吃了。
他們也不藏著掖著,忙把這個消息走家串戶地告訴了村裏人。不出幾個月,縣裏都傳開了,竇家峁得癩皮病的人都慢慢好了。
後來,縣裏竟流傳出牛家莊有個小紀娘子,得了神仙點化,告訴大家吃玉米放堿麵可以防治癩皮病,甚至於有人家生病了,竟然念叨著紀娘子的名字參拜。
當然這是後話。
其實除了竇家峁推動吃玉米麵放堿麵外,牛家莊自己人的推廣也功不可沒。
因為紀永川回家後,跟家裏人說了竇家峁的事,楊氏立刻派出情報小組骨幹胡喜容去村裏宣傳。
胡喜容也是機靈,立刻把玉米麵裏放堿麵可以防治癩皮病的消息告訴了大嘴嬸子,不出半天,全村都知道了。
去完竇家峁,紀滿川和紀永靈加緊趕路去了磚瓦窯。
離牛家莊最近的磚瓦窯在柴家咀,距離竇家峁並不是很遠,說是磚瓦窯其實就是後世的磚瓦廠,隻是規模小得多。
紀永靈到達柴家咀的磚瓦窯時,做工的匠人們都光著上半身忙著和泥、滾泥、做磚坯子,也有人把曬幹的磚碼成垛,還有人挑著擔這些曬幹的磚送去窯裏燒製。
紀永靈看著這些黑水汗流的匠人們,隻見他們動作迅速,麻利,快得驚人,她心中估算著這裏一天能出多少磚、多少瓦。
紀滿川拉住一個漢子問了他們管事的人,便帶著紀永靈去了另外一邊摞著一堆堆一排排青藍磚瓦的窯場。
看著這些古香古色的灰瓦青磚,紀永靈不由心生喜愛,在一片黃土的映襯下,這種顏色顯得格外美麗有格調。
紀滿川和磚瓦窯的管事談好價格,對方也估算了紀滿川兩座院子所需的磚瓦數量。一般來說,像他們這種莊稼漢蓋房,所需的磚瓦數量都不會很多,是要自己上門來拉的,但是紀滿川蓋兩座院子,磚瓦用量較大,對方管事答應到時候給送上門,隻是多加些錢。
敲定磚瓦的事,紀滿川留下定金,和紀永靈又踏上回家的路。
路上,紀滿川羨慕地說:“雖然這燒窯是個極苦極累的活兒,一萬多磚光泥土就得幾十萬斤,但是住在柴家咀的人就是因為這個磚瓦窯,有地兒可以做工,家家過得都挺好。”
紀永靈點點頭,來的路上她已經看出來了,這裏的路邊有不少院落,雖然大多都是土坯房,但是一看就比全都是窯洞的村落富有一些。不過她相信,以後他們牛家莊也不會比這柴家咀差。
紀滿川父女倆人行色匆匆地趕回村裏時,發現今日的村口和往日有些不同,因為村口的大槐樹下竟沒什麽人乘涼諞傳,真是稀奇。
回到家後,紀永靈發現紀老爺子和楊氏兩人臉色不大好,便悄悄問胡喜容:“四嬸,今兒家裏或者村裏有啥事嗎?”
胡喜容拉著紀永靈衣服袖子,將她拉到一旁,撇撇嘴說:“還不是你老太,知道了聾奶和鐵蛋奶家用一頓飯換一碗麥,黃午(黃昏)的時候就去村口罵人咧。說咱家攀上貴人就忘了本家,寧可把好處給外姓人,也不給本家,反正罵得可難聽咧,村裏人都聽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