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一定感到難以理解,明明“有”顯得如此真實,為什麽卻不存在?”
“這就好比鏡子裏映照出來的象,看似很真實,其實並不存在。”
“我之前也說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相皆發生在我們的“想”裏,而“想”是一個虛假的時空。”
“心外無物,我們無法在心之外找到任何事物。實相隻有一顆真心,除此之外什麽都沒有了。如果你們認為心之外有任何事物,那就是活在顛倒妄想中。”
“透過心想出來的這片天地是不真實的,無論這片天地顯得有多真實,顯得有多穩固,都是不真實的。”
“這就猶如晚上做的夢,看似存在,其實並不存在。”
“唯一真實存在著的隻有道,是道這個“無”在背後感知出一切“有”,除了道之外,再無其他了。”
“隻要我們還認為天地萬物是真實的存在,還認為自己隻是一具活不到百年就會死去的身體,就等於活在了顛倒妄想中。”
“活在顛倒妄想中的心即是妄心。妄心隻為身體而服務,它隻想竭盡全力保護身體,隻想竭盡全力為身體謀取利益。”
“妄心沒有愛,它的眼中隻有利益,它可以為了利益做出很多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人心的醜陋,才會看到世間的黑暗,才會對世道人心感到失望。”
“不要期待妄心變得有愛,妄心是不可能變得有愛的。”
“活在顛倒妄想中的心怎麽可能有愛?把真實的自己給遺忘掉的心怎麽可能有愛?”
“愛是什麽?愛即是平安、自由、喜悅,離開此三者,心便不可能有愛。”
“隻要我們還認為自己隻是一具活不到百年就會死去的身體,我們的心便不可能感到真的平安,真的自由,真的喜悅。”
“哪怕我們掙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財,也不會感到真的平安,真的自由,真的喜悅。”
“這世間最富有的人也依然躲不過死亡,即便他再富有又有什麽用?他再富有也不過比不富有的人多活那十幾二十年罷了,最後還不是得死?況且,他還未必比不富有的人活得久呢。”
“我們一直渴望在世間找到完美和永恒,試問我們真的能夠找到嗎?”
“我們為什麽那麽渴望金錢?因為我們認為,獲得的金錢越多,越趨近於完美。男人為什麽喜歡漂亮的女人?女人為什麽喜歡英俊的男人?因為男人認為,越漂亮的女人越趨近完美,因為女人認為,越英俊的男人越趨近完美。我們為什麽那麽喜歡名利和地位?為什麽那麽虛榮?因為我們認為,獲得別人所沒有的東西,自己就會比別人有價值,自己就會越趨近完美。”
“你們看,我們一直都渴望在外在事物中找到完美,為什麽會這樣呢?為什麽我們會那麽執著於完美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丟失了真正的完美。若我們沒有丟失掉真正的完美,我們不可能如此執著於找到完美。”
“然而,我們如何在一個沒有完美的地方找到完美?如何在一個沒有永恒的地方找到永恒?”
“臭水溝裏焉能找到清泉?垃圾堆裏焉能翻出黃金?”
“可我們就是喜歡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就是喜歡追逐財色名利,就是認為財色名利裏邊有我們想要找到的完美。”
“我們一直想要找到完美與永恒,其實早就已經擁有,可我們卻不自知,卻還在拚了命地尋找完美與永恒。就如我之前說的,魚已經處在水中了卻還在尋找水,這不是很可笑嗎?”
“妄心非常強大,哪怕我將實相告知了你們,你們的妄心依然會想出上百個,甚至上千個理由來反駁我的觀點。”
“你們的妄心也許會說:既然你已經完美,那你不去掙錢試試看?你敢嗎?”
“然而,我為什麽不去掙錢?我的完美既不是取決於掙錢或是不掙錢,而是取決於我的實相。若是我認為完美應該是不去掙錢,那我就走向極端了,那就不是道了。”
“道永遠處在中間,不偏也不倚。有錢我接受,沒有錢我也接受,但我不會故意排斥金錢。故意排斥金錢,認為自己不應該擁有金錢,認為擁有金錢就不是在修行,那就是一種執著,那就是在走極端路線,那就是在偏離道。”
“執著的心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雖然天地萬物皆是假象,但我們也不能排斥它們,若我們排斥它們,那就是一種執著,那就不是道了。”
“麵對假象,我們隻需要做到不當真就行了,千萬不要去排斥假象,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
“湖水映照出天空,樹木,但它不會排斥天空,也不會排斥樹木,它隻是任由天空、樹木倒映在它上麵。因為它知道,天空和樹木隻是假象,自己的本質不會因為這些假象而有絲毫改變,又何須排斥它們?”
“我們的情況也是一樣。雖然實相中出現了假象,但我們也不應該去排斥這些假象。我們隻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實本性不會因為這些假象而有絲毫的影響,隻是任由這些假象自生自滅,這樣,哀樂之情便無法入侵我們心中。”
“我們越是排斥假象,越容易受到假象的束縛。我們越是接納假象,越是感到逍遙自在,平安幸福。”
“你們若是排斥假象,證明你們已經把假象當真了,若不當真,你們又何須排斥它們?”
“所以,我們修行無需排斥假象,我們隻需要做到不當真,任由天地萬物自然地發展就好。”
“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假象中沒有自己想要找到的完美和永恒,自己想要找到的完美和永恒,一直都已經擁有,根本無需尋找。”
“隻要我們還想找到完美和永恒,我們就是在遠離完美和永恒,我們便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完美與永恒。”
“我們受到妄心以及思維慣性的影響,是很難擺脫舊有的思維模式,停止向外尋找完美與永恒的。所以,我們才有了修行的必要。”
“這就好比鏡子裏映照出來的象,看似很真實,其實並不存在。”
“我之前也說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相皆發生在我們的“想”裏,而“想”是一個虛假的時空。”
“心外無物,我們無法在心之外找到任何事物。實相隻有一顆真心,除此之外什麽都沒有了。如果你們認為心之外有任何事物,那就是活在顛倒妄想中。”
“透過心想出來的這片天地是不真實的,無論這片天地顯得有多真實,顯得有多穩固,都是不真實的。”
“這就猶如晚上做的夢,看似存在,其實並不存在。”
“唯一真實存在著的隻有道,是道這個“無”在背後感知出一切“有”,除了道之外,再無其他了。”
“隻要我們還認為天地萬物是真實的存在,還認為自己隻是一具活不到百年就會死去的身體,就等於活在了顛倒妄想中。”
“活在顛倒妄想中的心即是妄心。妄心隻為身體而服務,它隻想竭盡全力保護身體,隻想竭盡全力為身體謀取利益。”
“妄心沒有愛,它的眼中隻有利益,它可以為了利益做出很多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人心的醜陋,才會看到世間的黑暗,才會對世道人心感到失望。”
“不要期待妄心變得有愛,妄心是不可能變得有愛的。”
“活在顛倒妄想中的心怎麽可能有愛?把真實的自己給遺忘掉的心怎麽可能有愛?”
“愛是什麽?愛即是平安、自由、喜悅,離開此三者,心便不可能有愛。”
“隻要我們還認為自己隻是一具活不到百年就會死去的身體,我們的心便不可能感到真的平安,真的自由,真的喜悅。”
“哪怕我們掙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財,也不會感到真的平安,真的自由,真的喜悅。”
“這世間最富有的人也依然躲不過死亡,即便他再富有又有什麽用?他再富有也不過比不富有的人多活那十幾二十年罷了,最後還不是得死?況且,他還未必比不富有的人活得久呢。”
“我們一直渴望在世間找到完美和永恒,試問我們真的能夠找到嗎?”
“我們為什麽那麽渴望金錢?因為我們認為,獲得的金錢越多,越趨近於完美。男人為什麽喜歡漂亮的女人?女人為什麽喜歡英俊的男人?因為男人認為,越漂亮的女人越趨近完美,因為女人認為,越英俊的男人越趨近完美。我們為什麽那麽喜歡名利和地位?為什麽那麽虛榮?因為我們認為,獲得別人所沒有的東西,自己就會比別人有價值,自己就會越趨近完美。”
“你們看,我們一直都渴望在外在事物中找到完美,為什麽會這樣呢?為什麽我們會那麽執著於完美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丟失了真正的完美。若我們沒有丟失掉真正的完美,我們不可能如此執著於找到完美。”
“然而,我們如何在一個沒有完美的地方找到完美?如何在一個沒有永恒的地方找到永恒?”
“臭水溝裏焉能找到清泉?垃圾堆裏焉能翻出黃金?”
“可我們就是喜歡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就是喜歡追逐財色名利,就是認為財色名利裏邊有我們想要找到的完美。”
“我們一直想要找到完美與永恒,其實早就已經擁有,可我們卻不自知,卻還在拚了命地尋找完美與永恒。就如我之前說的,魚已經處在水中了卻還在尋找水,這不是很可笑嗎?”
“妄心非常強大,哪怕我將實相告知了你們,你們的妄心依然會想出上百個,甚至上千個理由來反駁我的觀點。”
“你們的妄心也許會說:既然你已經完美,那你不去掙錢試試看?你敢嗎?”
“然而,我為什麽不去掙錢?我的完美既不是取決於掙錢或是不掙錢,而是取決於我的實相。若是我認為完美應該是不去掙錢,那我就走向極端了,那就不是道了。”
“道永遠處在中間,不偏也不倚。有錢我接受,沒有錢我也接受,但我不會故意排斥金錢。故意排斥金錢,認為自己不應該擁有金錢,認為擁有金錢就不是在修行,那就是一種執著,那就是在走極端路線,那就是在偏離道。”
“執著的心是不可能感受到道的完美的。雖然天地萬物皆是假象,但我們也不能排斥它們,若我們排斥它們,那就是一種執著,那就不是道了。”
“麵對假象,我們隻需要做到不當真就行了,千萬不要去排斥假象,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
“湖水映照出天空,樹木,但它不會排斥天空,也不會排斥樹木,它隻是任由天空、樹木倒映在它上麵。因為它知道,天空和樹木隻是假象,自己的本質不會因為這些假象而有絲毫改變,又何須排斥它們?”
“我們的情況也是一樣。雖然實相中出現了假象,但我們也不應該去排斥這些假象。我們隻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實本性不會因為這些假象而有絲毫的影響,隻是任由這些假象自生自滅,這樣,哀樂之情便無法入侵我們心中。”
“我們越是排斥假象,越容易受到假象的束縛。我們越是接納假象,越是感到逍遙自在,平安幸福。”
“你們若是排斥假象,證明你們已經把假象當真了,若不當真,你們又何須排斥它們?”
“所以,我們修行無需排斥假象,我們隻需要做到不當真,任由天地萬物自然地發展就好。”
“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假象中沒有自己想要找到的完美和永恒,自己想要找到的完美和永恒,一直都已經擁有,根本無需尋找。”
“隻要我們還想找到完美和永恒,我們就是在遠離完美和永恒,我們便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完美與永恒。”
“我們受到妄心以及思維慣性的影響,是很難擺脫舊有的思維模式,停止向外尋找完美與永恒的。所以,我們才有了修行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