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看向眾人,道:“諸位,你們不要過分抱怨苦難,苦難未必就是一件壞事。若沒有苦難,你們也不會留下來聽我講道。”
“如今願意追尋大道的人,基本都是經曆過苦難的人。那些沒有經曆過苦難,養尊處優的人,往往是不願意追尋大道的。”
“我之前也跟你們說了,隻有真正玩膩了人生這場遊戲的人,才會來尋找大道。那些依然熱衷於玩人生這場遊戲,認為能在遊戲中找到完美和永恒的人,是不會來尋找大道的。”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一點:我們無法在一個沒有完美的地方找到完美,也無法在一個沒有永恒的地方找到永恒。那些認為世間存在著完美和永恒的人,遲早都會失望的。”
“天地萬物陽極必陰,陰極必陽。生的同時意味著滅,得的同時意味著失,好的同時意味著壞,成的同時意味著敗。若我們總是執著於事物的生滅變化,隻想要事物好的一麵,不想要事物壞的一麵,那永遠也不可能感受到平安和自由。”
“我之前跟你們講的故事就是為了說明這一點。故事中的子祀、子輿、子來、子犁四人完全不把事物的生滅變化當真,他們能夠任由天地萬物自然地變化而不插手幹預。哪怕自己變得殘疾,哪怕自己病入膏肓,他們依然能夠做到不當真,依然能夠安住於道中。正因如此,外物才無法束縛住他們,哀樂之情才無法進入他們的心中。”
“我們總以為平安和自由必須建立在健康的身體、富足的生活上,若不具足這些條件,那麽自己就不可能擁有平安和自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本身就是圓滿具足的,這種圓滿具足不是指外在的圓滿具足,而是指我們生命本質的圓滿具足。不管你們承不承認,你們都是完美的,世間萬物莫不如此。”
“隻因你們被時間與空間的幻象所蒙蔽,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這些生滅無常的幻象上,所以才感受不到自身的完美。”
“就如一麵鏡子,鏡子裏的象美輪美奐,看起來就像是真的一般。可當我們用手去抓的時候,我們卻沒能抓到任何象,隻能抓到鏡子。”
“道就是一麵鏡子,天地萬物就是鏡中之象。可我們卻看不到鏡子,隻知道著眼於鏡中之象,還為鏡中之象的來去變化而感到煩惱。”
“即便你們殘疾了又如何?即便你們就快要死去又如何?”
“你們的軀體殘疾了,但你們的心可以不殘疾。”
“你們的軀體死了,但你們的心可以不死。”
“隻要你們還與身體認同,不願意與道認同,就算你們能夠長命百歲,就算你們是世間最富裕的人,也不會感到真正快樂。”
“萬物本來就是一體,萬物本來就沒有分別。可人就是喜歡朝三暮四,就是不喜歡安住於道中。”
“也許你們並不懂什麽是朝三暮四,我跟你們講一個故事,你們就會明白了。”
“有一個養猴子的人,在給猴子分配食物時說道:“早上給你們三升,晚上給你們四升,如何?”猴子們聽了都很憤怒。養猴子的人改口道:“那早上給你們四升,晚上給你們三升吧!”猴子們聽了都很開心。”
“名與實都沒有改變,可卻能夠左右猴子們的喜怒。這就是順著猴子們主觀想法去做的結果。”
“其實,我們和這些猴子沒有什麽不同。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做成某件事或是達成某個目標就會完美。殊不知這不過是自己的主觀判斷罷了。”
“當我們完成一個目標時,通常都會感受到一種愉悅的快感。然而,這種快感通常持續不了多久就會消失殆盡。很快的,頭腦又會催促我們去完成下一個目標。等到我們完成下一個目標了,又會催促我們完成下下個目標。頭腦就是這樣無止境地利用我們,讓我們陷入它的死循環中。我們就像一個牽線木偶一般,被頭腦利用了卻渾然不知。”
“無論我們完成多少個目標,所帶來的快感都持續不了多久。若我們對這些快感上癮,那我們就是一個頭腦的奴隸。”
“與其朝三暮四,不如安住於當下。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又有誰能保證自己一定能夠達成目標,一定不失去?”
“朝三暮四隻會使自己受苦,唯有時刻安住於當下,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平安和自由。”
小女孩皺著眉頭說道:“可是,我們真的很難做到不朝三暮四。我們的心會不由自主地為自己以及所發生的一切而煩惱。我們到底該怎樣做才能安住於當下?”
莊周回答:“你們之所以做不到安住於當下,總是朝三暮四,是因為思維慣性造成的。你們必須得改變這種思維慣性,才有可能安住於當下。”
“那麽,什麽是思維慣性?”
“所謂思維慣性,是指在長期的思維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傾向,即傾向於按照以往的經驗、習慣和模式去思考問題和處理事情。”
“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趨利避害,這致使我們養成了固定的思維習慣。”
“我們固執地認為自己隻是一具身體,固執地認為天地萬物是真實的存在。
“我們過分地執著於善惡、美醜、好壞、對錯、高低、貴賤等等對立麵,總是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他人。”
“我們隻想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無利的事情通通拒之門外。”
“隻要我們還這麽想,就不可能安住當下。因為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所思所想都是圍繞著“身體”而展開。
“身體本身就是煩惱的象征。因為身體變化無常,隻要我們還與之認同,就不可能擁有平安和自由。”
“與身體相對的,是道。道永恒不變,不死不生,我們每個人都是它。我們唯有與之認同,方能感受到真正的平安和自由。”
“如今願意追尋大道的人,基本都是經曆過苦難的人。那些沒有經曆過苦難,養尊處優的人,往往是不願意追尋大道的。”
“我之前也跟你們說了,隻有真正玩膩了人生這場遊戲的人,才會來尋找大道。那些依然熱衷於玩人生這場遊戲,認為能在遊戲中找到完美和永恒的人,是不會來尋找大道的。”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一點:我們無法在一個沒有完美的地方找到完美,也無法在一個沒有永恒的地方找到永恒。那些認為世間存在著完美和永恒的人,遲早都會失望的。”
“天地萬物陽極必陰,陰極必陽。生的同時意味著滅,得的同時意味著失,好的同時意味著壞,成的同時意味著敗。若我們總是執著於事物的生滅變化,隻想要事物好的一麵,不想要事物壞的一麵,那永遠也不可能感受到平安和自由。”
“我之前跟你們講的故事就是為了說明這一點。故事中的子祀、子輿、子來、子犁四人完全不把事物的生滅變化當真,他們能夠任由天地萬物自然地變化而不插手幹預。哪怕自己變得殘疾,哪怕自己病入膏肓,他們依然能夠做到不當真,依然能夠安住於道中。正因如此,外物才無法束縛住他們,哀樂之情才無法進入他們的心中。”
“我們總以為平安和自由必須建立在健康的身體、富足的生活上,若不具足這些條件,那麽自己就不可能擁有平安和自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本身就是圓滿具足的,這種圓滿具足不是指外在的圓滿具足,而是指我們生命本質的圓滿具足。不管你們承不承認,你們都是完美的,世間萬物莫不如此。”
“隻因你們被時間與空間的幻象所蒙蔽,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這些生滅無常的幻象上,所以才感受不到自身的完美。”
“就如一麵鏡子,鏡子裏的象美輪美奐,看起來就像是真的一般。可當我們用手去抓的時候,我們卻沒能抓到任何象,隻能抓到鏡子。”
“道就是一麵鏡子,天地萬物就是鏡中之象。可我們卻看不到鏡子,隻知道著眼於鏡中之象,還為鏡中之象的來去變化而感到煩惱。”
“即便你們殘疾了又如何?即便你們就快要死去又如何?”
“你們的軀體殘疾了,但你們的心可以不殘疾。”
“你們的軀體死了,但你們的心可以不死。”
“隻要你們還與身體認同,不願意與道認同,就算你們能夠長命百歲,就算你們是世間最富裕的人,也不會感到真正快樂。”
“萬物本來就是一體,萬物本來就沒有分別。可人就是喜歡朝三暮四,就是不喜歡安住於道中。”
“也許你們並不懂什麽是朝三暮四,我跟你們講一個故事,你們就會明白了。”
“有一個養猴子的人,在給猴子分配食物時說道:“早上給你們三升,晚上給你們四升,如何?”猴子們聽了都很憤怒。養猴子的人改口道:“那早上給你們四升,晚上給你們三升吧!”猴子們聽了都很開心。”
“名與實都沒有改變,可卻能夠左右猴子們的喜怒。這就是順著猴子們主觀想法去做的結果。”
“其實,我們和這些猴子沒有什麽不同。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做成某件事或是達成某個目標就會完美。殊不知這不過是自己的主觀判斷罷了。”
“當我們完成一個目標時,通常都會感受到一種愉悅的快感。然而,這種快感通常持續不了多久就會消失殆盡。很快的,頭腦又會催促我們去完成下一個目標。等到我們完成下一個目標了,又會催促我們完成下下個目標。頭腦就是這樣無止境地利用我們,讓我們陷入它的死循環中。我們就像一個牽線木偶一般,被頭腦利用了卻渾然不知。”
“無論我們完成多少個目標,所帶來的快感都持續不了多久。若我們對這些快感上癮,那我們就是一個頭腦的奴隸。”
“與其朝三暮四,不如安住於當下。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又有誰能保證自己一定能夠達成目標,一定不失去?”
“朝三暮四隻會使自己受苦,唯有時刻安住於當下,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平安和自由。”
小女孩皺著眉頭說道:“可是,我們真的很難做到不朝三暮四。我們的心會不由自主地為自己以及所發生的一切而煩惱。我們到底該怎樣做才能安住於當下?”
莊周回答:“你們之所以做不到安住於當下,總是朝三暮四,是因為思維慣性造成的。你們必須得改變這種思維慣性,才有可能安住於當下。”
“那麽,什麽是思維慣性?”
“所謂思維慣性,是指在長期的思維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傾向,即傾向於按照以往的經驗、習慣和模式去思考問題和處理事情。”
“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趨利避害,這致使我們養成了固定的思維習慣。”
“我們固執地認為自己隻是一具身體,固執地認為天地萬物是真實的存在。
“我們過分地執著於善惡、美醜、好壞、對錯、高低、貴賤等等對立麵,總是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他人。”
“我們隻想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無利的事情通通拒之門外。”
“隻要我們還這麽想,就不可能安住當下。因為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所思所想都是圍繞著“身體”而展開。
“身體本身就是煩惱的象征。因為身體變化無常,隻要我們還與之認同,就不可能擁有平安和自由。”
“與身體相對的,是道。道永恒不變,不死不生,我們每個人都是它。我們唯有與之認同,方能感受到真正的平安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