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南郭子綦在家中給眾人講道,說道:“徒兒們,你們已經堅持齋戒一個月,相信你們也已經適應了這種清心寡欲的生活。隻要你們再堅持兩個月,就能為修道打下穩固的基礎了。所以,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切莫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裏斷了戒,知道了嗎?”
“知道了!”眾人同聲應道,每個人看上去都是信心滿滿的樣子。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但隻要度過了開頭,再難的事情都會變得容易。眾人剛開始齋戒時確實很不容易,有時候也會有斷戒的衝動。但好在有南郭子綦和顏成子遊在他們身邊監督著,他們也不敢胡作非為,便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守得雲開見月明,修道就是不斷地堅持,讓內心的“烏雲”逐漸散去,最終得見“月明”。
“烏雲”代表每個人心中的執著,每個人心中都有數不盡的煩惱,數不盡的執著。但這些煩惱和執著都是因為自己不明白生命的本質為何,心無法安住於道中才會有。
修道就是掃除一切障礙,排除一切妄念的幹擾,讓自己的心一直安住於道中。
道不在天邊,不在未來,它就在當下。隻要自己的心不被時空幻象所蒙蔽,能夠一直安住於當下,並將萬物視為一,視為一個整體,猶如平等地看待自己身上的每一個器官一般,能夠平等、無分別地看待世間的每一人、每一物,並用包容、仁愛之心去對待世間的每一個人,那麽,自己就等於處在道中了。
萬物齊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修道之人若是無法將萬物視為一,那麽是不可能進入道中的。
修道必先修德,道和德本是一體。無德之人是不可能成道的。
而想要修德,就必須將萬物視為一,如此才能平等地看待每一人、每一物。
很多修道之人並不能用平等地眼光看待萬物。他們猶如東施效顰,隻是表麵做個樣子,實際上內心還有諸多分別。他們根本做不到平等待人,依然不斷地用評判的目光去看待他人。
這樣的人是不可能了悟大道,也不可能成道的。因為他們的心中依然有分別。隻要心中還有分別,萬物就不可能化為一。萬物無法化為一,愛就不可能出來。愛出不來,就不可能明白道的玄妙。
道是一不是二,道之中沒有分別,分別是妄心的作用,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修道之人唯有消除掉分別心,心才會融入道中,才會明白道是什麽。
南郭子綦再次向眾人強調萬物齊一的重要性,隻見他鄭重地說道:“徒兒們,修道先需修德,而想要修德,就必須把萬物視為一。萬物齊一是培養德行的基礎。若是你們無法將萬物視為一,你們是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德的。若是你們無法擁有真正的德,你們的心就不可能融入道中了。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道和德是分不開的,你們若是無德,就不可能有道。你們若是有道,那必然會有德。這世間沒有人有道而無德,也沒有人有德而無道。有道則必有德,有德則必有道。萬物齊一的目光即是道之用。你們唯有將萬物視為一,不再去區分事物的善惡、對錯、美醜、好壞、貴賤、高低,讓自己的心處在無為之中,如此,你們方是一個有德之人。”
莊瑤不解地問:“若是不去區分事物的善惡對錯,那世間那些作惡之人由誰來處置?難道任由他們肆意妄為?”
南郭子綦回答道:“老子說過: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自然會懲罰惡者。若是我們代替天地去懲罰惡者,就等於是代替技術不凡的木匠去砍伐木頭。代替技術不凡的木匠去砍伐木頭,很少有不傷到自己手的。”
“天地非常注重平衡,隻要是偏離中正之道的人,都逃脫不了上天的懲罰。”
“我們不需要替天地操心,我們隻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我們修道之人走的道路和常人不同。懲罰惡者是那些不修道之人的事,與我們無關。”
“若是天下人人都修道,人人都能將萬物視為一,那麽天下就不可能再有惡人了。”
“善惡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麵,它們是分不開的。我們唯有消除掉內心的分別,做到包容萬物,平等地對待萬物,將萬物視為一,我們才會充滿愛心,善惡對立的觀念也才會從我們心中消失。”
“惡永遠也無法靠暴力去消除,因為惡源自於人的心中。若是人心中的惡不除,就算把天下的惡人都除盡,最後還是會生出來的。”
“我們修道必須做到齊物我,齊生死,齊是非,齊高低,齊貴賤,齊大小,齊善惡,齊對錯,齊諸一切。如此,我們的心才能完全融入道中,與道合一。”
“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萬物齊一的思想,認為這種思想過於奇葩。他們認為善惡對錯等對立麵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不可能消除得了的。惡人必須受到懲罰,天下才會太平。”
“然而,一味地去懲罰惡者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就如斬草不除根,根不除,草就會繼續長出來。”
“我們道家永遠致力於“除根”,而不是“斬草”。唯有將每個人心中善惡對立的根都給拔除掉,讓每個人的心都回歸於道中,天下才會獲得真正的太平。”
“一切善惡對立的觀念都源自於人的分別心,那就是將道一分為二的根源。道之中沒有分別,它永遠處在中間,不偏也不倚。執著於善惡的人,都是在遠離大道。”
“世間萬物都是道,為什麽要相互區分,相互對抗,相互廝殺呢?為什麽要縱容自己的妄心繼續傷害自己,繼續殘害天下呢?隻要人心中還有對立的觀念,天下就不可能太平。”
“你們看看如今這個天下,到處都是戰亂,到處都是災荒,到處都是死屍,這就是天下失道失德的體現。”
“天下若是有道有德,天下必然一片祥和,不可能是如今這個樣子。”
“知道了!”眾人同聲應道,每個人看上去都是信心滿滿的樣子。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但隻要度過了開頭,再難的事情都會變得容易。眾人剛開始齋戒時確實很不容易,有時候也會有斷戒的衝動。但好在有南郭子綦和顏成子遊在他們身邊監督著,他們也不敢胡作非為,便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守得雲開見月明,修道就是不斷地堅持,讓內心的“烏雲”逐漸散去,最終得見“月明”。
“烏雲”代表每個人心中的執著,每個人心中都有數不盡的煩惱,數不盡的執著。但這些煩惱和執著都是因為自己不明白生命的本質為何,心無法安住於道中才會有。
修道就是掃除一切障礙,排除一切妄念的幹擾,讓自己的心一直安住於道中。
道不在天邊,不在未來,它就在當下。隻要自己的心不被時空幻象所蒙蔽,能夠一直安住於當下,並將萬物視為一,視為一個整體,猶如平等地看待自己身上的每一個器官一般,能夠平等、無分別地看待世間的每一人、每一物,並用包容、仁愛之心去對待世間的每一個人,那麽,自己就等於處在道中了。
萬物齊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修道之人若是無法將萬物視為一,那麽是不可能進入道中的。
修道必先修德,道和德本是一體。無德之人是不可能成道的。
而想要修德,就必須將萬物視為一,如此才能平等地看待每一人、每一物。
很多修道之人並不能用平等地眼光看待萬物。他們猶如東施效顰,隻是表麵做個樣子,實際上內心還有諸多分別。他們根本做不到平等待人,依然不斷地用評判的目光去看待他人。
這樣的人是不可能了悟大道,也不可能成道的。因為他們的心中依然有分別。隻要心中還有分別,萬物就不可能化為一。萬物無法化為一,愛就不可能出來。愛出不來,就不可能明白道的玄妙。
道是一不是二,道之中沒有分別,分別是妄心的作用,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修道之人唯有消除掉分別心,心才會融入道中,才會明白道是什麽。
南郭子綦再次向眾人強調萬物齊一的重要性,隻見他鄭重地說道:“徒兒們,修道先需修德,而想要修德,就必須把萬物視為一。萬物齊一是培養德行的基礎。若是你們無法將萬物視為一,你們是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德的。若是你們無法擁有真正的德,你們的心就不可能融入道中了。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道和德是分不開的,你們若是無德,就不可能有道。你們若是有道,那必然會有德。這世間沒有人有道而無德,也沒有人有德而無道。有道則必有德,有德則必有道。萬物齊一的目光即是道之用。你們唯有將萬物視為一,不再去區分事物的善惡、對錯、美醜、好壞、貴賤、高低,讓自己的心處在無為之中,如此,你們方是一個有德之人。”
莊瑤不解地問:“若是不去區分事物的善惡對錯,那世間那些作惡之人由誰來處置?難道任由他們肆意妄為?”
南郭子綦回答道:“老子說過: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自然會懲罰惡者。若是我們代替天地去懲罰惡者,就等於是代替技術不凡的木匠去砍伐木頭。代替技術不凡的木匠去砍伐木頭,很少有不傷到自己手的。”
“天地非常注重平衡,隻要是偏離中正之道的人,都逃脫不了上天的懲罰。”
“我們不需要替天地操心,我們隻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我們修道之人走的道路和常人不同。懲罰惡者是那些不修道之人的事,與我們無關。”
“若是天下人人都修道,人人都能將萬物視為一,那麽天下就不可能再有惡人了。”
“善惡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麵,它們是分不開的。我們唯有消除掉內心的分別,做到包容萬物,平等地對待萬物,將萬物視為一,我們才會充滿愛心,善惡對立的觀念也才會從我們心中消失。”
“惡永遠也無法靠暴力去消除,因為惡源自於人的心中。若是人心中的惡不除,就算把天下的惡人都除盡,最後還是會生出來的。”
“我們修道必須做到齊物我,齊生死,齊是非,齊高低,齊貴賤,齊大小,齊善惡,齊對錯,齊諸一切。如此,我們的心才能完全融入道中,與道合一。”
“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萬物齊一的思想,認為這種思想過於奇葩。他們認為善惡對錯等對立麵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不可能消除得了的。惡人必須受到懲罰,天下才會太平。”
“然而,一味地去懲罰惡者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就如斬草不除根,根不除,草就會繼續長出來。”
“我們道家永遠致力於“除根”,而不是“斬草”。唯有將每個人心中善惡對立的根都給拔除掉,讓每個人的心都回歸於道中,天下才會獲得真正的太平。”
“一切善惡對立的觀念都源自於人的分別心,那就是將道一分為二的根源。道之中沒有分別,它永遠處在中間,不偏也不倚。執著於善惡的人,都是在遠離大道。”
“世間萬物都是道,為什麽要相互區分,相互對抗,相互廝殺呢?為什麽要縱容自己的妄心繼續傷害自己,繼續殘害天下呢?隻要人心中還有對立的觀念,天下就不可能太平。”
“你們看看如今這個天下,到處都是戰亂,到處都是災荒,到處都是死屍,這就是天下失道失德的體現。”
“天下若是有道有德,天下必然一片祥和,不可能是如今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