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粵東之地,青山綠水間錯落著一座古老的山寺,寺名“靜幽寺”。古寺被茂密的樹林環繞,晨鍾暮鼓回蕩在山穀之中,本是一處清幽的佛門淨地,卻不知何時起,被一層詭異的陰影所籠罩。


    一位客官,名叫林羽,本是江南的一位儒雅書生,因對嶺南風光心生向往,便攜著妻子蘇瑤踏上了這粵東之旅。一路上,夫妻二人賞遍山川美景,吟詩作對,好不愜意。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行至這粵東深處時,蘇瑤突然身染重病。林羽四處求醫,卻無奈此地偏遠,醫療條件有限,蘇瑤的病情日益加重,最終在這靜幽寺附近的一處民宅中香消玉殞。


    林羽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他望著愛妻冰冷的麵容,淚水止不住地流淌。可他身處異鄉,又逢此變故,諸多不便,無奈之下,隻能與寺中的僧人商議,將蘇瑤的靈柩暫時寄放在山寺的僧寮之中,待他安排好一切後,再將妻子的靈柩運回故鄉安葬。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狂風呼嘯著吹過山寺,窗戶被吹得哐當作響。林羽因思念亡妻,久久未能入眠。恍惚間,他仿佛看到蘇瑤的身影緩緩浮現。蘇瑤麵容蒼白,眼神中滿是悲戚,她泣不成聲地說道:“相公,這寺中有一厲鬼,極為凶惡,那伽藍神都對其無可奈何。但凡有靈柩寄放在僧寮的,男子大多會被那厲鬼役使,淪為苦力,女子則往往被其玷汙清白。我雖拚盡全力抵抗,卻終究難以逃脫他的魔掌。相公,你為何不為我訟於神,還我一個公道?”


    林羽從夢中猛地驚醒,額頭滿是冷汗。他望著空蕩蕩的房間,心中滿是疑惑與震驚。他不禁暗自思忖,這難道是因自己思念過度,導致春睡迷離而產生的幻覺?還是自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純粹是意想所造之境?可那夢中蘇瑤的話語與悲戚的麵容又是如此清晰,仿佛就在眼前。難道,婦人真的有靈,在冥冥之中向自己求助?


    懷著這樣的疑問,林羽心中默默祈禱,若蘇瑤真有靈,當三夕來告我。接下來的兩晚,每到夜深人靜之時,林羽都會在睡夢中見到蘇瑤。她依舊是那般悲戚模樣,苦苦哀求林羽為她向神靈申訴冤情。林羽終於確信此事並非虛幻,他決定為了愛妻,牒訴於城隍。


    林羽懷著虔誠之心,在寺中的禪房內,磨墨鋪紙,一筆一劃地寫著訴狀。他詳細地描述了蘇瑤在夢中的訴說,以及自己對這山寺中厲鬼惡行的憤慨與擔憂。寫好訴狀後,他來到城隍神像前,焚香禱告,而後將訴狀恭敬地焚燒,那嫋嫋青煙帶著他的訴求,緩緩升向天際,他滿心期望城隍能為婦人主持公道,讓蘇瑤的冤魂得以安息。


    然而,數日過去了,寺廟裏依舊平靜如初,沒有任何異常的跡象,那夢中所期待的神靈的回應並未出現。林羽心中焦急萬分,卻也無可奈何。他每日都會到城隍神像前查看,希望能發現一絲線索,可每次都是失望而歸。


    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林羽身心俱疲,早早地便躺在榻上休息。迷迷糊糊中,蘇瑤再次入夢。她的身影看起來更加虛幻,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與疲憊:“相公,你的訟狀若得以伸張,那麽伽藍神便會因失於糾舉而獲罪,山神社公也會因失於約束而受譴,於陰律而言,他們都難辭其咎,所以城隍才會躊躇猶豫,未能及時處理。相公,你不妨再具一份牒文,聲稱將前往江西,訴於正乙真人,如此一來,城隍必定會有所處置。”


    林羽聽聞此言,心中大為震驚。他未曾想到這幽冥之事竟如此複雜微妙,神靈之間亦有著諸多的權衡與顧慮。但為了蘇瑤,他還是依照婦人所言,重新拿起筆,蘸滿墨汁,在那昏黃的燈光下,再次寫起牒文。他在牒中言辭懇切,聲稱自己將前往江西,向正乙真人申訴,祈求城隍能盡快解決此事,還蘇瑤一個清白。


    數日後的一個夜晚,林羽剛剛入睡,便又見到了蘇瑤。這次,蘇瑤的神情稍顯平靜,她緩緩說道:“相公,昨日城隍召我前去,對我諭示道:此鬼原本就居住在這僧寮室中,是你侵占了他的地方,並非他故意攝你。男女共居一室,其仆隸往來,形跡嫌疑,在所難免,你前來申訴也並非毫無緣由。如今,城隍已為我重笞其仆隸,也算對我有了交代,足以謝我。我又何必堅執那奸汙之名,讓自己背負不貞之名呢?自古以來,有事不如化無事,大事不如化小事。相公,你速令他們移走我的靈柩吧,如此,此案便可了結。”


    林羽聽後,心中反複思量。他深知在這幽冥之事中,或許真的存在許多誤會與無奈。自己一介凡人,又何必一定要與神道相爭?萬一因此激怒神靈,引發意外之患,豈不是得不償失?而且,蘇瑤既然已如此說,想必也是為了他著想,希望此事能夠平息。


    於是,林羽決定聽從蘇瑤的勸告。他找到寺中的僧人,向他們說明了情況,請求他們幫忙移走蘇瑤的靈柩。僧人們雖對這靈異之事心懷敬畏,但還是答應了林羽的請求。在眾人的幫助下,林羽在寺外尋得一處風景秀麗、寧靜祥和的山坡,將蘇瑤的靈柩妥善安置。


    自那靈柩移走之後,林羽便再也沒有做過關於蘇瑤的夢。但此事卻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讓他對幽冥之事、神鬼之理有了更深的敬畏與疑惑。他常常獨自一人坐在那山坡上,望著蘇瑤的墓塚,陷入沉思。而他的這段經曆,也如一陣風般,在這粵東之地漸漸傳開,成為人們口中神秘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讓眾人對那冥冥中的世界,更多了幾分敬畏與揣測。無論是在田間勞作的農夫,還是在集市上買賣的商販,亦或是在學堂裏誦讀詩書的學子,都在閑暇之餘,談論著林羽與蘇瑤的故事,想象著那山寺中的神秘厲鬼,以及神靈們的權衡與決斷,而那座靜幽寺,也因著這個故事,愈發顯得神秘莫測起來。


    梁豁堂曾給我講述過這樣一段奇異之事。有一位客官遊曆粵東,不幸的是,他的婦人在此地身染重病,最終撒手人寰。客官悲痛之餘,因諸多不便,隻能將婦人的靈柩暫時寄放在山寺之中。


    一日夜晚,客官於夢中忽見婦人前來。隻見她麵容悲戚,泣不成聲地訴說道:“寺中有一厲鬼,甚是凶惡,那伽藍神都無法將其製服。但凡有靈柩寄放在僧寮的,男子大多會被那厲鬼役使,女子則往往被其玷汙。我雖拚盡全力抵抗,卻終究難以幸免。君盍訟於神?”客官從夢中驚醒,夢中婦人的話語與悲戚的麵容在他腦海中清晰如昨。他心中滿是疑惑,暗自思忖,這難道是因自己思念過度,導致春睡迷離而產生的幻覺?還是自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純粹是意想所造之境?又或者,婦人真的有靈,在冥冥之中向自己求助?


    懷著這樣的疑問,客官心中默默祈禱,若婦人真有靈,當三夕來告我。接下來的兩晚,客官果然又做了同樣的夢,婦人依舊在夢中哭訴,請求他為自己訟於神。客官終於確信此事並非虛幻,於是決定牒訴於城隍。他懷著虔誠之心,寫好訴狀,在城隍神像前焚香禱告,將訴狀焚燒,期望城隍能為婦人主持公道。


    然而,數日過去了,卻毫無動靜,那夢中所期待的肸磘之應並未出現。客官心中焦急,卻也無可奈何。一夕,婦人再次入夢,她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與疲憊:“君之訟若得直,則伽藍為失於糾舉,山神社公為失於約束,於陰律皆獲譴,故城隍躊躇未能理。君盍再具牒,稱將詣江西,訴於正乙真人,則城隍必有處置矣。”客官聽聞此言,心中雖對這幽冥之事的複雜與微妙感到震驚,但還是依照婦人所言,重新具牒,並且在牒中聲稱自己將前往江西,向正乙真人申訴。


    數日後,客官又夢到婦人前來。這次,婦人的神情稍顯平靜,她緩緩說道:“昨城隍召我,諭曰:此鬼原居此室中,是汝侵彼,非彼攝汝也。男女共居一室,其仆隸往來,形跡嫌疑,或所不免,汝訴亦不為無因。今為汝重笞其仆隸,已足謝汝,何必堅執奸汙之名,自博不貞之名乎?從來有事,不如化無事,大事不如化小事。汝速令汝夫移柩去,則此案結矣。”客官聽後,心中反複思量,覺得婦人所言不無道理。在這幽冥之事中,或許真的存在許多誤會與無奈,自己又何必一定要與神道相爭,萬一因此激怒神靈,引發意外之患,豈不是得不償失?


    於是,客官決定聽從婦人的勸告,盡快移走她的靈柩。他在寺外尋得一處合適之地,將婦人的靈柩妥善安置。自那以後,客官便再也沒有做過關於婦人的夢。此事讓客官對幽冥之事、神鬼之理有了更深的敬畏與疑惑,而他的這段經曆,也在當地漸漸傳開,成為人們口中神秘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讓眾人對那冥冥中的世界,更多了幾分敬畏與揣測。


    炎夏的驕陽似火,將大地烤得熾熱難耐。一位士人因事遠行,途經陳留,見天色漸晚,便在一個村莊中尋了戶人家借宿。這戶人家的主人是位樸實的老者,熱情地接待了他,安排他在一間簡陋卻也整潔的廂房住下。


    士人旅途勞頓,本想好好休息,可那溽暑的悶熱如一層不透氣的濕布,緊緊裹住他的身軀,讓他心煩意亂,難以安枕。傍晚時分,屋內的暑氣愈發濃烈,士人實在忍受不住,決定起身外出,到野外去漫步散心,也好尋得一絲清涼。


    他沿著村莊的小徑緩緩前行,路旁的草叢在熱浪中無精打采地低垂著,偶爾傳來幾聲蟬鳴,更添幾分燥熱。走著走著,村莊漸漸被拋在身後,眼前是一片開闊的原野。遠處的樹林在暮色中影影綽綽,像是一群沉默的巨人。


    黃昏過後,暮色如同潮水般迅速蔓延開來,將整個世界染成一片蒼茫。士人正欲轉身回村,忽然,一個身影從樹林的方向緩緩走來。那身影在冥色中顯得有些虛幻,卻又一步步逐漸清晰。士人心中微微一驚,下意識地停住了腳步,目光緊緊地盯著來人。


    待那人走近,士人看清他的模樣,隻見他身著一襲青衫,麵容略顯蒼白,卻透著一股儒雅之氣。那人走到士人麵前,竟彬彬有禮地作揖行禮,士人亦趕忙回禮。兩人相視片刻,竟有一種莫名的默契,隨後並肩走到一棵老樹下,坐了下來。


    士人心中滿是好奇,這荒郊野外,突然出現如此之人,究竟是誰?於是,他率先打破沉默,輕聲問道:“君乃何人?從何而來?”那人微微抬起頭,目光平靜,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清晰:“君勿相驚,仆即蔡中郎也。祠墓雖存,然享祀多缺,又因生時叨居士流,歿後不欲求食於俗輩。以君氣類相投,故敢布下忱,不知明日可否賜一野祭?


    士人素有雅量,且對鬼神之事亦抱有幾分敬畏與好奇。聽聞眼前之人自稱蔡中郎,心中雖覺詫異,但並未感到恐懼驚慌。他心中對蔡中郎之事早有耳聞,知曉其在曆史上乃是一位頗有名望的人物,其文學才華與傳奇經曆在世間流傳甚廣。此刻聽聞此人這般言語,不禁來了興致,決定探個究竟。


    於是,他微笑著說道:“久仰蔡中郎大名,今日有幸得遇,實乃小生之福。然中郎於漢末之亂世,經曆諸多風雲變幻,小生心中好奇,不知可否請教一二?”那人微微點頭,似乎對士人的反應頗為滿意,便開始講述起漢末之事。


    士人起初還聽得津津有味,可漸漸地,他心中便起了疑竇。因為他發現,這人所說的大多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話語,與他平日所讀正史中的記載似乎頗有出入。士人不動聲色,繼續問道:“那中郎生平諸多事跡,想必皆為傳奇,不知君可詳細道來?”那人侃侃而談,可待他說完,士人心中已然明了,他所描述的事跡竟與高則誠《琵琶記》中的情節一模一樣,纖悉曲折,毫無二致。


    士人心中暗自思索,這《三國演義》乃是小說,多有虛構演繹之處,而《琵琶記》更是戲曲作品,情節雖動人,卻並非史實。眼前之人,若真是蔡中郎的鬼魂,怎會對自己的生平隻知這些虛構故事?想必這定是個假冒蔡中郎之名,妄圖騙取祭祀之人,或許根本就不是什麽鬼魂,而是一個狡黠之人的惡作劇。


    他麵上卻依舊保持著微笑,不動聲色地說道:“餘資斧匱乏,實無以享君,君宜別求有力者。惟餘有一語相囑,自今而後,君似宜求閱《後漢書》《三國誌》及中郎文集,稍稍一觀,於求食之道或更近耳。”


    那人一聽,頓時神色一變,那原本平靜的麵容瞬間漲得通紅,赧色從臉頰一直蔓延到耳根,仿佛被人識破了心中的隱秘。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慌亂,身體也不自覺地微微顫抖。


    突然,那人猛地一躍而起,原本還算正常的身形瞬間扭曲變形,一股陰森的氣息撲麵而來。他的身體漸漸變得透明,頭發如亂草般飛舞,雙眼閃爍著詭異的綠光,嘴巴咧開,露出一排尖銳的獠牙,雙手也變成了幹枯的爪子。


    士人雖早有心理準備,可看到這般恐怖的景象,心中仍不免一驚。但他很快鎮定下來,目光堅定地直視著眼前的“鬼”,心中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被其迷惑。


    那“鬼”見士人並未被嚇倒,似乎心有不甘,在空中張牙舞爪地揮舞著爪子,發出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吼聲。然而,士人隻是靜靜地坐在樹下,不為所動。片刻之後,那“鬼”見無法得逞,隻好在一陣陰森的氣息中漸漸消失不見,隻留下士人獨自坐在老樹下,望著那“鬼”消失的方向,陷入沉思。


    士人緩緩站起身來,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心中不禁感歎,世間竟有如此之人,為了些許利益,不惜假扮鬼魂,影射那斂財之術,真是可笑至極。他深知,在這世間,人心的貪婪與狡詐往往比真正的鬼魂更加可怕。


    他沿著來時的路慢慢往村莊走去,一路上思緒萬千。此次經曆,讓他對人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他更加明白,在麵對種種誘惑與未知時,需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輕易被表象所迷惑。


    回到借宿之處,老者見他歸來,關切地詢問他去了何處。士人微微一笑,並未提及遇“鬼”之事,隻是說在野外散步,欣賞了一番夜景。然而,此事卻如一顆石子投入他心中的湖泊,泛起層層漣漪,久久難以平靜。


    次日清晨,士人告別老者,繼續踏上旅途。在路過附近的一個小鎮時,他在茶館中歇腳,偶然間聽到旁邊的茶客們在談論著一些奇聞軼事。其中一個茶客神秘兮兮地說道:“聽聞在咱們這陳留之地,近日有靈異之事發生。有人在野外遇到了蔡中郎的鬼魂,那鬼魂還向人討要祭祀呢!”


    其他茶客紛紛好奇地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問道:“真有此事?那後來呢?”那個茶客搖了搖頭,說:“具體後來如何,我也不太清楚,隻知道此事傳得沸沸揚揚,大家都在猜測這鬼魂到底是真是假。”


    士人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他們的談論,心中暗自好笑。他知道,這傳聞便是因自己昨日的經曆而起,隻是沒想到會傳播得如此之快。他本想站出來說出真相,可又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關於蔡中郎鬼魂的傳聞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陳留地區迅速擴散開來。從村莊到小鎮,從田間地頭到富貴人家的廳堂,人們都在紛紛議論著此事。


    一些人深信不疑,認為這是蔡中郎的鬼魂顯靈,是因為祠墓享祀不足而出來警示世人。於是,他們紛紛前往蔡中郎的祠墓,獻上祭品,祈求保佑。而另一些人則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覺得這可能是有人故意編造的謠言,目的是為了引起恐慌或者謀取私利。


    在一個熱鬧的集市上,幾個小販圍坐在一起,一邊整理著自己的貨物,一邊談論著這件事。一個賣菜的小販皺著眉頭說:“我看這事兒不靠譜,哪有那麽多鬼魂顯靈的?說不定是哪個騙子在裝神弄鬼。”旁邊一個賣布的小販卻不以為然地說:“你可別亂說,這蔡中郎在咱這兒可是有名的人物,得罪了鬼魂可沒好果子吃。


    這傳聞也引起了當地一位學者的注意。這位學者一生癡迷於研究曆史與民俗,聽聞此事後,覺得其中定有蹊蹺。他決定深入調查此事,探尋背後的真相。


    學者首先來到了蔡中郎的祠墓,仔細查看了祠墓的情況。他發現,祠墓雖然有些破舊,但並沒有被嚴重破壞的跡象,也不像是長期缺乏享祀的樣子。接著,他又走訪了周邊的村莊和小鎮,詢問了許多目擊者和聽聞傳聞的人。


    在調查過程中,學者發現,關於這鬼魂的描述各不相同。有些人說那鬼魂身形高大,麵容威嚴;而有些人卻說那鬼魂身形消瘦,麵容蒼白。這些矛盾之處讓學者更加堅信,這並非真正的鬼魂顯靈。


    經過多日的調查研究,學者終於得出結論:這所謂的蔡中郎鬼魂事件,極有可能是有人故意假冒,利用人們對鬼神的敬畏和對蔡中郎的崇敬,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或許是為了騙取錢財或者引起社會關注。


    學者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公布於眾,頓時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裏。那些曾經深信不疑的人感到十分羞愧,而那些懷疑此事的人則慶幸自己沒有被迷惑。


    此事過後,人們對世間的貪婪與狡詐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加懂得在麵對各種奇聞軼事時,要保持理性和懷疑精神,不可盲目相信。而那位士人在聽聞此事的後續發展後,心中也感到一絲欣慰。他希望,通過這次經曆,能讓更多的人看清人性的複雜,不再輕易被虛假的表象所欺騙。


    我在官兵部尚書任上時,正值多事之秋,湖北一帶戰事緊急,朝廷征兵前往征伐。我肩負押送征湖北之兵的重任,一路馬不停蹄,風餐露宿。士兵們的腳步聲、馬蹄聲交織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沉重的行軍交響樂,伴隨著我們走過了無數的山川與河流。


    行至半途,長時間的奔波讓我的身體漸漸感到極度的勞累,仿佛每一塊肌肉都在發出抗議。於是,我決定在長新店稍作停歇,讓自己和士兵們都能恢複些許體力。踏入旅舍,那股陳舊而又熟悉的氣息撲麵而來,旅舍內略顯昏暗,牆壁上的磚石似乎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目光隨意流轉間,我瞥見牆壁之上題有歸雁詩二首。那兩首詩,就像是兩位久違的佳人,靜靜地佇立在那裏,瞬間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


    其一雲:“料峭西風雁字斜,深秋又送汝還家,可憐飛到無多日,二月仍來看杏花。”其二曰:“水闊雲深伴侶稀,蕭條隻與燕同歸,惟嫌來歲烏衣巷,卻向雕梁各自飛。”詩的末尾,題著“晴湖”二字。“晴湖”乃是先兄的字號,看到這兩個字,我的心中先是一動,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可當我仔細端詳那詩的語意與筆跡時,卻發現全無先兄的風格韻味。先兄的詩作,往往有著一種雄渾大氣或者婉約細膩的獨特氣質,而這兩首詩,雖筆觸間透著靈動與才情,卻與先兄往日的風格大相徑庭。我心中暗自思忖,這定是他人所作。


    正疑惑間,旁邊有人輕聲說道:“聽聞有位鄭君名鴻撰,也字晴湖。”這一句話,像是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在我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這位鄭君,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為何會在這旅舍之中題下這兩首詩?是偶然的靈感突發,還是有著什麽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站在壁前,久久凝視著那兩首詩,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牽引,思緒也隨之飄遠。我仿佛走進了那詩中的世界,看到了在那料峭的西風中,一群大雁排成整齊的“人”字隊形,向著遠方飛去。它們的身影在天空中顯得那麽渺小,卻又那麽堅定。深秋的大地,一片蕭瑟,枯黃的樹葉在風中打著旋兒,仿佛在為大雁送行。而那詩中的“汝”,又是誰呢?是遠方的親人、戀人,還是僅僅是詩人心中的一份思念與牽掛?“可憐飛到無多日,二月仍來看杏花。”這一句,又讓我感受到了詩人心中的那份無奈與期盼。或許,他是在感歎時光的匆匆,生命的短暫,亦或是在憧憬著未來的某個美好時刻,就像二月的杏花盛開時,能再次與心中所念之人相聚。


    再看另一首詩,“水闊雲深伴侶稀,蕭條隻與燕同歸。”眼前似乎浮現出一片廣闊無垠的水域,天空中烏雲密布,一隻孤雁在其間奮力飛翔。它的周圍,隻有寥寥幾隻燕子相伴,那種孤獨與寂寞,仿佛能穿透紙張,直抵人心。“惟嫌來歲烏衣巷,卻向雕梁各自飛。”烏衣巷,那是一個充滿了曆史與文化底蘊的地方,曾經的繁華與如今的變遷,都在這一句詩中若隱若現。詩人是在借烏衣巷的典故,表達對人事無常的感慨嗎?還是在擔憂著與同伴之間的情誼,會像那烏衣巷中的燕子一樣,在未來的某一天,因為各自的命運而分道揚鑣?


    這兩首詩就那樣靜靜地在旅舍壁上,宛如兩顆遺落的明珠,散發著神秘的光芒。它們似在低低訴說著不為人知的情愫與經曆,那背後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是一位羈旅天涯的遊子,在秋風蕭瑟中思念故鄉?他或許已經離家多年,曆經了無數的風雨與磨難,心中的那份思鄉之情,就像一壇陳釀的美酒,越久越濃。每一個孤獨的夜晚,他隻能對著明月,吟詩作對,以慰藉自己寂寞的心靈。又或許是一位失意之人,借歸雁以抒懷才不遇之悲?他有著滿腹的才華,卻無人賞識,就像那在天空中獨自飛翔的孤雁,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他在這旅舍之中,看到了歸雁,心中的情感瞬間被觸動,於是揮筆寫下了這兩首詩,將自己的悲憤與無奈,都傾注在了那一筆一劃之中。


    我站在那裏,思緒如潮水般湧來,一切都成了無解的謎題,引得我心中遐想無限。我試圖從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中尋找線索,想要揭開這背後隱藏的真相。但那真相,就像是被一層濃霧所籠罩,始終無法看清。


    隨著時間的推移,士兵們休息好了,我也不得不暫時將這謎題深埋心中,繼續踏上押送的征程。然而,那兩首詩卻始終在我的腦海中回蕩,像是兩個揮之不去的幽靈。在行軍的路上,每一次停歇,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它們,心中的好奇與疑惑也越來越深。


    終於,戰事暫告一段落,我有機會再次回到長新店。那旅舍依舊靜靜地矗立在那裏,仿佛在等待著我的歸來。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旅舍,直奔那麵牆壁。那兩首詩,還在那裏,歲月似乎並沒有在它們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跡。我再次仔細端詳,希望能發現一些之前忽略的細節。


    這次,我注意到詩的紙張似乎有些特別,它的質地略顯粗糙,但卻有著一種獨特的紋理。這會不會是某個特定地區的紙張呢?我心中暗自猜測。而那字跡,雖然我之前已經斷定不是先兄的,但此刻我卻發現,其中的一些筆畫的寫法,有著一種獨特的風格,像是融合了多種書法流派的特點。這是否意味著,這位作者是一位博采眾長的書法愛好者呢?


    我開始在旅舍周圍打聽關於這兩首詩的消息。旅舍的老板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深邃。當我提及那兩首詩時,他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回憶之中。


    “這兩首詩啊,已經在這兒有些年頭了。”老者緩緩說道,“我記得,是一位年輕的書生模樣的人留下的。他當時看起來神色匆匆,像是在趕路,但又在這旅舍中停留了一晚。那晚,他獨自坐在角落裏,對著牆壁發呆,後來就拿起筆,寫下了這兩首詩。”


    “那您可知道他叫什麽名字?”我急切地問道。


    “我隻聽他自稱鄭生,至於他是不是那位鄭君名鴻撰,我就不清楚了。”老者搖了搖頭。


    “那他有沒有說過什麽特別的話,或者有沒有什麽異常的舉動?”我繼續追問。


    “他話不多,隻是一直在喃喃自語,好像在念叨著什麽人的名字。我當時也沒太在意,隻當他是在思念親人或者朋友。”老者努力回憶著。


    從旅舍出來後,我決定去尋找那位鄭君名鴻撰,或者任何可能與這兩首詩有關的線索。我四處打聽,走訪了許多地方,詢問了無數的人。有人說曾經在某個書院見過一位才華橫溢的鄭姓書生,但當我趕去時,卻發現他與我所尋找的鄭君毫無關聯。還有人說,在一個偏遠的小鎮上,有一位姓鄭的隱士,擅長詩詞書法,但當我找到那裏時,卻發現那隻是一個傳說,根本沒有這樣一個人。


    在尋找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其他的人和事。有一位老畫家,他的畫作風格獨特,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悟。他看到我對那兩首詩如此執著,便對我說:“有時候,詩中的真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觸動我們內心的情感。也許,那位作者並不想被人找到,他隻是想通過這兩首詩,將自己的情感傳遞給有緣之人。”


    老畫家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難道我一直以來的尋找都是徒勞嗎?也許,這兩首詩就像是一場美麗的夢境,我不應該去刻意地追尋它的真相,而是應該讓它留在心中,成為我心中一份美好的回憶。


    但我心中的那份好奇與疑惑卻始終難以消散。我繼續踏上了尋找的征程,哪怕希望渺茫。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經曆了許多的變化。我不再僅僅是那個隻關注戰事與公務的兵部尚書,我開始對文學、藝術有了更深的興趣與感悟。我閱讀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學習了各種書法繪畫的知識,希望能從這些方麵找到與那兩首詩的共鳴。


    歲月如梭,不知不覺間,多年過去了。我依然沒有找到關於那兩首詩作者的確切線索,但那兩首詩卻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命。它們成為了我在忙碌公務之餘,心靈的慰藉與寄托。每當我感到疲憊或者困惑時,我都會想起那兩首詩,想起那詩中的歸雁,想起那深秋的西風與二月的杏花,仿佛能從它們身上汲取到力量與勇氣。


    直到有一天,我在整理舊物時,偶然發現了一本古籍。這本古籍已經有些破舊,紙張泛黃,但當我翻開它時,卻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吸引。書中記載了許多古代文人的軼事與詩作,而在其中一頁,我看到了關於鄭君名鴻撰的記載。


    鄭君名鴻撰,乃是一位才華出眾卻命運坎坷的文人。他一生遊曆四方,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但卻因為得罪了權貴,仕途受阻。他的詩作風格多樣,善於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書中還記載了他曾在一次旅途中,在一家旅舍的牆壁上題下了兩首歸雁詩,以表達自己對命運的無奈與對未來的憧憬。


    看到這裏,我的心中一陣激動。多年的尋找,終於有了結果。雖然我依然無法真正走進鄭君的內心世界,無法完全理解他在寫下這兩首詩時的具體心境,但我知道,我已經離真相更近了一步。


    我再次回到長新店的旅舍,站在那麵牆壁前,看著那兩首詩。此刻,它們在我眼中已經不再僅僅是兩首神秘的詩,而是一段曆史、一段文化、一段人生的見證。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鄭君在這裏,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這兩首詩的場景。他的孤獨、他的無奈、他的希望,都通過那一筆一劃,永遠地留在了這牆壁之上。


    而我,也因為這兩首詩,經曆了一場漫長而又充滿意義的旅程。這場旅程,不僅讓我解開了心中多年的謎題,更讓我在文學、藝術與人生的道路上,收獲了許多寶貴的財富。那兩首詩,就像兩顆璀璨的星辰,將永遠在我的心中閃耀,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午夜奇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餘生不相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餘生不相聚並收藏午夜奇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