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滄州馬落坡的一個小村莊裏,住著一位以賣麵為生的婦人。她的日子過得極為清苦,家中貧困得連一頭拉磨的驢都養不起,於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她隻能自己轉動那沉重的石磨,每一個夜晚,石磨的轉動聲都會伴隨著她,直至四更天的梆子聲在寂靜的夜裏敲響。她這般辛苦,隻為能換得些許餘麵,用來奉養年邁的婆婆。
這位婦人的婆婆去世後,她依照習俗去上墳。歸來的途中,在蜿蜒的小路上偶遇兩位少女。那兩位少女迎著她走來,臉上帶著盈盈笑意,其中一位開口說道:“同住二十餘年,頗相識否?”婦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招呼弄得錯愕不已,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回應。少女似乎看出了她的困惑,接著說道:“嫂勿訝,我姊妹皆狐也,感嫂孝心,每夜助嫂轉磨,不意為上帝所嘉,緣是功行,得證正果。今嫂養姑事畢,我姊妹亦登仙去矣。敬來道別,並謝提攜也。”言罷,她們的身影如一陣清風般飄然而去,轉瞬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婦人回到家中,再次轉動那石磨時,卻發覺往日輕鬆自如的石磨如今變得異常沉重,仿佛那曾經默默相助的神秘力量已然消逝。
在遙遠的西域,有一個名為烏魯木齊的地方,其意為好圍場。我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一段時間,在那裏,遇到了一位名叫烏魯木齊的筆帖式。細細算來,他被命名為烏魯木齊的日子,要比這片土地被平定西域的時間早了二十多年。他曾對我說起自己名字的由來,他出生之時,父親在夢中見到了他的祖父。祖父神情莊重地對他父親說道:“爾所生子,當名烏魯木齊。”並且還一筆一劃地將這幾個字清楚地指畫出來。他父親從夢中醒來後,滿心疑惑,不明白這幾個字究竟有何含義,然而那夢境卻又如此清晰真切,於是便姑且用“烏魯木齊”為他命名。沒想到命運的安排如此奇妙,他後來真的來到了此地,他也曾暗自思忖,難道自己的一生就要在此地終結嗎?後來,他升遷為印房主事,最終也的確在任上去世。從他隨軍出征直至生命的盡頭,始終未曾離開過這片土地。這一切難道不都表明,世間諸事皆為前定嗎?
烏魯木齊還曾給我講述過一個名叫巴拉的廝養的故事。巴拉在隨軍出征時,極為英勇無畏,每次遇到賊寇,都會奮勇殺敵。有一次,在激烈的戰鬥中,一支流矢徑直貫穿了他的左頰,箭頭竟從右耳之後穿出,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揮舞著戰刀,奮力砍向一名賊寇,最終與那賊寇一同倒在血泊之中。後來,因為一些事情,有人到孤穆第——一個位於烏魯木齊與特納格爾之間的地方。在那裏,他於夢中見到了巴拉前來拜謁。夢中的巴拉衣冠整齊,絲毫不像生前那副低賤仆役的模樣。他在夢中一時忘卻了巴拉已然戰死,還詢問巴拉之前身在何處,如今又要去往何方。巴拉恭敬地回答道:“因差遣過此,偶遇主人,一展積戀耳。”他又好奇地問巴拉是如何得以封官的,巴拉說道:“忠孝節義,上帝所重。凡為國捐生者,雖下至仆隸,生前苟無過惡,幽冥必與一職事;原有過惡者,亦消除前罪,向人道轉生。奴今為博克達山神部將,秩如驍騎校也。”再問去往何處,巴拉答曰:“昌吉。”問何事,隻說:“齎有文牒,不能知也。”他從夢中霍然驚醒,巴拉的語音仿佛還在耳邊回蕩。當時是戊子年六月。到了八月十六日,昌吉便發生了變亂之事,想必是鬼神不敢預先泄露天機吧。
昌吉築城之時,工人們在挖掘土地至五尺多深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隻紅癗絲繡花女鞋。這隻鞋子製作極為精致,令人驚歎的是,曆經了漫長的歲月,它竟然還尚未完全朽壞。我曾在《烏魯木齊雜詩》中寫道:“築城掘土土深深,邪許相呼萬杵音。怪事一聲齊注目,半鉤新月紵花侵。”便是描述此事。這鞋子入土已達五尺有餘,即便時間最短也需幾十年,可它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額魯特女子本不纏足,那這鞋子又為何是弓彎樣,僅有三寸左右大小呢?這其中必定有著不為人知的緣由,隻是如今已無從知曉了。
在淮鎮,有一位名叫郭六的農家婦。人們並不清楚她的夫姓郭還是父姓郭,隻是都習慣性地稱她為郭六。雍正甲辰乙巳年間,天下大饑,災禍肆虐。郭六的丈夫看著家中的慘狀,深知這樣下去一家人都難以存活,無奈之下,他決定外出到四方乞討。臨行之前,他對著郭六稽顙跪拜,眼中滿是愧疚與不舍,說道:“父母皆老病,吾以累汝矣。”郭六本就生得有幾分姿色,村裏的一些少年見她家中困窘,便妄圖用金錢引誘她,然而郭六皆不為所動。她隻是依靠著自己的女工活計,努力維持著翁姑的生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發現,僅靠自己的力量實在難以繼續贍養兩位老人。於是,她將鄰裏們召集到一起,對著眾人叩首行禮,眼中噙著淚,聲音悲切地說道:“我夫以父母托我,今力竭矣,不別作計,當俱死。鄰裏能助我,則乞助我,不能助我,則我且賣花,毋笑我。”這裏所說的“賣花”,實則是當地俗語中婦女倚門賣笑的隱晦說法。鄰裏們聽後,麵麵相覷,皆麵露難色,隻是在一旁趑趄囁嚅,慢慢地便各自散去了。郭六見此,心中悲痛萬分,她慟哭著向翁姑訴說了自己的打算。此後,她公然與那些浪蕩子弟往來,暗中積攢著皮肉交易所得的錢財,並且還用這些錢買了一個女子。但她對這個女子防閑甚嚴,絕不讓外人看到她的麵容。有人猜測她是想借此女子邀取重價,郭六對此也從不辯解。就這樣過了三年多,郭六的丈夫終於歸來。夫妻二人寒暄過後,郭六便帶著丈夫去拜見翁姑,說道:“父母並在,今還汝。”接著,她又將自己所買的女子領到丈夫麵前,說道:“我身已汙,不能忍恥再對汝,已為汝別娶一婦,今亦付汝。”丈夫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切驚得駭愕不已,一時竟不知如何作答。郭六見狀,隻是淡淡地說:“且為汝辦餐。”說罷,便轉身走向廚下,毫不猶豫地舉刀自剄。縣令聞得此事前來查驗,隻見郭六雙目炯炯,死不瞑目。縣令最終判決將她葬於祖墳,但不與她丈夫合葬。並宣判道:“不癙墓宜絕於夫也;葬於祖墳,明其未絕於翁姑也。”然而,郭六的眼睛依然沒有閉上。她的翁姑見狀,不禁哀號起來:“是本貞婦,以我二人故至此也。子不能養父母,反絕代養父母者耶?況身為男子不能養,避而委一少婦,途人知其心矣。是誰之過而絕之耶?此我家事,官不必與聞也。”語罷,郭六的眼睛才緩緩閉上。當時,邑人對此事議論紛紛,看法不一。先祖寵予公聽聞此事後,長歎一聲,說道:“節孝並重也。節孝不能兩全也,此一事非聖賢不能斷,吾不敢置一詞也。”
這位婦人的婆婆去世後,她依照習俗去上墳。歸來的途中,在蜿蜒的小路上偶遇兩位少女。那兩位少女迎著她走來,臉上帶著盈盈笑意,其中一位開口說道:“同住二十餘年,頗相識否?”婦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招呼弄得錯愕不已,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回應。少女似乎看出了她的困惑,接著說道:“嫂勿訝,我姊妹皆狐也,感嫂孝心,每夜助嫂轉磨,不意為上帝所嘉,緣是功行,得證正果。今嫂養姑事畢,我姊妹亦登仙去矣。敬來道別,並謝提攜也。”言罷,她們的身影如一陣清風般飄然而去,轉瞬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婦人回到家中,再次轉動那石磨時,卻發覺往日輕鬆自如的石磨如今變得異常沉重,仿佛那曾經默默相助的神秘力量已然消逝。
在遙遠的西域,有一個名為烏魯木齊的地方,其意為好圍場。我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一段時間,在那裏,遇到了一位名叫烏魯木齊的筆帖式。細細算來,他被命名為烏魯木齊的日子,要比這片土地被平定西域的時間早了二十多年。他曾對我說起自己名字的由來,他出生之時,父親在夢中見到了他的祖父。祖父神情莊重地對他父親說道:“爾所生子,當名烏魯木齊。”並且還一筆一劃地將這幾個字清楚地指畫出來。他父親從夢中醒來後,滿心疑惑,不明白這幾個字究竟有何含義,然而那夢境卻又如此清晰真切,於是便姑且用“烏魯木齊”為他命名。沒想到命運的安排如此奇妙,他後來真的來到了此地,他也曾暗自思忖,難道自己的一生就要在此地終結嗎?後來,他升遷為印房主事,最終也的確在任上去世。從他隨軍出征直至生命的盡頭,始終未曾離開過這片土地。這一切難道不都表明,世間諸事皆為前定嗎?
烏魯木齊還曾給我講述過一個名叫巴拉的廝養的故事。巴拉在隨軍出征時,極為英勇無畏,每次遇到賊寇,都會奮勇殺敵。有一次,在激烈的戰鬥中,一支流矢徑直貫穿了他的左頰,箭頭竟從右耳之後穿出,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揮舞著戰刀,奮力砍向一名賊寇,最終與那賊寇一同倒在血泊之中。後來,因為一些事情,有人到孤穆第——一個位於烏魯木齊與特納格爾之間的地方。在那裏,他於夢中見到了巴拉前來拜謁。夢中的巴拉衣冠整齊,絲毫不像生前那副低賤仆役的模樣。他在夢中一時忘卻了巴拉已然戰死,還詢問巴拉之前身在何處,如今又要去往何方。巴拉恭敬地回答道:“因差遣過此,偶遇主人,一展積戀耳。”他又好奇地問巴拉是如何得以封官的,巴拉說道:“忠孝節義,上帝所重。凡為國捐生者,雖下至仆隸,生前苟無過惡,幽冥必與一職事;原有過惡者,亦消除前罪,向人道轉生。奴今為博克達山神部將,秩如驍騎校也。”再問去往何處,巴拉答曰:“昌吉。”問何事,隻說:“齎有文牒,不能知也。”他從夢中霍然驚醒,巴拉的語音仿佛還在耳邊回蕩。當時是戊子年六月。到了八月十六日,昌吉便發生了變亂之事,想必是鬼神不敢預先泄露天機吧。
昌吉築城之時,工人們在挖掘土地至五尺多深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隻紅癗絲繡花女鞋。這隻鞋子製作極為精致,令人驚歎的是,曆經了漫長的歲月,它竟然還尚未完全朽壞。我曾在《烏魯木齊雜詩》中寫道:“築城掘土土深深,邪許相呼萬杵音。怪事一聲齊注目,半鉤新月紵花侵。”便是描述此事。這鞋子入土已達五尺有餘,即便時間最短也需幾十年,可它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額魯特女子本不纏足,那這鞋子又為何是弓彎樣,僅有三寸左右大小呢?這其中必定有著不為人知的緣由,隻是如今已無從知曉了。
在淮鎮,有一位名叫郭六的農家婦。人們並不清楚她的夫姓郭還是父姓郭,隻是都習慣性地稱她為郭六。雍正甲辰乙巳年間,天下大饑,災禍肆虐。郭六的丈夫看著家中的慘狀,深知這樣下去一家人都難以存活,無奈之下,他決定外出到四方乞討。臨行之前,他對著郭六稽顙跪拜,眼中滿是愧疚與不舍,說道:“父母皆老病,吾以累汝矣。”郭六本就生得有幾分姿色,村裏的一些少年見她家中困窘,便妄圖用金錢引誘她,然而郭六皆不為所動。她隻是依靠著自己的女工活計,努力維持著翁姑的生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發現,僅靠自己的力量實在難以繼續贍養兩位老人。於是,她將鄰裏們召集到一起,對著眾人叩首行禮,眼中噙著淚,聲音悲切地說道:“我夫以父母托我,今力竭矣,不別作計,當俱死。鄰裏能助我,則乞助我,不能助我,則我且賣花,毋笑我。”這裏所說的“賣花”,實則是當地俗語中婦女倚門賣笑的隱晦說法。鄰裏們聽後,麵麵相覷,皆麵露難色,隻是在一旁趑趄囁嚅,慢慢地便各自散去了。郭六見此,心中悲痛萬分,她慟哭著向翁姑訴說了自己的打算。此後,她公然與那些浪蕩子弟往來,暗中積攢著皮肉交易所得的錢財,並且還用這些錢買了一個女子。但她對這個女子防閑甚嚴,絕不讓外人看到她的麵容。有人猜測她是想借此女子邀取重價,郭六對此也從不辯解。就這樣過了三年多,郭六的丈夫終於歸來。夫妻二人寒暄過後,郭六便帶著丈夫去拜見翁姑,說道:“父母並在,今還汝。”接著,她又將自己所買的女子領到丈夫麵前,說道:“我身已汙,不能忍恥再對汝,已為汝別娶一婦,今亦付汝。”丈夫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切驚得駭愕不已,一時竟不知如何作答。郭六見狀,隻是淡淡地說:“且為汝辦餐。”說罷,便轉身走向廚下,毫不猶豫地舉刀自剄。縣令聞得此事前來查驗,隻見郭六雙目炯炯,死不瞑目。縣令最終判決將她葬於祖墳,但不與她丈夫合葬。並宣判道:“不癙墓宜絕於夫也;葬於祖墳,明其未絕於翁姑也。”然而,郭六的眼睛依然沒有閉上。她的翁姑見狀,不禁哀號起來:“是本貞婦,以我二人故至此也。子不能養父母,反絕代養父母者耶?況身為男子不能養,避而委一少婦,途人知其心矣。是誰之過而絕之耶?此我家事,官不必與聞也。”語罷,郭六的眼睛才緩緩閉上。當時,邑人對此事議論紛紛,看法不一。先祖寵予公聽聞此事後,長歎一聲,說道:“節孝並重也。節孝不能兩全也,此一事非聖賢不能斷,吾不敢置一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