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鎮上,生活著一位書生。這書生眉清目秀,氣質儒雅,整日沉醉於詩書墨香之中,然而,他心中卻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情愫。他嬖愛一位孌童,那孌童生得極為俊美,麵若桃花,身姿婀娜,且聰慧伶俐,善解人意。
書生與孌童相伴的日子,猶如沉浸在蜜罐之中。他們朝夕相處,互訴衷腸,那情感之濃烈,宛如世間尋常的夫婦一般。無論是在庭院中閑庭信步,還是於書房內秉燭夜談,彼此的眼神裏都滿是深情與眷戀。他們一同吟詩作畫,一同撫琴弄曲,仿佛世間的一切紛擾都與他們無關,隻願這樣的時光能夠永恒。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突如其來。一日,孌童忽染重病,臥床不起。書生心急如焚,日夜守在孌童的床邊,親自為他煎藥喂水,眼中滿是憂慮與心疼。但那病魔卻極為無情,孌童的身體日漸衰弱,氣息奄奄。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孌童的病情急劇惡化。他麵色蒼白如紙,嘴唇微微顫抖,眼神中滿是對書生的不舍與眷戀。書生緊緊握著孌童的手,淚如雨下,口中喃喃地訴說著無盡的愛意與挽留。孌童拚盡最後一絲力氣,微微抬起手,似是想要觸摸書生的臉龐,卻終是無力地垂下。那雙眼眸,仍緊緊盯著書生,直至氣絕身亡,可他的手,卻依舊死死地把著書生的腕,仿佛即使到了黃泉之路,也不願與書生分離。書生悲痛欲絕,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將孌童的手掰開。
自那孌童死後,書生的世界便陷入了無盡的黑暗與痛苦之中。每一個夜晚,他都會在夢寐之中見到那孌童的身影。在那昏黃的燈影下,孌童如往昔般淺笑盈盈地向他走來;在清冷的月光下,孌童的麵容依舊那般俊美動人。起初,書生以為這是孌童的魂魄念著他,不舍離去,心中雖有幾分恐懼,卻更多的是重逢的喜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喜悅漸漸被恐懼與迷茫所取代。
那孌童的身影,不僅在夜晚出現,漸漸地,即使在白晝朗朗乾坤之下,書生也能看到他。他總是與書生保持著恒七八尺的距離,宛如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書生心中滿是疑惑與思念,他輕聲地問那孌童,為何而來,為何不語,可那孌童隻是靜靜地站在那裏,一言不發。書生又試著呼喊他的名字,想要他靠近自己,可那孌童卻隻是微微搖頭,不肯向前。書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快步向他走去,然而,那孌童卻如鬼魅般迅速地後退,始終與書生保持著那段距離。
書生被這奇異的現象折磨得心力交瘁,精神恍惚。他無法集中精力讀書,也對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常常獨自坐在房間裏,對著那孌童曾經用過的物件發呆,時而喃喃自語,時而掩麵痛哭。那原本溫潤如玉的麵容,漸漸變得憔悴消瘦,眼神中滿是迷惘與痛苦。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時常感到頭暈目眩,夜不能寐。
家人見書生如此模樣,心中焦急萬分,四處求醫問藥,卻毫無起色。他們請來了道士,那道士身著道袍,手持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在書生的房間裏四處揮舞,貼上一道道符籙。然而,那符籙並未起到絲毫作用,書生依舊每日被那孌童的幻影所困擾。
無奈之下,書生的父親聽聞寺廟乃清淨之地,鬼祟不敢入內,便決定讓書生借榻於叢林之中的寺廟,希望能借此讓書生擺脫這可怕的魔障。書生拖著虛弱的身軀,來到了那座寺廟。寺廟中香煙嫋嫋,莊嚴肅穆。僧人們身著袈裟,手持佛珠,口中念著經文,那平和的氛圍,讓書生原本慌亂的心稍稍安定了一些。
然而,當書生踏入寺廟的那一刻,他的心瞬間又沉入了穀底。那熟悉的身影,依舊如影隨形地出現在他的眼前。在寺廟的庭院裏,在佛堂的角落中,那孌童的幻影總是在七八尺之外靜靜地凝視著他。書生絕望地閉上了眼睛,心中滿是無助與悲涼。
寺廟中有兩位老僧,一位麵容慈祥,眼神深邃,透著一股超凡脫俗的智慧;另一位則神情嚴肅,目光冷峻,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虛妄。
慈祥的老僧見書生如此痛苦,緩緩開口說道:“種種魔障,皆起於心。你且想想,你所見的這童影,若果真是那孌童的魂魄,那也是你心中的執念所招引而來。若並非他的魂魄,那更是你心中的妄念所幻化。你隻需空了自己的心,讓心中不再有執念與妄念,一切魔障自會消散。”
書生聽了老僧的話,心中若有所思,卻又滿臉迷茫。他苦笑著說:“大師,我如何能空了這顆心?這心中的思念與眷戀,如同生根發芽的大樹,早已深深紮根,難以拔除。”
此時,嚴肅的老僧微微皺眉,說道:“師兄,你對這等下根之人說此上等之法,他心中毫無定力,如何能做到空心?這就如同隻告知病人病症,卻不給他開具藥方一般,毫無用處。”
說罷,他轉頭看向書生,語重心長地說道:“你且聽好,你心中的邪念糾結纏繞,猶如雜草在心中生根。你當如此思惟:這孌童死後,他的身體會漸漸僵冷,那曾經柔軟溫暖的身軀,會變得如冰塊一般寒冷堅硬。隨後,他的身體會開始洪脹,原本纖細的四肢,會變得腫脹不堪,皮膚也會被撐得發亮。接著,便是那令人作嘔的臭穢之氣散發出來,彌漫在四周。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身體會腐潰,血肉模糊,屍蟲在其中蠕動,髒腑也會碎裂,那場景,慘不忍睹。他的麵目也會逐漸變貌,不再是你記憶中的那般俊美,而是變得扭曲猙獰,顏色也會變得灰暗可怕,最終變相如羅刹一般。如此思惟,恐怖之念便會在你心中生起。”
書生聽聞,不禁打了個寒顫,臉上露出一絲恐懼之色。
老僧繼續說道:“你再思惟,若這孌童還在,他會日長一日。曾經那嬌弱可愛的模樣,會漸漸變得壯偉,不再有那迷人的媚態。他的臉上會漸漸長出胡須,先是淡淡的一層,而後變得濃密如戟。他的麵色也會變得蒼黧,不再白皙紅潤。頭發會慢慢斑白,兩鬢如雪,最終頭童齒豁,彎腰駝背,老態龍鍾。他還會時常勞嗽,涕淚涎沫不斷,渾身汙穢不堪,令人厭棄。這樣思惟,厭棄之念便會油然而生。”
書生的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在腦海中努力想象著那副畫麵。
老僧又道:“你還要思惟,這孌童先你而死,所以你心中思念於他。但倘若你先他而死,他那般姣好的容貌,定會有人覬覦。或有人以利餌相誘,或有人以權勢相脅,他未必能守貞如寡女。一旦他被人引去,與他人共赴枕席,你可曾想過,他曾經對你所說的種種婬語,所展現的種種婬態,都會回向於那人,任其盡情娛樂。而你們從前的種種昵愛,就如同那浮雲一般,散滅殆盡,不留一絲痕跡。如此思惟,憤恚之念便會在你心中湧起。”
書生的臉色變得陰沉,雙手不自覺地緊握成拳。
“最後,你再思惟,若這孌童還在,或許會恃寵而跋扈。他可能會因一點小事便與你大發脾氣,甚至反麵詬誶。又或許,你財力不足,無法滿足他的所求,他便會頓生異心,對你形色索漠。再或者,他見了富貴之人,便棄你他往,日後與你相遇,如同陌路人一般。這般思惟,怨恨之念自會充滿心間。”
書生靜靜地站在那裏,心中猶如翻江倒海一般。這老僧的一番話,如同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進他的心中,將他心中對孌童的那份純粹的情感,切割得支離破碎。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各種複雜的情緒,有恐懼、有厭棄、有憤恚、有怨恨,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迷茫與掙紮。
老僧看著書生的表情,微微點頭,說道:“當這些念頭在你心中起伏生滅,你的心便再無餘閑。心無餘閑之處,那一切愛根欲根便無處容著。如此,一切魔障不祛自退。”
書生在寺廟中住了下來,每日按照老僧的教導,反複思惟。起初,那孌童的身影依舊時常出現,或在他誦經之時,或在他漫步於寺廟小徑之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身影出現的頻率漸漸減少。有時,書生數日才能見到一次,且那身影變得愈發模糊。又過了幾日,那幻影竟徹底消失不見。
書生的心中,漸漸恢複了一絲平靜。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那些曾經如潮水般洶湧的情感,如今已漸漸退去。他的眼神中,不再是無盡的痛苦與迷茫,而是多了幾分清明與堅定。
終於,書生的病漸漸好了起來。他心懷感激,想要去拜訪那兩位老僧,向他們致謝。然而,當他在寺廟中四處尋找時,卻發現寺中並無這兩位僧人。
書生心中滿是疑惑,向寺中的其他僧人打聽。一位僧人雙手合十,說道:“阿彌陀佛,此乃機緣巧合。這兩位或許是古佛現化,來點化施主。又或許是十方常住,雲遊至此,與施主萍水相逢,如今緣分已盡,便飛錫他往了。”
書生聽了,心中恍然大悟,對著那寺廟的佛像深深拜倒。他知道,這一場經曆,是他人生中的一場磨難,亦是一次重生。他帶著一顆曆經洗禮的心,緩緩走出寺廟,走向那未知的未來。那曾經的愛恨情仇,都已化作心中的一抹痕跡,雖深刻,卻不再能左右他的前行之路。
書生與孌童相伴的日子,猶如沉浸在蜜罐之中。他們朝夕相處,互訴衷腸,那情感之濃烈,宛如世間尋常的夫婦一般。無論是在庭院中閑庭信步,還是於書房內秉燭夜談,彼此的眼神裏都滿是深情與眷戀。他們一同吟詩作畫,一同撫琴弄曲,仿佛世間的一切紛擾都與他們無關,隻願這樣的時光能夠永恒。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突如其來。一日,孌童忽染重病,臥床不起。書生心急如焚,日夜守在孌童的床邊,親自為他煎藥喂水,眼中滿是憂慮與心疼。但那病魔卻極為無情,孌童的身體日漸衰弱,氣息奄奄。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孌童的病情急劇惡化。他麵色蒼白如紙,嘴唇微微顫抖,眼神中滿是對書生的不舍與眷戀。書生緊緊握著孌童的手,淚如雨下,口中喃喃地訴說著無盡的愛意與挽留。孌童拚盡最後一絲力氣,微微抬起手,似是想要觸摸書生的臉龐,卻終是無力地垂下。那雙眼眸,仍緊緊盯著書生,直至氣絕身亡,可他的手,卻依舊死死地把著書生的腕,仿佛即使到了黃泉之路,也不願與書生分離。書生悲痛欲絕,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將孌童的手掰開。
自那孌童死後,書生的世界便陷入了無盡的黑暗與痛苦之中。每一個夜晚,他都會在夢寐之中見到那孌童的身影。在那昏黃的燈影下,孌童如往昔般淺笑盈盈地向他走來;在清冷的月光下,孌童的麵容依舊那般俊美動人。起初,書生以為這是孌童的魂魄念著他,不舍離去,心中雖有幾分恐懼,卻更多的是重逢的喜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喜悅漸漸被恐懼與迷茫所取代。
那孌童的身影,不僅在夜晚出現,漸漸地,即使在白晝朗朗乾坤之下,書生也能看到他。他總是與書生保持著恒七八尺的距離,宛如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書生心中滿是疑惑與思念,他輕聲地問那孌童,為何而來,為何不語,可那孌童隻是靜靜地站在那裏,一言不發。書生又試著呼喊他的名字,想要他靠近自己,可那孌童卻隻是微微搖頭,不肯向前。書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快步向他走去,然而,那孌童卻如鬼魅般迅速地後退,始終與書生保持著那段距離。
書生被這奇異的現象折磨得心力交瘁,精神恍惚。他無法集中精力讀書,也對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常常獨自坐在房間裏,對著那孌童曾經用過的物件發呆,時而喃喃自語,時而掩麵痛哭。那原本溫潤如玉的麵容,漸漸變得憔悴消瘦,眼神中滿是迷惘與痛苦。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時常感到頭暈目眩,夜不能寐。
家人見書生如此模樣,心中焦急萬分,四處求醫問藥,卻毫無起色。他們請來了道士,那道士身著道袍,手持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在書生的房間裏四處揮舞,貼上一道道符籙。然而,那符籙並未起到絲毫作用,書生依舊每日被那孌童的幻影所困擾。
無奈之下,書生的父親聽聞寺廟乃清淨之地,鬼祟不敢入內,便決定讓書生借榻於叢林之中的寺廟,希望能借此讓書生擺脫這可怕的魔障。書生拖著虛弱的身軀,來到了那座寺廟。寺廟中香煙嫋嫋,莊嚴肅穆。僧人們身著袈裟,手持佛珠,口中念著經文,那平和的氛圍,讓書生原本慌亂的心稍稍安定了一些。
然而,當書生踏入寺廟的那一刻,他的心瞬間又沉入了穀底。那熟悉的身影,依舊如影隨形地出現在他的眼前。在寺廟的庭院裏,在佛堂的角落中,那孌童的幻影總是在七八尺之外靜靜地凝視著他。書生絕望地閉上了眼睛,心中滿是無助與悲涼。
寺廟中有兩位老僧,一位麵容慈祥,眼神深邃,透著一股超凡脫俗的智慧;另一位則神情嚴肅,目光冷峻,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虛妄。
慈祥的老僧見書生如此痛苦,緩緩開口說道:“種種魔障,皆起於心。你且想想,你所見的這童影,若果真是那孌童的魂魄,那也是你心中的執念所招引而來。若並非他的魂魄,那更是你心中的妄念所幻化。你隻需空了自己的心,讓心中不再有執念與妄念,一切魔障自會消散。”
書生聽了老僧的話,心中若有所思,卻又滿臉迷茫。他苦笑著說:“大師,我如何能空了這顆心?這心中的思念與眷戀,如同生根發芽的大樹,早已深深紮根,難以拔除。”
此時,嚴肅的老僧微微皺眉,說道:“師兄,你對這等下根之人說此上等之法,他心中毫無定力,如何能做到空心?這就如同隻告知病人病症,卻不給他開具藥方一般,毫無用處。”
說罷,他轉頭看向書生,語重心長地說道:“你且聽好,你心中的邪念糾結纏繞,猶如雜草在心中生根。你當如此思惟:這孌童死後,他的身體會漸漸僵冷,那曾經柔軟溫暖的身軀,會變得如冰塊一般寒冷堅硬。隨後,他的身體會開始洪脹,原本纖細的四肢,會變得腫脹不堪,皮膚也會被撐得發亮。接著,便是那令人作嘔的臭穢之氣散發出來,彌漫在四周。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身體會腐潰,血肉模糊,屍蟲在其中蠕動,髒腑也會碎裂,那場景,慘不忍睹。他的麵目也會逐漸變貌,不再是你記憶中的那般俊美,而是變得扭曲猙獰,顏色也會變得灰暗可怕,最終變相如羅刹一般。如此思惟,恐怖之念便會在你心中生起。”
書生聽聞,不禁打了個寒顫,臉上露出一絲恐懼之色。
老僧繼續說道:“你再思惟,若這孌童還在,他會日長一日。曾經那嬌弱可愛的模樣,會漸漸變得壯偉,不再有那迷人的媚態。他的臉上會漸漸長出胡須,先是淡淡的一層,而後變得濃密如戟。他的麵色也會變得蒼黧,不再白皙紅潤。頭發會慢慢斑白,兩鬢如雪,最終頭童齒豁,彎腰駝背,老態龍鍾。他還會時常勞嗽,涕淚涎沫不斷,渾身汙穢不堪,令人厭棄。這樣思惟,厭棄之念便會油然而生。”
書生的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在腦海中努力想象著那副畫麵。
老僧又道:“你還要思惟,這孌童先你而死,所以你心中思念於他。但倘若你先他而死,他那般姣好的容貌,定會有人覬覦。或有人以利餌相誘,或有人以權勢相脅,他未必能守貞如寡女。一旦他被人引去,與他人共赴枕席,你可曾想過,他曾經對你所說的種種婬語,所展現的種種婬態,都會回向於那人,任其盡情娛樂。而你們從前的種種昵愛,就如同那浮雲一般,散滅殆盡,不留一絲痕跡。如此思惟,憤恚之念便會在你心中湧起。”
書生的臉色變得陰沉,雙手不自覺地緊握成拳。
“最後,你再思惟,若這孌童還在,或許會恃寵而跋扈。他可能會因一點小事便與你大發脾氣,甚至反麵詬誶。又或許,你財力不足,無法滿足他的所求,他便會頓生異心,對你形色索漠。再或者,他見了富貴之人,便棄你他往,日後與你相遇,如同陌路人一般。這般思惟,怨恨之念自會充滿心間。”
書生靜靜地站在那裏,心中猶如翻江倒海一般。這老僧的一番話,如同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進他的心中,將他心中對孌童的那份純粹的情感,切割得支離破碎。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各種複雜的情緒,有恐懼、有厭棄、有憤恚、有怨恨,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迷茫與掙紮。
老僧看著書生的表情,微微點頭,說道:“當這些念頭在你心中起伏生滅,你的心便再無餘閑。心無餘閑之處,那一切愛根欲根便無處容著。如此,一切魔障不祛自退。”
書生在寺廟中住了下來,每日按照老僧的教導,反複思惟。起初,那孌童的身影依舊時常出現,或在他誦經之時,或在他漫步於寺廟小徑之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身影出現的頻率漸漸減少。有時,書生數日才能見到一次,且那身影變得愈發模糊。又過了幾日,那幻影竟徹底消失不見。
書生的心中,漸漸恢複了一絲平靜。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那些曾經如潮水般洶湧的情感,如今已漸漸退去。他的眼神中,不再是無盡的痛苦與迷茫,而是多了幾分清明與堅定。
終於,書生的病漸漸好了起來。他心懷感激,想要去拜訪那兩位老僧,向他們致謝。然而,當他在寺廟中四處尋找時,卻發現寺中並無這兩位僧人。
書生心中滿是疑惑,向寺中的其他僧人打聽。一位僧人雙手合十,說道:“阿彌陀佛,此乃機緣巧合。這兩位或許是古佛現化,來點化施主。又或許是十方常住,雲遊至此,與施主萍水相逢,如今緣分已盡,便飛錫他往了。”
書生聽了,心中恍然大悟,對著那寺廟的佛像深深拜倒。他知道,這一場經曆,是他人生中的一場磨難,亦是一次重生。他帶著一顆曆經洗禮的心,緩緩走出寺廟,走向那未知的未來。那曾經的愛恨情仇,都已化作心中的一抹痕跡,雖深刻,卻不再能左右他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