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伯溫被朱元璋請至應天,委任他為謀士。


    劉伯溫初投朱元璋的時候,


    朱元璋還隻是韓林兒麾下的一路義軍首領罷了。


    韓林兒自詡為大宋皇裔,即便是朱元璋,也需對這位小明王表示敬意。


    但劉伯溫卻對此不以為意,


    他直言不諱地說過,韓林兒不過隻是個牧童,並沒有什麽值得尊敬的。


    劉伯溫剛加入朱元璋陣營時,朱元璋曾向他征詢進軍策略。


    劉伯溫向朱元璋進言道:‘張士誠雖名聲在外,實則卻外強中幹,不足為懼。


    而陳友諒陰險狡詐,應優先鏟除。


    一旦擊敗陳友諒,張士誠便可一舉而定。’


    劉伯溫的見解讓朱元璋頗為讚同。”


    “後來,陳友諒大軍壓境,朱元璋的軍隊人心惶惶。


    將士們對戰略方向意見不一,


    有的堅持抵抗,


    有的卻主張投降。


    在此關鍵時刻,劉伯溫挺身而出,怒喝主張投降者,都該殺!


    朱元璋知曉劉基自有見地,於是召入內室與之商議。


    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


    他還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製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


    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裏。


    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剛愎自用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


    此間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


    劉基卻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為完成王業而提出了寶貴建議。


    朱元璋采納了劉伯溫的計策,果然大敗陳友諒!”


    “不久後,陳友諒卷土重來,並成功占據了安慶。


    朱元璋親率大軍前往救援,


    但經過激烈的戰鬥,還是沒能奪回安慶。


    此時,劉伯溫再次獻上一計,就是頗為古老的‘圍魏救趙’之策。


    朱元璋采納此計,


    先解安慶之圍,再轉而直搗陳友諒的老巢——江州!


    由於江州城內兵力空虛,


    守軍無力抵抗,


    隻得開城投降。


    陳友諒軍得知大本營失守,


    士氣大挫,


    隻能帶兵倉皇逃往武昌。”


    “最終,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展開決戰。


    這場戰役雙方均傾盡全力,


    湖麵上戰船密布,


    炮火連天,


    戰況異常慘烈。


    激戰一直持續了三天三夜,雙方均傷亡慘重,戰局膠著難分。


    這時候,劉伯溫又向朱元璋提出建議,


    建議將大軍轉移至鄱陽湖湖口,利用地形優勢,切斷陳友諒軍隊的退路,再行決戰。


    朱元璋依計行事,成功將陳友諒軍隊困於湖中。


    隨後朱元璋大軍發起總攻,最終陳友諒全軍覆沒。


    陳友諒也在逃亡途中遇難而亡,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此役之後,


    朱元璋徹底消滅了最大的競爭對手,為其日後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伯溫主張以民為本,寬仁治下;主張為官清廉,輕徭薄賦,與百姓休養生息。


    明朝建國之後,


    朱元璋一直有個心願,


    就是想在自己的老家鳳陽建立中都。


    他認為,國家新建,財力尚未穩固,難以承受建設中都的龐大開支。


    同時,外敵王保保依舊虎視眈眈,明朝應將資源集中於對抗王保保。


    遺憾的是,朱元璋並未采納劉伯溫的諫言,堅持在臨濠展開大規模建設,


    結果在與王保保的對抗中落敗,六年後工程不得不停滯,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這也從側麵印證了劉伯溫的長遠眼光。”


    “明朝開國後,劉伯溫被委以禦史中丞兼太史令的重任。


    當朱元璋離京時,


    就會委托劉伯溫和李善長聯手處理朝政。


    劉伯溫分析了唐宋衰落的根源,認為是法度不明所致,因此他積極推動禦史言官勇於揭露官員的過失。


    無論官員地位如何顯赫,


    隻要違反了大明法律,他都會上報太子,要求依法懲處。


    劉伯溫秉公執法,


    甚至使他與大明的開國元勳李善長產生了矛盾,也為他日後仕途坎坷埋下了伏筆。”


    “後來,朱元璋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


    劉基卻勸說道:‘李善長雖有失誤,但他的功績顯著,享有崇高威望,且能協調眾將之間的關係。’


    朱元璋問道:‘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竟然還替他求情?其實,我是想讓你接替他的丞相之位。’


    劉基卻叩首道:‘這萬萬不可。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房屋的梁柱,必須使用堅固粗大的木材。若用細小木材,房屋將即刻崩塌。’


    隨後,李善長辭官歸鄉。


    朱元璋提議任命楊憲為新的丞相。


    盡管楊憲與劉基關係融洽,但劉基仍反對道:‘楊憲雖具備丞相之才,卻缺乏應有的氣度。丞相需如水般平靜,以義理為準則,不摻雜個人情感,這點楊憲做不到。’


    朱元璋進而詢問汪廣洋的合適性,劉基直言:‘他的氣度甚至比楊憲還要狹小。’


    當朱元璋提到胡惟庸時,劉基再次表達擔憂:“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怕胡惟庸會拉翻這輛馬車。”


    朱元璋感歎道:‘看來,我的丞相還是非你莫屬。’


    劉基謝絕道:‘我過於嫉惡如仇,又不善於處理瑣碎事務。若勉強擔任此重任,恐辜負皇上厚望。天下英才輩出,隻要皇上細心尋覓,定能找到合適人選。前述幾人,確實不宜擔任丞相。’


    事後證明,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均因各自問題而獲罪,


    可見劉基識人之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風寒。


    得此消息後,朱元璋派胡惟庸帶領禦醫前往探望。


    禦醫為劉基開具了藥方,他按照藥方取藥並煎服。


    然而,服藥後劉基卻覺得肚子裏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


    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禦醫來探病,以及服食禦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


    朱元璋聽後隻是輕描淡寫地安慰他寬心養病,這讓劉基感到心寒。


    三月下旬,劉伯溫的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自由活動。


    在朱元璋特別派遣的人員的護送下,


    他由兒子劉璉陪伴,從京師出發返回故鄉。


    回到家中後,他拒絕了親人和鄉鄰們為他尋來的各種藥物,隻是努力保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後,劉基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


    於是召集兩個兒子,準備向他們交代後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權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權照並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