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想要證明自己的李積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如我們一開始所說,
李積並非天才型選手,
他這一路走來,其實也有頗多的坎坷,也打過一些敗仗。
後世甚至有人因此說他是‘常敗將軍’。
早年時,
李密率領的瓦崗軍老是打敗仗,
後來更是被王世充打得血崩不得不投降李唐,
但將這些失敗全部歸咎於李積,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那時的李積尚且年輕,遠未成長為後來那位橫掃天下的無敵統帥。
敗給王世充、竇建德這樣的梟雄,對他而言並不丟人。
這些挫折不僅未將他擊垮,反而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寶貴經驗。”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稱帝,即唐太宗。
為避諱皇帝名,
李世積更名為李積,
並受封為並州都督,享有九百戶的封邑。
而這也標誌著李積正式進入貞觀朝,並開啟了新的軍事生涯。
貞觀三年,
唐太宗決定攻打東突厥的頡利可汗,
由兵部尚書李靖統領,
李積擔任通漠道行軍大總管,共同出兵雲中。
李靖突襲定襄,嚇得頡利可汗出逃。
但途中恰好遭遇李積率領的大軍,
雙方在白道進行了一場激戰,
頡利戰敗,突厥兵士四散而逃。”
“頡利逃走後在沙漠入口處安營,並派出使者求和。
朝廷隨後下詔,派鴻臚卿唐儉去赦免突厥。
當時,李積與李靖的軍隊會合,他向李靖建議道:‘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走度磧北,保依九姓,道阻且遠,追之難及。
今詔使到彼,虜必自寬,可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深入追之,可擒也。’
李靖深知突厥這頭餓狼絕對不能就這麽輕易的放走,
於是當即便同意了李積的計策,出兵偷襲!”
“李靖率兵連夜追擊,李積緊隨其後。
李靖的軍隊迅速抵達磧口,成功截住了突厥大軍。
經過一場壓倒性的戰鬥後,
突厥軍隊四散潰逃,
頡利與萬餘人企圖穿越沙漠逃脫。
然而,李積早已事先在沙漠的出口設下埋伏。
頡利眼見突圍無望,隻得率領其部落向李積投降。
這一戰,
李靖和李積聯手一舉覆滅了強大的東突厥,俘虜五萬餘人,一雪李淵稱臣及李世民渭水之戰的恥辱。
大唐的威名因此遠播草原與西域,
吸引了眾多國家前來朝拜,一致推舉李世民為‘天可汗’。”
“要知道,
玄武門之變那年,
頡利曾率領十幾萬大軍大軍一路南下,
如入無人之境一般,
直逼距離長安僅四十裏遠的涇陽,
讓李世民顏麵盡失。
然而,僅僅兩三年後,
李世民便派出大軍,一舉覆滅了強大的東突厥,洗刷了當年的恥辱。
在滅亡東突厥的戰役後,李積在軍中聲名鵲起。
李世民授李積為金紫光祿大夫,代理並州大都督府長史,並大讚道:
‘隋煬帝不解精選賢良,鎮撫邊境,惟遠築長城,廣屯將士,以備突厥,其情頓拙,朕今委任李積於並州,遂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意思是diss隋煬帝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
隻知道修築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事的洞察竟如此昏庸。
如今我隻需委派李積鎮守並州,
便能讓突厥因畏懼他的威名而退卻,
邊疆因此得以安寧,這難道不是遠勝於修築長城嗎?”
李二這番讚揚,既吹捧了李積,又踩了楊廣一腳,一石二鳥,酣暢淋漓!
但楊廣看到這一幕,卻氣的嘴角的小胡子都在顫抖。
他憤怒地指著光幕嚷嚷道:“好你個李二!曆代皇帝都有修長城的,你為何單單挑朕的不是?”
確實,曆史上不僅是楊廣,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明太祖朱元璋等曾經也修過長城的皇帝們。
他們看到李世民拿長城說事,此刻的臉色也都不太好看。
嬴政眉頭緊鎖,說道:“朕修築長城,乃是為了保衛邊疆,確保國土安全。你李世民豈能因一人之舉,就全盤否定長城的作用?”
……
“李積被李世民安排在邊關並州拱衛京師,
而這一守,
足足就是十六年!
一直到貞觀十五年,
在唐太宗李世民打算調李積入朝,接替李靖任職兵部尚書時,
漠北的薛延陀部落突然發動二十萬大軍,南下進犯突厥!
突厥首領俟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不敵,
被迫退至朔方,
無奈之下隻能向大唐告急,請求支援。”
“當年,李世民派李靖領兵征討突厥時,
薛延陀的首領夷男,便帶領其部落與大唐結盟,並肩作戰。
為了表彰其忠誠與貢獻,
李世民特封夷男為‘珍珠毗伽可汗’,並賜予他一把象征榮耀的佩刀。
沒想到當突厥被滅後,夷男卻趁機擴張領土,四處征戰,逐漸崛起為一方霸主。
為了遏製薛延陀的野蠻崛起,並維護大唐邊疆的穩定,
李世民這才選中突厥貴族李思摩,
命其重返故地,重建東突厥,
意在兩國之間構建一個緩衝地帶。
但出乎意料的是,野心勃勃的夷男,竟然想滅掉‘奉旨重建’的東突厥。
這其實已經不是滅不滅突厥國的問題了,而是在直接挑釁大唐的權威!
李世民作為天下公認的‘天可汗’,自然不能容忍此類行徑。
因此,大唐必須出麵幹涉,以扞衛其尊嚴與邊疆安全。”
“大唐皇帝李世民親自布置,大唐將士兵分五路迎擊薛延陀。
第一路大軍也即是主力,
由李積統帥,兵力達到六萬之眾。
其餘四路則作為輔助攻擊力量,
分別由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等將領率領。
五路大軍齊心協力,
總計二十萬,奔赴薛延陀大軍所在!
李積雖然被委以重任,
但李世民內心深處,對他能否勝任大軍統帥還是有些擔心的。
畢竟,畢竟李積不是李靖,他曾經留下過令人深刻的敗仗……
故而李世民特意見了見李積,
再三叮囑他定下的戰略:‘薛延陀自負強盛,逾漠而南,行數千裏,馬已疲瘦。
用兵之道,見利則前,無利則止。
薛延陀不能乘李思摩無備,急擊之,思摩入長城,又不即返,吾已敕思摩燒剃秋草,彼糧盡,自當引去。
卿等當與思摩共為犄角,不須速戰,俟其將退,擊之必破。’
李積在李世民麵前表現得十分恭敬,
對李世民的囑托一一應允。
然而,他內心深處卻憋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因為他看得出來,李世民明顯是在擔憂他挑不起大梁。
但與戰功卓著的李靖相比,他自己的成就確實相形見絀。
然而,他並不甘心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現在,機會終於來臨。
這是屬於他李積的時代,他將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一切。
大幕即將拉開,他準備迎接挑戰!”
李積並非天才型選手,
他這一路走來,其實也有頗多的坎坷,也打過一些敗仗。
後世甚至有人因此說他是‘常敗將軍’。
早年時,
李密率領的瓦崗軍老是打敗仗,
後來更是被王世充打得血崩不得不投降李唐,
但將這些失敗全部歸咎於李積,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那時的李積尚且年輕,遠未成長為後來那位橫掃天下的無敵統帥。
敗給王世充、竇建德這樣的梟雄,對他而言並不丟人。
這些挫折不僅未將他擊垮,反而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寶貴經驗。”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稱帝,即唐太宗。
為避諱皇帝名,
李世積更名為李積,
並受封為並州都督,享有九百戶的封邑。
而這也標誌著李積正式進入貞觀朝,並開啟了新的軍事生涯。
貞觀三年,
唐太宗決定攻打東突厥的頡利可汗,
由兵部尚書李靖統領,
李積擔任通漠道行軍大總管,共同出兵雲中。
李靖突襲定襄,嚇得頡利可汗出逃。
但途中恰好遭遇李積率領的大軍,
雙方在白道進行了一場激戰,
頡利戰敗,突厥兵士四散而逃。”
“頡利逃走後在沙漠入口處安營,並派出使者求和。
朝廷隨後下詔,派鴻臚卿唐儉去赦免突厥。
當時,李積與李靖的軍隊會合,他向李靖建議道:‘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走度磧北,保依九姓,道阻且遠,追之難及。
今詔使到彼,虜必自寬,可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深入追之,可擒也。’
李靖深知突厥這頭餓狼絕對不能就這麽輕易的放走,
於是當即便同意了李積的計策,出兵偷襲!”
“李靖率兵連夜追擊,李積緊隨其後。
李靖的軍隊迅速抵達磧口,成功截住了突厥大軍。
經過一場壓倒性的戰鬥後,
突厥軍隊四散潰逃,
頡利與萬餘人企圖穿越沙漠逃脫。
然而,李積早已事先在沙漠的出口設下埋伏。
頡利眼見突圍無望,隻得率領其部落向李積投降。
這一戰,
李靖和李積聯手一舉覆滅了強大的東突厥,俘虜五萬餘人,一雪李淵稱臣及李世民渭水之戰的恥辱。
大唐的威名因此遠播草原與西域,
吸引了眾多國家前來朝拜,一致推舉李世民為‘天可汗’。”
“要知道,
玄武門之變那年,
頡利曾率領十幾萬大軍大軍一路南下,
如入無人之境一般,
直逼距離長安僅四十裏遠的涇陽,
讓李世民顏麵盡失。
然而,僅僅兩三年後,
李世民便派出大軍,一舉覆滅了強大的東突厥,洗刷了當年的恥辱。
在滅亡東突厥的戰役後,李積在軍中聲名鵲起。
李世民授李積為金紫光祿大夫,代理並州大都督府長史,並大讚道:
‘隋煬帝不解精選賢良,鎮撫邊境,惟遠築長城,廣屯將士,以備突厥,其情頓拙,朕今委任李積於並州,遂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意思是diss隋煬帝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
隻知道修築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事的洞察竟如此昏庸。
如今我隻需委派李積鎮守並州,
便能讓突厥因畏懼他的威名而退卻,
邊疆因此得以安寧,這難道不是遠勝於修築長城嗎?”
李二這番讚揚,既吹捧了李積,又踩了楊廣一腳,一石二鳥,酣暢淋漓!
但楊廣看到這一幕,卻氣的嘴角的小胡子都在顫抖。
他憤怒地指著光幕嚷嚷道:“好你個李二!曆代皇帝都有修長城的,你為何單單挑朕的不是?”
確實,曆史上不僅是楊廣,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明太祖朱元璋等曾經也修過長城的皇帝們。
他們看到李世民拿長城說事,此刻的臉色也都不太好看。
嬴政眉頭緊鎖,說道:“朕修築長城,乃是為了保衛邊疆,確保國土安全。你李世民豈能因一人之舉,就全盤否定長城的作用?”
……
“李積被李世民安排在邊關並州拱衛京師,
而這一守,
足足就是十六年!
一直到貞觀十五年,
在唐太宗李世民打算調李積入朝,接替李靖任職兵部尚書時,
漠北的薛延陀部落突然發動二十萬大軍,南下進犯突厥!
突厥首領俟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不敵,
被迫退至朔方,
無奈之下隻能向大唐告急,請求支援。”
“當年,李世民派李靖領兵征討突厥時,
薛延陀的首領夷男,便帶領其部落與大唐結盟,並肩作戰。
為了表彰其忠誠與貢獻,
李世民特封夷男為‘珍珠毗伽可汗’,並賜予他一把象征榮耀的佩刀。
沒想到當突厥被滅後,夷男卻趁機擴張領土,四處征戰,逐漸崛起為一方霸主。
為了遏製薛延陀的野蠻崛起,並維護大唐邊疆的穩定,
李世民這才選中突厥貴族李思摩,
命其重返故地,重建東突厥,
意在兩國之間構建一個緩衝地帶。
但出乎意料的是,野心勃勃的夷男,竟然想滅掉‘奉旨重建’的東突厥。
這其實已經不是滅不滅突厥國的問題了,而是在直接挑釁大唐的權威!
李世民作為天下公認的‘天可汗’,自然不能容忍此類行徑。
因此,大唐必須出麵幹涉,以扞衛其尊嚴與邊疆安全。”
“大唐皇帝李世民親自布置,大唐將士兵分五路迎擊薛延陀。
第一路大軍也即是主力,
由李積統帥,兵力達到六萬之眾。
其餘四路則作為輔助攻擊力量,
分別由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等將領率領。
五路大軍齊心協力,
總計二十萬,奔赴薛延陀大軍所在!
李積雖然被委以重任,
但李世民內心深處,對他能否勝任大軍統帥還是有些擔心的。
畢竟,畢竟李積不是李靖,他曾經留下過令人深刻的敗仗……
故而李世民特意見了見李積,
再三叮囑他定下的戰略:‘薛延陀自負強盛,逾漠而南,行數千裏,馬已疲瘦。
用兵之道,見利則前,無利則止。
薛延陀不能乘李思摩無備,急擊之,思摩入長城,又不即返,吾已敕思摩燒剃秋草,彼糧盡,自當引去。
卿等當與思摩共為犄角,不須速戰,俟其將退,擊之必破。’
李積在李世民麵前表現得十分恭敬,
對李世民的囑托一一應允。
然而,他內心深處卻憋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因為他看得出來,李世民明顯是在擔憂他挑不起大梁。
但與戰功卓著的李靖相比,他自己的成就確實相形見絀。
然而,他並不甘心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現在,機會終於來臨。
這是屬於他李積的時代,他將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一切。
大幕即將拉開,他準備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