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安史之亂,老郭的表演舞台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視頻繼續直播,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
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
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胡兵組成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
催動漁陽鼙鼓,
掀起了震動史冊的‘安史之亂’!
天下承平日久,
百姓累世未經兵災。
因此,當他們看到叛軍那‘煙塵千裏、鼓噪震地’的威勢時,
頓時便嚇得六神無主、心膽俱裂。
沿途地方官或望風而降,或掛冠遠遁,或被叛軍擒殺,
無一能對安祿山的兵鋒造成一絲有效的遲滯。
焦頭爛額的老皇帝李隆基,
急忙發布勤王詔書,命令各地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叛軍攻入長安。”
“在此危急關頭,
由於曾經長期負責北疆防務,
所以已年近六十歲的郭子儀被緊急召回。
他被朝廷任命為代理朔方節度使,負責從東麵襲擊叛軍的側翼。
這位本已退居二線的老同誌,
竟然因此迎來了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開掛時刻!”
“提到‘安史之亂’,不得不再多提兩句。
‘安史之亂’源於唐玄宗李隆基對楊貴妃的專寵,對奸臣的信任,以及對朝政的忽視,結果導致了大唐朝廷的腐敗。
而唐玄宗李隆基又在邊鎮設立了十個節度使,
總兵力近五十萬,
但中央禁軍卻僅有十餘萬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
節度使逐漸獲得了行政和財政權力,
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在安祿山造反之前,
皇太子和宰相,其實都已察覺到安祿山有造反的苗頭。
楊國忠(算是幹了一件人事)多次上疏揭示安祿山的野心,
這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也終於開始感到不安。
為了試探安祿山的真實意圖,
楊國忠向李隆基建議召其進京,認為如果他有意造反,就會因心虛而不敢前來;
反之,如果他心懷坦蕩,就一定會應邀前來。
李隆基采納了這個建議,下旨召見安祿山。
不久,安祿山竟然真的如期進京,
這讓李隆基心中的大石落地,
他慶幸自己沒有錯怪安祿山,於是在華清宮設宴款待。”
“酒酣耳熱之際,安祿山突然在唐玄宗麵前放聲大哭。
一邊哭,他還一邊抱怨自己作為蕃人,受到了歧視。
雖然他沒有什麽學識,
但唐玄宗並不嫌棄,還不斷地提拔他,
可楊國忠等人卻對他無端仇恨,
於是請求唐玄宗為他主持公道。
這一番動人的哭訴,
讓唐玄宗對安祿山產生了更深的同情和信任,
甚至最後還授予他左仆射的高位。”
這時候,就連狄仁傑都忍不住詫異道,
“這安祿山竟然還真的敢去京城?看來是我小瞧了他啊。”
武則天沉吟片刻後,說道:“安祿山奸雄之資,看來安史之亂,不簡單啊!”
與此同時,
上了昏庸皇帝榜單的李隆基,此刻正咬牙切齒的問道:“安祿山找到了嗎?”
姚崇躬身行禮道:“回陛下,尚無消息傳來。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繼續找!不把他碎屍萬段,朕誓不罷休!”
“微臣領命!”
……
視頻繼續播放,蘇治解說道,
“安祿山離開京城後,這才顯露出他內心的膽怯。
他擔心楊國忠在路上設有埋伏,
因此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範陽老巢。
安祿山在京城的出色表現,使得李隆基對他格外的信任。
甚至每當有人上報說安祿山有造反的舉動時,
李隆基都會怒斥報告者誣陷安祿山,
還將他們綁縛後送給安祿山處置。”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
控訴安祿山造反的人數不斷增加,
甚至有人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李隆基這才如夢初醒,重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麵對這一局勢,李隆基決定再次采用楊國忠的計策,下令召見安祿山進京。
可惜,這一次安祿山,以生病為由推辭了。
安祿山知道,自己能夠僥幸欺騙李隆基一次,
但第二次就不會那麽幸運了,
所以他才不會選擇再次進京冒險。
可見,此人雖然沒怎麽讀過書,但鬼心眼兒卻一點兒不比讀書人少。”
讀書人:“???”
“見安祿山不肯前來,
李隆基於是又生一計,提出為安祿山的兒子賜婚,並要求安祿山前來認親。
但安祿山依舊推辭不來,
這下子,李隆基才算是把一切都想通透了,
可遺憾的是,一切已經為時已晚。”
“回到之前。
話說,‘安史之亂’爆發,
已年近六十的郭子儀,突然被朝廷點名披掛上陣。
國難當頭,老郭自然也不扭捏。
他迅速披掛上陣,
並率領李光弼、高浚、仆固懷恩、渾釋之等四員大將出兵單於府,
大破山西右玉縣的靜邊軍,
殲滅騎兵七千,
陣斬叛將周萬頃並傳首闕下,
從而取得了首戰的勝利。”
“初試鋒芒後,老郭乘勝追擊,
又在河曲擊敗了叛將高秀岩,
順勢收複了雲中、馬邑,並打通了東陘關。
這一連串勝利,使得唐軍軍心大振,士氣高漲。
在鋪天蓋地的戰敗和求救報告中,
血壓已經快要爆表的唐玄宗,難得聽到了一點兒好消息。
於是他大手一揮,爽快地為老郭加封為禦史大夫,
並鼓勵他繼續努力,為君分憂。”
“當時,
安祿山的叛軍已經占領了洛陽,甚至自稱大燕皇帝。
時任常山代理太守顏杲卿被俘,
河北二十四郡中,
隻有平原郡、博平郡和清河郡,
在其堂弟顏真卿的率領下,仍在苦苦堅守,但形勢卻岌岌可危。
郭子儀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率領萬餘朔方軍東出井陘關支援河北。
他們輕鬆收複了常山,極大地提振了河北各地反抗軍的士氣。”
“叛軍二號人物、範陽留守史思明見勢不妙,
連忙率領兩萬五千步騎兵,直撲常山。
兩軍對峙了四十多天,
經過多輪的小規模試探性交手,
結果雙方誰都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
但常山城的糧道被切斷,
人還可以勉強忍受,但戰馬卻餓得尥蹶子。
麵對缺糧的困境,李光弼隻得寫信向郭子儀求援。”
“郭子儀收到求援信後,
火速集結起兩萬蕃漢步騎,趕到常山與李光弼一同夾擊,並大敗叛軍!
此戰唐軍俘敵四千,繳獲無數。
槁城和趙郡順利平定,偽太守郭獻璆被斬首祭旗。
至此,
政府軍在河北戰場的劣勢,開始得到扭轉。”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
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
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胡兵組成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
催動漁陽鼙鼓,
掀起了震動史冊的‘安史之亂’!
天下承平日久,
百姓累世未經兵災。
因此,當他們看到叛軍那‘煙塵千裏、鼓噪震地’的威勢時,
頓時便嚇得六神無主、心膽俱裂。
沿途地方官或望風而降,或掛冠遠遁,或被叛軍擒殺,
無一能對安祿山的兵鋒造成一絲有效的遲滯。
焦頭爛額的老皇帝李隆基,
急忙發布勤王詔書,命令各地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叛軍攻入長安。”
“在此危急關頭,
由於曾經長期負責北疆防務,
所以已年近六十歲的郭子儀被緊急召回。
他被朝廷任命為代理朔方節度使,負責從東麵襲擊叛軍的側翼。
這位本已退居二線的老同誌,
竟然因此迎來了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開掛時刻!”
“提到‘安史之亂’,不得不再多提兩句。
‘安史之亂’源於唐玄宗李隆基對楊貴妃的專寵,對奸臣的信任,以及對朝政的忽視,結果導致了大唐朝廷的腐敗。
而唐玄宗李隆基又在邊鎮設立了十個節度使,
總兵力近五十萬,
但中央禁軍卻僅有十餘萬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
節度使逐漸獲得了行政和財政權力,
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在安祿山造反之前,
皇太子和宰相,其實都已察覺到安祿山有造反的苗頭。
楊國忠(算是幹了一件人事)多次上疏揭示安祿山的野心,
這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也終於開始感到不安。
為了試探安祿山的真實意圖,
楊國忠向李隆基建議召其進京,認為如果他有意造反,就會因心虛而不敢前來;
反之,如果他心懷坦蕩,就一定會應邀前來。
李隆基采納了這個建議,下旨召見安祿山。
不久,安祿山竟然真的如期進京,
這讓李隆基心中的大石落地,
他慶幸自己沒有錯怪安祿山,於是在華清宮設宴款待。”
“酒酣耳熱之際,安祿山突然在唐玄宗麵前放聲大哭。
一邊哭,他還一邊抱怨自己作為蕃人,受到了歧視。
雖然他沒有什麽學識,
但唐玄宗並不嫌棄,還不斷地提拔他,
可楊國忠等人卻對他無端仇恨,
於是請求唐玄宗為他主持公道。
這一番動人的哭訴,
讓唐玄宗對安祿山產生了更深的同情和信任,
甚至最後還授予他左仆射的高位。”
這時候,就連狄仁傑都忍不住詫異道,
“這安祿山竟然還真的敢去京城?看來是我小瞧了他啊。”
武則天沉吟片刻後,說道:“安祿山奸雄之資,看來安史之亂,不簡單啊!”
與此同時,
上了昏庸皇帝榜單的李隆基,此刻正咬牙切齒的問道:“安祿山找到了嗎?”
姚崇躬身行禮道:“回陛下,尚無消息傳來。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繼續找!不把他碎屍萬段,朕誓不罷休!”
“微臣領命!”
……
視頻繼續播放,蘇治解說道,
“安祿山離開京城後,這才顯露出他內心的膽怯。
他擔心楊國忠在路上設有埋伏,
因此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範陽老巢。
安祿山在京城的出色表現,使得李隆基對他格外的信任。
甚至每當有人上報說安祿山有造反的舉動時,
李隆基都會怒斥報告者誣陷安祿山,
還將他們綁縛後送給安祿山處置。”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
控訴安祿山造反的人數不斷增加,
甚至有人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李隆基這才如夢初醒,重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麵對這一局勢,李隆基決定再次采用楊國忠的計策,下令召見安祿山進京。
可惜,這一次安祿山,以生病為由推辭了。
安祿山知道,自己能夠僥幸欺騙李隆基一次,
但第二次就不會那麽幸運了,
所以他才不會選擇再次進京冒險。
可見,此人雖然沒怎麽讀過書,但鬼心眼兒卻一點兒不比讀書人少。”
讀書人:“???”
“見安祿山不肯前來,
李隆基於是又生一計,提出為安祿山的兒子賜婚,並要求安祿山前來認親。
但安祿山依舊推辭不來,
這下子,李隆基才算是把一切都想通透了,
可遺憾的是,一切已經為時已晚。”
“回到之前。
話說,‘安史之亂’爆發,
已年近六十的郭子儀,突然被朝廷點名披掛上陣。
國難當頭,老郭自然也不扭捏。
他迅速披掛上陣,
並率領李光弼、高浚、仆固懷恩、渾釋之等四員大將出兵單於府,
大破山西右玉縣的靜邊軍,
殲滅騎兵七千,
陣斬叛將周萬頃並傳首闕下,
從而取得了首戰的勝利。”
“初試鋒芒後,老郭乘勝追擊,
又在河曲擊敗了叛將高秀岩,
順勢收複了雲中、馬邑,並打通了東陘關。
這一連串勝利,使得唐軍軍心大振,士氣高漲。
在鋪天蓋地的戰敗和求救報告中,
血壓已經快要爆表的唐玄宗,難得聽到了一點兒好消息。
於是他大手一揮,爽快地為老郭加封為禦史大夫,
並鼓勵他繼續努力,為君分憂。”
“當時,
安祿山的叛軍已經占領了洛陽,甚至自稱大燕皇帝。
時任常山代理太守顏杲卿被俘,
河北二十四郡中,
隻有平原郡、博平郡和清河郡,
在其堂弟顏真卿的率領下,仍在苦苦堅守,但形勢卻岌岌可危。
郭子儀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率領萬餘朔方軍東出井陘關支援河北。
他們輕鬆收複了常山,極大地提振了河北各地反抗軍的士氣。”
“叛軍二號人物、範陽留守史思明見勢不妙,
連忙率領兩萬五千步騎兵,直撲常山。
兩軍對峙了四十多天,
經過多輪的小規模試探性交手,
結果雙方誰都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
但常山城的糧道被切斷,
人還可以勉強忍受,但戰馬卻餓得尥蹶子。
麵對缺糧的困境,李光弼隻得寫信向郭子儀求援。”
“郭子儀收到求援信後,
火速集結起兩萬蕃漢步騎,趕到常山與李光弼一同夾擊,並大敗叛軍!
此戰唐軍俘敵四千,繳獲無數。
槁城和趙郡順利平定,偽太守郭獻璆被斬首祭旗。
至此,
政府軍在河北戰場的劣勢,開始得到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