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八年秋,天下大熟,倉滿糧溢。
九月,顆粒歸倉,李有田一家喜氣洋洋,今年畝產達到了七石,舂去稻殼,淨米也有三石,大豐收!
“好多年沒有這般光景了,要是年年如此,就好了。”
李大根坐在桌子旁,一臉輕鬆,這幾日可把他累壞了。
“哪有這好事,今年老天爺賞飯,風調雨順,不知道多少年沒遇見了!”
一旁的李母白了男人一眼,將盛滿米粥的碗遞給大兒子。
收成好,以往平日裏晚餐多是一些糊糊,山芋幹熬粥,這幾日新米剛下來,倒是能煮些香噴噴的米粥喝。
李有田接過碗,又去廚房端出一碗熬的奶白的魚湯出來,碗裏堆著魚肉,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李家村臨水,最近正是河魚肥碩的季節,李有田練武之餘便會逮些魚蝦,既能給家裏添個菜又能給弟弟妹妹補充蛋白質。
此時秋高氣爽,院子裏的柿子樹掛滿了橙黃的果子,似乎寓意事事如意。
晚餐便在院子裏吃,李有錢八歲了,尚在村中蒙學,四書五經已經能磕磕巴巴背誦大半。
得益於李有田這個兄長,有錢從小便受到了來自現代社會填鴨式教學的洗禮,當然成果也顯著,孫夫子現在把他當成第二個李有田來培養。
小蘭畢竟是女生,要注意男女之別,年前家裏便決定不再去村塾讀書了,這倒省卻一筆學費開支。
不過,李有田卻沒有放過她,在家裏時常教導詩詞歌賦,窈窕淑女要從小培養。
還好李小蘭生的像母親,如果像李大根...那李有田可能要換一種培養方式了。
...
三天後,東廂房屋裏。
一家人氣氛低沉,李有田一言不發地啃著餅,李大根不知從哪倦了一根煙葉,啪嗒啪嗒地抽著。
今天李有田跟著父親去賣糧了,先是到幾個村子集合收糧的糧場,那裏是幾大地主老財設的場子,針對的就是附近村民。
一路上糶糧的小車絡繹不絕,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
結果一問,三百文一石!
去年還三百四十文,今年直接跳水四十文!
在場的村民無不群情激奮,李大根和幾個相熟的鄰裏一合計,索性推到城裏問問。
這收糧的,鄉下收糧也是往城裏幾大糧商鋪子裏糶,裏外賺個差價。
何不直接送到城裏去?
左右不過多走個二十裏地,莊稼人不怕吃苦。
李有田看了一眼收糧的那幾個地主家的管事,隻見他們笑嘻嘻的,見人往城裏去也不著急,心中暗道,在裏麵隻怕沒那麽簡單。
李大根高六尺,身姿壯碩,兒子李有田雖然才十一二歲,卻遺傳了好身體。
再加上練武大半年,此時的李有田雖說麵容稚嫩,力氣卻不弱於成年男子。
父子二人推著堆滿糧食的平車,一路晃晃悠悠來到穀陽縣。
不出所料,幾大糧商鋪子外都圍滿了糶糧的農民,大家都想到一塊去了,覺得城裏必然會價高一些。
奈何,還是三百文一石...
李大根眉頭緊鎖,這個憨厚老實的莊稼漢也察覺到不對勁了,但和幾個鄰裏商量半天也沒個章程。
此時已經是下午酉時,秋日裏天黑的早,遠處城郭上的薄霧正慢慢升起。
又過了一會,突然傳來一陣喧嘩聲,遠遠聽到:
‘又降價了’
‘...糧行隻出兩百九十五文...’
‘糧收齊,便不再收了’
...
圍著的莊稼漢一聽這麽個情況,連忙推著糧往裏擠。
李有田皺著眉,雖說這明顯是糧商搞得小把戲,但卻是陽謀,無解!
沒辦法,隻能賣了。
糶了糧的李大根長出一口氣,還好這家糧行沒降價,還是按三百文收了。
...
回到家已是月上柳梢頭,累了一天了,大家談興都不高,隻有有錢和小蘭拿著糖葫蘆開心地嘬著。
囫圇喝了兩碗粥,李有田躺在西廂床鋪上,感受著身體各處傳來的酸痛,卻怎麽也睡不著。
他該考慮怎麽賺錢了。
今年雖說豐收,卻因為糧商地主聯合壓價,估計要比去年多出五石糧才能交齊賦稅。
水田加旱地,今年大概隻能賣一萬五千文。
''一條鞭法''合計約三千五百文,有錢束修加上筆墨紙硯花費,一年約莫兩千文。
其它日用品且不談,單單鹽,一斤就要35文上下,李有田家一年要吃掉50斤,算下來就是一千七百餘文。
最近半年隨著練武強度增加,再加上到了吃壯飯的年紀,李有田每次練完石鎖功,都餓的厲害,到了飯點感覺都能吃掉一頭牛!
消耗大,進食自然就多了,吃的鹽也多,常常一不注意,家裏的鹽罐子便見了底。
光鹽這一項,一年下來就要花費近兩貫!
人情往來,日用百貨,過節了總得給孩子扯一身衣服吧?
這樣算下來,豐年成,一年到頭也是白忙活。
別忘了,眼看著李有田一天天長大,還要攢錢給他蓋房娶媳婦呢!
人道多艱啊
......
這半年來,李有田將退伍老兵的石鎖功學了個遍,挺舉、肩舉、懸停舉的發力技巧已經牢記在心,剩下的便是水磨工夫,就看後期怎麽練了,所以不用再跑到人家院子裏哼哼哈哈了。
李有田家門前是個小河,約莫三丈寬,屋後掘了個五丈見方的水塘,裏麵有編織好的大魚簍,平日裏捉了魚,稍大一點便養在裏麵,待到逢集了,李大根再拿去賣掉。
池塘與後屋間有塊空地,被父子倆夯實了,又去西山上拖了樹枝圍了起來。
李有田從山上尋了幾塊頑石,自己鑿鑿弄成了粗糙的石鎖,這便是練功場了。
又從門前引來活水注入池塘,在之間挖了個深坑,用青石板鋪了底子和四壁,放水進來,不一會裏麵的渾水就變得清澈無比。
李有田練武,代謝旺盛,排汗多,即便在涼爽的秋日裏也常常一身的臭汗,練完武跳進去撲棱一把,洗的清清爽爽再回家,豈不舒坦?
第二天一大早,李有田拖著平車來到西山,一頭鑽了進去。
一直到下傍晚,才見他風塵仆仆,拖著兩根海碗粗的木頭下來,裝好車拉回家。
西山是李家村西南方向的一座大山,海拔不算高,連接西南群山,越往裏走,越是原始荒蕪。
由於受穀陽縣管轄,朝廷規定西山外圍一大片山林為官府所有,私人不得采伐一草一木,所以李有田隻能到山林更深處采伐兩根木材回來。
接下來的幾天,李有田和父親兩人將那木頭鋸了,劈成板材,又用刨子拋光,一塊塊拚成高大的箱體。
再磨光一根槐木,製成扁擔模樣,肩膀一挑,就是一個移動的小廚攤。
李有田又去弄了些石板,將左邊箱櫃裏麵鋪上薄薄的一層,用以隔絕高溫的爐火,右側則是一個個抽屜。
李大根從集市上花了兩百二十文買來一口鐵鍋還有爐膛,將其往左側一裝,一個小小的餛飩攤便製成了。
沒錯,李有田創業了。
他打算賣餛飩。
這不是突發奇想,早在之前和父親進城時,便有了想法。
記得第一年縣試,父親帶他吃過街邊的餛飩,肉末薺菜餡的,一碗十二個,五文錢一碗,要是夜市則更貴一些。
前幾天去糶糧,李有田留意了一下,也不知是不是受到大環境影響,漲到六文了。
眼下豬肉一斤大概九十到一百文,薺菜這些可以自家挖,另外市場價來算,一斤精麵要大幾十文。
但李有田不打算直接購買,自家家中有小麥,有石磨,無非費些辛苦。
磨完麵,用麵篩過濾出精麵,用來包餛飩,剩下的粗麵還能自家吃,一點都不浪費。
一斤麵能抻六百張餛飩皮,一斤肉包三四百個。
算上木炭柴火,一碗餛飩成本大概一文錢多一點,六文錢一碗,大賺是肯定的,主要問題便是打開銷量。
而這一點,李有田也想到了。
他從城裏幾家藥鋪買來大料、花椒、白芷、良薑等常見的中藥材,將之磨成粉末,配比在一起,一個簡易的十三香便製成了。
前世的時候,李有田有一次吃十三香小龍蝦,忽然想知道所謂的十三香到底是什麽,便百度了一下,也就記了下來。
這東西一出來,必然讓人垂涎三尺。
這一點,李有田在家人身上實驗過了,那晚做出樣品,李大根連喝了八碗。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九月,顆粒歸倉,李有田一家喜氣洋洋,今年畝產達到了七石,舂去稻殼,淨米也有三石,大豐收!
“好多年沒有這般光景了,要是年年如此,就好了。”
李大根坐在桌子旁,一臉輕鬆,這幾日可把他累壞了。
“哪有這好事,今年老天爺賞飯,風調雨順,不知道多少年沒遇見了!”
一旁的李母白了男人一眼,將盛滿米粥的碗遞給大兒子。
收成好,以往平日裏晚餐多是一些糊糊,山芋幹熬粥,這幾日新米剛下來,倒是能煮些香噴噴的米粥喝。
李有田接過碗,又去廚房端出一碗熬的奶白的魚湯出來,碗裏堆著魚肉,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李家村臨水,最近正是河魚肥碩的季節,李有田練武之餘便會逮些魚蝦,既能給家裏添個菜又能給弟弟妹妹補充蛋白質。
此時秋高氣爽,院子裏的柿子樹掛滿了橙黃的果子,似乎寓意事事如意。
晚餐便在院子裏吃,李有錢八歲了,尚在村中蒙學,四書五經已經能磕磕巴巴背誦大半。
得益於李有田這個兄長,有錢從小便受到了來自現代社會填鴨式教學的洗禮,當然成果也顯著,孫夫子現在把他當成第二個李有田來培養。
小蘭畢竟是女生,要注意男女之別,年前家裏便決定不再去村塾讀書了,這倒省卻一筆學費開支。
不過,李有田卻沒有放過她,在家裏時常教導詩詞歌賦,窈窕淑女要從小培養。
還好李小蘭生的像母親,如果像李大根...那李有田可能要換一種培養方式了。
...
三天後,東廂房屋裏。
一家人氣氛低沉,李有田一言不發地啃著餅,李大根不知從哪倦了一根煙葉,啪嗒啪嗒地抽著。
今天李有田跟著父親去賣糧了,先是到幾個村子集合收糧的糧場,那裏是幾大地主老財設的場子,針對的就是附近村民。
一路上糶糧的小車絡繹不絕,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
結果一問,三百文一石!
去年還三百四十文,今年直接跳水四十文!
在場的村民無不群情激奮,李大根和幾個相熟的鄰裏一合計,索性推到城裏問問。
這收糧的,鄉下收糧也是往城裏幾大糧商鋪子裏糶,裏外賺個差價。
何不直接送到城裏去?
左右不過多走個二十裏地,莊稼人不怕吃苦。
李有田看了一眼收糧的那幾個地主家的管事,隻見他們笑嘻嘻的,見人往城裏去也不著急,心中暗道,在裏麵隻怕沒那麽簡單。
李大根高六尺,身姿壯碩,兒子李有田雖然才十一二歲,卻遺傳了好身體。
再加上練武大半年,此時的李有田雖說麵容稚嫩,力氣卻不弱於成年男子。
父子二人推著堆滿糧食的平車,一路晃晃悠悠來到穀陽縣。
不出所料,幾大糧商鋪子外都圍滿了糶糧的農民,大家都想到一塊去了,覺得城裏必然會價高一些。
奈何,還是三百文一石...
李大根眉頭緊鎖,這個憨厚老實的莊稼漢也察覺到不對勁了,但和幾個鄰裏商量半天也沒個章程。
此時已經是下午酉時,秋日裏天黑的早,遠處城郭上的薄霧正慢慢升起。
又過了一會,突然傳來一陣喧嘩聲,遠遠聽到:
‘又降價了’
‘...糧行隻出兩百九十五文...’
‘糧收齊,便不再收了’
...
圍著的莊稼漢一聽這麽個情況,連忙推著糧往裏擠。
李有田皺著眉,雖說這明顯是糧商搞得小把戲,但卻是陽謀,無解!
沒辦法,隻能賣了。
糶了糧的李大根長出一口氣,還好這家糧行沒降價,還是按三百文收了。
...
回到家已是月上柳梢頭,累了一天了,大家談興都不高,隻有有錢和小蘭拿著糖葫蘆開心地嘬著。
囫圇喝了兩碗粥,李有田躺在西廂床鋪上,感受著身體各處傳來的酸痛,卻怎麽也睡不著。
他該考慮怎麽賺錢了。
今年雖說豐收,卻因為糧商地主聯合壓價,估計要比去年多出五石糧才能交齊賦稅。
水田加旱地,今年大概隻能賣一萬五千文。
''一條鞭法''合計約三千五百文,有錢束修加上筆墨紙硯花費,一年約莫兩千文。
其它日用品且不談,單單鹽,一斤就要35文上下,李有田家一年要吃掉50斤,算下來就是一千七百餘文。
最近半年隨著練武強度增加,再加上到了吃壯飯的年紀,李有田每次練完石鎖功,都餓的厲害,到了飯點感覺都能吃掉一頭牛!
消耗大,進食自然就多了,吃的鹽也多,常常一不注意,家裏的鹽罐子便見了底。
光鹽這一項,一年下來就要花費近兩貫!
人情往來,日用百貨,過節了總得給孩子扯一身衣服吧?
這樣算下來,豐年成,一年到頭也是白忙活。
別忘了,眼看著李有田一天天長大,還要攢錢給他蓋房娶媳婦呢!
人道多艱啊
......
這半年來,李有田將退伍老兵的石鎖功學了個遍,挺舉、肩舉、懸停舉的發力技巧已經牢記在心,剩下的便是水磨工夫,就看後期怎麽練了,所以不用再跑到人家院子裏哼哼哈哈了。
李有田家門前是個小河,約莫三丈寬,屋後掘了個五丈見方的水塘,裏麵有編織好的大魚簍,平日裏捉了魚,稍大一點便養在裏麵,待到逢集了,李大根再拿去賣掉。
池塘與後屋間有塊空地,被父子倆夯實了,又去西山上拖了樹枝圍了起來。
李有田從山上尋了幾塊頑石,自己鑿鑿弄成了粗糙的石鎖,這便是練功場了。
又從門前引來活水注入池塘,在之間挖了個深坑,用青石板鋪了底子和四壁,放水進來,不一會裏麵的渾水就變得清澈無比。
李有田練武,代謝旺盛,排汗多,即便在涼爽的秋日裏也常常一身的臭汗,練完武跳進去撲棱一把,洗的清清爽爽再回家,豈不舒坦?
第二天一大早,李有田拖著平車來到西山,一頭鑽了進去。
一直到下傍晚,才見他風塵仆仆,拖著兩根海碗粗的木頭下來,裝好車拉回家。
西山是李家村西南方向的一座大山,海拔不算高,連接西南群山,越往裏走,越是原始荒蕪。
由於受穀陽縣管轄,朝廷規定西山外圍一大片山林為官府所有,私人不得采伐一草一木,所以李有田隻能到山林更深處采伐兩根木材回來。
接下來的幾天,李有田和父親兩人將那木頭鋸了,劈成板材,又用刨子拋光,一塊塊拚成高大的箱體。
再磨光一根槐木,製成扁擔模樣,肩膀一挑,就是一個移動的小廚攤。
李有田又去弄了些石板,將左邊箱櫃裏麵鋪上薄薄的一層,用以隔絕高溫的爐火,右側則是一個個抽屜。
李大根從集市上花了兩百二十文買來一口鐵鍋還有爐膛,將其往左側一裝,一個小小的餛飩攤便製成了。
沒錯,李有田創業了。
他打算賣餛飩。
這不是突發奇想,早在之前和父親進城時,便有了想法。
記得第一年縣試,父親帶他吃過街邊的餛飩,肉末薺菜餡的,一碗十二個,五文錢一碗,要是夜市則更貴一些。
前幾天去糶糧,李有田留意了一下,也不知是不是受到大環境影響,漲到六文了。
眼下豬肉一斤大概九十到一百文,薺菜這些可以自家挖,另外市場價來算,一斤精麵要大幾十文。
但李有田不打算直接購買,自家家中有小麥,有石磨,無非費些辛苦。
磨完麵,用麵篩過濾出精麵,用來包餛飩,剩下的粗麵還能自家吃,一點都不浪費。
一斤麵能抻六百張餛飩皮,一斤肉包三四百個。
算上木炭柴火,一碗餛飩成本大概一文錢多一點,六文錢一碗,大賺是肯定的,主要問題便是打開銷量。
而這一點,李有田也想到了。
他從城裏幾家藥鋪買來大料、花椒、白芷、良薑等常見的中藥材,將之磨成粉末,配比在一起,一個簡易的十三香便製成了。
前世的時候,李有田有一次吃十三香小龍蝦,忽然想知道所謂的十三香到底是什麽,便百度了一下,也就記了下來。
這東西一出來,必然讓人垂涎三尺。
這一點,李有田在家人身上實驗過了,那晚做出樣品,李大根連喝了八碗。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