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荀子在孔廟排第幾?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荀子對聖王論的解釋,讓朱高熾大為震撼。
在荀子的理論中,聖王隻需要“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用來自於仁義的道德之威,而不是暴察、狂妄之威,亦即“禮義則修、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讓天下都能修治禮樂,教化百姓,明確上下內外職分,就能讓百姓對聖王“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也就不會有百姓想著要反抗聖王的治理。
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
《富國》開篇的九字真言,便明確說明了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麽,他們從來都不需要天人感應的皇帝,而是國家能夠供養百姓,維護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
隻要能夠做到這些,便如《富國》結尾所論述,百姓不僅能發自內心尊敬聖王,對其親之如自己父母,甚至還樂意為聖王去“出死斷亡”。
這是何等的氣魄啊!
朱高熾對荀子有了全新的認知和理解,對方的理論明顯已經超脫了儒家思想。
不愧為集諸子百家學說於大成者,後聖之名當之無愧!
不過很快,朱高熾又有些疑惑起來,荀子既為儒家活聖,他的學說著書《荀子》也讓殿中的君臣都是眼前一明。
可問題來了……
荀子明明應該超然,但荀子在儒家的實際地位,似乎有些太低了?
確實很低,低的連一般人,可能都隻聽聞荀子,卻從未讀過荀子的任何文章著書。
就連提到的荀子,可能也是來自其它的雜書。
這有些不合理吧?
“金愛卿,荀子的聖王論很好,但荀子的孔廟從祀地位,是不是有些太低了呢?”
朱高熾也是從小就讀聖賢書,知道一些孔廟的從祀排位,似乎沒聽過有荀子。
那麽這孔廟地位絕對不高,否則的話,他不可能從來沒聽過。
朱高熾這麽想也確實沒錯,作為儒家“後聖”的荀子,其自然是配享孔廟從祀。
就是這個排位輪次……
總之就是特別尷尬!
先說孔廟,無外乎就是祭祀孔子的廟堂,也可以叫孔夫子廟。
當然,它在後世被叫得更多的還是“文廟”,與“武廟(武成王廟)”相互對應。
武廟主祭薑子牙,從祀曆史傑出武將。
文廟則主祭孔子,從祀孔子的弟子與其他儒家聖賢。
金幼孜沒立刻回答朱高熾的疑問,而是首先說了一遍孔廟的配祀排位。
“孔廟主祀自然是“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首次追封孔子由‘隆道公(武則天封)’晉封‘文宣王’,至此除後周僅追封孔子‘至聖文宣師’外,其餘曆朝皆為孔子封王……”
不隻是封王,還是一步步往上加封。
文宣王、至聖文宣師、玄聖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
可以說,蒙元給孔子的封王規格是最高的,因為蒙元需要孔子的名號去教化漢人百姓,籠絡漢人士大夫階級。
也因此,到了明朝孔子便已經封無可封,再往上就隻能給孔子上皇帝尊號了。
還真別說,西夏的時候確實這麽幹過,直接追封孔子為“文宣帝”,與西夏皇帝享有同等規格的廟堂、香火和祭祀,曆史上有且僅有此一例。
但這不歸入正統,因為西夏比起儒家,更信奉佛教,孔子“當皇帝”在中原士大夫看來有些過於不倫不類。
當然,孔子封王實際也有些不倫不類,所以到了嘉靖朝就把孔子封號一擼到底,從“大成至聖文宣王”變成了“至聖先師”。
往後的蟎清、民國恢複了“大成”和“文宣”,但依舊不允許孔子有王號存在。
現在,金幼孜這麽故意提一嘴,還特地不小心說了後周沒有給孔子封王,顯然也是意有所指。
孔子為儒家老祖,也是天下所有讀書人的“老師”,但不代表所有讀書人都認可孔子現在這麽“牛逼炫酷吊炸天”的封號。
反正金幼孜在看完《荀子》中的理論後,就不再認可孔子的尊號。
過於虛高不說,也與荀子的聖王論相衝突,天下隻能有一個聖王,那個聖王就是皇帝,就是天子,而不能是孔聖人。
“孔廟主祀為孔子,其後還有著‘四配’、‘十哲’、“七十九先賢’、‘七十七先儒’。”
“從祀的先賢先儒暫且不論,先說孔廟從祀中排位最高的‘四配’。”
“所謂‘四配’,便是居孔廟東側的顏回、孔汲(子思),以及居西側的曾參、孟軻。”
這四個人的名號,沒有點曆史“底蘊”傍身的,怕是四個得有三個都不認識。
唯一認識的大概也就隻有“鄒國亞聖公(嘉靖改封亞聖)”孟軻,也就是孟子了。
因為都姓孟,總歸能認出來。
說起來,在東側排位起頭的顏回,最早的封號也是“亞聖”。
因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又先於孔子英年早逝,所以先被唐玄宗尊為“亞聖”,為孔廟“十哲”之首,經過兩宋、元朝的更迭,逐步轉封為了“兗國複聖公(複聖)”。
西側排位打頭的則是曾參,同樣也為孔子的弟子,學有所成後便也跟著傳道講學,被視作孔門道統的繼承者,因為曾子參與編製了《論語》,同時著書立說《孝經》、《大學》。
當然,曾參的孔廟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在於他對思孟學派的創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思孟學派的創始人孔汲,便是師承曾參,也就有了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
曾參在孔廟的封號,如今為元朝冊封的“成國宗聖公(宗聖)”。
顏回、曾參負責東西兩側起頭,又有孔汲、孟子分立東西二側之後。
孔汲排東側第二位,為孔子的嫡孫,老師是曾參,其道統為儒學八派之一的“子思之儒”,後經過門人傳給孟子,並在其後形成了完整的思孟學派。
孔汲現在的封號為元朝追封的“沂國述聖公(述聖)”。
最後一位孟軻不必多說,大名鼎鼎的孟子。
亞聖!
僅次於孔聖人……
在荀子的理論中,聖王隻需要“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用來自於仁義的道德之威,而不是暴察、狂妄之威,亦即“禮義則修、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讓天下都能修治禮樂,教化百姓,明確上下內外職分,就能讓百姓對聖王“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也就不會有百姓想著要反抗聖王的治理。
治萬變,材萬物,養萬民!
《富國》開篇的九字真言,便明確說明了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麽,他們從來都不需要天人感應的皇帝,而是國家能夠供養百姓,維護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
隻要能夠做到這些,便如《富國》結尾所論述,百姓不僅能發自內心尊敬聖王,對其親之如自己父母,甚至還樂意為聖王去“出死斷亡”。
這是何等的氣魄啊!
朱高熾對荀子有了全新的認知和理解,對方的理論明顯已經超脫了儒家思想。
不愧為集諸子百家學說於大成者,後聖之名當之無愧!
不過很快,朱高熾又有些疑惑起來,荀子既為儒家活聖,他的學說著書《荀子》也讓殿中的君臣都是眼前一明。
可問題來了……
荀子明明應該超然,但荀子在儒家的實際地位,似乎有些太低了?
確實很低,低的連一般人,可能都隻聽聞荀子,卻從未讀過荀子的任何文章著書。
就連提到的荀子,可能也是來自其它的雜書。
這有些不合理吧?
“金愛卿,荀子的聖王論很好,但荀子的孔廟從祀地位,是不是有些太低了呢?”
朱高熾也是從小就讀聖賢書,知道一些孔廟的從祀排位,似乎沒聽過有荀子。
那麽這孔廟地位絕對不高,否則的話,他不可能從來沒聽過。
朱高熾這麽想也確實沒錯,作為儒家“後聖”的荀子,其自然是配享孔廟從祀。
就是這個排位輪次……
總之就是特別尷尬!
先說孔廟,無外乎就是祭祀孔子的廟堂,也可以叫孔夫子廟。
當然,它在後世被叫得更多的還是“文廟”,與“武廟(武成王廟)”相互對應。
武廟主祭薑子牙,從祀曆史傑出武將。
文廟則主祭孔子,從祀孔子的弟子與其他儒家聖賢。
金幼孜沒立刻回答朱高熾的疑問,而是首先說了一遍孔廟的配祀排位。
“孔廟主祀自然是“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首次追封孔子由‘隆道公(武則天封)’晉封‘文宣王’,至此除後周僅追封孔子‘至聖文宣師’外,其餘曆朝皆為孔子封王……”
不隻是封王,還是一步步往上加封。
文宣王、至聖文宣師、玄聖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
可以說,蒙元給孔子的封王規格是最高的,因為蒙元需要孔子的名號去教化漢人百姓,籠絡漢人士大夫階級。
也因此,到了明朝孔子便已經封無可封,再往上就隻能給孔子上皇帝尊號了。
還真別說,西夏的時候確實這麽幹過,直接追封孔子為“文宣帝”,與西夏皇帝享有同等規格的廟堂、香火和祭祀,曆史上有且僅有此一例。
但這不歸入正統,因為西夏比起儒家,更信奉佛教,孔子“當皇帝”在中原士大夫看來有些過於不倫不類。
當然,孔子封王實際也有些不倫不類,所以到了嘉靖朝就把孔子封號一擼到底,從“大成至聖文宣王”變成了“至聖先師”。
往後的蟎清、民國恢複了“大成”和“文宣”,但依舊不允許孔子有王號存在。
現在,金幼孜這麽故意提一嘴,還特地不小心說了後周沒有給孔子封王,顯然也是意有所指。
孔子為儒家老祖,也是天下所有讀書人的“老師”,但不代表所有讀書人都認可孔子現在這麽“牛逼炫酷吊炸天”的封號。
反正金幼孜在看完《荀子》中的理論後,就不再認可孔子的尊號。
過於虛高不說,也與荀子的聖王論相衝突,天下隻能有一個聖王,那個聖王就是皇帝,就是天子,而不能是孔聖人。
“孔廟主祀為孔子,其後還有著‘四配’、‘十哲’、“七十九先賢’、‘七十七先儒’。”
“從祀的先賢先儒暫且不論,先說孔廟從祀中排位最高的‘四配’。”
“所謂‘四配’,便是居孔廟東側的顏回、孔汲(子思),以及居西側的曾參、孟軻。”
這四個人的名號,沒有點曆史“底蘊”傍身的,怕是四個得有三個都不認識。
唯一認識的大概也就隻有“鄒國亞聖公(嘉靖改封亞聖)”孟軻,也就是孟子了。
因為都姓孟,總歸能認出來。
說起來,在東側排位起頭的顏回,最早的封號也是“亞聖”。
因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又先於孔子英年早逝,所以先被唐玄宗尊為“亞聖”,為孔廟“十哲”之首,經過兩宋、元朝的更迭,逐步轉封為了“兗國複聖公(複聖)”。
西側排位打頭的則是曾參,同樣也為孔子的弟子,學有所成後便也跟著傳道講學,被視作孔門道統的繼承者,因為曾子參與編製了《論語》,同時著書立說《孝經》、《大學》。
當然,曾參的孔廟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在於他對思孟學派的創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思孟學派的創始人孔汲,便是師承曾參,也就有了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
曾參在孔廟的封號,如今為元朝冊封的“成國宗聖公(宗聖)”。
顏回、曾參負責東西兩側起頭,又有孔汲、孟子分立東西二側之後。
孔汲排東側第二位,為孔子的嫡孫,老師是曾參,其道統為儒學八派之一的“子思之儒”,後經過門人傳給孟子,並在其後形成了完整的思孟學派。
孔汲現在的封號為元朝追封的“沂國述聖公(述聖)”。
最後一位孟軻不必多說,大名鼎鼎的孟子。
亞聖!
僅次於孔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