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沒有意義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林煜通過複雜演算後,所得出的太陽半徑,那不知比大明……不,是整個大地、地球大了多少倍的太陽。
於謙終於是體會到了林煜開頭講課前,說的那句話:“我們,包括整個大明、容納大明的,都不過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
於謙喃喃歎道:“林先生,宇宙浩瀚無窮極也,不論是自封萬物靈長的人,還是這花草樹木、茫茫大地,在這宇畝之中都是渺小如一粒塵埃,那我們(人)的存在,以及這大明盛世,於此世又有何意義?”
嗯?
楊榮、鄭和、袁忠徹三人,本來還在研究思索林煜畫在地上的計算公式,突然就聽到了於謙“大徹大悟”的話。
“於賢侄……”
楊榮微微一愣,當下就要開口勸說。
拋開現在的馬甲關係不談,楊榮還真就有些欣賞這個叫於謙的禦史新人。
不僅是正兒八經的科班(科舉進士)出身,且能在朝堂之上敢言直諫,麵刺皇帝的過失錯誤,最關鍵的還是林煜林先生的親傳弟子。
就憑這幾日的觀察下來,眼前於謙與林先生的關係,就絕非一般師徒可比,而是真正有著傾囊相授,繼承衣缽的意思。
雖然二人的年齡相差不大,甚至於謙這個弟子,還比林煜這位先生要更大一一些,但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年齡從來不是問題,關鍵在於陛下的聖眷。
林先生很早就在陛下心目中,有著堪比道行大師的分量,就連楊榮自己也這麽認為。
而於謙呢?
倒是沒林先生那麽誇張,但同樣也被陛下記在心裏,用一句成語來說,這就叫簡在帝心。
還是同時被陛下、太子記在了心上,隻要未來不犯什麽原則性錯誤,那保底也是個穿紅袍的。
楊榮今年也有五十多了,按他估計,陛下不說春秋鼎盛,那也起碼能在位十年,開創個十年“仁治”盛世。
十年以後,楊榮估摸著自己也該到時候,告老還鄉,享受含飴弄孫之樂了。
作為內閣重臣,皇帝的心腹,楊榮就算要退也得先找個能接班的,才能安穩退下去。
這不光是給皇帝和朝廷找個能用的順手的“新員工”,也是為了自己將來辭官歸養留個底。
畢竟,本朝也是有著前車之鑒的,李善長告老歸養,選了胡惟庸做接班的。
然後……就滿門抄斬了。
可能也有李善長自己的個人問題,但看錯了人也是真的,讓李善長重來一遍,絕對不可能會選胡惟庸做接班人。
貪戀權勢可能真的,可你也不能真的認不清自己的政治定位啊!
說回當下,楊榮剛要開口勸導於謙這個自已相當看好的政治“接班人”。
林煜卻是搶先一步,開口勸解道:“什麽沒有意義?你是人,又不是禽牲,怎麽會沒有意義?”
“可是……”
“可是什麽可是,我給你們講課說,怎麽去算地球的質量、太陽的半徑,不是讓你們認清自己有多渺小,宇宙有多廣闊,而是為了打破大明理學的僵化統治,打破渾天說錯誤引導下的天人感應說,這兩樣東西繼續存在下去,隻會遏製大明的進一步發展,對大明的未來沒有任何好處。”
楊榮本來還想趁機幫著勸導一下於謙,聽到林煜的後半句,瞬間就不說話了。
林先生這是到底想幹嘛?
他還在絞盡腦汁,想著怎麽把這全新的日心說,重新往天人感應業和理學上麵去圓。
而且,也已經有了些眉目,畢竟林煜沒有公開說反對理學,反對天人感應,他隻是反對渾天說,覺得渾天說不可靠。
那無非就是找借口罷了。
董仲舒靠牽強附會出來的“天人五行說”,愣是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正好大明的國號,本身就有著“日月為明”政治含義。
太陽在前,月亮在後,太陽為宇宙之中,月亮為大地守護(衛星)。
如此,暗合天意,日心說不就也喻示著大明的國運昌隆。
這麽好的理由,現在用不了,因為林先生直接把心裏話說出來了
打倒理學,打倒天人感應,前者還好說,隻是本朝而已,後者放在任何一朝,都是不能碰的滑梯。
就算隻是打倒理學,本朝那些信奉理學的儒生讀書人,又豈能善罷甘休。
這可是關乎著儒家的傳承正統,自從董仲舒搞出了天人五行,儒家就已經逐步具備了“宗教化”的外在趨勢。
雖然名義上的儒家一直都隻是學派,但內裏卻比任何宗教更像宗教。
大明的雲南布政司,在兩宋時這裏曾經是大理國的地盤,蒙古人為了攻打南宋,采取了多段路線進兵的策略。
藏地、大理國、貴州……都被作為進兵路線,而被蒙古人吞並統一。
嗯,沒錯,貴州就是因為蒙古人準備繞道進攻南末,才得以從偏僻山溝發展建省的。
因為四川人太能打了,還幹死了蒙古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釣魚城之戰),導致蒙古人走不通四川,隻能繞路走南邊的山區。
雖然最終沒用上,但也在這裏修建打通了大量山路、驛站、軍倉,並陸續建立了零星的城鎮聚居區,逐漸以此為基礎發展建製設省。
回到雲南的話題,雲南在大理國統治時期,因為大理的段氏國王是依靠著密宗(佛教的一支)的支持,才得以在諸多大姓中奪得了權位,這使得密宗成為大理國教,而迅速發展壯大。
密宗同樣也成了段氏的後援,二者相互倚仗,互相支持,段氏國王出現問題,需要退位讓賢,往往都會選擇剃度入密宗出家。
哪怕到了段譽(不會一陽指)時期,國王的權力已經被權臣高氏完全架空,密宗也依舊作為段氏最後的支持力量,保護著段氏的王位不失。
作為代價,密宗不僅為大理國教,也徹底與大理國的政治、文化合二為一。
大理國學習中原王朝,推行科舉製,但他們的科舉製怎麽說呢?
就是你得先去密宗的禪院拿到了度牒,相當於你要考科舉做官,得先在寺廟裏當和尚畢業了,成為高僧才能再去做官。
大理國的官員、讀書人,通通清一色都是佛儒雙修,且佛法為先,儒學反而是靠後,稍微會點就行。
就連大理國的儒家經典,也通通都用密宗的梵文進行翻譯。。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論誰得勢,都必須得到密宗的支持,不然就無法在大理國境內施政。
然後……
大明來了,大明正統科舉出身的儒家官員,在看到了梵文翻譯的儒家經典,怒不可遏。
於是,密宗沒了。
於謙終於是體會到了林煜開頭講課前,說的那句話:“我們,包括整個大明、容納大明的,都不過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
於謙喃喃歎道:“林先生,宇宙浩瀚無窮極也,不論是自封萬物靈長的人,還是這花草樹木、茫茫大地,在這宇畝之中都是渺小如一粒塵埃,那我們(人)的存在,以及這大明盛世,於此世又有何意義?”
嗯?
楊榮、鄭和、袁忠徹三人,本來還在研究思索林煜畫在地上的計算公式,突然就聽到了於謙“大徹大悟”的話。
“於賢侄……”
楊榮微微一愣,當下就要開口勸說。
拋開現在的馬甲關係不談,楊榮還真就有些欣賞這個叫於謙的禦史新人。
不僅是正兒八經的科班(科舉進士)出身,且能在朝堂之上敢言直諫,麵刺皇帝的過失錯誤,最關鍵的還是林煜林先生的親傳弟子。
就憑這幾日的觀察下來,眼前於謙與林先生的關係,就絕非一般師徒可比,而是真正有著傾囊相授,繼承衣缽的意思。
雖然二人的年齡相差不大,甚至於謙這個弟子,還比林煜這位先生要更大一一些,但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年齡從來不是問題,關鍵在於陛下的聖眷。
林先生很早就在陛下心目中,有著堪比道行大師的分量,就連楊榮自己也這麽認為。
而於謙呢?
倒是沒林先生那麽誇張,但同樣也被陛下記在心裏,用一句成語來說,這就叫簡在帝心。
還是同時被陛下、太子記在了心上,隻要未來不犯什麽原則性錯誤,那保底也是個穿紅袍的。
楊榮今年也有五十多了,按他估計,陛下不說春秋鼎盛,那也起碼能在位十年,開創個十年“仁治”盛世。
十年以後,楊榮估摸著自己也該到時候,告老還鄉,享受含飴弄孫之樂了。
作為內閣重臣,皇帝的心腹,楊榮就算要退也得先找個能接班的,才能安穩退下去。
這不光是給皇帝和朝廷找個能用的順手的“新員工”,也是為了自己將來辭官歸養留個底。
畢竟,本朝也是有著前車之鑒的,李善長告老歸養,選了胡惟庸做接班的。
然後……就滿門抄斬了。
可能也有李善長自己的個人問題,但看錯了人也是真的,讓李善長重來一遍,絕對不可能會選胡惟庸做接班人。
貪戀權勢可能真的,可你也不能真的認不清自己的政治定位啊!
說回當下,楊榮剛要開口勸導於謙這個自已相當看好的政治“接班人”。
林煜卻是搶先一步,開口勸解道:“什麽沒有意義?你是人,又不是禽牲,怎麽會沒有意義?”
“可是……”
“可是什麽可是,我給你們講課說,怎麽去算地球的質量、太陽的半徑,不是讓你們認清自己有多渺小,宇宙有多廣闊,而是為了打破大明理學的僵化統治,打破渾天說錯誤引導下的天人感應說,這兩樣東西繼續存在下去,隻會遏製大明的進一步發展,對大明的未來沒有任何好處。”
楊榮本來還想趁機幫著勸導一下於謙,聽到林煜的後半句,瞬間就不說話了。
林先生這是到底想幹嘛?
他還在絞盡腦汁,想著怎麽把這全新的日心說,重新往天人感應業和理學上麵去圓。
而且,也已經有了些眉目,畢竟林煜沒有公開說反對理學,反對天人感應,他隻是反對渾天說,覺得渾天說不可靠。
那無非就是找借口罷了。
董仲舒靠牽強附會出來的“天人五行說”,愣是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正好大明的國號,本身就有著“日月為明”政治含義。
太陽在前,月亮在後,太陽為宇宙之中,月亮為大地守護(衛星)。
如此,暗合天意,日心說不就也喻示著大明的國運昌隆。
這麽好的理由,現在用不了,因為林先生直接把心裏話說出來了
打倒理學,打倒天人感應,前者還好說,隻是本朝而已,後者放在任何一朝,都是不能碰的滑梯。
就算隻是打倒理學,本朝那些信奉理學的儒生讀書人,又豈能善罷甘休。
這可是關乎著儒家的傳承正統,自從董仲舒搞出了天人五行,儒家就已經逐步具備了“宗教化”的外在趨勢。
雖然名義上的儒家一直都隻是學派,但內裏卻比任何宗教更像宗教。
大明的雲南布政司,在兩宋時這裏曾經是大理國的地盤,蒙古人為了攻打南宋,采取了多段路線進兵的策略。
藏地、大理國、貴州……都被作為進兵路線,而被蒙古人吞並統一。
嗯,沒錯,貴州就是因為蒙古人準備繞道進攻南末,才得以從偏僻山溝發展建省的。
因為四川人太能打了,還幹死了蒙古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釣魚城之戰),導致蒙古人走不通四川,隻能繞路走南邊的山區。
雖然最終沒用上,但也在這裏修建打通了大量山路、驛站、軍倉,並陸續建立了零星的城鎮聚居區,逐漸以此為基礎發展建製設省。
回到雲南的話題,雲南在大理國統治時期,因為大理的段氏國王是依靠著密宗(佛教的一支)的支持,才得以在諸多大姓中奪得了權位,這使得密宗成為大理國教,而迅速發展壯大。
密宗同樣也成了段氏的後援,二者相互倚仗,互相支持,段氏國王出現問題,需要退位讓賢,往往都會選擇剃度入密宗出家。
哪怕到了段譽(不會一陽指)時期,國王的權力已經被權臣高氏完全架空,密宗也依舊作為段氏最後的支持力量,保護著段氏的王位不失。
作為代價,密宗不僅為大理國教,也徹底與大理國的政治、文化合二為一。
大理國學習中原王朝,推行科舉製,但他們的科舉製怎麽說呢?
就是你得先去密宗的禪院拿到了度牒,相當於你要考科舉做官,得先在寺廟裏當和尚畢業了,成為高僧才能再去做官。
大理國的官員、讀書人,通通清一色都是佛儒雙修,且佛法為先,儒學反而是靠後,稍微會點就行。
就連大理國的儒家經典,也通通都用密宗的梵文進行翻譯。。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論誰得勢,都必須得到密宗的支持,不然就無法在大理國境內施政。
然後……
大明來了,大明正統科舉出身的儒家官員,在看到了梵文翻譯的儒家經典,怒不可遏。
於是,密宗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