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軍備競賽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總結得不錯,因為兩個囚徒都已經壞掉了,不再絕對理性,所以他們在個人理性的驅使下,隻會為自身謀求最大利益,而不會再去考慮全體利益。”
“如此,那就隻能得出同一種選擇,即互相背叛對方,爭取至少兩年的減刑,而不是直接吃苦十年,或是去賭對方不會開口。”
“這就是囚徒博弈中的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
楊榮念叨著這個有些怪異的名詞。
林煜解釋道:“名字不重要,在納什均衡中,兩個囚徒都是個人理性,而非絕對理性,所以他們總會做出相同的選擇,也就達成了均衡的狀態,這也是囚徒博弈所麵臨的特殊‘困境’。”
“哪怕雙方沒有被分開審訊,並且提前做好了串通,實際結果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囚徒博弈所麵臨的困境……”
鄭和開口問道:“所以,這就是林先生適才說到的非零和博弈?”
“因為零和博弈意味著必然損人利己,損失的利益與得到的利益始終保持均衡,但囚徒博弈卻並沒有這個共同的最大利益,反而是兩個囚徒都因為互相背叛,獲得了八年的刑期。”
林煜點頭說道:“相比較於絕對理性的海盜分金,囚徒博弈反而更適合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博弈關係。”
“而在人與人之間的囚徒博弈困境中,最顯著的就是公用品悲劇。”
“公用品悲劇?”楊榮疑問道。
“就好比大明某地的湖泊,因為官府沒有明確的約束,所以百姓往往會為了自身利益考慮,而去大規模地圍湖造田,而且即便百姓們知道圍湖墾田會減少湖泊麵積,減少當地所有百姓的日用水源,甚至還會帶來水患的災害,但是抱著自己不去圍墾,別人也會圍墾的想法,他們隻會如同競賽一般,相互瘋狂圍墾,直到湖泊徹底消失,田地失去了水源,也就跟著荒蕪了。”
這就是囚徒博弈帶來的公用品悲劇,放到其它行業也是相同道理。
“而公用品悲劇隻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困境,那要是放大到國與國之間,會怎麽樣呢?”
聽到林煜的問題,鄭和的回答速度最快,應該說他正好因為這個,還曾經吃過一次虧。
“我有一位昔日舊友,跟隨一起下過西洋,在抵達一個叫做錫蘭的海外島國之時,對方的國王曾經試圖襲擊我大明的遠洋船隊,一開始船隊主動避開,所以沒有發生衝突,但到了第二次,在對方國王誠懇的道歉之下,我們的船隊開進了該國的海港,結果便遭到了該國軍隊的團團圍堵。”
又是經典的“我有一個朋友”。
林煜有些無語,但也能明白鄭和的意思。
那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是不可能存在相互信任的。
楊榮這時也有所啟發,跟著說道:“若依這囚徒博弈來說,那三國典故中的‘白衣渡江’便也是很好的實例。”
白衣渡江,後人所恥。
但白衣渡江能夠成功,也是在於蜀漢方麵對孫吳有著盲目的盟友信任,而沒有半點防備,這才給了呂蒙白衣渡江的機會。
如果蜀漢方麵有人能以“囚徒博弈”去揣測孫吳的用心與意圖,那白衣渡江實際應該很難發生。
可曆史沒有如果!
於謙開口問道:“那麽大國之間的囚徒博弈結果呢?”
林煜淡淡說道:“軍備競賽唄!”
“遠的先不去假設,我們就說最近的,大明與漠北蒙古就是此例,漠北蒙古諸部,包括北元都已經臣服於大明,我大明也理所應當對蒙古各部進行了冊封,理論上這時候大明應當裁撤軍隊,節省財政開支,邊境歸於和平,就此國泰民安了才對!”
“可實際上呢?大明的九邊塞外在持續的增加和囤駐重兵,而漠北蒙古各部也同樣對大明的軍事威脅如芒在背。”
“永樂帝五征漠北,既是為了自己刷軍功,同樣也是迫於漠北蒙古的威脅,一直在利用北伐,削弱製衡蒙古人。”
“再說遠一點的宋遼之盟,兩國明明早在宋真宗……也就是那位不要臉到割地賠款了,還好意思去泰山封禪的皇帝,在割地賠款的盟約簽訂以後,兩國應該就已經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時候。
“這時的最優解應該是互相裁撤邊境軍隊,合作發展貿易,共同致富才對!”
“可實際上的宋遼關係一直都相當緊張,緊張到宋遼兩國會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麵,互相展開競賽和製裁。到了北宋末年,中央禁軍的在冊兵額更是達到了一百多萬,先不說有沒有這麽多軍隊,但北宋冗兵本身就是囚徒博弈引發的軍備競賽所堆積起來的。”
“哪怕有著盟約約束,北宋也完全不信任遼國和西夏,為了確保安全,那就隻能在無險可守的開封城囤積大量兵馬,拱衛都城的安全。”
說到這裏,鄭和、楊榮、於謙三人,全都讚同的點了點頭。
林煜還在繼續說道:
“所以,在大國之間的博弈中,大國往往會意識到,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就必須無限的為自己增加權力,並盡可能的去爭取成為世界霸主。”
“在這之中,隻有小國是不受影響的,因為小國的體量太小,與大國的差距太大,僅靠增加權力是沒辦法抹平這其中差距的,所以小國滿足生存需求的方式,往往就是依附大國。”
“而當一個大國因為認識到隻有成為霸主,才能滿足生存的需求,從而去增加擴張自己的軍事權力之時,其它大國同樣也會因此而認識到這一點,就算有沒認識到的,也會迫於壓力,而力圖跟進增加自己的軍事權力,以求達成與對方的均勢,乃至徹底壓過對方,削弱對方的軍事權力。”
“這種惡性循環也就是軍備競賽。”
“雖然軍備競賽似乎是理性的抉擇,但實際上對國家而言,這又是非理性的選擇,因為國家為了支撐軍備競賽,本身會承擔巨大的財政負擔,而在這其中實際什麽好處也沒撈到,隻是換來了相對的均勢和暫時的安全。”
“國家的真正安全感並沒有得到充分滿足……”
“如此,那就隻能得出同一種選擇,即互相背叛對方,爭取至少兩年的減刑,而不是直接吃苦十年,或是去賭對方不會開口。”
“這就是囚徒博弈中的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
楊榮念叨著這個有些怪異的名詞。
林煜解釋道:“名字不重要,在納什均衡中,兩個囚徒都是個人理性,而非絕對理性,所以他們總會做出相同的選擇,也就達成了均衡的狀態,這也是囚徒博弈所麵臨的特殊‘困境’。”
“哪怕雙方沒有被分開審訊,並且提前做好了串通,實際結果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囚徒博弈所麵臨的困境……”
鄭和開口問道:“所以,這就是林先生適才說到的非零和博弈?”
“因為零和博弈意味著必然損人利己,損失的利益與得到的利益始終保持均衡,但囚徒博弈卻並沒有這個共同的最大利益,反而是兩個囚徒都因為互相背叛,獲得了八年的刑期。”
林煜點頭說道:“相比較於絕對理性的海盜分金,囚徒博弈反而更適合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博弈關係。”
“而在人與人之間的囚徒博弈困境中,最顯著的就是公用品悲劇。”
“公用品悲劇?”楊榮疑問道。
“就好比大明某地的湖泊,因為官府沒有明確的約束,所以百姓往往會為了自身利益考慮,而去大規模地圍湖造田,而且即便百姓們知道圍湖墾田會減少湖泊麵積,減少當地所有百姓的日用水源,甚至還會帶來水患的災害,但是抱著自己不去圍墾,別人也會圍墾的想法,他們隻會如同競賽一般,相互瘋狂圍墾,直到湖泊徹底消失,田地失去了水源,也就跟著荒蕪了。”
這就是囚徒博弈帶來的公用品悲劇,放到其它行業也是相同道理。
“而公用品悲劇隻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困境,那要是放大到國與國之間,會怎麽樣呢?”
聽到林煜的問題,鄭和的回答速度最快,應該說他正好因為這個,還曾經吃過一次虧。
“我有一位昔日舊友,跟隨一起下過西洋,在抵達一個叫做錫蘭的海外島國之時,對方的國王曾經試圖襲擊我大明的遠洋船隊,一開始船隊主動避開,所以沒有發生衝突,但到了第二次,在對方國王誠懇的道歉之下,我們的船隊開進了該國的海港,結果便遭到了該國軍隊的團團圍堵。”
又是經典的“我有一個朋友”。
林煜有些無語,但也能明白鄭和的意思。
那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是不可能存在相互信任的。
楊榮這時也有所啟發,跟著說道:“若依這囚徒博弈來說,那三國典故中的‘白衣渡江’便也是很好的實例。”
白衣渡江,後人所恥。
但白衣渡江能夠成功,也是在於蜀漢方麵對孫吳有著盲目的盟友信任,而沒有半點防備,這才給了呂蒙白衣渡江的機會。
如果蜀漢方麵有人能以“囚徒博弈”去揣測孫吳的用心與意圖,那白衣渡江實際應該很難發生。
可曆史沒有如果!
於謙開口問道:“那麽大國之間的囚徒博弈結果呢?”
林煜淡淡說道:“軍備競賽唄!”
“遠的先不去假設,我們就說最近的,大明與漠北蒙古就是此例,漠北蒙古諸部,包括北元都已經臣服於大明,我大明也理所應當對蒙古各部進行了冊封,理論上這時候大明應當裁撤軍隊,節省財政開支,邊境歸於和平,就此國泰民安了才對!”
“可實際上呢?大明的九邊塞外在持續的增加和囤駐重兵,而漠北蒙古各部也同樣對大明的軍事威脅如芒在背。”
“永樂帝五征漠北,既是為了自己刷軍功,同樣也是迫於漠北蒙古的威脅,一直在利用北伐,削弱製衡蒙古人。”
“再說遠一點的宋遼之盟,兩國明明早在宋真宗……也就是那位不要臉到割地賠款了,還好意思去泰山封禪的皇帝,在割地賠款的盟約簽訂以後,兩國應該就已經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時候。
“這時的最優解應該是互相裁撤邊境軍隊,合作發展貿易,共同致富才對!”
“可實際上的宋遼關係一直都相當緊張,緊張到宋遼兩國會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麵,互相展開競賽和製裁。到了北宋末年,中央禁軍的在冊兵額更是達到了一百多萬,先不說有沒有這麽多軍隊,但北宋冗兵本身就是囚徒博弈引發的軍備競賽所堆積起來的。”
“哪怕有著盟約約束,北宋也完全不信任遼國和西夏,為了確保安全,那就隻能在無險可守的開封城囤積大量兵馬,拱衛都城的安全。”
說到這裏,鄭和、楊榮、於謙三人,全都讚同的點了點頭。
林煜還在繼續說道:
“所以,在大國之間的博弈中,大國往往會意識到,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就必須無限的為自己增加權力,並盡可能的去爭取成為世界霸主。”
“在這之中,隻有小國是不受影響的,因為小國的體量太小,與大國的差距太大,僅靠增加權力是沒辦法抹平這其中差距的,所以小國滿足生存需求的方式,往往就是依附大國。”
“而當一個大國因為認識到隻有成為霸主,才能滿足生存的需求,從而去增加擴張自己的軍事權力之時,其它大國同樣也會因此而認識到這一點,就算有沒認識到的,也會迫於壓力,而力圖跟進增加自己的軍事權力,以求達成與對方的均勢,乃至徹底壓過對方,削弱對方的軍事權力。”
“這種惡性循環也就是軍備競賽。”
“雖然軍備競賽似乎是理性的抉擇,但實際上對國家而言,這又是非理性的選擇,因為國家為了支撐軍備競賽,本身會承擔巨大的財政負擔,而在這其中實際什麽好處也沒撈到,隻是換來了相對的均勢和暫時的安全。”
“國家的真正安全感並沒有得到充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