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近在眼前,大家都在臨時“抱佛腳”。
每個人的學習壓力都很大,因為聯大規定不能補考,誰也不想因為不及格而苦哈哈地重修。在這段日子裏,“三劍客”除了上各自的專業課時偶然碰不到麵,其餘的時間大多都聚在一處複習。
然而聯大東拚西湊的校舍根本沒有足夠的自習場所,宿舍房間逼仄、菜油燈光線昏暗,圖書館的座位少得可憐,每天都擠破了頭。“三劍客”去過翠湖邊,去過郊外的鬆柏林,但因為沒有桌椅,不方便寫字記錄,時間久了,不是累得腰酸背痛,就是渴了餓了,卻無處覓得吃食。
後來胡承蔭發現了一個學習的好去處——茶館。
昆明可謂是茶館遍地,全城共有三四百家茶館,每間茶館都各有各的定位,大體可以分為四種:清飲、播音、清唱、說書。“清飲茶館”顧名思義,就是單純賣茶水,間或出售小食,但不提供其他服務;“播音茶館”則定時播放時下流行的歌曲、京戲和滇戲的唱片或是收聽廣播以供娛樂;“清唱茶館”在昆明本地人口中稱作“亂彈”茶鋪,顧名思義,大多是一群戲曲票友出於愛好聚在茶館自娛自樂,雖然不收取任何費用,卻也可招徠顧客;“說書茶館”一般規模較大,說書人大多講得是《薛仁貴征東》、《七俠五義》、《施公案》等民間曆史故事。
大西門外內外有兩條街,城內的叫文林街,城外的叫作鳳翥街,兩條街都不長,卻聚集了十幾家茶館,因為位於北城角,地點比較偏,這裏的茶館大多為“清飲茶館”,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在西南聯大師生來到昆明之前,這些茶館隻是本地老百姓的歇腳解渴之地。
穿過大西門進城便到了文林街,文林街一路向東,與青雲街相連,長約六百餘米,明清時期因為臨近鄉試所貢院(雲南大學內),考生應考必經此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文林街環境清幽,東端毗鄰雲南大學,文林街上有七八家茶館,其中“德全茶社”最受歡迎,往往半數以上的茶客都是聯大師生。
大西門外的龍翔街是東西走向,正對著大西門,跟文林街相連,是聯大師生進城的必經之路,鳳翥街則是南北走向,貼著城牆根兒,與龍翔街相交,兩條街呈倒立的“丁”字形,龍翔街寬一些,也幹淨一些,鳳翥街窄一些,更熱鬧一些。這兩條很小的街雖然街名取得氣派,可每天在這兩條街上走著的人,大多是整日辛苦求生的販夫走卒,遠不是什麽“人中龍鳳”。看書溂
鳳翥街北口有一座磚砌的小牌樓式的街門,街門外有一小塊空地,這裏是背炭的苗族人賣炭的地方。走進這個小牌樓,才算真正站到了鳳翥街的地麵上。鳳翥街前後不過兩百多米,從前到後卻擠擠挨挨地開了十幾二十家小店,各色茶館、飯館、紙煙店、騾馬店、餅店一應俱全,光是茶館就開了五六家。
聯大的同學們起先是並不喜歡鳳翥街的,每次進城的路上隻遠遠地瞥上一眼便匆匆離開。而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源頭便是鳳翥街上的幾家騾馬店。
昆明有許多運貨的馬隊專門幹運貨的生意,他們從昆明經富民往滇西運日用百貨,再從滇西運土產回昆明,因為馬隊常來常往,鳳翥街上經常騾馬成群,味道聞起來實在有些嗆鼻子,一不留神還會采到熱乎乎的馬糞,看著鞋底的“黃金”,那懊惱的感覺,好幾天都緩不過勁兒來。就算避過了馬糞,也逃不開馬隊夥計們中氣十足的劃拳聲,那氣勢洶洶的架勢常常讓人覺得他們下一秒就要一拳招呼在對方臉上,但往往接下來便是酒碗撞在一起,人也抱在一處了。
這些馬隊的夥計們賺的都是風餐露宿的辛苦錢,所以往往一趟差事下來,他們都會痛痛快快地享受一番,一到昆明交了貨,他們便會來到鳳翥街,去騾馬店把牲口交給夥計,先睡它個不知今夕是何年,接著便去街上的館子裏吃牛羊肉,馬隊所到之處,遍地嘈雜,一群漢子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口吸煙,大聲劃拳,那架勢似乎巴不得把兜裏的錢都花光了才開心。
雖然聯大同學們避之唯恐不及,可馬隊夥計們吆五喝六的樣子卻是胡承蔭最愛看的。
在天津土生土長的胡承蔭可以說是從小在茶館裏麵泡大的,他小時候經常跟著叔父胡喜才去茶館裏麵說相聲,每每是胡喜才在上麵講,他在下麵玩兒,天津的茶館文化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雖然昆明的茶館跟天津的茶館千差萬別,卻仍能稍解他的思鄉之情。
從此之後胡承蔭就一頭紮進鳳翥街,他享受著這裏的熱鬧,品味著這裏的生活氣,觀察著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常常在窗邊一坐就是一整天。
相較於文林街的清雅,鳳翥街實在有些生猛,所以鳳翥街起初並不在聯大學生們的考慮範圍之內,可是聯大學生實在太多,文林街上的七八家茶館也“消化”不了他們,並沒有什麽餘地挑挑揀揀,再加上昆華農校、昆華工校、昆華師範、昆華中學這幾個聯大租借的校舍都在城外,鳳翥街比文林街離聯大同學們更近。漸漸地,到鳳翥街來的學生越來越多了,茶館老板們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兩派。
一派采取“消極抵抗”的態度。因為聯大的大多數的學生都囊中羞澀,稍微有點錢的能買些花生米、小點心,大部分的都是隻點一杯茶水,一坐就是幾個鍾頭,而一間小茶館不過十幾二十個座位,又要點燈,又要木炭,聯大學生們往裏一坐,一晚上至多賣六七毛錢,根本沒得賺。所以一些茶館老板見聯大學生來都會故意把燈光調得暗暗的,茶喝光了也不再幫學生添開水,明擺著想趕人走。
一派采取“積極歡迎”的態度,甚至有人在鳳翥街東開了一家專門針對聯大學生喜好的茶館,店裏用的是時新的有蓋帶把的白瓷茶缸,跟其他茶館的粗瓷青花蓋碗區別開來。本地人因為喝不慣這種新式的茶缸,也聽不懂聯大學生的高談闊論,自然漸漸的就都不去了。
胡承蔭常去的茶館是紹興人開的“順記茶社”,順記茶社的茶水十分便宜,買一杯最便宜的普洱茶隻要五分錢。知道同學們都很窮,老板特意準備了一種特殊的飲品,名叫“玻璃”,其實就是白開水,一杯隻要三分錢,還可以無限添水。若是肚子餓了,店裏還提供糕餅、地瓜、花生米、小點心給大家充饑,依然物美價廉。不僅如此,“順記茶社”老板推及己身,懂得背井離鄉的不易,對西南聯大的學生格外體恤,聯大的學生去喝茶,若是沒帶錢,甚至可以在店裏賒賬。久而久之,這裏就慢慢成了聯大學生學習、娛樂、交友的聚集地。
而胡承蔭選擇“順記茶社”還有一個原因,一個隻有他自己知道的原因。
每個人的學習壓力都很大,因為聯大規定不能補考,誰也不想因為不及格而苦哈哈地重修。在這段日子裏,“三劍客”除了上各自的專業課時偶然碰不到麵,其餘的時間大多都聚在一處複習。
然而聯大東拚西湊的校舍根本沒有足夠的自習場所,宿舍房間逼仄、菜油燈光線昏暗,圖書館的座位少得可憐,每天都擠破了頭。“三劍客”去過翠湖邊,去過郊外的鬆柏林,但因為沒有桌椅,不方便寫字記錄,時間久了,不是累得腰酸背痛,就是渴了餓了,卻無處覓得吃食。
後來胡承蔭發現了一個學習的好去處——茶館。
昆明可謂是茶館遍地,全城共有三四百家茶館,每間茶館都各有各的定位,大體可以分為四種:清飲、播音、清唱、說書。“清飲茶館”顧名思義,就是單純賣茶水,間或出售小食,但不提供其他服務;“播音茶館”則定時播放時下流行的歌曲、京戲和滇戲的唱片或是收聽廣播以供娛樂;“清唱茶館”在昆明本地人口中稱作“亂彈”茶鋪,顧名思義,大多是一群戲曲票友出於愛好聚在茶館自娛自樂,雖然不收取任何費用,卻也可招徠顧客;“說書茶館”一般規模較大,說書人大多講得是《薛仁貴征東》、《七俠五義》、《施公案》等民間曆史故事。
大西門外內外有兩條街,城內的叫文林街,城外的叫作鳳翥街,兩條街都不長,卻聚集了十幾家茶館,因為位於北城角,地點比較偏,這裏的茶館大多為“清飲茶館”,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在西南聯大師生來到昆明之前,這些茶館隻是本地老百姓的歇腳解渴之地。
穿過大西門進城便到了文林街,文林街一路向東,與青雲街相連,長約六百餘米,明清時期因為臨近鄉試所貢院(雲南大學內),考生應考必經此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文林街環境清幽,東端毗鄰雲南大學,文林街上有七八家茶館,其中“德全茶社”最受歡迎,往往半數以上的茶客都是聯大師生。
大西門外的龍翔街是東西走向,正對著大西門,跟文林街相連,是聯大師生進城的必經之路,鳳翥街則是南北走向,貼著城牆根兒,與龍翔街相交,兩條街呈倒立的“丁”字形,龍翔街寬一些,也幹淨一些,鳳翥街窄一些,更熱鬧一些。這兩條很小的街雖然街名取得氣派,可每天在這兩條街上走著的人,大多是整日辛苦求生的販夫走卒,遠不是什麽“人中龍鳳”。看書溂
鳳翥街北口有一座磚砌的小牌樓式的街門,街門外有一小塊空地,這裏是背炭的苗族人賣炭的地方。走進這個小牌樓,才算真正站到了鳳翥街的地麵上。鳳翥街前後不過兩百多米,從前到後卻擠擠挨挨地開了十幾二十家小店,各色茶館、飯館、紙煙店、騾馬店、餅店一應俱全,光是茶館就開了五六家。
聯大的同學們起先是並不喜歡鳳翥街的,每次進城的路上隻遠遠地瞥上一眼便匆匆離開。而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源頭便是鳳翥街上的幾家騾馬店。
昆明有許多運貨的馬隊專門幹運貨的生意,他們從昆明經富民往滇西運日用百貨,再從滇西運土產回昆明,因為馬隊常來常往,鳳翥街上經常騾馬成群,味道聞起來實在有些嗆鼻子,一不留神還會采到熱乎乎的馬糞,看著鞋底的“黃金”,那懊惱的感覺,好幾天都緩不過勁兒來。就算避過了馬糞,也逃不開馬隊夥計們中氣十足的劃拳聲,那氣勢洶洶的架勢常常讓人覺得他們下一秒就要一拳招呼在對方臉上,但往往接下來便是酒碗撞在一起,人也抱在一處了。
這些馬隊的夥計們賺的都是風餐露宿的辛苦錢,所以往往一趟差事下來,他們都會痛痛快快地享受一番,一到昆明交了貨,他們便會來到鳳翥街,去騾馬店把牲口交給夥計,先睡它個不知今夕是何年,接著便去街上的館子裏吃牛羊肉,馬隊所到之處,遍地嘈雜,一群漢子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口吸煙,大聲劃拳,那架勢似乎巴不得把兜裏的錢都花光了才開心。
雖然聯大同學們避之唯恐不及,可馬隊夥計們吆五喝六的樣子卻是胡承蔭最愛看的。
在天津土生土長的胡承蔭可以說是從小在茶館裏麵泡大的,他小時候經常跟著叔父胡喜才去茶館裏麵說相聲,每每是胡喜才在上麵講,他在下麵玩兒,天津的茶館文化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雖然昆明的茶館跟天津的茶館千差萬別,卻仍能稍解他的思鄉之情。
從此之後胡承蔭就一頭紮進鳳翥街,他享受著這裏的熱鬧,品味著這裏的生活氣,觀察著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常常在窗邊一坐就是一整天。
相較於文林街的清雅,鳳翥街實在有些生猛,所以鳳翥街起初並不在聯大學生們的考慮範圍之內,可是聯大學生實在太多,文林街上的七八家茶館也“消化”不了他們,並沒有什麽餘地挑挑揀揀,再加上昆華農校、昆華工校、昆華師範、昆華中學這幾個聯大租借的校舍都在城外,鳳翥街比文林街離聯大同學們更近。漸漸地,到鳳翥街來的學生越來越多了,茶館老板們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兩派。
一派采取“消極抵抗”的態度。因為聯大的大多數的學生都囊中羞澀,稍微有點錢的能買些花生米、小點心,大部分的都是隻點一杯茶水,一坐就是幾個鍾頭,而一間小茶館不過十幾二十個座位,又要點燈,又要木炭,聯大學生們往裏一坐,一晚上至多賣六七毛錢,根本沒得賺。所以一些茶館老板見聯大學生來都會故意把燈光調得暗暗的,茶喝光了也不再幫學生添開水,明擺著想趕人走。
一派采取“積極歡迎”的態度,甚至有人在鳳翥街東開了一家專門針對聯大學生喜好的茶館,店裏用的是時新的有蓋帶把的白瓷茶缸,跟其他茶館的粗瓷青花蓋碗區別開來。本地人因為喝不慣這種新式的茶缸,也聽不懂聯大學生的高談闊論,自然漸漸的就都不去了。
胡承蔭常去的茶館是紹興人開的“順記茶社”,順記茶社的茶水十分便宜,買一杯最便宜的普洱茶隻要五分錢。知道同學們都很窮,老板特意準備了一種特殊的飲品,名叫“玻璃”,其實就是白開水,一杯隻要三分錢,還可以無限添水。若是肚子餓了,店裏還提供糕餅、地瓜、花生米、小點心給大家充饑,依然物美價廉。不僅如此,“順記茶社”老板推及己身,懂得背井離鄉的不易,對西南聯大的學生格外體恤,聯大的學生去喝茶,若是沒帶錢,甚至可以在店裏賒賬。久而久之,這裏就慢慢成了聯大學生學習、娛樂、交友的聚集地。
而胡承蔭選擇“順記茶社”還有一個原因,一個隻有他自己知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