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必須道歉
穿書,女配夢想做閑魚 作者:原有願有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要先完成基本步驟,在這個基礎上再繼續翻下去,成品才會出來哦,也可以叫它“房頂”或“天守圈”。
還有翻花繩有個詩情畫意的名字—“雲遮月”,也要在基礎款上繼續挖掘,最後的效果圖真的是別有一番情趣的月和雲。
還有一款翻花繩名字就叫“織布機”。
三角形上下移動時,就好像在織布,隨著手指翻飛,“織布機”也會隨之活動,可謂妙趣橫生。
簡單的繩子在指尖穿梭、跳躍,盡情的去開發大腦來展現繩子的各種形式。
顧立夏自己是高端玩家。
對於男孩子怎麽翻花繩並不重視。
顧立夏疑惑的點是,這哥倆怎麽和好的?
顧立夏沒有問倆孩子。
直接進廚房。
和正在揉麵的小姑子打了招呼。
示意了一下外麵的兄弟倆。
江秀就懂了,低聲說,“我一上午,就坐縫紉機上縫衣服,沒有帶淮西出去玩兒。淮南和淮北回來了,淮西喊了哥哥,尿尿。咱們淮北是個大方的人。直接就過去牽了淮西的手。”
“倆兄弟上完廁所出來,自然而然就和好了。和好了就行了,不重要。”
顧立夏心裏是不讚同這一點的。
不能說誰弱誰有理,誰小誰有理。
在家裏,別人會讓著你,是因為都是親人。
出去以後,別人也會選擇謙讓?
謙讓是一種美德。
對著你嗎?
憑什麽?
你有什麽資格,讓別人謙讓你。
顧立夏出了廚房,站在院門口。
等江文回來。
看到了江淮南從男廁所出來。
顧立夏招了一下手,“淮南,我問你個事兒。我聽你小姑說,淮西沒有道歉,淮北就原諒了。你站在這裏和我一起等二叔。”
江淮南不是很懂顧立夏的話。
一直以來不就那樣嗎?
於是江淮南也說了出來。“是呀,我也勸過弟弟了。一直以來不都是這樣嗎?大的讓小的,哥哥讓弟弟。”
江淮南剛剛說完。
話音剛落。
江文回來了。
三人站大門口。
江文眼神詢問顧立夏怎麽了?
顧立夏心裏正窩火呢。“我們討論大的讓小的,哥哥讓弟弟。淮西還沒有道歉,淮北就接受的問題。”
“淮南,第1個問題。如果小弟弟一直習慣了做錯的事情,不道歉就能得到他想要的結果。那你的小弟弟還能長成和爸爸一樣正直的人嗎?”
從江文的敘述,以及對江武這個人的描寫,就知道江武是一個怎樣正派的人。
那麽在江淮南這個兒子心裏。
父親的形象。
頂天立地。
深明大義。
偉岸正直。
身先士卒。
光明磊落。
勇往直前。
見義勇為。
兒子在小的時候,都想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
“第2個問題。我們家裏缺什麽東西了,需要讓大的讓小的,哥哥讓弟弟。你給我舉例一下。你需要讓給弟弟的是你不穿的衣服。學過的課本。不穿的鞋子。不是食物。”
“食物的話,你想想,我和二叔有餓著你嗎?以前別人怎麽教育你我不管。因為那個時候,我還和你們家的任何人,都沒有關係。”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是長輩之一。我需要正確的引導你們的三觀。要緊的,重要的。弟弟喝的奶粉,我們肯定不能搶。但是現在弟弟已經學會了吃飯。如果你想喝了,也是給你可以衝的。”
“奶粉不是規定了,就必須是最小的弟弟喝。之所以不給你們喝。原因你也知道,這個東西比較難買。但是之前的弟弟需要靠它才能長大。那我們隻能選擇先讓弟弟長大。”
“現在,弟弟已經能吃飯了。你說一下為什麽要讓著弟弟?讓什麽?”
江淮南一下子也不知道該咋說了。但還是把心裏的想法說得出來。“淮西小,淮北大了。”
顧立夏知道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難改變。但也不想要兩個大的,順理成章的接受這種思想。“那麽我問你,這一次受委屈的是誰?摔疼了的是誰?不能誰哭得大聲,誰有理,誰弱誰有理,誰小誰有理。”
“你明知道是淮北。但是你隻是覺得淮西小了一點,淮北就得讓著淮西。”
刀子捅不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永遠不知道痛。
顧立夏也是第一次感覺到淮南的“懂事”。
“之前給你們買了一個皮球。這樣從明天開始,不讓你玩,隻讓淮北玩。你心裏難道不想玩嗎?我或者二叔或者姑姑,告訴你,你是哥哥就必須得讓著弟弟,你心裏得多難受。”
江淮南直直的看著顧立夏,其實江淮南在家屬院裏的時候,經常見小孩子。
但是家裏隻有他一個小孩子。
就經常和鄰居家的小孩玩兒。
後來有了弟弟之後,也想過我弟弟為什麽不會跑?
不能立刻和我玩兒。
就是一種大家都有弟弟,我也有的感覺。
對於那些吃吃喝喝,也沒有那些想爭吵的心。
江淮南和江淮北,都是母乳喂養。
但是家裏有了點心的情況下。
江淮南早就習慣了,弟弟很快吃完,然後饞自己手裏的。
江淮南會讓出去。
因為那是親弟弟。
“你想過沒有,我為什麽一次性買了4雙涼鞋?我如果隻給我買。你和姑姑還有弟弟會不會羨慕?誰都想穿塑料涼鞋。我們現在有這個條件,所以我連淮北的都買了。”
“皮球為什麽隻買一個?因為供銷社裏隻有那一個。而且現在你的年齡小,才買皮球玩,等你年齡大了,你玩的是籃球。那等9月1號開學了,讓你和弟弟淮北一起讀一年級,你願不願意?”
顧立夏說完就進去了。
留了叔侄兩人,坐到了大門的門檻上。
江文知道江淮南一定是在進行頭腦風暴。
就像自己當初,剛剛見識空間和圖書館一樣。
這是一種打破固有思維之後的另外的世界。
江淮南沒有看江文,“二叔,我不想去讀一年級的。我好不容易考上去。而且我去讀一年級,我的同學會笑話我。以前,沒有人告訴我這些。”
還有翻花繩有個詩情畫意的名字—“雲遮月”,也要在基礎款上繼續挖掘,最後的效果圖真的是別有一番情趣的月和雲。
還有一款翻花繩名字就叫“織布機”。
三角形上下移動時,就好像在織布,隨著手指翻飛,“織布機”也會隨之活動,可謂妙趣橫生。
簡單的繩子在指尖穿梭、跳躍,盡情的去開發大腦來展現繩子的各種形式。
顧立夏自己是高端玩家。
對於男孩子怎麽翻花繩並不重視。
顧立夏疑惑的點是,這哥倆怎麽和好的?
顧立夏沒有問倆孩子。
直接進廚房。
和正在揉麵的小姑子打了招呼。
示意了一下外麵的兄弟倆。
江秀就懂了,低聲說,“我一上午,就坐縫紉機上縫衣服,沒有帶淮西出去玩兒。淮南和淮北回來了,淮西喊了哥哥,尿尿。咱們淮北是個大方的人。直接就過去牽了淮西的手。”
“倆兄弟上完廁所出來,自然而然就和好了。和好了就行了,不重要。”
顧立夏心裏是不讚同這一點的。
不能說誰弱誰有理,誰小誰有理。
在家裏,別人會讓著你,是因為都是親人。
出去以後,別人也會選擇謙讓?
謙讓是一種美德。
對著你嗎?
憑什麽?
你有什麽資格,讓別人謙讓你。
顧立夏出了廚房,站在院門口。
等江文回來。
看到了江淮南從男廁所出來。
顧立夏招了一下手,“淮南,我問你個事兒。我聽你小姑說,淮西沒有道歉,淮北就原諒了。你站在這裏和我一起等二叔。”
江淮南不是很懂顧立夏的話。
一直以來不就那樣嗎?
於是江淮南也說了出來。“是呀,我也勸過弟弟了。一直以來不都是這樣嗎?大的讓小的,哥哥讓弟弟。”
江淮南剛剛說完。
話音剛落。
江文回來了。
三人站大門口。
江文眼神詢問顧立夏怎麽了?
顧立夏心裏正窩火呢。“我們討論大的讓小的,哥哥讓弟弟。淮西還沒有道歉,淮北就接受的問題。”
“淮南,第1個問題。如果小弟弟一直習慣了做錯的事情,不道歉就能得到他想要的結果。那你的小弟弟還能長成和爸爸一樣正直的人嗎?”
從江文的敘述,以及對江武這個人的描寫,就知道江武是一個怎樣正派的人。
那麽在江淮南這個兒子心裏。
父親的形象。
頂天立地。
深明大義。
偉岸正直。
身先士卒。
光明磊落。
勇往直前。
見義勇為。
兒子在小的時候,都想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
“第2個問題。我們家裏缺什麽東西了,需要讓大的讓小的,哥哥讓弟弟。你給我舉例一下。你需要讓給弟弟的是你不穿的衣服。學過的課本。不穿的鞋子。不是食物。”
“食物的話,你想想,我和二叔有餓著你嗎?以前別人怎麽教育你我不管。因為那個時候,我還和你們家的任何人,都沒有關係。”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是長輩之一。我需要正確的引導你們的三觀。要緊的,重要的。弟弟喝的奶粉,我們肯定不能搶。但是現在弟弟已經學會了吃飯。如果你想喝了,也是給你可以衝的。”
“奶粉不是規定了,就必須是最小的弟弟喝。之所以不給你們喝。原因你也知道,這個東西比較難買。但是之前的弟弟需要靠它才能長大。那我們隻能選擇先讓弟弟長大。”
“現在,弟弟已經能吃飯了。你說一下為什麽要讓著弟弟?讓什麽?”
江淮南一下子也不知道該咋說了。但還是把心裏的想法說得出來。“淮西小,淮北大了。”
顧立夏知道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難改變。但也不想要兩個大的,順理成章的接受這種思想。“那麽我問你,這一次受委屈的是誰?摔疼了的是誰?不能誰哭得大聲,誰有理,誰弱誰有理,誰小誰有理。”
“你明知道是淮北。但是你隻是覺得淮西小了一點,淮北就得讓著淮西。”
刀子捅不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永遠不知道痛。
顧立夏也是第一次感覺到淮南的“懂事”。
“之前給你們買了一個皮球。這樣從明天開始,不讓你玩,隻讓淮北玩。你心裏難道不想玩嗎?我或者二叔或者姑姑,告訴你,你是哥哥就必須得讓著弟弟,你心裏得多難受。”
江淮南直直的看著顧立夏,其實江淮南在家屬院裏的時候,經常見小孩子。
但是家裏隻有他一個小孩子。
就經常和鄰居家的小孩玩兒。
後來有了弟弟之後,也想過我弟弟為什麽不會跑?
不能立刻和我玩兒。
就是一種大家都有弟弟,我也有的感覺。
對於那些吃吃喝喝,也沒有那些想爭吵的心。
江淮南和江淮北,都是母乳喂養。
但是家裏有了點心的情況下。
江淮南早就習慣了,弟弟很快吃完,然後饞自己手裏的。
江淮南會讓出去。
因為那是親弟弟。
“你想過沒有,我為什麽一次性買了4雙涼鞋?我如果隻給我買。你和姑姑還有弟弟會不會羨慕?誰都想穿塑料涼鞋。我們現在有這個條件,所以我連淮北的都買了。”
“皮球為什麽隻買一個?因為供銷社裏隻有那一個。而且現在你的年齡小,才買皮球玩,等你年齡大了,你玩的是籃球。那等9月1號開學了,讓你和弟弟淮北一起讀一年級,你願不願意?”
顧立夏說完就進去了。
留了叔侄兩人,坐到了大門的門檻上。
江文知道江淮南一定是在進行頭腦風暴。
就像自己當初,剛剛見識空間和圖書館一樣。
這是一種打破固有思維之後的另外的世界。
江淮南沒有看江文,“二叔,我不想去讀一年級的。我好不容易考上去。而且我去讀一年級,我的同學會笑話我。以前,沒有人告訴我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