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廣輝跑了許多食品廠和商店、飯店,那時塑料袋還沒盛行,許多包裝都用紙。但是,商店、飯店用量是以張為單位的,食品廠也隻以刀為單位,一刀也隻有100張,20斤左右。一噸紙是1萬張,又能裁成8萬張,要訂出一噸去,得跑遍全縣。
他在齊連生的指引下,又去牡丹江造紙廠尋問銷售渠道了。哪知人家是國營企業,生產的包裝紙都是按計劃賣給紙箱廠的。那紙箱廠則用它來做紙殼,是把兩張紙粘合到一起,將其中一部分軋成瓦楞形,兩部分做上下的皮,中間粘上瓦楞紙,6張紙才能做出一張紙殼。
他開始懷疑人生了,認為自己接受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聽到柳維嘉的想法後,猶如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便找到了她。
柳維嘉聽了他的訴說後心說,如果能把幾張紙粘合成一張紙,做成紙袋子,不僅能裝磷肥,而且能裝水泥、白灰,也可以做成紙殼,用途就更廣泛了。
她馬上召集輕化局的技術人員開諸葛亮會,有人提出了jl市有一個叫劉聲的殘疾軍人,用三口大鍋幹革命,創立了油脂化工廠的事跡,建議去那裏參觀學習。
柳維嘉立刻帶人去了jl市船營區油脂化工廠,此時的化工廠已經是一個有300多人的地方國營企業了。但是,那三口大鍋還保存著做廠史,做為工業學大慶的典型,來這裏參觀學習的絡驛不絕。
雖然沒有見到“沒有雙腳也走革命路,沒有雙手也開頂風船”的抗美援朝中七處受傷的廠長劉聲,但是,解說員介紹他創業事跡時,提到了他們最初就是熬膠——用動物的皮骨熬成明膠。後來才得到了國營化工廠的下腳料,煉製出了許多油脂產品。
在這裏雖然沒得到熬製明膠的方法,但是找到了線索,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創業精神。
按照線索,柳維嘉在jl市找到了一個明膠廠。參觀得知,他們的明膠是用動物的大骨頭熬製的。製做一噸明膠需用5噸動物骨頭,而動物骨頭都是從供銷社買來的,每噸300元。
柳維嘉知道於家窩堡供銷點就收牛羊豬骨,每斤2分錢。而明膠的批發價格則是600元一噸,原材料和成品的價格比是1比1,很賺錢的。懷仁縣不缺骨頭,要是建一個明膠廠也會賺錢的。
做實驗是柳維嘉慣用的手法,她買到了10斤明膠,又買了100張牡丹江造紙廠生產的稻草包裝紙,開始做試驗了。
實驗的參照物是廢棄的水泥袋子,將其展開發現,是兩層牛皮紙做的,上秤一量是一斤。而一張包裝紙是100克,即二兩,4張是8兩,那二兩則是膠的重量。也就是說,一個袋子要用6分錢的明膠,加上4張紙的造價1毛2分錢,才1毛8分錢。一噸磷肥用40個袋子,才7元2角錢。
她的磷肥賣到50元一噸,能贏利25元,紙袋要印上字,就算10元錢,還能贏利15元。而那磷肥沒有包裝會揮發,也不好運輸,更不好賣。於是,她開始做建明膠廠和紙袋廠的計劃了。
她要學習劉聲的精神,用大鍋熬膠。她算了賬:5000噸包裝紙能生產1000萬個紙袋子,每個紙袋賣2毛5,銷售額是250萬元,而5000噸紙隻能銷售150萬元,餘下的100萬則可以成為明膠廠的產值。
1000萬個紙袋子需要200萬斤明膠,也就是1000噸,需用5000噸骨頭。如果直接收骨頭,2分一斤就能收到,平均每天用14噸,是2萬8000斤,僅縣肉聯廠每天就宰殺20頭牛、100隻羊、500頭豬,老懷仁屠宰廠每天也宰殺20頭馬驢騾,30個公社都有屠宰場,骨源可以保證。
14噸骨頭要用大鍋去熬製,一個24仞的大鍋可以熬500斤,60口就夠用,用120人,燒稻草,一天有600元就能周轉開,而兩噸明膠就能賣1200元,能羸利600元,一年產值40萬,贏利20萬。
如果製一個袋加印字用2分8厘錢的話,產值又是28萬元,掙的都是加工費。如果放到學校去幹,全縣有10多萬中學生,每人才100個袋子,完全可以承擔。28萬勤工儉學收入對雲鵬可是一個大數了。
唯一讓柳維嘉沒有把握的是紙張的粘合工藝,她想到了播種機廠,便去找馬品一谘詢了。
馬品一看了她的實驗後,便提出了把印刷機改成粘合機的想法:
造紙過程是紙漿經過一個熱滾後,轉動半周快速除水,形成紙帶,紙帶到出紙台麵時會折疊成紙摞,待折疊到100張時,有一個壓板下垂,壓住紙摞,降下切紙刀切去折疊邊,100張紙稱做一刀就是這麽來的。
切完一刀的紙摞要推向左側,騰出地方給另一刀紙。切過一刀的紙到了左側後要再轉3個90度,去切其他三個邊才產出標準紙幅。
馬工要在切割台外設兩個印刷機,印刷機具備自動續紙印刷功能,那紙通過係列滾動,經過鉛字台,印出字來。他要將鉛字台改成塗膠台,另一部印刷機則將未塗膠的紙先輸到出報台麵,就可和塗膠的紙粘合了。
馬工說:“設計好的話,連印字都能完成。都是機械傳動設計,不比播種機和收割機複雜,我願意做改裝印刷機的嚐試。”
柳維嘉聽後大喜,去找石書記做了匯報。
石書記說:“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我們通過省地直企業上了7個縣直企業,各公社也可以依托縣直企業辦社隊企業嘛。隻要能掙錢,就是真理,那個明膠廠可以讓信州城公社幹,那個紙袋廠可以找另一個公社幹,能把所有公社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好呢,讓他們出資,自負盈虧,不怕掙的少,就怕伸手要。”
柳維嘉得到了石書記的支持後,便找到申廣輝,要把明膠廠交給他們去幹。
申廣輝知道去水泥廠和白灰廠推銷要比去商店和飯店推銷的把握大,完成石書記交辦的任務有希望了,便行動起來了。
他有協調商糧供的權力,到肉聯廠發現,那每天500頭豬的6萬斤肉,有5萬斤是調給地區和省城的,本縣隻用1萬斤。僅豬骨就達1萬斤,還不包括排骨、脊骨,因為那骨頭都連著肉賣了。而僅30個供銷社就庫存骨頭3萬斤,每天2萬8000斤不成問題。而他們的紙坊因造紙廠動工,工人都去那裏報名了,已經停工了。那裏有水源,有廠房和院子,隻要搭起鍋台,就能熬膠了。
他在齊連生的指引下,又去牡丹江造紙廠尋問銷售渠道了。哪知人家是國營企業,生產的包裝紙都是按計劃賣給紙箱廠的。那紙箱廠則用它來做紙殼,是把兩張紙粘合到一起,將其中一部分軋成瓦楞形,兩部分做上下的皮,中間粘上瓦楞紙,6張紙才能做出一張紙殼。
他開始懷疑人生了,認為自己接受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聽到柳維嘉的想法後,猶如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便找到了她。
柳維嘉聽了他的訴說後心說,如果能把幾張紙粘合成一張紙,做成紙袋子,不僅能裝磷肥,而且能裝水泥、白灰,也可以做成紙殼,用途就更廣泛了。
她馬上召集輕化局的技術人員開諸葛亮會,有人提出了jl市有一個叫劉聲的殘疾軍人,用三口大鍋幹革命,創立了油脂化工廠的事跡,建議去那裏參觀學習。
柳維嘉立刻帶人去了jl市船營區油脂化工廠,此時的化工廠已經是一個有300多人的地方國營企業了。但是,那三口大鍋還保存著做廠史,做為工業學大慶的典型,來這裏參觀學習的絡驛不絕。
雖然沒有見到“沒有雙腳也走革命路,沒有雙手也開頂風船”的抗美援朝中七處受傷的廠長劉聲,但是,解說員介紹他創業事跡時,提到了他們最初就是熬膠——用動物的皮骨熬成明膠。後來才得到了國營化工廠的下腳料,煉製出了許多油脂產品。
在這裏雖然沒得到熬製明膠的方法,但是找到了線索,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創業精神。
按照線索,柳維嘉在jl市找到了一個明膠廠。參觀得知,他們的明膠是用動物的大骨頭熬製的。製做一噸明膠需用5噸動物骨頭,而動物骨頭都是從供銷社買來的,每噸300元。
柳維嘉知道於家窩堡供銷點就收牛羊豬骨,每斤2分錢。而明膠的批發價格則是600元一噸,原材料和成品的價格比是1比1,很賺錢的。懷仁縣不缺骨頭,要是建一個明膠廠也會賺錢的。
做實驗是柳維嘉慣用的手法,她買到了10斤明膠,又買了100張牡丹江造紙廠生產的稻草包裝紙,開始做試驗了。
實驗的參照物是廢棄的水泥袋子,將其展開發現,是兩層牛皮紙做的,上秤一量是一斤。而一張包裝紙是100克,即二兩,4張是8兩,那二兩則是膠的重量。也就是說,一個袋子要用6分錢的明膠,加上4張紙的造價1毛2分錢,才1毛8分錢。一噸磷肥用40個袋子,才7元2角錢。
她的磷肥賣到50元一噸,能贏利25元,紙袋要印上字,就算10元錢,還能贏利15元。而那磷肥沒有包裝會揮發,也不好運輸,更不好賣。於是,她開始做建明膠廠和紙袋廠的計劃了。
她要學習劉聲的精神,用大鍋熬膠。她算了賬:5000噸包裝紙能生產1000萬個紙袋子,每個紙袋賣2毛5,銷售額是250萬元,而5000噸紙隻能銷售150萬元,餘下的100萬則可以成為明膠廠的產值。
1000萬個紙袋子需要200萬斤明膠,也就是1000噸,需用5000噸骨頭。如果直接收骨頭,2分一斤就能收到,平均每天用14噸,是2萬8000斤,僅縣肉聯廠每天就宰殺20頭牛、100隻羊、500頭豬,老懷仁屠宰廠每天也宰殺20頭馬驢騾,30個公社都有屠宰場,骨源可以保證。
14噸骨頭要用大鍋去熬製,一個24仞的大鍋可以熬500斤,60口就夠用,用120人,燒稻草,一天有600元就能周轉開,而兩噸明膠就能賣1200元,能羸利600元,一年產值40萬,贏利20萬。
如果製一個袋加印字用2分8厘錢的話,產值又是28萬元,掙的都是加工費。如果放到學校去幹,全縣有10多萬中學生,每人才100個袋子,完全可以承擔。28萬勤工儉學收入對雲鵬可是一個大數了。
唯一讓柳維嘉沒有把握的是紙張的粘合工藝,她想到了播種機廠,便去找馬品一谘詢了。
馬品一看了她的實驗後,便提出了把印刷機改成粘合機的想法:
造紙過程是紙漿經過一個熱滾後,轉動半周快速除水,形成紙帶,紙帶到出紙台麵時會折疊成紙摞,待折疊到100張時,有一個壓板下垂,壓住紙摞,降下切紙刀切去折疊邊,100張紙稱做一刀就是這麽來的。
切完一刀的紙摞要推向左側,騰出地方給另一刀紙。切過一刀的紙到了左側後要再轉3個90度,去切其他三個邊才產出標準紙幅。
馬工要在切割台外設兩個印刷機,印刷機具備自動續紙印刷功能,那紙通過係列滾動,經過鉛字台,印出字來。他要將鉛字台改成塗膠台,另一部印刷機則將未塗膠的紙先輸到出報台麵,就可和塗膠的紙粘合了。
馬工說:“設計好的話,連印字都能完成。都是機械傳動設計,不比播種機和收割機複雜,我願意做改裝印刷機的嚐試。”
柳維嘉聽後大喜,去找石書記做了匯報。
石書記說:“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我們通過省地直企業上了7個縣直企業,各公社也可以依托縣直企業辦社隊企業嘛。隻要能掙錢,就是真理,那個明膠廠可以讓信州城公社幹,那個紙袋廠可以找另一個公社幹,能把所有公社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好呢,讓他們出資,自負盈虧,不怕掙的少,就怕伸手要。”
柳維嘉得到了石書記的支持後,便找到申廣輝,要把明膠廠交給他們去幹。
申廣輝知道去水泥廠和白灰廠推銷要比去商店和飯店推銷的把握大,完成石書記交辦的任務有希望了,便行動起來了。
他有協調商糧供的權力,到肉聯廠發現,那每天500頭豬的6萬斤肉,有5萬斤是調給地區和省城的,本縣隻用1萬斤。僅豬骨就達1萬斤,還不包括排骨、脊骨,因為那骨頭都連著肉賣了。而僅30個供銷社就庫存骨頭3萬斤,每天2萬8000斤不成問題。而他們的紙坊因造紙廠動工,工人都去那裏報名了,已經停工了。那裏有水源,有廠房和院子,隻要搭起鍋台,就能熬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