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貴妃進言
顏悅屏息以待,根本不敢出聲。
她有時候會在謝清麵前故作撒嬌,那也是看謝清會吃這一套。
但真的撒野是萬萬不敢的。
就連單子寅也不敢。
迎程程跪在那裏,後背僵直,眉頭緊蹙,脖頸硬硬地挺在那裏,仿佛已經做好準備下一刻便會被下令拖出去。
不過謝清卻意外地對她這個態度很是欣賞:“有話直說,才是家裏人應當有的樣子。”
她說罷起身,親自將迎程程扶起來,對她和顏悅道:“你們在我宮裏略坐一坐。”
謝清扶了扶自己的鳳冠,同樣挺直了腰杆:“到了本宮該去給陛下送參湯的時辰了。”
自從謝清入宮以來,幾年如一日地到了時辰就去給趙堃送參湯,這參是她親自挑選,也是親自命人熬湯,再親自送去給趙堃。
不論趙堃彼時正在禦書房見大臣,還是在忙別的事,一定都會立刻停下一切,先接下貴妃這碗參湯。
從未有過例外。
今日亦是如此。
“聽聞今日愛妃宮中有客,”趙堃含笑接過參湯,先喝了一口,才繼續說道,“還以為等不到這碗參湯。”
“臣妾一日不死,參湯一日不斷,坤寧殿中來什麽人都不會影響。”
趙堃嗔怒道:“貴妃何必如此詛咒自己。”
他放下參湯碗,親自拉著謝清的手,在禦書桌上拍了拍:“日後切不可再胡言了。”
謝清笑道:“從不知陛下還信這些。”
“事關愛妃,朕無所不信。”
謝清左右環視一圈:“今日陛下不忙?”
“唯有一件煩心事,但此事群臣皆不能替朕分憂。”
趙堃與謝清之間,從沒有過所謂後宮不得幹政的規矩。
謝清於是直言道:“何事讓陛下心煩,也不知臣妾能否替陛下分憂。”
“子寅敲登聞鼓於朝堂之上麵見朕,按規矩,須笞五十,雖朕已下令不得下重手,但仍是讓他受傷臥於病榻之上。”
謝清垂眸道:“此事也是無奈之舉。”
她重新抬眸看向趙堃:“陛下是為此事煩心?”
“掛帥前往西南一事,經不起再拖延了,”趙堃歎氣道,“隻是子寅如今身體未愈……”
謝清道:“臣妾近日倒是聽到件有意思的事。”
趙堃仿佛起了幾分興致:“哦?有何意思,說來讓朕也跟著貴妃高興高興。”
“如今京中各大酒肆畫舫中,都開始說起穆桂英代夫掛帥出征、花木蘭代父從軍,更有姽嫿將軍領兵殺敵之事……”
謝清頓了頓:“若是民意如此,迎程程也不是不能效仿。”
趙堃這才笑著指向禦書桌上的幾封折子:“這都是禮部上疏,彈劾將軍府為逃避為國盡忠,竟敢四處散播謠言,妄圖讓迎程程代子寅出征。”
謝清隨意掃了一眼,甚至沒伸手去翻開奏折:“將軍府若能有這麽大本事,恐怕早已操縱民意去怒罵戶部無能,竟逼迫陛下下旨,以賜婚來求迎春笑出資籌措軍餉。”
屋子裏的內侍和宮女們頭越砸越低,根本不敢抬頭。
心裏都在打顫,若非貴妃娘娘自從入宮便一直受盡恩寵,就憑她方才之言,恐怕已經被拖出去杖斃了。
但趙堃竟然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六部自己的事都處理不清楚,成日就知道給朕上疏,到處說他人不是。”
趙堃對一旁的內侍說道:“奏折留中不發。”
內侍立即答了一聲:“是。”
謝清仿佛也已經習慣,趙堃對於不願麵對或處置的奏折,通常都是如此,看過就當結束,也不會給出具體的說法。
話說回來,如今的內閣和朝臣也是過於放肆了,凡事不分是非黑白,隻知抬出祖訓來,動不動便是威脅陛下。
謝清問道:“那陛下打算如何?”
“子寅在迎府,怕是診治不及時,愛妃看著他長大的,如今單將軍又為國受著重傷……”
趙堃沉吟片刻便道:“不如愛妃將他接入宮中,朕在坤寧殿西側給他撥一處偏殿休養著,也好讓太醫方便診治。”
謝清作勢要跪下領旨:“臣妾謹遵聖旨。”
趙堃半途就將謝清扶起來,並未當真讓她跪下去,又道:“單夫人與子寅新婚夫妻,讓她隨行入宮照料。”
“陛下如此細心,臣妾替子寅謝過陛下了。”
趙堃拉著謝清的手,往龍椅走去坐下,謝清十分自然地坐在了趙堃腿上:“隻是如此以來,民間那些傳言……”
“若當真是將軍府所為,連子寅夫婦都已被朕請入宮中,流言自當平息才是,”趙堃輕笑一聲,“到那時,若是子寅身子還未痊愈,朕倒要看看,內閣能給朕再找出什麽南下的好人選來。”
趙堃此話一出,謝清心中自然就有了數。
“陛下方才隻喝了幾口,參湯今日可是火候不夠?”
趙堃笑道:“朕不過處理朝政太過辛苦,等著貴妃來親自犒勞朕。”
謝清笑著一一摘下護甲,從一旁的內侍手中接過重新從暖罐裏盛出來的參湯,一勺一勺喂進趙堃嘴裏。
“陛下如今越發小孩兒心性了。”
趙堃笑得開懷:“未曾為人父母,自然小孩心性,若是貴妃能為朕誕下一兒半女……”
“那便必定會分走陛下恩寵,臣妾入宮才幾年,獨寵尚且還沒享夠呢。”
趙堃笑得逐漸悵然起來:“說來也是,朕其實也並未做好為人父的準備……”
謝清猶豫片刻,還是道:“那偏殿那位腹中孩兒……”
趙堃頓時神色冷峻起來:“旁人不配誕下朕的孩兒!”
他側頭看向謝清時,神色才重新柔和起來。
趙堃附手過去,放在謝清小腹處:“隻有出自貴妃腹中,才配得上為朕的兒女。”
謝清將手覆到趙堃手背上,神色柔和道:“那她必定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兒了……”
注:本章中所提“奏章留中不發”原型為明朝萬曆皇帝看奏折不回複的行為。這種做法後來成為了一種慣例,皇帝對於不想處理或難以處理的奏章,選擇不理不睬,也不交予內閣處理,仿佛無事發生。
顏悅屏息以待,根本不敢出聲。
她有時候會在謝清麵前故作撒嬌,那也是看謝清會吃這一套。
但真的撒野是萬萬不敢的。
就連單子寅也不敢。
迎程程跪在那裏,後背僵直,眉頭緊蹙,脖頸硬硬地挺在那裏,仿佛已經做好準備下一刻便會被下令拖出去。
不過謝清卻意外地對她這個態度很是欣賞:“有話直說,才是家裏人應當有的樣子。”
她說罷起身,親自將迎程程扶起來,對她和顏悅道:“你們在我宮裏略坐一坐。”
謝清扶了扶自己的鳳冠,同樣挺直了腰杆:“到了本宮該去給陛下送參湯的時辰了。”
自從謝清入宮以來,幾年如一日地到了時辰就去給趙堃送參湯,這參是她親自挑選,也是親自命人熬湯,再親自送去給趙堃。
不論趙堃彼時正在禦書房見大臣,還是在忙別的事,一定都會立刻停下一切,先接下貴妃這碗參湯。
從未有過例外。
今日亦是如此。
“聽聞今日愛妃宮中有客,”趙堃含笑接過參湯,先喝了一口,才繼續說道,“還以為等不到這碗參湯。”
“臣妾一日不死,參湯一日不斷,坤寧殿中來什麽人都不會影響。”
趙堃嗔怒道:“貴妃何必如此詛咒自己。”
他放下參湯碗,親自拉著謝清的手,在禦書桌上拍了拍:“日後切不可再胡言了。”
謝清笑道:“從不知陛下還信這些。”
“事關愛妃,朕無所不信。”
謝清左右環視一圈:“今日陛下不忙?”
“唯有一件煩心事,但此事群臣皆不能替朕分憂。”
趙堃與謝清之間,從沒有過所謂後宮不得幹政的規矩。
謝清於是直言道:“何事讓陛下心煩,也不知臣妾能否替陛下分憂。”
“子寅敲登聞鼓於朝堂之上麵見朕,按規矩,須笞五十,雖朕已下令不得下重手,但仍是讓他受傷臥於病榻之上。”
謝清垂眸道:“此事也是無奈之舉。”
她重新抬眸看向趙堃:“陛下是為此事煩心?”
“掛帥前往西南一事,經不起再拖延了,”趙堃歎氣道,“隻是子寅如今身體未愈……”
謝清道:“臣妾近日倒是聽到件有意思的事。”
趙堃仿佛起了幾分興致:“哦?有何意思,說來讓朕也跟著貴妃高興高興。”
“如今京中各大酒肆畫舫中,都開始說起穆桂英代夫掛帥出征、花木蘭代父從軍,更有姽嫿將軍領兵殺敵之事……”
謝清頓了頓:“若是民意如此,迎程程也不是不能效仿。”
趙堃這才笑著指向禦書桌上的幾封折子:“這都是禮部上疏,彈劾將軍府為逃避為國盡忠,竟敢四處散播謠言,妄圖讓迎程程代子寅出征。”
謝清隨意掃了一眼,甚至沒伸手去翻開奏折:“將軍府若能有這麽大本事,恐怕早已操縱民意去怒罵戶部無能,竟逼迫陛下下旨,以賜婚來求迎春笑出資籌措軍餉。”
屋子裏的內侍和宮女們頭越砸越低,根本不敢抬頭。
心裏都在打顫,若非貴妃娘娘自從入宮便一直受盡恩寵,就憑她方才之言,恐怕已經被拖出去杖斃了。
但趙堃竟然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六部自己的事都處理不清楚,成日就知道給朕上疏,到處說他人不是。”
趙堃對一旁的內侍說道:“奏折留中不發。”
內侍立即答了一聲:“是。”
謝清仿佛也已經習慣,趙堃對於不願麵對或處置的奏折,通常都是如此,看過就當結束,也不會給出具體的說法。
話說回來,如今的內閣和朝臣也是過於放肆了,凡事不分是非黑白,隻知抬出祖訓來,動不動便是威脅陛下。
謝清問道:“那陛下打算如何?”
“子寅在迎府,怕是診治不及時,愛妃看著他長大的,如今單將軍又為國受著重傷……”
趙堃沉吟片刻便道:“不如愛妃將他接入宮中,朕在坤寧殿西側給他撥一處偏殿休養著,也好讓太醫方便診治。”
謝清作勢要跪下領旨:“臣妾謹遵聖旨。”
趙堃半途就將謝清扶起來,並未當真讓她跪下去,又道:“單夫人與子寅新婚夫妻,讓她隨行入宮照料。”
“陛下如此細心,臣妾替子寅謝過陛下了。”
趙堃拉著謝清的手,往龍椅走去坐下,謝清十分自然地坐在了趙堃腿上:“隻是如此以來,民間那些傳言……”
“若當真是將軍府所為,連子寅夫婦都已被朕請入宮中,流言自當平息才是,”趙堃輕笑一聲,“到那時,若是子寅身子還未痊愈,朕倒要看看,內閣能給朕再找出什麽南下的好人選來。”
趙堃此話一出,謝清心中自然就有了數。
“陛下方才隻喝了幾口,參湯今日可是火候不夠?”
趙堃笑道:“朕不過處理朝政太過辛苦,等著貴妃來親自犒勞朕。”
謝清笑著一一摘下護甲,從一旁的內侍手中接過重新從暖罐裏盛出來的參湯,一勺一勺喂進趙堃嘴裏。
“陛下如今越發小孩兒心性了。”
趙堃笑得開懷:“未曾為人父母,自然小孩心性,若是貴妃能為朕誕下一兒半女……”
“那便必定會分走陛下恩寵,臣妾入宮才幾年,獨寵尚且還沒享夠呢。”
趙堃笑得逐漸悵然起來:“說來也是,朕其實也並未做好為人父的準備……”
謝清猶豫片刻,還是道:“那偏殿那位腹中孩兒……”
趙堃頓時神色冷峻起來:“旁人不配誕下朕的孩兒!”
他側頭看向謝清時,神色才重新柔和起來。
趙堃附手過去,放在謝清小腹處:“隻有出自貴妃腹中,才配得上為朕的兒女。”
謝清將手覆到趙堃手背上,神色柔和道:“那她必定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兒了……”
注:本章中所提“奏章留中不發”原型為明朝萬曆皇帝看奏折不回複的行為。這種做法後來成為了一種慣例,皇帝對於不想處理或難以處理的奏章,選擇不理不睬,也不交予內閣處理,仿佛無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