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難樓的說法,上穀緊鄰並州。待朝廷前來征討時,難樓立即發兵攻入並州,然後入冀州,兩麵夾擊朝廷征討之軍。
屯兵肥如後,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為彌天安定王。
同時四郡烏桓共推張純出任聯軍大元帥。
叛軍四下出兵,殺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大肆劫掠幽、冀二州,並有犯並、兗、青、徐之意。
公孫瓚於石門取勝之後,立功心切,追擊過深,結果被叛軍利用地形圍困於管子城中。
正史中,公孫瓚在管子城斷糧後,舍命突圍,幾乎損失了全部兵馬,導致第一次平叛失敗。
管子城困住公孫瓚後,烏桓還派出烏桓峭王蘇仆延,率五萬精騎,進犯青、兗、徐三州。
朝廷無奈之下,任劉虞為幽州牧,懷柔烏桓,通緝張舉、張純,最終化解叛亂。
張純被手下殺害,首級送給劉虞;張舉遠逃大漠,再無音信。
可這次不一樣了。
這次蔡成來了。
就連公孫瓚被困管子城,都被蔡成影響提前了半年,更有青州護民軍,無需派劉虞來處理幽州之亂。
其實,蔡成早在年節過後,就收到了叛亂的探報。
蔡成不想讓大漢民眾受此戰亂之苦,早就想出兵了,可他卻不敢出兵。
沒有朝廷旨意,私自出兵,還要穿越冀州,形同造反。
蔡成真的不想反大漢呀。
後世神州華夏皆稱漢人、漢族,皆起源於大漢,為何還要推翻大漢朝呢?
不過,蔡成知道,今年開春,朝廷就會派中郎將孟益,率騎都尉公孫瓚,將前往幽州,討伐叛軍。九月公孫瓚與張純戰於石門,獲勝後,乘勝追擊,卻因後援不繼,被困管子城。
蔡成心心念念,隻有一件事:希望公孫瓚被困管子城時,朝廷能調青州之兵前往解圍。
誰知道,蔡立進京沒多久,蔡成又接到探報:公孫瓚於石門大勝張純叛軍。
蔡成都搞不清楚這是怎麽回事了。
當前才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四月,公孫瓚就已經獲勝了?
這比真實曆史,足足提前了半年之久。
“不會因我而導致曆史混亂了吧?那公孫瓚還會被困管子城嗎?”蔡成內心真犯嘀咕。
還好,蔡成的擔憂沒有成真。
雖然時間提前了半年,可公孫瓚還是被困管子城,朝廷也果然如自己所料,沒派劉虞前去,而是調遣青州護民軍前往平叛。
“臣領旨,謝恩!”蔡成叩拜後,雙手捧過聖旨。
蔡成不是官員,自然不能在牧府中接旨。傳旨宦官到來,自然要入住一品天下,在這裏接旨最好。
而陪同蔡成接旨的謝方、田奇、蔡正和管寧等人,完全懵了。
真起戰事了?
可起了戰事,怎麽會征調青州護民軍呢?這可是蔡家私兵。
何況,聖旨上並沒有說糧草、軍餉由哪裏提供呀。
這是要吃青州的大戶?
而蔡成接旨並站起來後,對著傳旨太監,拱手一禮。“有勞內侍大人。”
傳旨宦官,在東漢時,被人尊稱為“內侍”。
“老奴閹人,不敢受成公子禮。”傳旨宦官身子一側,避開蔡成之禮。
然後,他看向蔡成,認真地說道:“涼州叛亂未平,幽州叛亂又起。陛下讓我轉告,能否挽狂瀾、匡漢室,全賴征虜中郎將了。”
“成必殫心竭慮,為大漢掃除北方邊患。”蔡成鄭重表態。
把傳旨太監請入一品天下茶室後,蔡成就著急地問道:“敢問內侍大人,我父在京都可好?”
“大司農在京都內,好不快活。哦,你們還不知道,在我出來前,陛下已經任命蔡牧府為少師,每日均需進宮為兩位皇子授課。此外,奉陛下聖意,大司農還為朝中涉農官吏,講授如何‘促農、興農、惠農’,聽的人都紛紛叫好。大司農還時常入宮,陪陛下閑話。京都大小官吏,皆以能請到大司農赴宴為榮。”
蔡成忙不迭地向傳旨太監表示感謝。
其實,這些事情蔡成早就知道。
蔡立入京,蔡成如何能不時時關注?
雖然他知道劉宏不會對蔡立怎麽樣,可那些朝中重臣,可就不知道會使用什麽手段了。
劉宏把蔡立給扣在京都,還官拜大司農,讓蔡立位列九卿,無非是安撫青州罷了。
青州發展得太厲害,早已引起了劉宏的忌憚。
劉宏自然早就知道,青州的一切,皆賴蔡成一人。
雖然他需要蔡成發展青州,可“兗徐犯青州”之戰,護民軍之戰力,天下皆驚。再加之青州三年間便富饒無比,劉宏要是不忌憚,那就怪了。
哪怕劉宏沒想到,朝中重臣,也必然會提醒劉宏。
無奈之下,隻好把蔡立留在京都為質。
不過,蔡成也不擔心。
洛陽城內,可是有野草和商鋪天下。蔡成早已傳令過去,如果蔡立在京都無恙,則無須理會;若在京都有險,則全力救出。
蔡立身邊的仆人,可是蔡成為蔡立專配的野草之人。
蔡成能夠理解朝廷對青州忌憚,對蔡立入京擔任大司農也無異議。
但前提是,蔡立沒有任何危險。
“看你能扣留多久?你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你駕崩之時,就是我父離開洛陽之機。”蔡成內心中暗自說道。
安置好傳旨太監後,蔡成和謝方、田奇、管寧、何山等人,一起前往牧府。
他們要商量一下出兵之事。
早在去年,管寧被管氏派人從遼東找了回來。
現在,在東萊負責大學堂和郡府主簿的田奇,早在一年前,就已經被蔡立調來牧府,還是擔任主簿。
大學堂已由管寧全麵接管,改名為“青州大學堂”。
進入牧府議事堂後,蔡成就直接“哈哈”大笑起來,忍都忍不住的那種。
“行知何故大笑?”謝方不解。
“行知”是蔡成的字。早在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八月,在蔡成十三歲生日時,蔡立就為蔡成舉行了及冠禮。
行知這個字,是蔡成自己取的,意為“行而後知,知行合一”。
有字後,再稱呼“成公子”就不合適了,所以謝方稱蔡成為“行知”。
屯兵肥如後,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為彌天安定王。
同時四郡烏桓共推張純出任聯軍大元帥。
叛軍四下出兵,殺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大肆劫掠幽、冀二州,並有犯並、兗、青、徐之意。
公孫瓚於石門取勝之後,立功心切,追擊過深,結果被叛軍利用地形圍困於管子城中。
正史中,公孫瓚在管子城斷糧後,舍命突圍,幾乎損失了全部兵馬,導致第一次平叛失敗。
管子城困住公孫瓚後,烏桓還派出烏桓峭王蘇仆延,率五萬精騎,進犯青、兗、徐三州。
朝廷無奈之下,任劉虞為幽州牧,懷柔烏桓,通緝張舉、張純,最終化解叛亂。
張純被手下殺害,首級送給劉虞;張舉遠逃大漠,再無音信。
可這次不一樣了。
這次蔡成來了。
就連公孫瓚被困管子城,都被蔡成影響提前了半年,更有青州護民軍,無需派劉虞來處理幽州之亂。
其實,蔡成早在年節過後,就收到了叛亂的探報。
蔡成不想讓大漢民眾受此戰亂之苦,早就想出兵了,可他卻不敢出兵。
沒有朝廷旨意,私自出兵,還要穿越冀州,形同造反。
蔡成真的不想反大漢呀。
後世神州華夏皆稱漢人、漢族,皆起源於大漢,為何還要推翻大漢朝呢?
不過,蔡成知道,今年開春,朝廷就會派中郎將孟益,率騎都尉公孫瓚,將前往幽州,討伐叛軍。九月公孫瓚與張純戰於石門,獲勝後,乘勝追擊,卻因後援不繼,被困管子城。
蔡成心心念念,隻有一件事:希望公孫瓚被困管子城時,朝廷能調青州之兵前往解圍。
誰知道,蔡立進京沒多久,蔡成又接到探報:公孫瓚於石門大勝張純叛軍。
蔡成都搞不清楚這是怎麽回事了。
當前才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四月,公孫瓚就已經獲勝了?
這比真實曆史,足足提前了半年之久。
“不會因我而導致曆史混亂了吧?那公孫瓚還會被困管子城嗎?”蔡成內心真犯嘀咕。
還好,蔡成的擔憂沒有成真。
雖然時間提前了半年,可公孫瓚還是被困管子城,朝廷也果然如自己所料,沒派劉虞前去,而是調遣青州護民軍前往平叛。
“臣領旨,謝恩!”蔡成叩拜後,雙手捧過聖旨。
蔡成不是官員,自然不能在牧府中接旨。傳旨宦官到來,自然要入住一品天下,在這裏接旨最好。
而陪同蔡成接旨的謝方、田奇、蔡正和管寧等人,完全懵了。
真起戰事了?
可起了戰事,怎麽會征調青州護民軍呢?這可是蔡家私兵。
何況,聖旨上並沒有說糧草、軍餉由哪裏提供呀。
這是要吃青州的大戶?
而蔡成接旨並站起來後,對著傳旨太監,拱手一禮。“有勞內侍大人。”
傳旨宦官,在東漢時,被人尊稱為“內侍”。
“老奴閹人,不敢受成公子禮。”傳旨宦官身子一側,避開蔡成之禮。
然後,他看向蔡成,認真地說道:“涼州叛亂未平,幽州叛亂又起。陛下讓我轉告,能否挽狂瀾、匡漢室,全賴征虜中郎將了。”
“成必殫心竭慮,為大漢掃除北方邊患。”蔡成鄭重表態。
把傳旨太監請入一品天下茶室後,蔡成就著急地問道:“敢問內侍大人,我父在京都可好?”
“大司農在京都內,好不快活。哦,你們還不知道,在我出來前,陛下已經任命蔡牧府為少師,每日均需進宮為兩位皇子授課。此外,奉陛下聖意,大司農還為朝中涉農官吏,講授如何‘促農、興農、惠農’,聽的人都紛紛叫好。大司農還時常入宮,陪陛下閑話。京都大小官吏,皆以能請到大司農赴宴為榮。”
蔡成忙不迭地向傳旨太監表示感謝。
其實,這些事情蔡成早就知道。
蔡立入京,蔡成如何能不時時關注?
雖然他知道劉宏不會對蔡立怎麽樣,可那些朝中重臣,可就不知道會使用什麽手段了。
劉宏把蔡立給扣在京都,還官拜大司農,讓蔡立位列九卿,無非是安撫青州罷了。
青州發展得太厲害,早已引起了劉宏的忌憚。
劉宏自然早就知道,青州的一切,皆賴蔡成一人。
雖然他需要蔡成發展青州,可“兗徐犯青州”之戰,護民軍之戰力,天下皆驚。再加之青州三年間便富饒無比,劉宏要是不忌憚,那就怪了。
哪怕劉宏沒想到,朝中重臣,也必然會提醒劉宏。
無奈之下,隻好把蔡立留在京都為質。
不過,蔡成也不擔心。
洛陽城內,可是有野草和商鋪天下。蔡成早已傳令過去,如果蔡立在京都無恙,則無須理會;若在京都有險,則全力救出。
蔡立身邊的仆人,可是蔡成為蔡立專配的野草之人。
蔡成能夠理解朝廷對青州忌憚,對蔡立入京擔任大司農也無異議。
但前提是,蔡立沒有任何危險。
“看你能扣留多久?你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你駕崩之時,就是我父離開洛陽之機。”蔡成內心中暗自說道。
安置好傳旨太監後,蔡成和謝方、田奇、管寧、何山等人,一起前往牧府。
他們要商量一下出兵之事。
早在去年,管寧被管氏派人從遼東找了回來。
現在,在東萊負責大學堂和郡府主簿的田奇,早在一年前,就已經被蔡立調來牧府,還是擔任主簿。
大學堂已由管寧全麵接管,改名為“青州大學堂”。
進入牧府議事堂後,蔡成就直接“哈哈”大笑起來,忍都忍不住的那種。
“行知何故大笑?”謝方不解。
“行知”是蔡成的字。早在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八月,在蔡成十三歲生日時,蔡立就為蔡成舉行了及冠禮。
行知這個字,是蔡成自己取的,意為“行而後知,知行合一”。
有字後,再稱呼“成公子”就不合適了,所以謝方稱蔡成為“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