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是還有一些,隻是怕會貽笑大方。”左伯一邊起身取之前所書,還一邊問道:“聽說世弟是被高人收為關門弟子,前日才學成歸來?”
左伯這是起了八卦之心。
古時的讀書人,相互之間可都是不服氣的。除非你出自名師門下,而且還要創出一定聲望。
漢代讀書人本來就少,名師更少。在東漢末年,名師大概隻有龐德公、黃彥承、盧植、司馬徽等寥寥數人,也就一手之數。
蔡成如今學成歸來,其師尊是誰,蔡家卻沒有傳出,也難怪左伯對此好奇。
“在師尊處求學三年,時日匆匆,所學未達師尊之萬一,倒是讓子邑兄長見笑了。”蔡成客氣地說道。
“哪裏哪裏,成弟乃高人之徒,子邑正想請教,還望成弟不吝教誨。”嘴裏說著“哪裏”,“成弟”已經稱呼上了,內心中已有輕視之意。
哪怕你天資逆天,短短三年,又能學到什麽?
“我師尊號山中客。在收我徒之前,從未收徒,我是他老人家的唯一弟子。而且學習三年,從未透露過他的家世,至今我對師尊都不了解。”
蔡成心說:“你不就想知道我師尊是誰嗎?問吧,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看你還八卦不。”
其實說左伯八卦也不確切,當世名師太少,真拜於名師名下,那可是要一飛衝天的。
如劉備,盡管早已經被盧植逐出門牆,可在漢獻帝承認其為皇叔之前,他也隻能以“盧植門下”來給自己臉上貼金,進而博取聲望。
“山中客?還真沒聽過。”左伯內心說道。
無名無望之人,也有收徒的,隻是不會被朝野重視罷了。
如公孫瓚,如果不是出自盧植門下,哪裏有機會在幽州搞風搞雨?根本不會有人追隨他。
趙子龍受郡中世家所托,投奔公孫瓚,甚至還在公孫瓚敗於袁紹之後,同樣是奔著“盧植門下”四個字去的。
左伯盡管內心疑惑,可也不好追問。一邊說著“令師神龍見首不見尾,必是世外高人。”,一邊把自己所書鋪於書桌之上,請蔡立父子觀摩。
蔡成看到左伯不卑不亢的樣子,心知他對自己的師尊不甚了了,對自己已有輕視之意。
不過這對蔡成來說,倒不是問題。蔡成相信,用不了多久,便可征服左伯。
蔡立和蔡成走到書桌前,認真地欣賞起來。
“果是書法大家,確是驚豔!”蔡立一邊認真觀看,一邊迭口稱讚。
其實,那時左伯的“特工八分”之法,還屬於籍籍無名,何況蔡立自身的書藝實在不入流,他哪兒會欣賞,也就是看個熱鬧。那觀看的認真勁,也是裝出來的。
倒是蔡成仔細觀賞之後,麵向左伯,躬身一禮。
“子邑兄長的書藝絕對冠絕當世。其筆如鉤,其意如竹。必將流傳後世、青史留名。”
聽到蔡成如此讚譽,甚至說出了“冠絕當世、流傳後世”之語,尤其是“其意如竹”更是說到他內心深處,更是讓他意動不已。
要知道,他的特工八分,本就是觀竹而起意的。東萊竹少,但他也想盡辦法在自家後園中種植了幾株。
從來沒人能夠看出他書藝中的“竹意”,別人讚他書藝,最多也就是“蒼勁有力”,如今卻被蔡成一語道破書中本意,讓他如何不興奮?
他內心中對蔡成的輕視,瞬間就消失不見,臉上的真誠笑容,怕不是想馬上把蔡成引為知己。
“世弟謬讚了!為兄倒是想聽聽此書有何不足。”不知不覺,稱呼又從“成弟”變成了“世弟”。
蔡成沉吟起來。半晌後,才緩緩道:“要說不足,卻不是子邑兄長書藝的不足,而是蔡侯紙的不足。如果紙張再好一些,使得筆墨不至於因紙張之陋而洇浸,則所書必然更加蒼勁。使用蔡侯紙,書中的‘鬆’意未能盡達。”
此語一出口,左伯驚喜交加。不僅內心中把蔡成引為知己,更是覺得蔡成的學識深不可測。
他書藝中不僅有“竹意”,同時還有“鬆意”。兩意相合,才是“特工八分”的真意。
他知道,能如此評價之人,必是真正看懂他的書藝了。
他總是覺得自己寫出來之後,紙張上的字跡,總是和自己內心所期有很大差異。他也一直在尋找原因,更是想過紙張的原因,如今得到蔡成的佐證,讓他驚喜莫名。
喜,是因為被蔡成看出了“如竹如鬆”之本意;
驚,是蔡成直接指出,筆下意之不達,是因為紙張的質量。
看到左伯驚喜的表情,蔡成馬上順水推舟。
“紙、筆、墨為書藝之基,其中紙為重中之重。與這三者相較,硯反而隻是配屬的觀賞之物。如若小弟沒有記錯的話,始皇帝實行‘書同文’之時,便是由李斯、趙高各書一篇文字。那時無紙,隻能用羊皮卷。可見紙之所重。
“好在我朝發明了紙張,又由蔡侯改進,才有我輩展示書藝的機會。而子邑兄長必是其中翹楚。”
蔡成侃侃而談紙之重要,又論及蔡侯,對有紙以來的曆程,仿若如數家珍,讓左伯更加高看。
“確如世弟所論。如果沒有紙張的發明,自然不會有改進,更勿論書藝的出現。蔡侯是改進紙張的第一人,他也因此而封侯。想要書藝能夠發揚,尚須有誌之士對紙張的持續改進。”
左伯聽出了蔡成的意思,紙張的改進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有個持續改進的過程。
當然,他自己也非常讚同這樣的觀點。
他隻是沒想到蔡成打蛇隨棍上,馬上借著左伯的話頭,說道:“改進者,為何不能是子邑兄長呢?”
蔡立在一旁哭笑不得。
你要拉攏左伯,也要委婉一些嘛。至少也得先聊聊家常,拉近雙方的感情。
本來聊書藝,而且聊得很好,已經開了一個好頭。怎麽就開始單刀直入了?
在不知對方心意之時,如此單刀直入,很可能把事情談崩。
可想想蔡成畢竟還隻有十二歲,哪裏懂得委婉,倒也說得過去。
左伯這是起了八卦之心。
古時的讀書人,相互之間可都是不服氣的。除非你出自名師門下,而且還要創出一定聲望。
漢代讀書人本來就少,名師更少。在東漢末年,名師大概隻有龐德公、黃彥承、盧植、司馬徽等寥寥數人,也就一手之數。
蔡成如今學成歸來,其師尊是誰,蔡家卻沒有傳出,也難怪左伯對此好奇。
“在師尊處求學三年,時日匆匆,所學未達師尊之萬一,倒是讓子邑兄長見笑了。”蔡成客氣地說道。
“哪裏哪裏,成弟乃高人之徒,子邑正想請教,還望成弟不吝教誨。”嘴裏說著“哪裏”,“成弟”已經稱呼上了,內心中已有輕視之意。
哪怕你天資逆天,短短三年,又能學到什麽?
“我師尊號山中客。在收我徒之前,從未收徒,我是他老人家的唯一弟子。而且學習三年,從未透露過他的家世,至今我對師尊都不了解。”
蔡成心說:“你不就想知道我師尊是誰嗎?問吧,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看你還八卦不。”
其實說左伯八卦也不確切,當世名師太少,真拜於名師名下,那可是要一飛衝天的。
如劉備,盡管早已經被盧植逐出門牆,可在漢獻帝承認其為皇叔之前,他也隻能以“盧植門下”來給自己臉上貼金,進而博取聲望。
“山中客?還真沒聽過。”左伯內心說道。
無名無望之人,也有收徒的,隻是不會被朝野重視罷了。
如公孫瓚,如果不是出自盧植門下,哪裏有機會在幽州搞風搞雨?根本不會有人追隨他。
趙子龍受郡中世家所托,投奔公孫瓚,甚至還在公孫瓚敗於袁紹之後,同樣是奔著“盧植門下”四個字去的。
左伯盡管內心疑惑,可也不好追問。一邊說著“令師神龍見首不見尾,必是世外高人。”,一邊把自己所書鋪於書桌之上,請蔡立父子觀摩。
蔡成看到左伯不卑不亢的樣子,心知他對自己的師尊不甚了了,對自己已有輕視之意。
不過這對蔡成來說,倒不是問題。蔡成相信,用不了多久,便可征服左伯。
蔡立和蔡成走到書桌前,認真地欣賞起來。
“果是書法大家,確是驚豔!”蔡立一邊認真觀看,一邊迭口稱讚。
其實,那時左伯的“特工八分”之法,還屬於籍籍無名,何況蔡立自身的書藝實在不入流,他哪兒會欣賞,也就是看個熱鬧。那觀看的認真勁,也是裝出來的。
倒是蔡成仔細觀賞之後,麵向左伯,躬身一禮。
“子邑兄長的書藝絕對冠絕當世。其筆如鉤,其意如竹。必將流傳後世、青史留名。”
聽到蔡成如此讚譽,甚至說出了“冠絕當世、流傳後世”之語,尤其是“其意如竹”更是說到他內心深處,更是讓他意動不已。
要知道,他的特工八分,本就是觀竹而起意的。東萊竹少,但他也想盡辦法在自家後園中種植了幾株。
從來沒人能夠看出他書藝中的“竹意”,別人讚他書藝,最多也就是“蒼勁有力”,如今卻被蔡成一語道破書中本意,讓他如何不興奮?
他內心中對蔡成的輕視,瞬間就消失不見,臉上的真誠笑容,怕不是想馬上把蔡成引為知己。
“世弟謬讚了!為兄倒是想聽聽此書有何不足。”不知不覺,稱呼又從“成弟”變成了“世弟”。
蔡成沉吟起來。半晌後,才緩緩道:“要說不足,卻不是子邑兄長書藝的不足,而是蔡侯紙的不足。如果紙張再好一些,使得筆墨不至於因紙張之陋而洇浸,則所書必然更加蒼勁。使用蔡侯紙,書中的‘鬆’意未能盡達。”
此語一出口,左伯驚喜交加。不僅內心中把蔡成引為知己,更是覺得蔡成的學識深不可測。
他書藝中不僅有“竹意”,同時還有“鬆意”。兩意相合,才是“特工八分”的真意。
他知道,能如此評價之人,必是真正看懂他的書藝了。
他總是覺得自己寫出來之後,紙張上的字跡,總是和自己內心所期有很大差異。他也一直在尋找原因,更是想過紙張的原因,如今得到蔡成的佐證,讓他驚喜莫名。
喜,是因為被蔡成看出了“如竹如鬆”之本意;
驚,是蔡成直接指出,筆下意之不達,是因為紙張的質量。
看到左伯驚喜的表情,蔡成馬上順水推舟。
“紙、筆、墨為書藝之基,其中紙為重中之重。與這三者相較,硯反而隻是配屬的觀賞之物。如若小弟沒有記錯的話,始皇帝實行‘書同文’之時,便是由李斯、趙高各書一篇文字。那時無紙,隻能用羊皮卷。可見紙之所重。
“好在我朝發明了紙張,又由蔡侯改進,才有我輩展示書藝的機會。而子邑兄長必是其中翹楚。”
蔡成侃侃而談紙之重要,又論及蔡侯,對有紙以來的曆程,仿若如數家珍,讓左伯更加高看。
“確如世弟所論。如果沒有紙張的發明,自然不會有改進,更勿論書藝的出現。蔡侯是改進紙張的第一人,他也因此而封侯。想要書藝能夠發揚,尚須有誌之士對紙張的持續改進。”
左伯聽出了蔡成的意思,紙張的改進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有個持續改進的過程。
當然,他自己也非常讚同這樣的觀點。
他隻是沒想到蔡成打蛇隨棍上,馬上借著左伯的話頭,說道:“改進者,為何不能是子邑兄長呢?”
蔡立在一旁哭笑不得。
你要拉攏左伯,也要委婉一些嘛。至少也得先聊聊家常,拉近雙方的感情。
本來聊書藝,而且聊得很好,已經開了一個好頭。怎麽就開始單刀直入了?
在不知對方心意之時,如此單刀直入,很可能把事情談崩。
可想想蔡成畢竟還隻有十二歲,哪裏懂得委婉,倒也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