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們送煙送酒自不必說,休息天還得上師父家裏幹活兒。做師父的有時更會使出些手段,比如故意讓徒弟徒手拿起很燙的鍋子,然後叫住徒弟,慢慢告訴他,在廚房這個地方,哪怕再燙的東西隻要拿上了,就是不能隨便撒手的。這一關,說是教訓也罷,搓磨也罷,考驗也罷,當時很多人都經過,隻有讓師父滿意,才會傳給真技術。
十幾歲的小孩大概都有些中二病,時為聽完甚至有些躍躍欲試,以為朱明常也會給他來這麽個考驗,然後他意誌堅韌,天賦異稟,神功護體,完美通過考驗,得到朱師傅傳授的獨門秘笈,自此成為一代廚神……
隻可惜,這一切隻存在於他的想像當中。
現實裏,朱明常一邊洗菜切菜,一邊接著對他說:「那是真的會燙傷的,當年就有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學徒,因為這個把手傷了,最後調去了別的崗位工作。這也就是在國營單位,徒弟算工傷,有勞保,老師傅還吃了批評,要真是民國的時候,這個人就不知道會怎麽樣了。我那時候就記住了,心裏想,無論是眼下做徒弟,還是以後有機會做師父,不能傷著自己,也不能傷著別人。」
時為聽了,覺得是在點他開車離家出走那回事。幾個月前,警察也對他說過,萬一出點事,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後果不堪設想。很嚴厲的用詞和語氣,但他當時沒怎麽聽進去。
朱明常卻一句沒提,切了蔥薑,起了油鍋,繼續說廚房裏那些事的:「其實,過去那些老師傅總怕被別人偷師,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就那幾招,幾十年不變,也沒多少技術含量,給明眼人一看就透。
「要是一個人擺個小攤,那還能說光靠手藝。但凡是上點規模的廚房,技術最多隻能占三成,管理占七成。有些東西你不如大大方方教給徒弟,年輕人雖苦雖累,但在你這兒有機會學到技術,才會覺得有盼頭,願意繼續給你幹下去。
「而且,哪怕是老師傅也不能不學習。就像前兩年我們單位改製,一批批的下崗,最後能留下的還得是學歷最高的廚師。人家當兵復員回來,二十多歲才進廚房工作,哪怕再累也把在職大專讀下來了,會做量化,懂管理,在他手底下出餐無論品質還是速度都是有數的,其他人不服不行……」
時為聽著,又覺得是在點他。同樣是要他回去讀書的說辭,但不知道為什麽,這番話他能聽進去。
也就是這樣,在暑假快要結束的時候,他主動說願意重新開始上學,但同時也提了要求,想繼續住在職工樓,並且轉到叢欣讀書的那所高中。
時益恆起初不同意,還是想讓他回原來的學校裏去。那邊學習進度抓得很緊,他休學半年多,已經耽誤了。
最後還是朱岩又從拉薩回來了一趟,想辦法把他轉學的手續辦妥了。
她找了那所區重的校長,她過去的老師。那裏其實也是她的母校。老師當年很以她為驕傲,現在更是這樣,帶著她到處轉了轉,看改建之後的校園,還去校史室看了當年畢業拍的集體照。
透過仿佛被時光模糊的一扇玻璃,她在那張照片上找到小小的一個自己,沒有笑,顯得格外白而安靜,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當時,她也是十六歲的年紀。那一刻,朱岩感覺到一種命運弄人般的神奇,自己努力想要離開的地方,似乎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
借讀手續辦的太晚,交完費用,簽了協議,已經是開學兩個月之後了。
那是2008年11月,時為開始在那裏讀書。
學校建校很早,但沒什麽名氣。因為在市中心老城廂的人口流出區,校舍很小,學生也少,有些上年紀的老師還是一口上海話,體育課看著學生在操場上跑圈,嫌他們拖拖拉拉,就會拿個電喇叭喊:拿了了踏鹹菜啊?!周圍居民都能聽到。
可以說跟他從前讀的那所私立截然不同,但就是這麽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不知道為什麽,反倒讓他覺得自在了。
而且,他還跟叢欣成了同桌。
或者嚴格地說,也不算是真正的同桌。為避免互相影響,學校實行一人一桌,兩邊隔著窄窄一條走廊,可以說沒有同桌,但左右離得都不遠,也可以說兩邊都是同桌。
叢欣就坐在他右手邊,僅僅一臂的距離。
學校離家不遠,也沒有住宿。每天早上,他們兩個人都是騎車上學。時為從職工樓出發,叢欣從新家過來,騎到距離學校幾百米的一個路口匯合。大多是時為早到,在路邊單腿撐著車等她一會兒,她到了,再一起往學校去。
放學也是兩個人一起走。學校多少年保持最佛高中的稱號,高考成績基本靠天分。高二照樣四點半放學,周五更早,更沒什麽晚自習。他們一起回職工樓,一起寫會兒作業,然後一起吃晚飯。
沈寶雲為此感謝張茂燕,認為是叢欣在幫助時為學習。
張茂燕也為此感謝師父,讓家裏這張刁嘴有了個吃口好飯的地方。
憑良心說,長大一點的叢欣已經不像小時候那麽挑食了。在江亞飯店職工食堂吃了幾年,後來哪怕學校的食堂飯她也能吃下去,但那隻是為了活。但凡有選擇,她照樣挑的不行,米飯一定得幹幹淨淨,不能沾上任何汁水,蛋羹必須完美鏡麵,蒸魚要一點腥味都沒有,但又不能讓她聞到丁點黃酒味道,黃鱔隻吃劃成絲的,不吃切成段的,牛肉得有煮到軟糯的牛筋,但也不能讓她覺得肥。<="<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十幾歲的小孩大概都有些中二病,時為聽完甚至有些躍躍欲試,以為朱明常也會給他來這麽個考驗,然後他意誌堅韌,天賦異稟,神功護體,完美通過考驗,得到朱師傅傳授的獨門秘笈,自此成為一代廚神……
隻可惜,這一切隻存在於他的想像當中。
現實裏,朱明常一邊洗菜切菜,一邊接著對他說:「那是真的會燙傷的,當年就有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學徒,因為這個把手傷了,最後調去了別的崗位工作。這也就是在國營單位,徒弟算工傷,有勞保,老師傅還吃了批評,要真是民國的時候,這個人就不知道會怎麽樣了。我那時候就記住了,心裏想,無論是眼下做徒弟,還是以後有機會做師父,不能傷著自己,也不能傷著別人。」
時為聽了,覺得是在點他開車離家出走那回事。幾個月前,警察也對他說過,萬一出點事,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後果不堪設想。很嚴厲的用詞和語氣,但他當時沒怎麽聽進去。
朱明常卻一句沒提,切了蔥薑,起了油鍋,繼續說廚房裏那些事的:「其實,過去那些老師傅總怕被別人偷師,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就那幾招,幾十年不變,也沒多少技術含量,給明眼人一看就透。
「要是一個人擺個小攤,那還能說光靠手藝。但凡是上點規模的廚房,技術最多隻能占三成,管理占七成。有些東西你不如大大方方教給徒弟,年輕人雖苦雖累,但在你這兒有機會學到技術,才會覺得有盼頭,願意繼續給你幹下去。
「而且,哪怕是老師傅也不能不學習。就像前兩年我們單位改製,一批批的下崗,最後能留下的還得是學歷最高的廚師。人家當兵復員回來,二十多歲才進廚房工作,哪怕再累也把在職大專讀下來了,會做量化,懂管理,在他手底下出餐無論品質還是速度都是有數的,其他人不服不行……」
時為聽著,又覺得是在點他。同樣是要他回去讀書的說辭,但不知道為什麽,這番話他能聽進去。
也就是這樣,在暑假快要結束的時候,他主動說願意重新開始上學,但同時也提了要求,想繼續住在職工樓,並且轉到叢欣讀書的那所高中。
時益恆起初不同意,還是想讓他回原來的學校裏去。那邊學習進度抓得很緊,他休學半年多,已經耽誤了。
最後還是朱岩又從拉薩回來了一趟,想辦法把他轉學的手續辦妥了。
她找了那所區重的校長,她過去的老師。那裏其實也是她的母校。老師當年很以她為驕傲,現在更是這樣,帶著她到處轉了轉,看改建之後的校園,還去校史室看了當年畢業拍的集體照。
透過仿佛被時光模糊的一扇玻璃,她在那張照片上找到小小的一個自己,沒有笑,顯得格外白而安靜,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當時,她也是十六歲的年紀。那一刻,朱岩感覺到一種命運弄人般的神奇,自己努力想要離開的地方,似乎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
借讀手續辦的太晚,交完費用,簽了協議,已經是開學兩個月之後了。
那是2008年11月,時為開始在那裏讀書。
學校建校很早,但沒什麽名氣。因為在市中心老城廂的人口流出區,校舍很小,學生也少,有些上年紀的老師還是一口上海話,體育課看著學生在操場上跑圈,嫌他們拖拖拉拉,就會拿個電喇叭喊:拿了了踏鹹菜啊?!周圍居民都能聽到。
可以說跟他從前讀的那所私立截然不同,但就是這麽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不知道為什麽,反倒讓他覺得自在了。
而且,他還跟叢欣成了同桌。
或者嚴格地說,也不算是真正的同桌。為避免互相影響,學校實行一人一桌,兩邊隔著窄窄一條走廊,可以說沒有同桌,但左右離得都不遠,也可以說兩邊都是同桌。
叢欣就坐在他右手邊,僅僅一臂的距離。
學校離家不遠,也沒有住宿。每天早上,他們兩個人都是騎車上學。時為從職工樓出發,叢欣從新家過來,騎到距離學校幾百米的一個路口匯合。大多是時為早到,在路邊單腿撐著車等她一會兒,她到了,再一起往學校去。
放學也是兩個人一起走。學校多少年保持最佛高中的稱號,高考成績基本靠天分。高二照樣四點半放學,周五更早,更沒什麽晚自習。他們一起回職工樓,一起寫會兒作業,然後一起吃晚飯。
沈寶雲為此感謝張茂燕,認為是叢欣在幫助時為學習。
張茂燕也為此感謝師父,讓家裏這張刁嘴有了個吃口好飯的地方。
憑良心說,長大一點的叢欣已經不像小時候那麽挑食了。在江亞飯店職工食堂吃了幾年,後來哪怕學校的食堂飯她也能吃下去,但那隻是為了活。但凡有選擇,她照樣挑的不行,米飯一定得幹幹淨淨,不能沾上任何汁水,蛋羹必須完美鏡麵,蒸魚要一點腥味都沒有,但又不能讓她聞到丁點黃酒味道,黃鱔隻吃劃成絲的,不吃切成段的,牛肉得有煮到軟糯的牛筋,但也不能讓她覺得肥。<="<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